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1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驱魔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2 19:3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华盛顿特区,一栋古老的私人公寓里,好莱坞女星克丽丝正忙于新片拍摄。数年前她与丈夫离婚,单身,独自抚养着12岁的女儿,蕾甘。
      殊不知,一个古老、黑暗的威胁正悄悄逼近她的家庭。
      蕾甘突然得了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5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3 16:08:27 | 只看该作者
      在明珠台断续看过几次重播电影,脑子里只有惊悚名场面。小说翻开才算是认真看一遍剧情。
      
      国内封面装潢中,这本实属难得的简洁。红底黑字,简介文字压缩到边缘一行(虽说连这也去掉更酷),图案有力切题,久看让人轻微情绪不安。
      
      故事耳熟能详,主线明晰流畅,一口气看下来很过瘾。感谢BY叔平易近人的翻译。
      
      模糊印象里卡拉斯神甫是一背负沉重十字架的苦闷男。小说读下来,发掘是个爱运动,说话偶尔有刺(事后会反省),挺会开玩笑,有点像马龙白兰度(?),有信仰危机的温和男人。随着人性化的弱点(缺点)暴露越多,越是对他有好感。
      
      默林神父形象比电影中更加强大。接到电报前已对命运了然于胸,继续向世界告别的淡然,去到女主角家的种种温柔举动,驱魔时的坚定不移态度---太完美的父辈形象。难怪即便是被折磨到绝境的女主角,看到他也能萌生「恶魔等着瞧,他们要来kick ur ass啦!」的信心。
      
      书中恶魔的恐怖并不比电影弱。没有倒转爬行和喷射爆浆的视觉冲击,多了人类在恶意化身面前的无力感。恶魔无时无刻窥视着世人,趁虚而入,用尽所有手段折磨嘲弄诱惑,散播不安,恐惧,以及怀疑---对自身,世界,他人, 一滴怀疑足够熄灭整个世界的光亮。
      
      红旗下长大的无神论者很难代入宗教信仰,于是姑且将我主理解为爱。卡拉斯神甫在痛苦疲劳中坚持下去,付出生命的动力,比起愤怒与对母亲的内疚,我宁愿认为是对爱的信仰。他不认识蕾甘,甚至没见过真正的她一面,他只是想这个女孩不能死。如默林所说,这份对需要帮助的人不求回报的爱,让凡人战胜了恶魔,让卡洛斯卸下背上重负,得到最终的安宁。任世界上仍有多少邪恶,女孩的生命就是信爱者信念的延续。
      
      胜利也许只得一秒。纵身空中那瞬间,他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
      
      话说回来,感动归感动,最喜欢的人物还是粗口导演仔搏克丹宁斯。
      喜怒无常,清醒地发酒疯,不势利地一视同仁皆刻薄之,口不择言又难以捉摸,带刺天才-------现实中绝对不想相处,作为书中人物却正是我杯茶!
      用好听英国口音说下流话(还玩灵异游戏时候说啊你真是嫌命长)什么的萌死了。他绝对是想泡女主角吧?(总觉得女主角对他受不了又也有点意思(_),只可惜。。。)
      成天喜欢这种活不过半本书的边缘角色,还不死心在字里行间拼命深入性发掘,真是没出息啊…‥(_)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9-13 19:49:30 | 只看该作者
      看之前,看到书页印着2009年第一版的字样,以为这本书是新书,在美国那里是新书。
      看完之后,才发觉,原来这本书在二十多三十年前已经写完,还被很多次改编成电影,改编的电影还获了奖。那部电影被誉为好莱坞最经典的惊悚片。
      可惜我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不信仰上帝的中国人。
      对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而言,“恶魔”这个词远远没有“鬼”那么恐怖。
      “亵渎上帝”,远远没有比“欺师灭祖”那么大逆不道。
      尤其对于生长在努力破四旧的文革之后的我们,神灵并没有西方人心目中的上帝那么不可侵犯。
      所以这本书其实没有某个鬼故事来得那么惊悚。
      不过《驱魔人》并不只是纯粹一个惊悚故事,里面现代科学与古老宗教之间的碰撞,信仰之间的挣扎,人性善与恶的斗争,或许才是作者的本意。有时候,就算你理解它的宗教文化,无法身处其中就是无法身处其中。我永远也不知道,牧师在精神病学与确定附魔之间的挣扎究竟有多痛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9-19 14:24:45 | 只看该作者
          知道它的时候是在上期男人装上介绍里看到的  很是喜欢
      
        在各个书店里寻觅它的身影 ...   很执着的寻找红色的身影。
      
      
      
      正在欣赏中...未完.         
      
      感觉因为是简版   看了一半还没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19 16:52:2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魔鬼,每个人都有或清晰或模糊的印象。
          童年的夏天,每到黄昏,我和妹妹就把凉床从燠热屋里抬到门前的晒谷场上,我们如此,隔壁邻居家的小孩也是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似乎就这样在中国乡村循环往复地上演着,农人们种植谷物,养育血脉。
          那时的电视远不及现在这般普及。吃过晚饭、洗过澡之后,无所事事的人们通常摇着蒲扇聚在一起纳凉闲谈,孩子都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尤其是鬼故事,那些千奇百怪的故事背后仿佛隐藏着一个人鬼共居的世界。外婆是个中高手,有些故事久远的无稽可查,有些故事仿佛刚刚发生。什么穷秀才下阴间请求阎罗王让病死的老婆还魂啦,什么某人走夜路趟着鬼了被高明的山人治好了啦,什么某家总是闹鬼山人在庭前屋后的某处钉桃木楔子结果从地里渗出血来了啦,什么鬼喜欢蹲在厕所里、屋子的拐角啦,吓得我晚上总是不敢一个人上厕所(在农村,大解用的厕所与住的屋子都是有一段距离的)。外婆说了那么多关于鬼的故事和话题,我印象最深的只有这一句:走夜路莫回头,因为每个人肩膀上都有两盏灯,鬼就怕这灯才不敢靠近,你一回头,就把这灯吹灭了。
          小学时,老师用鲁迅踢鬼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鬼的。但我依然怕黑,怕一个人走夜路。渐渐地,也读了不少课外书,大多是童话,知道了外国也有鬼,但似乎比较蠢,没什么脑子,如一个变成了老鼠被聪明的会说话的猫一口吃掉了,一个被渔夫放出来之后要吃渔夫又被渔夫用计谋重新装进瓶中扔到大海里了。似乎中国的鬼厉害一些。我上高三时,村里的一个壮年男子据说因为走夜路趟着了脏东西高烧、说胡话,撒癔症,后来被一个道法高明的山人治好了,那段时间,他家门的上方总是挂着一个筛子,筛子里系着一方圆镜和一块红布,母亲说那是照妖镜。我家门的上方也有一个圆镜,是盖房子时就镶在墙里的。
      
          驱鬼或驱魔仪式,我没有机会亲见,但是在港产鬼片中倒是见识了不少。祭台、烛火,黄表纸、桃木剑,阴风阵阵,恶鬼来袭,道士念词的模糊不清,一剑刺去,或者是道士法术高强,鬼魂飞魄散,或者是道士功力不济,鬼更加肆无忌惮。看的多了,也就稀松平常。美国作家布拉蒂的畅销小说《驱魔人》讲得也是驱除魔鬼的故事,据说早已拍成了电影,我没有看过。但就书中的情节来看,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一只不知从何而来的魔鬼在华盛顿乔治敦地区作恶,并且附身于好莱坞女星克丽丝的女儿蕾甘身上。现代医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根本对付不了它,它嘲弄着人类的智慧,似乎对它的任何行为,人类只能袖手旁观、无能为力。
          这个一个关于驱魔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爱和信仰的故事。恶魔附体、神秘符号、超自然力、意外死亡、正邪较量,但这只是令人惊悚的表象,人性之爱才是作者所要陈述的重点。在女儿出事之后,克丽丝才意识到离异的自己一心忙于工作对蕾甘关心太少,在女儿被魔鬼附身这段时间,她推掉对她极为重要的片约,无时无刻不陪伴在女儿身边,想尽一切办法治好女儿的“病”。为了驱魔,两位神父先后献身:年迈而意志力坚强的默林神父,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在地;年轻而一直对母亲之死感到内疚的卡拉斯神父,在魔鬼的妖言惑语中感到更加愧疚和绝望,最终与魔鬼同归于尽。
      
      相信上帝,就要坚信上帝无所不能,无论此前种种,一悔改就可获救;相信爱,就不要在任何时候让爱有所阙如,否而魔鬼就会趁虚而入。台湾作家林耀德说:上帝的爱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宽容撒旦对他的背叛。的确,上帝可以宽容撒旦对他的背叛,但是当撒旦滥施淫威于他的羔羊时,上帝是无法坐视不管的。只是中国没有神父,只有山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10-2 12:02:56 | 只看该作者
      就是一本很有爱的地摊文学了。
      
      收到书的时候号称要在清明之前看完,结果趁着清明带它去了趟湘西,怎么带去的又怎么带回来了,也没见沾上点儿鬼气——就是说虽然它有一个看起来如此让人期待的名字和封面,但是从恐怖、惊悚、灵异这方面来讲并无惊喜。也许是我恐怖片鬼故事看多了的原因?
      
      理论上来说,如果要捧它,我大概会说: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并没有给出其对科学和神秘二者思考的结果,对于某些问题的留白也进一步引发着读者的想像以及对自身的审视,并以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将人们带往了精彩刺激的魔鬼祭坛。但是如果要拍它,结果就是酱紫滴:作者试图引发读者对科学与神秘的思考,然而单薄的内容、苍白的人物、突兀的转折、重复的表述、派不上用场的伏笔,又一次减弱了本就难得的情节冲突。
      
      所以说书评有什么意思呢,去掉用来做铺垫的长长的前三分之一,去掉用来收结局的短短的后几十页,中间的部分刚好有声有色有奇有特,少帮主说话就是“太~刺激~了~”。。当然我是按照正常人的审美标准来说的,不包括18N达人。然后再加上BY薯熟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几百个注释隐隐透露出来的不容置疑的偶像气质,美好的地摊文学这就成了!茶余饭后打发个时间,还是挺有趣味性,颇具可读性的。这个大概指的就是所谓“阅读快感”?
      
      好吧,去掉前面这坨铺垫的话,其实我只想说一件事,即便在痛苦的挣扎中想清楚了自己的迷惑,即便是出于与自身所处的那个信仰完全不合的愤怒,舍己救人这种事儿我也还是做不出来,再说二换一多划不来。怀着邪恶的念头揣测一下,这个很有些蛇尾的结局,根本是因为作者懒得写了于是草草平坑拉倒的吧………………真的好匆促T.T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10-8 22:23:57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把驱魔人的书和电影都看完了,故事的开头伊拉克部分真看不懂,但是之后的情节就很紧凑了,只是结尾感觉忒匆忙了点。
      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卡拉斯神父对举行驱魔仪式的谨慎态度,而我也随着故事情节在倾向于科学与倾向于神学之间来回摇摆,甚至满心期待卡拉斯神父不再罗嗦,赶紧驱魔。50年前的一位神父想尽种种科学现象来解释超自然现象,而50年后的我却一心希望看到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神秘事件的发生,这倒正应了科学崇拜在这50年里的变化。
      BY大叔翻译很用功,粗话流注释流特别强大,绝对对得起这本书了。
      承蒙骗子兄台赠书,感激不尽。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10-14 14:03:10 | 只看该作者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了我一个相对客观的对于附魔、巫术或人格分裂这样的现象的观察角度。
              一直以来,我对宗教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在我看来,宗教是一种能够让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那是我不曾体验的,并让我感到神秘、刺激和希望窥探其中。
              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一个事件:一个小女孩表现出种种非自然的症状。一群人物:母亲、医生、神父、警官、佣人……对这同一个事件,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是人格分裂还是附魔?或者说,两者其实没有明确的界限?虽然蕾甘最终因为驱魔仪式而恢复正常,但如书中所说,也许驱魔仪式正是令患者的潜意识认为体内魔鬼已被赶走的一种心理暗示。
              这种纠结让我看到了西方人与中国人在世界观上的根本差异。鬼上身的事件在中国也多有记载,但与西方的教会对驱魔仪式的严格限制相比,中国人却草率得多。无非是和尚念经道士画符,或是巫婆神汉跳大神,完全不对这种现象本身进行任何探究,而只是按照从师父那儿学来的办法依样画个葫芦。好在心理暗示也不拘于细节,单有其形也往往会起作用。而当我开始阅读荣格的著作时,我就被完完全全地震撼了:他真真切切地研究易经卦象是否有意义,又试图解释为什么世界各地的古老传说都那么相似。这种视角是中国人从来不曾有过的,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抹杀了一切相关的可能性。
              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概念完全是从西方引入的,然而却又没能把握其真髓,把太多的东西想当然地归为科学或迷信。而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也存在一种误导:似乎科学就意味着无神论——而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科学意味着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哪一天对超自然现象的研究能够确凿无疑地证明神灵或魔鬼的存在,那么这同样是科学。而在目前科学并不能证伪神灵或魔鬼的存在的情况下,也不应草率地将其定义为愚昧的迷信。
              所以——在读完全书之后,我最欣赏的便是这种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与之相比,故事情节甚至人物塑造,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10-21 01:00:4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背后灵一直都存在,双重人格也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只是罪恶感、控制力让每个人表现的不同罢了。
      
      上高中那会儿看的这个电影吧,那会儿买的还是vcd,看小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很有画面感,而且电影的改变很忠于原著,所以在看书的时候会不由的想起电影中的画面。
      
      一个人在家中阅读这本猩红色封面的书,虽然是白天,可是我还是觉得身上一阵阵的发冷,我想放弃,可是眼睛却怎么也不情愿离开书本,这就像自私、贪婪的欲望,你明明知道不好,可是还是屈服于原始的冲动。
      
      每个人心中都有阴暗的小秘密不是么?其中有些部分会倾诉给朋友,有些部分幻化成眼泪,有些则通过酒精宣泄,那么剩下的一部分阴暗呢?或者是自残,或者是残害他人,或者只有这两条出路了吧。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并看不到别人那些阴暗的小秘密,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甜美的微笑和轻柔的呼吸。我们如何去透过这些善意的伪装去看到别人真正的内心世界呢?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责备自己的肩膀还不够宽大吧,自己的胸怀不够豁达吧,自己的言语不够甜美和宽慰人心吧。想要去救赎我们心爱的人,可是谁又来救助我们呢?
      
      其实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至少片中给出的答案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其实如果可以救助别人,那其实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救助,是对自己最大的回馈。
      
      我不知道究竟什么更让我心痛,是谎言和欺骗?还是那些自己终归无法触及的他人忧伤的心灵边缘...
      
      不胡扯了,好像又跑题了...有神论也罢,无神论也罢,我想人类终究的心灵修炼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宽容和爱。这些也是我从小说中理解到的,虽然这本书是用如此惊悚和极端的方式来阐述这个道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11-8 06:20:44 | 只看该作者
      把上边诸位的靠谱和不靠谱有爱和没有爱的评论都看过一遍以后,我觉得这么多的从装帧设计到人性善恶的评论有点过了。
      
      对于一本恐怖小说来说,最好的阅读体验是这样的。你翻开这本书,慢慢的读下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到背上不断有寒意升起,而窗外的黑夜寂静无声,然后你很快的读完了,赶紧把它放到书橱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从此不再去翻看,只是当每次打开书橱无意间扫到的时候,还能感到背后的阴风阵阵。
      
      我就是这么把这本书读完的。瞧,这才是恐怖小说理想化的被读方式,就是说它只被读上一次。
      
      但没办法,收了人的书笔短,书评我也不能一直拖着不写啊,于是我开始回顾整个的故事情节,考虑作者布局谋篇的得失,人物的性格是如何刻画的,恐怖的场景又是如何被描绘出来,作者企图表现什么样的价值与意义,最后还要去考证故事的原始出处,与改编成的著名电影之间的异同,还有作者的写作生涯的传奇经历等等等等……
      
      最后书评没写出来,而我发现这本书一点也不恐怖了,写书评的这个过程把恐怖彻底解构掉了。
      
      所以,如果你真打算把《驱魔人》当做一本恐怖小说来读的话,请吸取我的教训,不要学我们这些家伙还跑来写什么评论,也不要试图从中读出什么人生哲理,分辨是非善恶,找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打开你床头灯光昏暗的小台灯,一口气读完吧……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1:48 , Processed in 0.0487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