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体I - 地球往事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1#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的时候有一门课叫“自然",具体教什么的不记得了,大概是一些理化生的常识吧。某次自然课上,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让我一直印象深刻。他说:人和动物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说出了朋友关系、伙伴关系、保护关系等等的答案。最后老师说,其实人和动物之间最恰当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
  
  当时10岁的我以及班里的其它孩子,应该都没法理解为什么人和动物之间应该“没有关系”。直到后来,在初中开始学习理化生地的时候,我才有点明白:自然是一个如此复杂而混沌的系统,当人类自以为了解了她的运动规律,并企图通过某个行为让自然产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时,这个行为往往会触发许多以人类的知识所预料不到的结果,甚至是灾难。所以,人类最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自己对自然的影响。当人类凭着自己的好恶和自以为是去改造自然时,只不过是为地球上所有生命埋下了定时炸弹。
  
  也许是从那时起,也许是从我也不记得的什么时候起,我时常会想象:没有人类的地球会是怎样的呢?比如我的家乡长春,只是个200多岁的年轻城市,那么在数百年数千年前,这里又是什么样子呢?是森林还是草原?有多少的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
  
  这种想象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判断的,直到有一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第一次看到了在柏油马路上被压成扁平的麻雀的尸体。
  
  是的,疾驰而过的汽车会压扁不幸路过的小型动物,比如麻雀,比如老鼠。多么符合常理的事实。可是如果没有城市就不会有柏油马路,没有柏油马路就不会有被压成扁平的麻雀和老鼠。虽然只是一个幼稚的结论,却一直缠绕于心,让我没法挣脱。
  
  后来,我在书上看到了蚊子之所以会吸血是因为它怀孕了。自此,我无法自控地开始反思人类为动物贴上的“害虫”“益虫”标签,开始反思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建立的生态伦理观——在环境法课上,我才知道这种伦理观叫人类中心主义,真是很确切的命名——最后,开始反思人类的文明。
  
  初二的时候我曾写了一篇文章把我那些幼稚的质疑一吐而快,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文明是荆棘织成的大笼子,被困在里面的是人类,而从笼子里向外看的他们,却以为整个世界都陷进了荆棘的笼罩里,只有人类是摆脱了束缚的。”
  
  如果说那时我只是认为文明是无用的累赘和进化的倒退,那么到现在,我已经认为文明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癌变基因。文明让人类这个“细胞”癌变,无限增殖,疯狂而贪婪地摄取整个地球的养分。
  
  换言之,如果有什么让地球恢复健康的捷径,就是让已经“癌变”的人类消失。没错,既不是文明的既得利益者,也不是文明的受害者,勉强作为一个文明的旁观者,我不知不觉地相信了:只要文明还存在,地球就无法恢复健康。
  
  不过,这样的想法也只是想想而已。我虽然相信极端环保主义,但我永远都不会去身体力行地做一个环保恐怖分子。一来,我没有让人类消失的能力,二来,我不想让自己消失。我也是"癌变"了的人类中的一员,我和其它人一样自私。
  
  
  =========言归正传的分界线========
  
  说了那么多废话,只是想解释,对于《三体》中反人类的团体竟然那么快地领了便当,我是有多么失望。他们在反人类的目的已经暴露后,怎么也应该对人类有点起码的警惕心吧!那样的一群精英,竟然会想不到人在面对绝境时的求生本能会让他做到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事吗?
  
  反人类也好,反科技也好,反文明也好,这些思想在《三体》中被刻画地过于单薄,至少作为一个极端环保主义者来看,有些缺乏真实感。而作者似乎也刻意忽略了对于“人类是否值得拯救”这一问题的讨论,直接跳进了“如何拯救人类”这一问题。我以为可以看到反人类主义者如何将理想发扬光大时,他们突然被集中处理掉了。与其说这样的情节让我觉得遗憾,不如说它让我明白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和我所期待的东西的区别。
  
  所以,我只能说,《三体》中我最感兴趣的一群人为了主角们拯救人类事业的开展被生硬地牺牲了,我很伤感。
  
  以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2#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好像我的阅读顺序弄错了,先看二、三部再看这第一部,还是觉得二、三部更吊更劲爆。读完第一部,算是补完计划。这本的小瑕疵:汪淼变江淼,排版是用的五笔?
         读这系列,阅读的场所很重要,比如火车上看的二、三部,就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监考的时候看第一部,就有一种piapia的无力感,文革什么的离得太远,毕竟没有亲身经历,不会有那么多共鸣。但是叶文洁的那种历经沧桑颠覆,走向统帅之路,很震撼。很喜欢这类设定的科幻女主角。平静中有着深沉的理性和镇定,认清人性种种后的淡然无惧。目前没有想到国内哪个女演员适合这个角色,动漫里面,也只有《攻壳机动队》里的素子比较像一点,等等,素子还是比较适合演智子吧,恩。但是第二部里面的罗辑铁定要由张议来演,自从《生死线》后,就彻底喜欢上这个“何莫修”了,罗辑非他莫属啊。      
         期待三体系列出更多的漫画、广播剧、更多周边、连续剧。。。
         历史是未来,科幻是可以逃避的新世界。
         下一系列目标: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3#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2/santi/
  
  科幻在中国的地位是相当低的,甚至不能和动漫相提并论,因为不能盈利,写作完全靠爱好和热情,因此好的作家不多。作品的受众也非常有限,似乎“科幻”不是一个说出来很有面子的爱好。直到《三体》的面世,尤其是《三体3》,科幻似乎进入了中国主流的视野,在不大不小的范围掀起了一股科幻热,至少是《三体》热。
  
  科幻常有“软硬”之分,且两者之间并无优劣之别。“硬”是指对我们所不能看到的宇宙深处和不能了解的客观现实的想象,其评价标准是其理论依据是否与真的科学思想接轨;“软”指的是在一个幻想的背景下,塑造出一个和人类现实相似的环境,或者在其中增改几条设定,然后再上演人类之间的社会性故事。同在骚与影的科幻迷Lithilda就曾感叹她根本就没看到什么真正的科幻电影。我想在此应该修正一下,应该是她没看过什么真正的硬科幻电影,因为人类之间的故事远比单纯科学理论的设想要容易表达,也具戏剧性,更适合电影这种媒体。
  
  相比来讲,我更喜欢软科幻,这是缘于我对文化和社会的爱好多余自然科学。而刘慈欣的作品显然都属于硬科幻,他对宇宙的探索方面有着无限的想象力和执着的爱,他非常想把自己心中的世界和大家分享。在他这里,小说、人物、情节、细节描写都只是他想表达的世界观的载体,都是次要的。相信如果能用论文的形式他会更喜欢。然而这些文学元素是引导读者去感悟和分享他的世界的必然途径,是拓宽读者群体的关键因素,比如我这样的读者。
  
  不得不说,如果不是它顶着盛名,《三体》第一部我是看不下去的。电影的叙事可分为三种风格: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形式主义,换到文学作品中也一样。作者显然不是为了刻画现实感而突出细节忽略情节,也显然不是想摆弄意识流或任意操控叙事顺序来突出主题,因此他应走的是古典主义路线。古典叙事的关键是,审慎的拿掉乏味段落,将动作戏、悬疑戏凸显,引领故事走向冲突中心的解决终点。而急于给我们展现三体世界的作者,忽略了这方面的技巧。他虽然采用了叶文洁在红岸基地的故事和三体游戏交叉夹叙的方法,但这两个脱离的很开、没有对照性的故事并不适合这样叙述。我认为更适合将叶文洁的故事集中起来插叙于某一段,来揭开三体组织的由来。另外,在决定由谁来做叙事者这一点上,作者也没有好好推敲过。想一想《肖申克的救赎》为什么要用配角摩根·弗里曼作为旁白?因为从他有限的视角来看主角,能让故事更具悬疑性和神秘性,同时烘托了主角的形象。同样的,在《三体》中描述叶文洁的这一段,如果用她周围的人作为外部观察者的角度来叙述而不是平铺直叙她自己,对于反映她的悲惨遭遇和心理过程以及最后对整个故事的影响,相信只会更有吸引力。在叙事这一点上,《三体1》只有巴拿马运河那一段写的比较生动,重点描写一个参与者的感受而非直接描绘那艘船,就大大增加了悬疑感和吸引力。
  
  在人物方面,唯一有点生动的形象是粗俗的警官史强,可能和作者自己的阅历有关。其他的“主要人物”如叶文洁和伊文斯,只被塑造成了形象单薄的偏执狂;而另个一叙事人物,参与三体游戏的汪淼,更是几乎没有存在感。同时作者在写作时有着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情节。人类的灭顶灾难是叶文洁一人所引发,而在第二部我们又能看到拯救人类就靠罗辑一人。同时我们能看到小说中中国在世界上科技和实力领先的地位,虽然反映了作者的希望,但还是觉得有点狗血。
  
  是的,叙事和人物不是《三体》的重点,但它们是所有小说的重点。如果作者在这方面有所进步,中国科幻就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和关注。《三体1》的重点显然是三体游戏,用三体游戏来模拟三体人的生存状况,展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想象力。但是这部分的目的似乎单单是为了讲三体世界环境恶劣,三体人不得不向外寻找新家园。如此之大的篇幅似乎也没有提供多大的信息量。当然,看过第二部和第三部之后就会明白,这只是一幅庞大画卷的开端。
  
  这些基本的元素都没做好,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软科幻成分了。然而我对纠察硬科幻细节的硬伤缺乏学术功底,也不是很感兴趣。不过经毛硕士点拨还是找到了一两处,例如书中提及,在非常大的尺度内,宏观物体也会有测不准问题,但是海森伯测不准原理规定了粒子的绝对尺寸,这不是一个相对性的原理。再如三个恒星排成一线的时候,行星上所有东西就都会飞起来吗?
  
  但总的来讲,《三体》虽然不能提供戏剧性的愉悦,但提供了一个比较落地的,对外部世界想象的旅程的开端。比历史yy小说《天意》要好多了。
  
  虽然本文有不少负面评价,但是看了后两部之后,我对《三体》系列总体还是给予高度评价的。它用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力掩盖了文学元素上的不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4#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伪科幻迷我不得不向这本书表示由衷的敬意,外国的科幻看多了,再看中国的科幻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感叹于为什么国人的科幻都带着山寨手机里放出的聒噪的不要采野花之类的歌曲的土渣子味,当然我不是说三体就没有土渣子味,只是他没那么的浓厚,而且也不是山寨手机里的土渣子味,是自主研发的手机的土渣子味,这是不可避免的,我表示理解,之所以致敬是因为这是自主研发的,中国的自主研发总是能让我为之一振,一是因为在这样全民洗脑的时代我们还能在民间拥有自主研发的产品,再一个是因为自主研发本身需要智慧的头脑来创造,创造出来的即为创意,那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也不得不说硬科幻暂时还不是我能驾驭得了的,大段的专业名词,能看懂个大概,但再让我说出个二三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了,所以再次验证了我的第一句话,我是半路出家的伪科幻迷。
  对于三体我印象尤深的一个概念就是一切必然都可能是偶然,由于这本书的战线拉太久已经完全忘记是哪章看到的了,但它留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几乎为我构建的由我一个人运作的概念系统打开了一扇大门,甚至几乎瞬间使我的世界观颠覆。在这之前我只认定过一个概念是一切偶然都可能是必然,然而却从来没想过,当两个词调换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切必然都可能是偶然,也就是说,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整个地球的一切概念都可以被颠覆,指南针永远指向地磁北极是偶然,太阳东升西落是偶然,人类科技的发展也是偶然,当这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带给人们的或许是不亚于玛雅人灭亡的灾难,那不仅是一个文明的毁灭,更是对整个地球已被发现的文明的全部否定,还有什么面对着亲手创造的文明被否定更悲剧的灾难,然而最让人恐慌的是,我们甚至无从得知到底是谁否定了地球文明。由于未知的事物生发出的已知概念,人类一切发展停滞,所有文明归零,这更是一大灾难,就像亿万富翁一夜间被未知的人用已知的作案手法偷走所有积蓄,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得到富翁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白手起家振兴产业,再一个是自暴自弃自生自灭,我无从得知富翁选择的哪条路,但我可以由此预见遇到同样灾难的人类所能走的两条路,振兴或者毁灭,我自然也无从得知人类的命运。一方面我还是希望人类文明能一直走下去,另一方面我又希望人类得到应有的惩罚,对自然对宇宙的不怀有敬畏之心的惩罚,然而无论怎样,结局都会是毁灭,正如人类个人的生老病死,这都是不可避免的。再回头看,一切必然都可能是偶然,瞬间觉得这一句话重如千斤,它或许打开了我的一扇门,然而却也同时关闭了人类的所有门。
  以上全是一个半路出家的伪科幻迷的胡言乱语,所以切勿当真,后果自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5#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即使使命感告诉我生存不能只为了生存,但从本质上看,确实是什么也比不过我这样一个存在。有这样一个真理,并不是一件坏事。
  
  因为完满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才有故事。悲剧,喜剧,悲喜交加,这一切都是因为矛盾而产生。
  
  有地球,就有太阳;有生存就有竞争。
  
  弱者接受剥削,获取同情。强者生活优越,施舍同情。
  
  国家纷争,资源危机;尔虞我诈、黑白颠倒;精神享受,生理欲望。不过都是为了生存而作。
  
  存在就有道理。
  
  这样才有意思,未来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充满想象。
  
  快乐、感动,都是好的;我的纠结,难过,愤怒,也不是那么难以忍受了。
  
  生存结束,就是毁灭。但是物质不灭,我也不会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6#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套用书里面的一个概念,一切东西在时间面前都显得没有意义。
  看完电子版之后,决定去买一套正版作为收藏,很久没有看到这种让我思维上升一个层次的书了。
  看完这么多评论以后,最后得出的还是这样一个结论,这么多评论这么多口舌在时间面前还是很苍白无力的。对于我们这种独立的个体而言,只有抓住那种永恒发展的东西,存在才是有价值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7#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时间线
  1.危机纪元:公元201x年——2208年
  2.威慑纪元:公元2208年——2270年
  3.威慑后:公元2270年——2272年
  4.广播纪元:公元2272年——公元2332年
  5.掩体纪元:公元2333年——公元2400年
  6.银河纪元:公元2273年——不明
  7.DX3906星系黑域纪元:公元2687年——公元18906416年
  8.647号宇宙时间线:公元18906416年启动
  
  
  分析
  一.生命与非生命
  1.核心:大自然是真的吗?---杨东
  2.拓展:
  (1)将宇宙划分为三种成分:非生命,自然,生命
  A.非生命:遵守纯粹的物理法则
  B.自然:生命与非生命达到平衡之处,两种法则平起平坐
  C.生命:遵守纯粹的生存法则
  (2)将文明的扩张(生存法则吸收物理法则的过程)分为内外两个视角:
  A.内:混乱增大,由于急速成长,生存法则无法克服在原有的模式,以致遭到削弱
  ~梦想大同的年代与人类的落日
  a.黑暗战役前:有限技术导致的骄傲---人类作为整体仍以旧时代的标准衡量战争,以致黑暗战役中的惨败;
  b.威慑后:有限思想导致的骄傲---人类作为整体无法真正实施威慑,亦无法真正接受黑暗森林体系;
  c.掩体时代:人类在理性上确立了黑暗森林体系的存在,但没有足够长的时间从潜意识上接受,导致对云天明童话的误判(即使有魔戒的提醒),最终几乎灭绝。
  注意:黑暗森林体系对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极度局限的人类来讲是铁一般的物理法则,尽管其本身是生存法则的一部分。那么可以这么解释:当生存法则吸收物理法则时(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在技术和文化水平上达到一个阈值后,黑暗森林体系将由铁一般不可控的物理法则转变为可以参与竞争的生存法则。
  B.外:秩序建立,生存法则成功凌驾于物理法则之上
  (3)与文明扩张相逆的非生命过程也分内外两个视角
  A.内:混乱增大,由于物理法则持续被具有任意性的生存法则操控,原本稳定的宇宙趋向瓦解
     ~如光速防御与维度攻击
  B.外:秩序建立,无意义的物理法则得到生存法则的控制
  (4)自然作为一种平衡状态,在不同层次的文明中会有不同的具现(如很多地球人将自然划作地球生物圈):如果自然是生命与非生命的平衡点,最终强大的生命将会彻底征服非生命,并达到自然/平衡状态的临界点:数学(很多时候是被作为一种可以描述物理世界的天赋观念);当数学战争爆发,平衡将崩溃,生命将作为生存空间的非生命世界彻底破坏。生存法则的持续作用将导致自身的最终毁灭,也就是生命的毁灭。物极必反,非生命将在一瞬间彻底征服生命,进而开始下一个轮回。
  3.结论
  (1)来自百科      
      热力学第三定律,一般当封闭系统达到稳定平衡时,熵应该为最大值,在任何过程中,熵总是增加,但理想气体如果是绝热可逆过程熵的变化为零,可是理想气体实际并不存在,所以现实物质中,即使是绝热可逆过程,系统的熵也在增加,不过增加的少。熵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的程度在热力学中,是用以说明热学过程不可逆性的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量。孤立体系中实际发生的过程必然要使它的熵增加。
      按照一些后现代的西方社会学家观点,熵的概念被其移植到社会学中。表示随着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熵”——即社会生存状态及社会价值观的混乱程度将不断增加。按其学术观点,现代社会中恐怖主义肆虐,疾病疫病流行,社会革命,经济危机爆发周期缩短,人性物化都是社会“熵”增加的表征。  
       如今年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托马斯·品钦在大学毕业之后发表在杂志上的短篇小说《熵》,即阐释了熵的社会学概念。这篇小说将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运用到对人类社会的描述上,其敏感性令人大吃一惊。所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就是孤立系统熵恒定的定律。熵指的是物质系统的热力学函数,在整个宇宙当中,当一种物质转化成另外一种物质之后,不仅不可逆转物质形态,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能量变得不可利用。也就是说,大量人类制造的化工产品、能源产品一经使用,不可能再变成有利的东西,宇宙本身在物质的增殖中走向“热寂”,走向一种缓慢的熵值不断增加的死亡。眼下人类社会正是这个样子:大量的产品和能源转化成不能逆转的东西,垃圾越来越多,人类社会逐步地走向一个恶化的热寂死亡状态。托马斯.品钦后来主要的小说多次地、不断地阐释着这个熵的世界观。
  (2)推导出的模型(只是模型而已,意义尚不是很明确):
      我们假设宇宙起始于大爆炸。不论宇宙早期是处于何种状态和维度上,公设是这样的:非生命先于生命。非生命由于其无意义(即非存在),而受到了来自于存在倾向的张力,发展出生命(生命相对于原始作用力更加善于分配物质与能量,进而改善环境)。宇宙的秩序由此(=存在)开始建立。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惯性定律(见文明的扩张之生命的内部视角),文明只会遵守根据以往接触到的物理世界而制定的生存法则,就会导致对原有生存环境的不断的掠夺,而不是根据理性做长期考虑(你可能会说由于环境的限制,智慧物种会对生存环境倍加珍惜;但是由于生存的惯性~分散为个体的整体,而且并无新的知识指引到更高的生存广度,不断膨胀的人口必将彻底毁坏环境,像以后会可能会出现的大饥荒和大混乱一样~这是地球的小轮回,相对于大宇宙来讲。另外,你觉得黑暗森林体系真的理性吗?什么是理性?)。文明或曰生命的这种行为/内部张力导致了宇宙秩序(存在)的瓦解,为了恢复平衡(存在倾向),非生命力量将会颠覆文明的秩序。在这种此消彼长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幸运和积累,文明最终还是幸存了下来,但由于其力量呈指数增长,所对非生命环境造成的破坏就越难弥补(根据熵值增加的必然性)。末日就最终不可避免。
      但是末日真的不可避免吗?
      在生命不断征服非生命的过程中,肯定有不断的相遇(至于结果是消灭还是奇迹般的融合就不为人知了)。生存法则真的会一直停留在黑暗森林的层面吗?生命注定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吗?如果有正常交流的可能,各个文明是否可能可以走出森林,到阳光下走走呢?各个文明知道战争(这可以看作在熵值上升到一定水平时,达到新平衡的反应方程式)是生存的必须手段,也知道战争可能导致彻底的毁灭,看似是被迫的,但难道没有主动的成分吗?生命正是因为其能动性而被遴选。
      尽管作者的黑暗森林体系十分严密,交流几乎不可能。两个技术水平相差不是很大(如地球和三体,从宇宙跨度来讲)的文明一旦意识到黑暗森林的存在,必然会交战(如果内部张力太大,像极其不安全的三体世界;三体一直都在追寻规律与秩序,即找到三体规律,但由于生存空间逼仄,只好立马入侵地球。这里我们得出一点:文明为了维持自己本身的存在,不但会对宇宙的稳定大打出手,而且会对其它文明同样大打出手,这两者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熵值~尽管有可能高级文明把低等的征服后,会更好地利用能源)。而对于技术水平相差较大的文明,战争会更容易爆发,而即使有交流也只能停留在一个被严格限制的水平上(美国跟一个部落的交流肯定没有跟中国的多吧)。对于技术水平相差太大的文明,弱者几乎没法向强者表明真实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点,强者则出于法则~技术爆炸而消灭所有可能的点。
      无论如何,作者给我们留下了最后的一个象征符号,通过虹膜传播信息的超级文明。是否会有一个文明强大的足以无视掉整个黑暗森林,因为它已经没有敌手。这样其它文明是否就可以正常发展了呢?理论是应该是可以的,因为这种超级文明是一个极限,意味着生命已经彻底征服了非生命,是所有文明的最终的最高级的形式。
      而且这种超级文明的存在不也意味着可能的融合(最低限度是保持对方的文化)吗?如此大范围的扩张不可能没有例外,变量始终存在。
      此外,你注意一下热力学定律中的一个词:孤立的体系。你还记得那句话吗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了两个人的思想。尽管可利用的非生命世界在不断缩小,但各个文明都在成长。作者留下了这么一个可能,那就是在意识到黑暗森林体系后,一个文明可能可以突破到一个新的境界,来到广袤的平原上(就像原人到现代人;狩猎到农耕一样~农耕比起狩猎更加可持续发展,可以在较低的熵值增加上发展起更庞大的人口)得到新生,看清彼此的面庞。如果不断剥削非生命的世界,必将导致轮回,是否也有一种事半功倍的交流方式(如交换思想那样)可以让两个文明在扩充自己时依赖对方,扶持对方,最终融合呢?尽管幸存的是少数人,但我相信这种可能一定存在。宇宙的空旷中定曾有嘹亮的歌声划破了化不开的黑暗。
      人类有爱,也包括对生命和自由的爱,这是人类的悲哀,亦是人类的伟大。
      作者在歌者的文段中可能有下意识表达出来的:前面三次的通信,加上又一次的坐标广播,再到六十个时间颗粒后,对死者的那次来自别处的长膜广播,这一连串事件构成了一个不详的图景,昭示着危险。对死者的清除已经过去了十二个时间颗粒,弹星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坐标已经暴露,那此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把自己裹在慢雾中,让自己看上去是安全的,那样便没人去理他们。也许是没有这个能力,但从它已经能拨弹星星发出原始膜广播看,这段时间它拥有这个能力,也许它只是不想这么做。
      如果是后者,那弹星者极其危险,比死者要危险许多。
  4.联想
      在魔兽的架构里,有一个叫翡翠梦境的地方,由古老的龙族统治。那是世界的蓝本,呈现了如若没有智慧物种(除了龙)世界田园的景象。也许正如三体第一部里叶文洁所想的那样:人类与邪恶的关系就如同大海与冰山。
  
  二.交流
  1.核心:至少我知道三体世界也是有爱的,但因为其不利于文明的整体生存而被抑制在萌芽状态,但这种萌芽的生命力很顽强,会在某些个体身上成长起来---三体监听员
  2.叶文洁与伊文思:人与人性
  (1)叶文洁在文革中饱受迫害,身为知识分子却为无知者所害。探索真理时所获的知识被用作所谓的赎罪。最终她依靠专业技能在红岸基地越爬越高,也越来越孤寂,尽管有杨卫宁陪伴,但是那种孤寂不是靠一个人便可化解的,那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失望。她明白了知识可以换作权力与地位,只要它能为时代所用,为政权所用,但倘若不能便与所有的东西一样作为被打倒的对象。她曾经对人类的良知有过希望,想把春天重新唤醒,但是那个记者却用直截了当的谎言掐碎了这个梦想;前来“慰问”的女党员则用一桶冷水彻底浇息了她已经行将微薄的希望。叶文洁明白了人性跟杀虫剂一样,无情而实用。所谓生活不过是谎言,交流的好坏不过是执行谎言的技能的高低,那么人类能有什么留有价值呢?科学吧。但人类的科学太过弱小,文化太过单薄,不足以抵挡未来的浪潮,心中幽邃的黑暗。于是,她向太阳系外发出了呼声,并在警告后发出了致命的回复。
       为了守护心中的秘密,她义无反顾地杀死了领导和丈夫。她背负着沉重的回忆,直到最后一次独自走到了那片落日前。但是,她真的是丧失了人性吗?还是太过有人性了?在她的梦想里,她肯定着什么,否定着什么?在那个小乡村,她从农民们的笑容中读出了什么?人们头顶的星空闪烁着同样的色彩吗?跟那个时代里的人们一样,她做出了一个单纯而天真的决定吗?也许,她认为人类的文明在发展的潮流中终将变质,衍化出一种可怕的非人,而如若人类的命运必将如此,不如让其死亡,至少还会有一个美丽的幻影。在对人性的绝望中,叶洁文却在潜意识中坚决肯定着它,以终极的死亡换取人性的光辉,这难道不是自古以来便有的一种精神吗?
       当然,后来通过与伊文思的接触。叶洁文才真正透过他看清自己,也许三体叛军反而给了她对人性向善的某种潜在的希望,让她选择了拯救而不是毁灭。
  (2)伊文思是美国一家跨国石油公司的老总的儿子,自己却销声匿迹去弄生物研究和保护。最终发明了既不石油也不资本的物种共产主义。污浊的大海,父亲的话语,枯竭的土地,让他知道了人类的不可一世与愚昧至极。假若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什么又是福祉呢?断开的生物链中已经没有了人类的一席之地,人类古老的意义荡然无存。也许,在富饶之乡长大的人类文明只有吞噬的本能,而一次次浴火重生的三体文明更会珍惜一个美好的家园,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超越两个文明的文化和生命方式。
       但是,三体人真的会去实现他的理想吗?伊文斯难道不知道黑暗森林吗?他应该知道,至少也会有一些察觉(书中提到他可能是很长时间以来唯一一个知道为什么三体想杀罗辑的人)。他面对着那句冰冷的审判:我毁灭你,与你何干?到底想到了什么?这个真正的狂人,在临死的剧痛中,望见了什么?
      智子为什么没有警告伊文思?他是第一个教会三体计谋与欺骗的人,三体因此对它自己的老师而瑟瑟发抖了吗?如若没有伊文思,如若叶文洁心中藏着秘密就此老去,地球人是否会在百年之后在无知中突然遭受打击而灭亡?
      没有伊文思,人类会不会彻底毁灭?
      他的目的是什么?或许是想让人类团结起来,停止破坏星球,面向宇宙中真正的威胁,对整个自然界的威胁?也许只有这样,在无数个世纪后,地球的后代们还会在歌谣里传唱那个美丽的家乡,尽管已成梦幻,而不是在自己生身母亲的遗体上撑起一个罪恶文明的天空。
      当然,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只留下他谜一般的雄心壮志。
  3.地球叛军/异化力量:科学,传统与人权
      为什么异化力量会首先出现在衣食无忧,手握大权的精英阶层里?难道普通的民众不是更容易上当受骗,相信所谓的拯救?难道是智力水平和判断力迥然不同?我不相信。尽管接触信息的时间有差异,但必然还有其它重要的因素。
      其中之一在于现代文明或曰科学思维与传统文化的区别。正如作者所说主客二分的思维使得精英更容易把自己与事件分离,进而削弱本能带来的恐惧。但幼稚的文明怎么可以轻易代替发展了数亿年的基因?这导致了很多人对形式的误判,根基于绝望,再将其冲动合理化,便成了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毁灭或拯救。普通人选择了幸存派,这恰恰是将来人类最为接近事实的一个选择。在危机纪元,古老的传统文化较之尚还年轻的科学(的哲学)思维,做出了更加现实的判断:不管区域多大,差异多大,战争就是战争,毁灭就是毁灭,没有意义,只有生命的丧失。
      但其后,在两次大同世界的梦想中,在掩体时代,人类最根深蒂固的观念之一人权带来了何种后果呢?传统文化没有再次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是一次又一次跌倒在骄傲与幻想中。
      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两次的传统文化:战争与人权起源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最古老的战争观念起源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那是在旧石器时代乃至更早的时期人类的真实遭遇。在那时候,地球不正像一个黑暗森林吗?而后来的人权理念是在人连绵数万年的发展下,由于种族与思想的融合而在短暂的时光中突然诞生的吗?人权是一种进步,但历史是螺旋地向上发展的。
      第二种是:古老的传统文化做出的应激反应是有遗漏的。普通人对这场战争的思考中有强烈的传统战争的影子,从幸存派的纲要就可以看出来。很可惜的是,他们没有了解到黑暗森林的奥秘,这是一场人类如若不逃亡就必定要灭亡的战争,没有“真正的人”可以幸存,留下来的只能是实验品。而在随后岁月中,人权观念的不断发展,乃至彻底固化,反而使得人可以称过这一段艰难的岁月,否则就会面临集体的崩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不让人类文明在阻挡历史巨大的惯性时被撞得粉碎。当然,这也会有极大的副作用,比如对逃亡的最终否决。
      我相信人类没有做错最初的选择。发展人权是对的。
      罗辑依靠着真诚的爱情,才在孤独中熬过了漫长的充满欺瞒的面壁计划。
      章北海在银河系人类诞生之初,为了保留创造力而选择了适当的民主。在进化的终极步伐中,章北海没有作为一个独裁者操控个体的选择(好吧,即使能操控,影响可能也是极小的~),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在唯一的规则就是不择手段的决战发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在人与非人之间选择,这需要整体莫大的勇气与决心(~飞船的指挥系统也是民主的制约形式)。完成从太阳系人类到银河系人类的转变,需要完全自愿的心灵。当章北海向东方延绪微笑时,那一句话“没关系的,都一样。”,我相信他看到的不是黑暗,不是极权,而是永恒的责任。在这茫茫的太空中,曾一同奋斗过的同胞们为了生存自相残杀,但这不是完全的猜疑链,在最后时刻,所有人都获知了结局,所有人都知道了对方如何想以及对方如何想他。那一座点燃长明灯的坟墓照亮的不只是死亡的记忆还是新生,从黑暗中破茧而出,哪怕只是那一瞬(与下方条目:章北海:猜疑链?相关)。
      发出引力波信号时,也是经过了两艘舰队全体成员的投票。人权的定义在太空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是由其奠定的民主形式却应该也必然会在人类文明中留存下来。因为这是爱的最高形式之一,或许也是人类独特的力量的具现。
      黑暗森林牢不可破。但有这么一种幸福,或许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我们不知道外星文明是什么样子,但知道人类。------引自降临派
  4.对ETO的总结
      依据我在生命与非生命一栏中提出的理论,有如下发现:叶文洁刚开始象征着一个古老人性善的卫道者,在人类的即将生存法则发生巨变时,她选择让人与最后的人性同归于尽。但是后来,她对此产生了怀疑,并在某种程度上试图打破黑暗森林,在这一方面她有些像程心。或许是因为她看到了在新的自然平衡中,以往已经在文化大革命和冷战中损伤过半的自由天性将以全新的面貌焕发生机;而伊文思则(很可能)象征着地球文明中寻求外力干预(以接触符号理论为基础),以降低地球文明中过高的熵值增长率(大概是因为他认为地球人很可能会先自己毁灭一切,最后毁灭自己吧),从而挽救人类的战略家。其他ETO成员我就不再一一分析,因为除了极端主义者外,本质上都与两人类似,而幸存派则是明显的大众反应,是一种策略而不是具有哲学高度的思想。
  5.杨东与大史:理性?感性?自由?
  (1)杨东自幼就表现出了对抽象事物的极高天赋,并在最前沿的物理学领域出类拔萃。但是她由于物理学发展的终止与黑暗森林点滴的浮现而自杀。物理学被斩断了,生活并未被斩断,即使有未来的入侵,还是可以好好地活下去。但是,无论如何她似乎早就知道未来不是一场战争而是对人类的屠杀。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她不能在这种刻骨的绝望中活下去。理性的判断摧毁了她活下去的力量,生命的根已被蛀空,探向未来的树被凛冽的寒风连根拔起,抛入黑夜。这份理性与人类日后为之付出惨痛代价的狂妄赫然相对,夺目而凄凉。
  (2)大史是一个粗中有细的警察,一辈子侦破过无数的案件,最擅长的就是揣测人心。他脾气刚直,不羁于权威。在危机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果断化解困难。除了赫赫战绩,他最重要的是一种高度的活在当下的风格,影响到了两位主人公汪淼与罗辑。他有普通人的烦恼,却有不凡的智慧。对于黯淡的未来,他从未表示过灰心,过着自己应当过的生活,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这个身陷世俗,常说扯淡的人却一直保持着从容,数次拯救了罗辑的生命。好好地活下去,或许就不是一个该被提问的事情。
  (3)分析:对宇宙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应该都是理性的表现。完整的理性即包含了一种探究的思想,亦应该包含一种理智的生活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由只存在于当下,将其缚于过去或者未来时,便云散烟消,而只有自由的人才可能做出选择,创造机遇。所以单纯的思维只会像智子一样锁死人类,而采纳任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反而能闯开一条道路来。思维在最开始把人类解放了,亦会在漫漫长日中把人类禁锢。理性是局限的,自由是无限的,在生存法则更迭时,创造力至关重要。而这种创造力是有可能把爱带入森林的伟力(尽管渺茫的很~这种创造力不拘于教条,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产生具有我们所熟悉意义的爱,但无论如何,较为自由的人不会很僵化,就更有可能去爱吧......)。
  6.章北海:猜疑链?
      他出生军官家庭,有着军人钢铁的意志,有着探不破的思想。他是未被公布的面壁者,在一生的谎言中坚守着真挚的信念。但就在最后的那一刻,他心底头最终毁灭他的一丝柔软从何而来,又到何方?仅仅是梦已实现了吗?
      也许是他寻找到了新的方向。
      也许仅仅是那一个宽慰的笑容,就在猜疑链黑暗的路程中接起了沉默的坟墓与未知的明日。是啊!都是兄弟,谁活下去都一样。这不是一条猜疑链,这是充满无奈与辛酸的分别,只要还能将死者埋葬,生命的灯就不会熄灭。
  7.生存:反人类罪?
  历数一下人类对逃亡主义和执剑人的态度
  (1)危机纪元:技术公有化>>>宣布逃亡主义为非法;
  (2)大低谷后:因人的强大,无必要逃亡,但逃亡主义仍为非法,章北海逃亡;
  (3)黑暗战役后:章北海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
  (4)威慑纪元:因威慑建立,无必要逃亡,但逃亡主义仍为非法,青铜号被捕;对罗辑的审判,对程心的崇拜
  (5)威慑后:想逃也逃不成;罗辑成为抵抗军精神领袖,对程心的责难:当初我们为什么选择了你?
  (6)广播纪元:蓝色空间号和万有引力号成员成为英雄;无需执剑人
  (7)掩体纪元:碍于公平问题,光速飞船研究为非法;
  (8)人类的落日:废除一切有关逃亡主义非法的条文~没人能逃的。。。
  ~此条目连接生命与非生命之文明的扩张的内部视角
  8.罗辑:爱与距离;
      他年轻时放荡不羁,被选为面壁人后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选择过上了田园诗般的生活。在妻子离去后,在那蒙娜丽莎般的笑容淡去后,他似乎悟懂了什么。也许在这个广袤宇宙之中,有着一些不能冲破的束缚。这个面壁者心中渐渐生成了一幅宇宙的图画。
      二人世界,是吗?或许根本就没有别的世界。从爱情到一个点,这就是生活与现实的差异。
      没有交流,注定死亡。
      罗辑其实从一开始与那个梦中情人相会,便应该洞察了整座森林。人的微笑,人的爱情,是在份多么大的幸运!但愿人的想象力能够拉近几亿光年的距离吧,如若爱在每个文明中都有火种,总有一天会燃起一片熊熊大火。但是罗辑明白那只是梦呓。
      爱产生于当下时刻的交流,因此千变万化,无限接近。而天体的距离将当下这个概念摧毁的一干二净。正如第二部所说,有无数的事件以光速向我们飞来,但在光锥之内,才是命运。这个太过有限的命运,不足以产生爱。也许接触符号理论是对的,因为人们接触的不是生命而是将全部危险集于一点的文明。
  9.程心与云天明:超距的可能
  (1)程心
      你生长在一个因爱而合的家庭中,在一个缀满繁星的夜晚,你曾触碰到那个孤独者封闭的心灵。一颗星星,一份心愿。你来不及道别,只留得一生的痛。你是执剑者,却在最后将剑弃之身后。你使光速的飞行成为可能,却最终以生命的名义堵住了唯一的道路。你有一艘漂泊的船,一如人类漂泊的命运。也许吧,你的善良就是你的负罪的源头。但是,善良错了吗?你能打开一个人的心,能否同样敲击另一个文明的灵魂呢?
  (2)云天明
      你曾自负,亦曾孤独。你从绝望中起程,跌宕的旅途后,在异乡落脚。但你是胜利者,在陌生的地方写下熟悉的童话,在无边的黑暗中绘出,如星长明的爱情。
  (3)分析
      智子是可以产生超距作用的。排除云天明一个人的影响,根据接触符号理论,在三体产生了大量对地球文化的反射现象,反之亦然。这提供了一种和平共处的可能。对云天明的信任,是人们对其同胞在信念上的肯定(基因的和思想的),这暗示着如果(某种)连接足够强的话,黑暗森林可能会自动瓦解。但是打破黑暗森林体系,即使是在小范围内,也是要冒巨大风险的(~程心),而人类弱小的文明承受不起。
      注意:在我建立的生命交互非生命模型中,有两个逻辑端点(而这是作者未加以详细描述的,估计作者也就是想把它们留作想象的余地):超级文明与十维宇宙。所以在历史中(可能存在的),黑暗森林---善意交流的互相作用中,有可能到达一种统一性和包容性都很高的文明。
  10.程心生命中的其它人
  ~与之前的人物有呼应,具有相似的象征意义
  (1)维德---章北海:为了人类的生存不择手段,但都在最后关头做出了出乎意料的决定;
  (2)弗雷斯---大史:一心一意关注着当下的生活,不受未来牵绊;
  (3)艾AA:在程心的影响下,有着维德的影子(~第一次预警信息误报,支持将光速飞船的研究委托给维德)感觉上是当时主体人类的观念象征,除了程心,维德的特征,主要还是及时行乐的风格。经程心的观察,在她安全着落在银河系人类的新世界时,在关一帆身上找到了归宿感,主要可以看作地球这个记忆上的巨大负担已经卸除,正常的不以紧凑的节奏填埋自己的生活也得以开始。这是成为银河系人类的最终蜕变~~~地球从此就变成了心中一幅永恒的画。
  (4)关一帆---罗辑:都有先知风骨...
  11.三位面壁者
  (1)泰勒:美国前任国防部部长,著有《技术的真相》(~技术爆炸);试图在未来将人类舰队化作量子态作战;
  (2)雷迪亚兹:委内瑞拉总统,试图利用恒星际核弹建立威慑(但是并不知黑暗森林);
  (3)比尔.希恩斯:获诺贝尔奖的脑科学家,发明表面为胜利主义的逃亡主义的思想钢印;
      三位面壁者(尤其是后两位)都看到了部分真相,但三位面壁者都因此打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而遭到世人的质疑。他们作为领先于时代的面壁者,有着与罗辑相似的命运。
  12.全面总结
  ~通过人物分析,我们得出几个探索关于交流是否可能的基本问题:
  (1)一个文明在真正进入黑暗森林体系后,依靠日后的个体爱情与可能的民主制,是否可能保存一些人类所珍视的基本价值观,如博爱(~程心),自由(在太空必然要高度集权吗?)和公正(建立在如下情况:在种族存亡高于个体利益)?
  衍生问题:
  A.是否可能建立泛宇宙人权体系?
  B.人类文明的价值观必将在黑暗森林中导致其自身毁灭吗?
  C.我们何以得知在两个文明产生碰撞时,地球与三体的情况是唯一的情况(假如三体世界如同地球一样富饶,并且都向对方暴露了存在)?
  (2)如果人类族群血缘与精神上的联系足够强到可以克服猜疑链,那么是否可能在高端的通讯科技和交通方式的基础上,施加合理的政策使得两个互不相知的文明和平共处(最可能的情况:这两个文明面对着一个可知方位的强大的共同敌人,同时技术水平和潜力差距很小,在数千年内都不具备征服对方的能力)?
  衍生问题:
  A.智子的超距作用足以弥补黑暗森林造成的裂隙吗?
  B.两个截然不同的种族如何在生命普遍具有的共同形态(尽管差异很大,但是肯定有某种生物规律上的必然性,如能够感受到痛苦,快乐,恐惧和希望)上达成默契?
  (3)黑暗森林是一个庞大的专制体系,但是由于物种的生存基础包含着某种抉择上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将可能会将文明引向一条不遵守通过理性得出的法则的道路。倘若我们称这种自由为感性,而思维为理性(虽然这两种匹配都不严谨,但权且这么描述吧。自由严格上来讲是一种处在必然与可能的中间状态),那么在宇宙层面上,感性力量与理性力量的互相博弈中,是否会产生某种机缘,使得和平共处成为可能?
  13.联想
      在黑客帝国中,新的救世主Neo凭借着爱情而非博爱帮助人类获得了唯一一次成功的生存(这为以上问题提供了一些想像,但没有确切答案...)。
  
  三.作者引出的其它重要问题
  1.道德与惯性
      危机纪元看似幼稚的反应:面壁计划与天梯计划却两次拯救人类于黑暗中。我想这么加以阐释:在二十一世纪的向上发展中,突然出现了侵略者三体。这种文明上的巨大突变,使得人类的固有思想遭到巨大冲击,在如此的震惊和彷惶中,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的人类开始了最早的星际意义上的反思,他们尚还未在潜意识中种下胜利,故能洞察现实,确立真正的道德准绳:如逃亡主义。
      基督教于罗马帝国衰亡的混乱中崛起,人权的理念在欧洲脆弱的封建制和长期的战乱中燎起大火。所谓乱世出英雄,混乱乃是文明进步的根源也是文明自身的根源(出于对混乱的克服)。新生的道德在后世得到承认,并成为普遍准则。真正的道德乃是做出判断,但日后的道德越来越陷入僵化,成为强制的法律而不是个人化的思想。从世代的循环中,可以看出这个现象遵守生命与非生命的交互模型。
  2.不透明思维
      三体人拥有透明的思维,这是他们的劣势。而人拥有不透明的思维,这是人的优势吗?如果人拥有透明思维,便可以对敏感的问题加以公开讨论,从而使得最后的灾难得以避免。而且,透明思维既然可以催生极权(如三体),为何不能催生民主?虽然地球的模式定会导致如下可能:透明的思维会使得矛盾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导致毁灭性的大战。但从长期来看,透明的思维还是更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因为这使得误解消失。
      有不同的见解:地球人因为具有童年,而与三体截然不同,所以在社会发展之中,个体能以毫无偏见的方式洞察新的时代(~这可能是因为感性在地球人身上起较大作用,而成熟的三体人可以做出持续做出理性的判断,避免偏见),在接受先辈文化时,在不透明思维中保留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就是地球人进步的方式。那么,从此看来,民主制把一些议程透明化后,其职能反而是帮助不透明思维。所以透明思维和不透明思维应该是民主制里的两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立法者与革命者需要在其间权衡。
  3.集体与个体
      在极权和透明思维的环境下,爱依然可以在三体个体身上成长。在人类追逐大同和保守时,出现了章北海。罗辑和维德这些迥然不同的个体。那么无论在黑暗森林中,还是在传统文明中,都会有不屈于主流的个体存在,这些个体的个性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而这些个体有可能在文明中掌握较大的权力而对整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这里主要是社会机能的问题,个体在什么方面执行着集体不可能执行的任务?集体是秩序的缔造者,而个体是创造力的缔造者,但是文明的扩张中,僵化的秩序将会导致更大的失衡乃至崩溃,而建设性的创造力将会带来新的时代和飞跃。所以在文明某一阶段的幼年期,成熟期和老化期,集体和个体分别起着不同的建设和破坏作用,最后在不断的摩擦后,开启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否有一种方法使得文明得以使集体与个体恰当融合,以避免灾难性的冲突?如果能够在集体意志中保留个体的特点,那么一个文明是否可以在黑暗森林中,保持一种普遍的爱的潜在可能性?
  4.文明的存留
      这里涉及到文明的终极意义,那个留下的漂流瓶真的有任何价值吗?即使那是一份记忆。在宇宙不断的降维过程中,高维的文明有可能在二维的空间中保留其价值吗?作者给出了两种可能:一个是即使是三维的物理结构也不可能在二维世界得以呈现;另一个则保留在魔戒与人类的交流中。而最后的一章能够给读者一些指引:超级文明通过虹膜递出信息后,程心凭借着她惯有的爱,决定为宇宙的新生做出牺牲,尽管只有一份通告和关一帆简单的关于田园世界的描述,她还是意识到了某些必然也应该去做的事,道德问题在末日仍旧出现了。关于宇宙的终极命运的决定,这应该是所有维度的文明都不能避免的(哲学)问题,从地球的核战争到不可逆转的维度打击,由于本质相同的危机,人类和超级文明是否有了某种共同的语言?也许在十维空间,超距的光速可以将生命真正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也是所有在黑暗中度过无穷岁月的文明共同的期望吧,哪怕只有千年的积淀。在这种共通中,漂流瓶是有意义的,文明也是有意义的。
      把字刻在石头上,大概是这个观念的具现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8#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无疑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一面旗帜。早在中学时代就读过他在《科幻世界》上的短篇作品。近日读了《三体》,再次感受到书中极具冲击力的科幻构图,极有挑战性的题材立意,极富人文精神的内涵主旨,并不比任何一部好莱坞科幻大片逊色,不同的是,上述这些表现在了刘慈欣的文字上,可贵的是,这是属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作品。
  如果说科幻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具备更为开阔的想象力和更加科学性的逻辑思维,那么《三体》可以算是在上述基础上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故事从未知战争的前夕入手,又加入不同寻常的网络游戏要素,让读者一时间摸不着方向,找不到头绪。与此同时,作者又通过关键人物叶文洁的回忆,将重要线索从文革时期徐徐道来,慢慢延伸。完整的叙述了事件的起源,使故事更加丰满。
  对“三体”这一地外文明的介绍,则是通过王淼的特殊经历来完成的。首先是纳米技术应用与视觉幻像的诡异联系,再到亲身体验“三体”这部具有特殊世界观的网络游戏。循序渐进地将“三体”世界展示给了读者,而且其中不乏突破性的想象力和浓浓的悬疑味道。如同通过叶文洁的遭遇来表达作者对动乱年代遭受迫害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悲悯与同情一样,在精心设计的“三体”游戏中,除了对“三体”世界的发展、“三体”现象的原理以及科学研究以外,作者依然寄科学之情于文字之上,从历史的角度向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科学家表达了敬意。客观上也为读者致力于科学事业吹响了号角。
  《三体》最为宝贵之处,我觉得当属书中所表达出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准则问题。书中,“三体组织”对地球人由失望到放弃,再到希望借助外力加以改革,他们的这种态度是具有代表性的,就连我们自己也往往有这种对环境的失落感,但是被寄予厚望的“道德透明化”的三体文明,又真的能够如他们之愿吗?其实,从哲学角度出发,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正负极,一面越强,另一面也就越强,一面越弱,另一面也跟着弱,总有个平衡在其中。
  因为叶文洁、伊文斯等人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所以他们要报复,这就是他们的负极被加强了,所以他们才要用更加强力的正极去找平衡。也许地球三体组织的行为是为了人类文明能够具有更高的道德本质,但驱使他们这么做的原动力,却是对人类的仇恨。结果可想而知。
  三体文明虽然道德透明化,但这也使他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做出进攻地球,取而代之的决定。
  试想一个没有恨的世界,又怎么会有爱的种子?
  《三体》的结局部分我十分喜欢:叶文洁回到了雷达峰,一个一生都在斗争与被斗争度过的老人,对于她的一生,唯一留恋的,却是那段没有斗争的间隙时光。也许,我们也该考虑一下,什么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9#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书不厚,看了半天,完成。
  那一代人写的书总是有一种绽放的激情,浓郁的,热烈的,很深很深的感情,很浓很浓的情感在字里行间。不象现在的东西,总是淡淡的,都市的,摩登的。
  书评说把人类的历史浓缩了,说实话,那一部分都是我悄悄略过去的,读也既没有美感,也不了解,爱因斯担和牛顿,以及林林总总的科学家们在宇宙天体方面的研究从来没有接触过,作者是调侃,还是确有其事。这也不是我所关心的。
  对三体的评说有创意,虽然我没大看明白。哈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0#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书之所以得到了读者的肯定,大概就是因为作者的观念或者观点符合了读者的观念或者观点,并且以此为起点去发展,让读者认为这本书是沿着自己的道路去探索,读者本书可以或多或少的“预知未来”。而当一个作者能符合很多读者的观念或观点,那么TA就火了。
  
  读书的时候,我觉得《三体》简直是一本高中和大学freshman的物理励志读物。所谓励志,就是让人看了之后对物理产生极大的敬仰和向往。但读完之后我又觉得,在没有一定物理功底的情况下贸然阅读《三体》尤其是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两部是非常危险的。它会禁锢读者的思维,让处于空白的那一块刻画上作者的设想和逻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未来物理的认识可能就停留在聚变能源、太空电梯、多维空间等上面了。而这一些,都是作者的小说罢了。我是搞化学的,不能证明真的如此。但也没有能力去否认,于是我在潜意识里相信了。
  
  不是为了褒奖而褒奖,也不是为讽刺而讽刺。《三体》三部曲也遵循了小说的基本规律,每层把世界观都扩大n个数量级。第一部可能还带有政治色彩的人类勾心斗角,ZF阴谋论;到了黑暗森林,也是我最赞赏的一部,扩大到了逻辑、哲学、星际文明斗争,文明之间相互征伐、竞赛,尽管有极个别的幻想理念我不敢苟同,但并不影响全局;到了死神永生,读者才了解到那些派歼星舰去太空决战的战争是多么的幼稚,如同当年看《LOST》一样带有一种宗教的崇拜感去理解那些“拥有神一般能力的文明”是如何在宇宙中进化的。但每一个升级和悬念,作者都能圆满的圆回来。可能说“圆场”都是过分的,作者在写一个线索的时候,已经有了大概的答案。不像某些号称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废话连篇bug无数,读者还痴心妄想他能把所有坑都填了。
  作为一个外星文明,三体,这个符号不断的出现。但人类从来没有见过三体星人(除了那个大脑),没有见过他们的歼星舰,唯一出现的是两个粒子和若干个“水滴”。即使这样,作者仍然能把三体文明写得出神入化,让所有地球人为之不懈奋斗了约300年。也仅仅依靠这两个符号,作者展现了在当时视野下神一般的存在——粒子封锁人类物理科研的进展,水滴30分钟灭掉人类1000艘歼星舰。但最后三体文明只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其凶手甚至是最后毁灭太阳系的超级文明都不知道的神秘坐标。作者不是YY军事小说,所以战争的部分几乎没有。战斗往往只是在一瞬间或者是令人绝望的优势下按部就班的毁灭,而人类所有的斗争都是奋斗-绝望-转机-奋斗的循环。
  
  要说小说唯一有规律可以让人稍微有点底的,就是这个循环。大灾之后必有大福,万幸之后必有浩劫。从红岸计划几度起伏:三体舰队起航和智子入侵引起大绝望,重拾信心后疯狂开发宇宙战舰,水滴轻松灭掉人类舰队再次引起绝望,黑暗森林理论威胁三体舰队转向人类得以喘息,逆袭第二任执剑人后人类已无路可退,早期逃脱的人类舰队启动广播致使三体文明团灭三体第二舰队转向,人类自以为掩体计划天衣无缝最后还是被灭。再往后就已经超脱到了虚幻的境界。程心,我一直不待见这个傻逼,乘坐曲率飞船得意逃脱二维打击,来到向往已久的蓝星,这里出现第一次时空飞越人类已经彻底被灭;从灰星回来跌入慢光速黑域云天明消失,这里第二次时空飞跃宇宙文明即将走到尽头;获赠一个独立小宇宙躲避宇宙灭亡,这里第三次时空飞跃宇宙重启迫在眉睫;最终被要求放弃小宇宙,全书终结。
  
  马上就要过年了,很庆幸我读过了这本业内奉为神作的小说。别人的评价是别人的,我就是认为这本书写得好,写到我心坎上去了。有内涵讲科学的重口味科幻题材依旧是我的大爱,加点宗教色彩就更加令我膜拜了。我认为好的作品就应该是那种我初看不怎么懂,但又让人无比佩服的霸气侧露。我很难理解四维空间看三维世界的全息图像,更加无法想象太阳系跌落成二维时的平面展开图,但作者能做到既让你不懂有让你佩服,这就是好的科幻+科普作品啊!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9 10:30 , Processed in 0.0510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