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体I - 地球往事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1#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一片片书评无不在证明这不是一部科幻作品,,,,,
  
  我真的读不下去这破玩意儿。。。。布景模糊不清,人物都没有脸也没有语言上的特色。
  
  一部好的小说类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让读者感觉作者曾经在那里,而这一部,和大多色情论坛上的YY作品绝像,只不过为了传递那个核心YY,而凑了一些所谓“情节”,想象不露痕迹(因为没有现实的细节痕迹所以全都是想象的空间)。作者太急功近利,却又没有文学匠人的那种深厚积淀,虽然我还没看完,但我猜测作者无非为了说出他对存在的某个看法,然后就拼了这么多蹩脚的场景、人物和情节。
  
  
  现在我读到汪淼去看望叶文洁,叶给汪讲起她对女儿的教育。
  
  -------------------------------------------------------------------------------
  2011.05.22
  现在看到85%了
  
  
  
  一部科幻小说里,当作为书中人物的专家A面对专家B谈论某个话题需要在通俗的层面详细说明涉及到的原理,blablabla占用了大量篇幅,这时候虽然不能妄断这不是科幻,但至少我们就可以说作者根本不是作家(缺少起码的写作技法),而只是一位以生动见长的物理老师。
  
  生动的物理老师的遗憾在于,假设有定律X(X1=>X2),那么当他编纂了一段“小明说X1,小红说X2”的小故事时,他就很有成就感了,自己在那“哇,我真有才”,看看各种大师作品里面如何用玄妙的笔触描绘科学幻想的结果吧。
  
  作者无非是就着自己对几个课题的了解(不可否认是非常深入的),然后“推导”出一部所谓小说。如果说允许把物理学的论文里塞上人物角色和一些简单的情节,就构成了所谓科幻小说,那么我认输。
  
  当三体行星的1372号(不知道有没有记错)观测员开始思考时,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那个1372根本不是一个文艺作品的创作物,他是作为地球人的作者扮演的。推而广之,这部小说整个就是作者一个人的独角戏,一个在讲台上变换各种嗓音却不改思维角度的老师在讲数学、物理、材料、生命等学科的科普知识大杂烩。
  
  
  我知道我上面说的有点过分了,因为作者从来没有自诩自己写得多棒,他只是在尽力地创作。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尊敬的。
  
  我之所以苛刻,是因为,我尼玛想问——那些把这部作品捧上天的人,尼玛有没有品味?《科幻世界》被中学生占据之前的那个作品质量都比这部书高好几个级别,更不要说大师的作品了。你们是不是只看过中学生占领以后的《科幻世界》啊孤陋寡闻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2#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花了一个多星期上厕所的时间看完了《三体》第一部,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小说刚开始的时候扯了一通射手,火鸡和农场主什么的,还出现像“黑客帝国”那样的游戏,还以为作者对物质的本原和意识的产生能有什么独到的见解,看到一多半才知道这只是一个外星人攻打地球——或者即将攻打地球的俗套故事。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外星题材的小说也好,电影也好,如果外星人现了形,那就已经落入俗套了;如果外星人不仅现形了,还跟地球人说话,还产生爱情,还打一场仗,就更俗不可耐。所以我最喜欢的外星人电影,还是罗伯特·泽米吉斯的“接触”。
  
  作者也说《三体》的主题并不在于跟外星人打仗,而在于对文明的进程作出评价和反思。可是这种反思——至少在小说快结束之前——仅仅停留在保护环境这个层次上。只有最后的几章中关于微宇宙的描写,才算有了一点哲学上的思考。小说一方面主张把文明推倒,另一方面无法想象推倒之后的出路,所以最后还是变成了外星人的阴谋论。其实任何事情放到宇宙的尺度上来解读,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可是小说里看不到这样宏大的设定,通篇充斥着上世纪某个狭隘年代的狭隘世界观。可能作者的本意是把虚无缥缈的地外文明跟真实的历史结合起来,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可是选择这样一个压抑的时代做背景,反而让人觉得有些做作。
  
  小说的技术细节和专业术语太多。这也是刘慈欣倡导的“硬科幻”的特征之一。但是既然要硬,就应该硬到底。用弹簧秤来称核弹,在质子里造电脑,这样的科幻我没看出来“硬”在哪里。而且,两个相隔数光年,从来不曾有交集的文明,竟然只通过一束电波就实现了无缝的交流,这种情节如果都能让人硬起来,让当初摧毁巴别塔的耶和华情何以堪。
  
  刘慈欣早期的作品,比如《鲸歌》,《地火》,《流浪地球》,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浪漫情怀,都是很让人惊艳的佳作。可是《三体》里看不到这些东西。一部小说的主角,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作者的投影。刘哥这几年应该是混得风生水起,所以在《三体》中,就处处以“上层人士”,“高端人才”,“社会精英”自居,装逼的成分多了,对普通大众的人文关怀少了,缺乏生活化的戏剧冲突,显得有些空洞,不“接地气”。
  
  最后,刘哥挖坑的功力,跟广大网络写手比起来还是差远了,故事才讲到一半,“外星人要攻打地球”这个梗就呼之欲出。好在身为作协成员,刘哥文笔还是不错的,冲这文笔,给个及格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3#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在飞机上开始《三体》第一部的阅读。整个3个半小时,我看完前半部分,冲击很大。或许是我久不看科幻的缘故。正如这里一位读者说的,科学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
  
      物理定理的颠覆,常识的颠覆,长久以来我们信赖的科学的基石被颠覆,于是很多科学家自杀了。这里是在挑战我们的极限——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看到的世界是假的,包括你的感情你的信念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其实,佛教已经告诉过我——你看到的都是虚的。我曾以为我理解并平静接受了这句话,但是现在看来,我其实是没有的。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实际上我们内心都没有真正接受过这样一个事实,只有当这句话用一种具象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才真实地感受到内心的震撼——物理规律在时空上不均匀;稳定是非常态,无规律才是宇宙的常态;。。。。人类的信念——我们以为根据这种信念去建造的世界就会美好,因为有过往的事实为证,我们从不怀疑过这些信念。人类的经验根据各种实验总结出来便成为科学,虽然知道科学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也从未怀疑过它,而这些的基础竟是流沙。。。我们不过是捕获了必然的混乱中的偶然的稳定,然后我们就认为这是真理。这也是佛曾经告诉我们的——世界是无常的,我们错把偶然当永恒,于是烦恼出现了。看到这里,我觉得作者的思维很宏大,我期待他能展开更多并带我用一种崭新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哪里知道,看到最后,我像一个泄气的皮球,这些颠覆不过是外星人入侵而故意用更高级别的科技手段实现的,世界还是我们看到的世界,还是我们理解中的常态世界。
     
       或许,要能让我不泄气很难,这个终极话题至少现在看来是无解并不可证实不可观察的。所以我还是期待看《三体》第二部,也许作者能展现给我另外一些启发。从科幻的角度来看,它已经很不错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4#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科幻世界》的连载上,怎么说那。看完后有点沉的感觉,有点沉但是还有希望。
  
  或许问题并不是科技的手腕,重点还是人的心。
  
  或者是某种未知的物理规律在支配。
  
  考虑到III,我们中国人真的很愿意思考终极问题,至少我认识的外国人不是很愿意考虑这些问题,真像我在之前的一些书评里说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有当哲学家的潜质,或许这和我们的语言有关。
  
  
  记录在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5#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看到“科学边界”这个说法时,以为这会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三本书的主线。
  在什么意义上科学达到了它的边界?如果科学必须基于对规律性的假设,那么,一旦规律性被颠覆,科学也会因此变得无意义。
  对于我的这个猜想,三体游戏中的“乱纪元”似乎给予了肯定性的支持。
  但全书的结尾却否认了这个想法。
  因为智子的出现。如果智子仅仅是为了阻碍人类对于微观规律的达到,那么,智子的出现恰恰不是颠覆了规律性,而是肯定了规律性本身。也使得科学重新获得了希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6#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三体这本书实际是以科幻文学的载体探讨哲学问题,涉及到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认识。或者说,科学和哲学所要解决的是一个问题,即世界是什么,人应该怎样认识,而基础科学更是与哲学相互影响。作者由此出发,展现出一个宏观宇宙背景下文明碰撞对人的做我认识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地球文明的发展方向。就如作者在地球往事系列二中点明的,这是一种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宇宙社会学。所以说,我觉得这是本说哲学的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7#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凤凰传奇是农业金属的话这本书就是农业科幻了。
  说到底还是那种农耕社会的“弱肉强食”思维,完全没有经历过大航海时代的西方世界的商业思维。发现一个新国家乃至新种族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怎么和他们做买卖赚钱”比较靠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8#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书总和知识/智慧/进步紧紧相连。但一本好书不该是知识/智慧/进步本身——那样的大量承载只会让读者疲惫;而是知识的纽带,智慧的钥匙,进步的阶梯(俗,太俗了),像导火索那样去点燃读者大脑中的火药桶,让思维的能量尽情释放。没错,《三体》就是这样。
  
  相信刘慈欣的书迷翻开《三体》便可以感到作者的诚意扑面而来,刘慈欣写作有个特点,就是他是真正的在写作,不是卖弄知识/炫技/展现优越感。以往看他的作品,总觉得他的书是剧情书,细节方面总是差强人意。换句话说,骨架搭的没问题,血肉欠丰满。而这次不同,他在一把一把地往骨架里塞肉。于是书本身也由消瘦变得丰腴。
  
  其实在阅读之前,对刘慈欣的想象力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很遗憾,井底之蛙如我,还是在这样的宏观大尺度的神幻想拜服地五体投地。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科幻小说先例吗?《三体》在中国科幻界一定是空前的,但我们衷心的希望它不要绝后。
  
  硬科幻往往多少有些艰涩,这本绝对够硬,但难得读起来并不显得很艰涩,不会正到紧要关头插入大量不知所云的技术文字让人气息一窒。吸引力也是十足,记得第一次看《三体》还是在多少多少年前的科幻世界上,那时很多人还都是处女。无论是读书还是看电影,我都有种病,就是不爱看连载,省的追得辛苦。喜欢出全了一并看了,不然掉到坑里多不快乐。可畸形如我依然被《三体》的引力所俘获,好在后来科幻世界不登了,我得以悬崖勒马迷途知返,不然该浪费多少时间YY情节啊,阿门。
  
  文学和科幻的双生在《三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精妙的格言式句子不能说俯拾皆是,可也绝不在少数。而科幻方面,刘慈欣以自己的想法重新定义了整个宇宙,而且不突兀。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想象力方面,简直天马行空的令人发指,看得我自惭形秽。而且刘慈欣非常慷慨,噼里啪啦的扔创意,砸的我七荤八素。初刻二刻三刻每时每刻都在拍案惊奇。别人展开能写本中篇/长篇的点子,他就用来写几段/几句话就完了。哎,让人读来都不舍。话说回来,要是每个宏大/瑰丽/展开,这容量可就没边儿了。
  
  看罢全书那种似曾相识的震撼感让我一下子想起十年前读完《悟空传》时的那种念头:写这么本书,死也值了!当然,刘慈欣先生你可要好好活着。
  
  这几天脑海里总有这样的镜头,首先出现在镜头里的是我的特写,然后镜头无限拉远:——十几平米的屋子,再远——一千多平米的楼房,再远——几十万平米的院子,再远——将近五百平方公里的朝阳区——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北京……直径一万二千七百多公里的地球——直径六十个天文单位的太阳系(一天文单位为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即149597870公里)——直径三千光年的银河系……直到直径几百亿光年的宇宙,这个长镜头将是多么的美妙。人类文明在这浩瀚无垠的宇宙里是多么的渺小……
  
  书的缺点当然有,谁没有?你有么?我有好多呢,说都说不完。
  
  超越难,超越自己更难,超越本来就足够优秀的自己更是难上加难,与很多大导演/大作家处女作便是巅峰不同,刘慈欣走上了跟诺兰一样的路子——不断的自我超越。《三体》的确是中国科幻界的一朵奇葩。刘慈欣经过此役,的确“单枪匹马的把中国科幻带到了世界高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9#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喜欢硬科幻的那类人,可能是因为自己是学理工科的,对于国内一些科幻作家偏软的,过于臆想的科幻的写作方式,很不以为然,对于故事内明显不符合现实物理逻辑的桥段感觉自己都要看崩溃了。
  老刘作为一个现实中的工程师,写作只是他的副业,他的文章的世界观很得体。看起来很是过瘾,尤其是他可以带着我们从微观到宇宙尺度的宏观上来看待整个故事,思维缜密,逻辑合理,非常值得推荐给大家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0#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周末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刘慈欣的这本《三体》。这是一本科幻和悬疑双元素合一的作品,能让人屏息静气一口气看完。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有很多书,纯属娱乐,但是这类纯属娱乐的书,往往过于浅薄,就像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和综艺节目,实际上我是很难做到把自己的大脑排空,跟着一起傻乐的;有很多书,是严肃的、深刻的,探讨科技、探讨人性、探讨社会,这些都都可称为是精神的食量,但是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要静下心来看这类书,对我等平凡人士来说确实有一定困难。刘慈欣的这本《三体》,或者说,以《三体》为代表的此类书,是兼有娱乐性和深刻性的。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小说的可读性来源于不同的方面,就我自己来说,深刻性第一,娱乐性第二,两者兼有,那就爱不释手。这本书处理得最好的就是把引人思索的主题放在一个引人入胜的悬疑情节中。没有这些引人思索的主题,光有一个侦探小说的情节,那是引不起我这种人的兴趣的;而如果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那就变成了一本纪实小说和科普评论了。“真实感”,是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明知道是小说,但又感觉到莫名的真实,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受,看鬼吹灯不会有这种感受,看卫斯理也不会有这种感受,但是看刘慈欣的这本书,却可以给我这种感受。让我深深着迷的主题包括,文革体验、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基础科学进步引发的突变式进步、宇宙观、对人类社会的基本观点,等等。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9 03:10 , Processed in 0.0468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