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体I - 地球往事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1#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读完《三体》之后,一直想写点感想,但一直想不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书的确写得不错,刷新了我对科幻、尤其是中国科幻的认识。但似乎又没有好到让我文思如泉涌的地步。
  
  
  
  在国外,科幻是主流的小说和电影门类,不少人都听说过阿西莫夫的名字,知道有部神片叫《2001太空漫游》,再不济,也看过《E.T.》、《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
  
  
  
  但做为一个非科幻小说迷,我之前从没有听说过《三体》。科幻在中国属于典型的亚文化圈。中国的科幻小说还不如严肃文学来的普及。老百姓即使没看过文学原著,也听过或接触过余华、苏童、王安忆等人的故事(比如我妈就看过《活着》改编的电视剧)。但科幻小说如《三体》,即使已经登上了圈内的顶峰,也很难为圈外人所知。同理,中国导演如今啥片型都拍过了,却始终没倒腾出一部科幻电影。
  
  
  
  科幻文化为什么在中国流传的范围不广?一是因为它“科”。有一定科学常识才能比较好地理解小说的逻辑,这样就把一部分读者拒之门外,尤其是硬科幻。《三体3》中的理论堆砌就让我看得不甚心烦。二是因为它“幻”。时空旅行、宇宙演化、黑洞、暗物质、这些理论现在的科学家还远无法实现或证实。而科幻小说家们却把这些“不靠谱”的猜想当成构建世界的养料,笔下的故事不是发生在遥远的宇宙,就是不确定的未来。在一个这辈子都没法去宇宙旅行、还在发愁月底如何还房贷的国人看来,无异于胡思乱想,对现实没有意义。
  
  
  
  有人说科幻本身就是个尴尬的存在,因为科学不允许幻想,既是幻想就别自称科学。但是我觉得,科幻并非没有价值。表面概念的矛盾并不重要,因为科幻的价值并不在于“科”,也不在于“幻”,而是在于“人”。要评价科幻小说,不是看谁用的物理假说更冷门,不是看谁构想的未来奇境最酷,而是撇去了一切外在设定之后,谁写的人性更透彻。我看过的科幻作品不算多,但凡感动我的,全部是和“人”有关的部分。《Flowers for Algernon》说的是弱智儿通过未来医学提升智商的事,打动我的却是男主角始终不变的善良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攻克机动队》讲的是未来警察打击网络犯罪的激战,我记住的却是儿童性格的小战车Tachikoma 渴望成为一个人的单纯心愿;《Moon》虽然讲的是月球基地克隆人的自我发现,我印象最深却是机器人Gerty最后为主角“两肋插刀”助其出逃。看了这些作品,我不是学习了什么科学知识,不是游历了什么未来世界,而是更多地反思了我当下作为一个“人”的意义和价值。
  
  
  
  你或许会说,那还写科幻做什么,探讨人性到严肃文学里去说呗!我认为,会选科幻这种形式的作者,个性中往往有两个特点:1. 无比热爱科学  2. 无可救药的浪漫。(跨越时空的恋爱不是更加凄美动人吗?)刘慈欣正是一例。他对于科学的崇尚不言而喻,请详见他的短篇小说《乡村教师》。至于浪漫,看《三体3》中的云天明就知道了,他被读者公认为是最浪漫也最苦逼的单恋者。身患绝症,临死前送给暗恋的姑娘一颗星星;姑娘来阻止他安乐死,不是为了感激他,而是为了把他的大脑送给不知道会不会遇上的三体人;好不容易到了外星人那里,他苦心编写三篇童话传情报给姑娘,后来还送了那姑娘一个世界让她躲过宇宙坍缩,可那姑娘居然在里面和别的男人天荒地老了……这样的剧情,我只能说,你妹啊!
  
  
  
  说回《三体》,很多粉丝认为大刘的作品就是宏大!就是好!的确,从第一部到第三部,从地球到木星到银河系到外星系到四维空间。。。越写越大,书也越来越厚,把整个宇宙历史都写完了。可是,我却认为一味追求“宏大”不是好事。实际上,我只喜欢读这最不宏大的《三体1》。
  
  
  
  老实说,读完第一本我很震撼,感叹有人居然能把文革和外星人这两个元素连起来,还连得那么自然,那么天衣无缝。刘慈欣曾说,他要把科幻写得像历史一样真实可信。他以前写的《乡村教师》曾经给我这样的神奇感受,这本书里他做得更到位。叶文洁(女主角)带着真实的历史印记,很像我父母对我叙述的那个时代中走出来的人,她对于人性善恶认识的摇摆不定,也都写得很有力,给予了最终背叛人类的合理动机。随着她逐渐背离人类,读者也和她一起思考着这段历史中浮现出的各种复杂人性。
  
  
  
  如果说《三体1》有人性的挣扎,有对历史的反思,有对宇宙的遐想,那么到了第二部,已经降级为二国演义的权谋之战,男主角就是那再世诸葛亮;第三部则是女主角的宇宙逃亡历险记,只是她毫无个人魅力,叫人提不起兴致。
  
  
  
  最要命的问题在于,《三体》系列,尤其是第二、三部中所有人物无一不落入俗套,刻板单薄,经不起推敲。罗辑虽然登场的时候玩世不恭,有点出世的意思,转眼就变成一个情种,痴迷一个画中走出来的“懵懂”美少女,到了第三部则完全变成一个严肃智慧的的典型老头子性格。说到那个美少女庄颜,她就是个半路杀出来跑龙套的,除了倾国倾城,迷倒罗辑,为他生娃,毫无个性可言。作为被联合国拐卖来的无知少女,她立刻就爱上了罗辑,简直莫名其妙。罗辑和庄颜的婚姻,就是怪叔叔借着拯救世界的名义,成功推倒了萝莉,联合国还是暗中得利的红娘。第三部的女主角程心不用我多说,已经被读者骂到了狗血淋头,作为圣母玛利亚再世,因为一句“不忍心”就坑害了地球不说,还拥有如星矢一般的生命力,最后人都死光了,她还成为了宇宙中幸存的“夏娃”,继续繁衍下一代……程心的存在是这么的不可思议,让我不禁觉的苦恋他几世纪的云天明肯定是个弱智。章北海这个人物出现在第二部,代表着绝对的“父性”,拥有军人的纪律和理性,一辈子料事如神,就没犯过错,连对女人也没有一点邪念,没事老想着他爸爸,叫人想不通。维德这个大反派,可用“野心”二字概括,面目模糊,恨不得脸上刻好“坏人”二字。在这些人物身上,父性(斗争、理性)和母性(宽容、感性)往往只能取其一,显得特别虚假,缺乏人性。这些都还是主角,对于配角的设计,就更符号化了,日本人惠子一定是剖腹自杀,英国军官一定说“to be or not to be”, 智子是个外星人,还冒充日本人,一会儿换和服,一会儿忍者服。大刘你该不是制服诱惑看多了?
  
  
  
  回首其他“大气”的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指环王》、《飘》,全都是厚厚一本,人物众多,跨越历史。可是,安娜、列文、阿拉贡、弗罗多、斯嘉丽、白瑞德,主角个个有血有肉有挣扎,有些甚至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个性人物。在人物的有力支撑下,故事背景的宏大才有意义。没有个体的丰富,整体的丰富只是空架子。而《三体》给我的感觉是,第一部的人物能自圆其说,到了二三部,故事完全变成了用层层叠叠的物理假说堆起来的硬骨头,人物都像糊上去的纸,薄薄一层,一戳就破,串起个剧情就完了。连大史那么活生生的人物,也给死死拖入第二部,也变成了唐僧一样的罗嗦帝,老婆孩子不要了,只知道守着罗辑这呆子。
  
  
  
  哎,吐那么多嘈我都累了,开始不知所云了啊。末了,还是赞一下大刘的想象力和毅力。完成《三体》三部曲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带给了我很多的惊喜和快乐。也是出于“爱它就要批评它”的精神,说了很多废话。希望各位科幻作者能看清,好的科幻小说,出去科幻的外衣后,首先得是好的小说,所以好的人物乃创作之本。千万不要试图用复杂的科学理论和精妙的逻辑推理来掩盖先天不足的人物设定,那是舍本逐末。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2#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对全书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假说:
  “射手”假说: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能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 “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
  “农场主假说”则有一层令人不安的恐怖色彩:一个农场里有一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然后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电影《黑衣人》中小匣子里的虫虫世界。
  
  从来不看科幻武侠类小说。
  这一次是因为扛不住舍友的各种折磨推荐。
  这是第一次,也算是个很重磅的开始。
  跟想象中的科幻小说不大一样,没有那种看完以后会漂浮着接不着地气的感觉。《三体》中的想象总有很浓重的现实色彩,不管是什么设想,总有它的理论依据。加上文革背景,让后来的剧情发展都有了一定的映射意义。
  
  天马行空的宏大和气势磅簿。
  
  一部科幻小说能唤起我童年时的很多幻想,
  比如,
  其他空间里是不是还有同样一个我,每天跟我一样屁颠屁颠地跑这跑那?
  宇宙的外头到底是啥?
  
  
  当然,吸引我的还有它的哲理意味。
  人类科技高度发展,科技与人性不断地互相撕扯。
  文明究竟是什么?high-tech暴走的信息世界还是和谐恬淡的蛮荒时代?
  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永久的命题。
  
  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我们都只是小虫子而已。
  
  
  
  
  
  PS: 哈,很喜欢一个豆友说的:三体告诉我千万不要惹毛一个女人。
  我就是喜欢怪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3#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伟大的刘慈欣,简称“大刘”。只需读两篇介个中国当代科幻先锋的短篇作品,就可以一清二楚的抓住他的写作风格。超大尺度的科学幻想,立足中国现实题材,关注文明宿命。优秀的科幻作家在欧美帝国主义那边一串一串的,璀璨如群星。而我朝泱泱数亿人,仅有几颗矮星孤独的闪烁。老一辈文学家(如老舍和鲁迅)琢磨着通过科学幻想唤起中国人地科学精神,然后发现中国人连饭都还没有吃饱,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会一片一片的死人。一群革命份子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理论梦想而鏖战不堪时,奥威尔已经洞察到了介个所谓牛逼体制的牛逼缺陷。叶永烈老师1978年赞美科学的春天,出版《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伟大的作品,让好多人的科学灵魂萌了起来,不过也只是入门科普级的幻想;此时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已被库布里克搬上了银幕,阿西莫夫已经为机器人建立了伦理规范。我朝从来木成规模的科学基础,却极端葱白实用主义,科幻文学被长期被摆着书店里的幼儿区,这也许是中国科幻的掣肘;当然我朝比这个要远远的神奇,改革开放科学复苏,科学幻想却又在1980年代中被贴上了“精神污染”的标签,成了反低俗的对象。幸好有郑文光等人的坚持,才战胜了某些人的愚昧。刘慈欣、王晋康等人相较于前人,简直就是超新星爆发,万丈光芒刺破想象力贫乏的黑暗,让中国人相信自己居然也能如此牛逼的理性幻想一下。这是一种欲望满足,一种解渴与喷射。
     
    让人解渴的不仅是理性幻想的爆发,还有现实的意淫。中学时候很和谐,约摸也知道点我朝的国情,每每看到刘慈欣的小说都是心潮澎湃,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文中的中国与中国人洋溢着浪漫英雄主义的激情,简直就是“感动中国”了。等俺长大了,越老越不和谐,现实清晰起来,那种美梦瞬间多了意淫的味道,如今这本《三体》依然是“中国中心”的重口味风格。不是不喜欢,只是现实与梦想间太不靠谱了一点儿。大刘是正南齐北经历过文革的人,那种革命风潮的汹涌澎湃估计和这种风格有很大关系;他也是有谱的人,深知那场灾难的毁灭性,当也肯定看得清楚当今的现实,免不了在上面寄托美梦。这个意义上,大刘绝对是一个科幻愤青,而且左右情结都有。
     
    豆瓣上有人说刘慈欣是中国的大师,但远没有成为世界的大师。这跟国家科学素养落后有关,更不用提中国科幻的起步比欧美帝国主义晚了将近150年。大刘自己说过“好的科幻小说应该是把最空灵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般真实”,说得真是好,以前幻想都基于现实;不过我以为大刘差的就是这点,呵呵。大刘也没有脱离现实,他的笔下有厚重的中国现实,咱中国人读起来很舒服;但如果用上述那条标准来检验,却有了不真实感;我的主要感觉是“中国远没这么牛逼,扯淡吧~”。转而瞧瞧世界级大师的作品,比如说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以及克拉克的太空漫游系列,读罢会说,这他妈写的不就是人类社会自己么?
     
    这与科幻的软硬程度可能也有关系。刘慈欣的硬科幻已经够牛逼了,但是软科幻还欠火候,或许是这种软硬不当造成了不真实感?我琢磨着是不是可以放弃过分详尽的技术细节,转向更加宏观的现实基础,这样是不是会更好捏?比如说这本《三体》,大刘自己说是要探讨“宇宙中是否存在共同道德准则”这一典型的软科幻命题,但是全书读罢却感觉不到这些探讨,反倒是后半部分大篇幅的“恒星对电磁信号的放大功能”“微观多维可逆扩展”“智子”等牛逼硬科幻元素吸住了眼球。当然,伟大的作品通常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幻想体系,大刘的这个体系应该才刚刚开始。也许等大刘完成了这个体系的塑造,一个逼人心肺的厚重感就会跃然纸上,软硬俱佳,必定是一部伟大的科学史诗。
     
    我是科幻迷,但是看的科幻小说却不多,所以上述言论很可能是在扯淡。希望中国科幻越来越牛逼,希望今后雨果与星云两奖也会出现中国人的作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4#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短暂虚华的幸福,永无宁日的争战,恒物质维度的束缚,无论上下都无法摆脱的极度匮乏与毁灭的困苦。时空下的荒凉,存在意义的虚无。群体的可笑愚昧,英雄的孤胆悲壮,众哲之王的绝境孤独。创世只因绝望,法则不离黑暗。真爱只是奢靡,恐惧却是主题。这一切可否被超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5#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脑海中最早还有点印象的就是小学看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了,之后除了《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好像就没看过科幻作品,一头扎进网络小说的怀抱。
  
  直到半年前,看完三体。
  
  三体一硬科幻的成分不多,主要为了后面的情节作铺垫。
  
  ETO开发的网络游戏,里面提到的用人代替电子组成二进制系统传输信号这一段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很直观的了解二进制系统是怎么一回事。
  
  这本看的是电子版,所以文革那段没有被河蟹掉。
  
  最后吐一下,重庆出版社的这套装帧实在是太垃圾了,纸质比盗版还差。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6#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尽管存在一些逻辑上的硬伤(注意不是科学上的漏洞,科幻小说不必为学术负责),尽管文笔和其他小说比显得稚嫩(这也是其他小说家或书评家看不上科幻小说的原因之一),但大刘这部《三体》无疑是中国科幻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看过第二遍后,更加深了这种印象,同时也有几个疑问想问大刘:
  1. 三体问题是不是真的无解:
  尽管三体世界已经被摧毁,而且之前有证明三体问题在数学上无解,那么后来技术大进的三体人有没有可能掌握三体运行规律?可以看到对三体世界进行精确打击的文明显然预测到了三体运行的规律,或者说他们只是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短期内三体运行轨迹,那么是否有更高阶的文明可以解答三体问题?(当然是指在三维的前提下,更高维度下的解答不算)
  
  2. 黑域不影响其他速度吗
  我不是学物理的,小说中提出的安全信号--黑域中,光速大减,现有的计算机无法运行(速度很慢),但其他速度似乎不影响,生命活动、神经传导速度似乎都影响不大,这是一种阈值型的限制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7#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想象非常瑰丽,而又经得起推敲。在宇宙的恢弘尺度下,人类文明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而和外星文明相比,人类又独具一格。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作者对人性的解读也非常可信,人类经过千年建立起来的正义、平等的观念,在灾难面前可能脆弱不堪。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8#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看看吧,这就是虫子,它们的技术与我们的差距,远大于我们与三体文明的差距。人类竭尽全力消灭它们,用尽各种毒剂,用飞机喷洒,引进和培养它们的天敌,搜寻并毁掉它们的卵,用基因改造使它们绝育;用火烧它们,用水淹它们,每个家庭都有对付它们的灭害灵,每个办公桌下都有像苍蝇拍这种击杀它们的武器……这场漫长的战争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现在仍然胜负未定,虫子并没有被灭绝,它们照样傲行于天地之间,它们的数量也并不比人类出现前少。把人类看作虫子的三体人似乎忘记了一个事实;虫子从来就没有被真正战胜过。”
  
  以“虫子”为座标,我们是“三体”,以“三体”为座标我们是“虫子”;循环往复间,我们又都是谁的历史投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9#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很抱歉,因为还没有读过这本多人推荐的书,所以暂时评为还行,主要是想讲讲自己对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看法,如果不给评价的话,是无法发表的。
  以前读官方教科书的时候,总会看到一句话“阶级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到底如何局限真是,见仁见智了,但是看看国内拍过的科幻片,真是没法赞!记得还是葛优做主角的一部戏,穿件白大褂,很像北韩造核弹的。一天到晚就蹲在实验室里,不知怎么滴就世界末日了,然后就有几个幼稚的小学生跑来要拯救世界,但整个片子都见不到其他人,不知道是死了还是失踪了,最后他们拯救了世界,还是那几个人,真搞笑!没见过这么省钱又烂的科幻!希望中国有自己好的科幻片,不要再忽悠观众和读者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0#
发表于 2012-7-28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P213页26章,雷、杨死于1979年10月21日下午
  P219,27章,又写道:1978年除夕之夜,叶文洁的丈夫已经去世。P218,又写到高考已经于一年前恢复,也就是进一步说明这是在1978年初,除夕前。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0 22:25 , Processed in 0.0470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