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 0
|
孤身走我路 |
最新书评 共 6 条
霏儿无
题外话:今年只写了两篇书评,结果一本叫《不可能幸存》,另一本叫《孤身走我路》;第三本候选的是《后来》(请搜刘若英同名歌曲的歌词)。。。听听这些名字,不难想见今年的运道,那可着实堪虞啊!不过好在从没能幸存到保有一己孤身,还有后来前路可期,算是一线微光——其实真心想看《抱着黄金飞翔》,怎料开卷就联想到雅贼,于是死活都读不进去,奈何奈何【我的发财梦,总是成泡影TT
以下是评论正文(其实写完有一个月了,但觉书名不吉利,总是不想发):
本书很好看,颇有西德尼·谢尔顿风范。但是,读罢本书究竟能得出个怎样的结论,却很犯难
女主的遭遇堪怜,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她被以怨报德了呢?似乎是因为她过于自立了。不管今时今日怎样宣称支持女性独立,很明显的就是:把本著的主角换成一位男性,就绝对不会承受这种煎熬的结果和过程
这真是不公平,仅仅因为女主习惯于独立和自闭——或许不叫自闭,叫自尊或内向,意即自我保护意识过剩——就要接受被替代与被损害的命运:父母出意外、儿子被诱拐、与丈夫离异、工作被排挤、身份被替代、有谋杀嫌疑……不错,最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水落石出了,儿子找回、工作顺利、还遇到一位理想的伴侣……但是,已经失去的那些珍贵的回忆,永远无法弥补,无论是对她本人还是对她的家庭
给善良者的无妄之灾,给佼佼者的飞来横祸,让你怨尤无门、牢骚无地,只能被动承载,还要假作甘之如饴。如果没有那些只有小说和电影中才会出现的巧合,那么女主早就被公众的口水与朋友的误解给葬送了,包括她的生命、事业和亲人——因为没有人愿意信任她。即使是最亲近的爱人和朋友,也只是同情,但并不相信。人们习惯于被表相欺骗,习惯于相信被假象蒙蔽的双眼
很多恐怖电影中也有类似桥段:好人绝对没有好报,你一片好意对待的那个鬼或怪人一定会杀你或企图加害你;而且往往会得逞。最后主角多数不得善终,就算暂时无事也必定会有续集的魅影,一旦被鬼或坏蛋纠缠,若想彻底摆脱,很难,很难
不过虽然是第二人称,但毕竟是以女主的视角展开的故事,因此会怀疑是否女主并非她所表现的那样,会否她本人正是一切的根源与始作俑者?不是,幸好她不是,也幸好不是她。但在这个前提下,必须说结尾确实有点出乎意料,至少本人没能猜到。那是。。。殊难逆料的答案,以常理论,灰常说不通;但却又只能是惟一解——意外的背叛,艰难的答案
而女主角也有谢尔顿笔下群姝的全部优点:精明强干,秀外慧中,端庄自律,等等等等。她一定是超乎所有人的特殊存在,光芒万丈之余却又有小鸟依人的禀性,既使人敬畏,又教人爱怜。不止是书中的各位正面角色对她垂青,读者更是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恨不能陪她踩平遍布荆棘的坎坷旅程。还有,就是始终痛恨那隐身于暗处的罪犯,为什么一定要如此对待一位几近十全十美的女性,若不是旧怨,就必定是嫉妒,所谓不反省自身不足反怪罪他人完美的那种无聊类型【事实证明这个推测倒是全中
谈及本作的缺点嘛,就是有点虎头蛇尾了。谢尔顿的风格是铺陈得开、也约束得住,华丽开篇一定会有一个对应的华丽结局,全始全终;但本书在此点却尚未炉火纯青,收尾稍嫌草率与平淡。知道罪犯的庐山真面时,震撼是震撼的,不过还是有些地方没有解释完全;嫌犯是那个人较合理没错,但其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刻只能采取那样的行动,解答还是不很令人信服——说得通,但也仅仅是说得通而已,不算完美解读。不过它仍然是本不错的作品,优点远大于缺点。瑕不掩瑜什么的,成语哪有白话通透,懒得往这上面用【推理通常不等于遣词造句,重点在于手法与解惑;文学性或修饰性容后考虑
当然,这里还是要提一句BUG:在当代,不管怎样也不愿相信有人能够仅仅依靠化妆和服饰就完全冒充另一个人,尤其是在阳光下面对面还能混淆视听。这一点,在早期的推理小说中勉强可以接受,现在,不行(就是老福笔下的李代桃僵也是在昏暗光线下的重重伪装)。何况图像还呈现在照片上,就算是倚仗了浓妆、帽子、围巾和墨镜,只要没有碟中伊森的面具,仍然难以置信【你也可以理解成我太有特点,难以假冒,是以推己及人得出如上结论。这也很自然——恐龙哪有人摹仿得像【既为吐槽帝,最先调侃的,必定是自己XD
欧美推理与日系推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一样精彩纷呈。不管孤身行路有多艰难,永不放弃,永不言败,自己坚信有朝一日,否极泰来
详情
水镜
从古典派侦探小说突然转向悬疑类小说。是看了哈兰·科本的《死亡拼图》后的事了。于是,在书友的大力推荐下,翻开了这本《孤身走我路》。
一位单身母亲年仅三岁的儿子被绑架,两年以来音信全无。母亲用尽了所有财产去寻找儿子。然而,某一天,她自己突然被当做绑架自己儿子的嫌疑犯而被全世界唾弃。于是,这位母亲只能孤身一人走上洗脱罪名和寻子之路。说实话,这样的故事其实并不算新颖。单身母亲和孩子的故事总是很受欢迎。被全世界冤枉而陷入完全崩溃的主人公也不在少数。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位单亲母亲确能够轻易抓住读者的心。令人茶饭不思的牵肠挂肚。总之,这种虐心的书总是很受欢迎!
我喜欢桑这个角色。她坚强、美丽、执着、善良,又很有才华。作为一名朋友,她以自己的善良被大家喜欢,即使当她被当做万恶的嫌疑人时,仍然有朋友甘愿为她付出;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她能够很清楚的知道顾客要的是什么;作为一名母亲,她为失踪的儿子耗尽积蓄,即使已经过了两年,但是她仍旧不放弃寻找儿子的决心。当她被所有人冤枉的时候。她由起初的惊讶,不屑,到震惊,坚决,再到绝望,而又因为幻听到儿子的声音重新燃起希望。这一系列的感情转化自然真实。读者不自觉地就跟着她的心情走了下去。
除此之外,克拉克很清楚读者纠结的是什么。于是她让每个旁观者都看到了一些真相。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她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些。而这样的写法,让读者的心时刻悬着。而又时刻为明显的线索在机缘巧合下被湮灭而着急。于是,当最终某个问题被发现后,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使得所有人都想起了那些被他们忽略的东西时那种畅快的感觉也令读者感到十分爽!
在这本书中,作者使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式。每一节都通过不同角色的经历拼接起这个故事。所谓的多角度,不仅是侦探、警察、主人公、旁观者,还有凶手和嫌疑人。当然,凶手没有明确的告诉读者。不过虽然作者透露的情报很多,而且在故事中布下了很多的伏笔。但是不要以为真相很好猜。本书的结局还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我自己是无视了作者给出的一条红鲱鱼,却掉进另一个陷阱中。
然而,即使凶手暴露了,一切真相揭开了。克拉克依旧不会放过读者。最终孩子是否能够回到母亲怀抱,犯罪者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报应。桑的结局如何。一连串的问题依旧能够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而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读者早就被克拉克征服了!
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能把主人公那种失去爱子后的情感表现的如此惟妙惟肖。直到查看了作者的资料后,才明白。玛丽·希金斯·克拉克自己就经历过多次这样的生离死别。而她自己也正是一名单亲妈妈。于是我可以想象当她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是把自己融入其中,又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回忆。也只有这种用真感情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感动所有人!
玛丽·克拉克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他设下了种种诱惑和重重陷阱,捕获着一个又一个读者的心!
详情
小鱼儿
如果说,当初拿起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克拉克强大的知名度以及被冠以悬疑小说,那么,读过之后的感动则来自于对这位坚忍执著的母亲的钦佩。
她是不幸的,生活中的各种灾难毫无征兆地持续降临于她的身上,久别甚念的父母遭遇车祸丧生,离婚后发现自己怀了前夫的孩子,被公司老板骚扰以致辞职,孩子被别人偷走自己却成为犯罪嫌疑人,一系列的遭际就这样不约而至地一波波吞噬着她久经风霜的心灵,甚至使她一度徘徊在即将崩溃的边缘;但她又是幸运的,她的朋友即使对她产生怀疑也仍然给予最无私的安危与关怀,她的客户在她跌入最低谷的时候仍然给予最大的包容。
而真正支撑她活下去的力量依然来自儿子马修。她始终坚信马修还活着,甚至在想到自杀以求解脱的霎那,也是这一信念让其重新点燃活着的勇气,“现在,她不知道他在哪里,而唯一支撑她前行的就是他会被活着找到的希望”。她是柔弱的,但是对于儿子的深沉的爱所爆发的能量却将她柔弱的身体武装起来,使她超越脆弱,以无比坚忍的姿态面对着周围的一切。于是,虽然沉湎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但是她没有消极地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去寻找一切可用的措施来寻找儿子,甚至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面对工作,以为寻找儿子积攒足够的资金,母爱使她变得理智、理性以及坚强。
在网上见过很多丢失了孩子的母亲的图片,不管贫富等级,要么看似平静的脸上隐藏着深度的凄凉,要么一行行浊泪从布满皱纹的脸颊流下,要么快速行走于大街小巷张贴各类启事,要么倾尽所有地走在寻子路上,她们的眼神都深深地印刻着沉重的哀恸,但也隐隐有着对于能够找到孩子的丝丝希望所产生的信心。她们以超出常人想象的坚毅承受着孩子丢失的苦痛,而这种坚毅来自对于孩子一定能找到的信念以及对于孩子无比广阔的爱。从这一角度而言,该书女主角桑又何尝不是对现实中母爱的一种伟大诠释,只是小说的艺术手法将她所承担的苦痛扩大化,从而使母爱更加升华,而徜徉于字里行间,始终不会感到有矫情的因素存在。母爱,永远不会过时的题材,永远无法超越的爱。
在被桑的那种执著坚毅感动的同时,还存有些许疑惑,就是马修的父亲的做法。始终不明白,究竟是什么使他做出绑架自己儿子并诬陷自己前妻的事情?难道仅仅是书中所提及的他恨她的离开吗?那么这种阴暗的心理是怎样造成的?是周围物欲横流的世界,还是本身的性格缺陷,还是因爱生恨的极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这也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吧!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17:23 , Processed in 0.348770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