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穆斯林的葬礼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 只看该作者
  故事情节总体还不错,但有些地方作者设置的悬念似乎并不成功,很快就能猜到事情的原委和故事的结局。前半部分韩子奇给人的感觉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脚踏实地的向师傅学习,重振奇珍斋,让一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但是在战争即将来临时竟然会抛下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子,带着玉器去国外避难,这里是不是很牵强?他爱玉胜过自己的亲人吗?韩子奇与梁君玉的爱情也很自私,还拿“万恶的战争”当借口。。。梁君璧和新月都成了他们自私的爱情的牺牲品。个人感觉不少地方的描写很矫情很做作,多处引用古人的诗词读起来有种作者在卖弄文笔、无病呻吟的感觉。。。与朴实的故事叙述不太搭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小说。
  
  子奇信仰的是玉石,初见玉器,魂魄都被那剔透的玉碗和果子雕夺了去,放弃了和巴巴一起朝圣。他这一生,起是因为玉,落也是因为玉,哪怕与君璧,冰玉纠缠,实际上心总是在玉石上的。直到最后红卫兵冲进房子,毁了他的收藏,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君璧信仰的是安拉,一日五次的沐浴朝拜,在最糟糕的日子里也没有停过。哪怕成婚时简陋得令她心灵受创,她依然遵循着当时立下的誓言,兢兢业业守护着自己的婚姻和家庭。
  
  冰玉信仰的是独立。这是从小在姐姐和子奇庇护下长大的孩子,终生追求着独立和完整的人格。在北大念书时发现自己所爱非人,断然出国。在英国面对他人的追求,她一口拒绝。她惧怕爱情,怕再次丧失自我。战争和死亡使冰玉与子奇结合,然而,这个骄傲的女子最终还是选择了斩断过去,自己离开。
  
  新月信仰的是事业(囧)。这个女神一样的人物,从小爱好英语,立志要做翻译家。连约会(姑且算是吧)的时候,居然也是叨叨“我最担心的是翻译的书稿”。这一点,和她的马列主义班长还真像……这是作者为了突出女神高大全形象而做的设定吗?要将共产主义战士的精神传向世界。
  
  这部作品是在1987年完成的。80年代的文学作品,多是直白简明,也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而《葬礼》中备受诟病的玛丽苏,人物刻画的手法,若是放在当时的文学背景下看,已经生动很多,并没有一味脸谱化。所谓的“拙劣的言情剧对白”,也是诚实的反映时代的符号。
  
  最后,《葬礼》中对于穆斯林的风俗习惯的描写详细而生动,读了很受用,被扫盲了(伊斯兰教果然还是很神秘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下大家对于本书的评论,推荐者有之,批评者有之。批评者大多认为这本书太“假”,作者吆喝的太卖力,这实在是现代的读者对于作者和本书的苛责啊!
    你当然可以举出许多名著的例子,告诉我说它们是永垂不朽的,千百年来大家都说好看。我承认这本书还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因为它是具有时代性的。其实任何作品都是有时代性的,时代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时代性,以现实为背景的小说都是如此。二是作者的时代性,一个作者只能在他所能知觉理解的范围内去创作作品,所有小说都是如此。三是读者的时代性,即读者站在自己的时代,有没有可能去理解作品的时代。
    这本书就是时代性太过于明显了,不仅在情节中痕迹很重,甚至在作者的整个写作风格和取向上也痕迹很重。而这个时代,恰恰是现代人们不很理解,甚至刻意回避的时代。
    这个书对我而言,我推荐它决不是因为矛盾文学奖,我从来不信任什么文学奖,我只信任自己的看到的内容。它是一个很好的标本,除了穆斯林和玉,它告诉了我们那个时代,什么样的书会受到欢迎,那个时代的作者,会怎样写一本书。那个时代人们理想中的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们赞颂的是什么,唾弃的又是什么。
    以前的理所当然和如今的莫名其妙,其实正是时间流逝的脚印,现在的人们深深信奉的一切,也许不要多久就会被传为笑柄。所以为何不宽容一些,谦虚一些?今日的我们,也需要明日的理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这本书,发现自己有很多处都不是很理解。
       1.韩子奇几乎是不假犹豫就在师傅无常后投奔了姓蒲的。虽然说他是忍辱负重,为了完成师傅的心愿,并从汇远斋学到经验,但人物心态的转变怎么能如此之快呢?难道是说韩子奇对于此事早有打算,或者本身对师傅的小本经营存在意见?如果他真的拥有非常决绝的心态,那么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不清不楚的事情又显得韩子奇是一个优柔寡断,内心极其矛盾的人。这难道不会让人感觉到是前后情节的一种落差吗?抗战前的韩子奇精明强干,抗战后的韩子奇一蹶不振,人物的命运仿佛是一个180度的转弯,而日后的一系列悲剧的伏笔,也正是从韩子奇的转变埋下来的。难道毁掉这个家族的罪魁祸首是战争吗?
        2.壁儿向韩太太的转变是我不能理解,仿佛这个角色内心那种狭隘的金钱观和家庭观是从结婚后那一刻起陡然增加起来的。虽然在之前的描写中确实无从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人物形象突然的转变还是给了我不少的触动。
       3.玉儿和韩子奇的恋情。我只能说,作者没有交代清楚,仿佛是奥利佛的死给了玉儿某种刺激,从而导致她需要一个人来作为战争中生存的依靠。但我不认为这就是玉儿所说的“爱”,因为这种爱来的太突然了就会被人感觉成为一种滥情或者矫情。过于浪漫,就失去了爱原本质朴的本色。而韩子奇的举动更令人惊异,他竟然答应了玉儿的要求,读到这儿韩子奇的形象在我的心中轰然坍塌。过去的精明,过去的责任感,过去的担当,在这一刻全部化为泡影。和玉儿的结合究竟是对玉儿的拯救还是对自己的拯救呢?我不知道,但韩子奇此举确实为后来新月的悲剧买下祸根,为家庭的破裂埋下祸根。
      4.楚雁潮是个好老师,但他在恋爱方面实在是太矫情了。难道英文系男生都是这样吗?不是吧。况且英文诗歌不见得比中文诗歌在表达浪漫情怀方面差多少,无数首拜伦的诗歌也抵不过《梁祝》这一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意。
      5.新月的病。我没有发现书中介绍了新月病情有什么预兆,仿佛是韩子奇的重伤导致了新月的病情的加剧。但作者在书中突然叠加如此多的悲剧,实在是让人承受不住,甚至有了不想看下去的念头。因为明知道新月肯定要死,而她与楚老师的爱情终究是一个悲剧。
      6.文革的致命一击。文革是一个很长的阶段性事件,不是用来为小说制造悲剧的工具。为什么还要专门写老侯的后代是如何检举韩家等等,如果在真实情况下,韩家早被阶级斗争了,还用等到老侯家举报?一报还一报,我想这是作者对于梁君璧的报复吧。
      7.把老侯赶走。这时候的韩太太是如此的狠心,我不认为她是一个如此不理智,意气用事的人啊?甚至刻薄的有些变态了。
  
  总之,这部小说给了我很多疑问。但无法否定的是,这部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成就,在当代文坛绝对是无法超越的。
  
  一部小说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并不是那个读者最喜欢的人物,而是读者最恨,最厌恶的那位。所以,作者成功地塑造出了韩太太,这个中国传统妇人,传统后妈,传统婆婆的矛盾集合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 只看该作者
  是在手机上写这篇书评的,这本书真的花了我好长的时间看啊,应该至少有两个多月了。开始看的时候真的感觉好文学啊,自己在看这本书的同时还在看另外的两本书,但是这本书的进度就是出奇的慢,自己都有点想放弃了,但是我旁边的人一直推荐我看,所以自己就不甘人后,还有就是自己一直以来的看东西一定要看完的思想作祟,自己就有时间的时候就看看。真的感觉作者的文学功底啊,各种的很细致入微的描写,各种的形容词,真的感觉是在看电视剧的感觉,自己就有一点的上瘾了。终于在今天看完了,可惜是个悲剧,但是人生有多少是完美的呢!自己最喜欢的就是楚雁潮和韩新月的故事,自己也是个很喜欢英语的人,看着很有共鸣!自己真的真的看的时间有点长的,故事的太细节的东西不怎么的记得了,但是感觉韩子奇爱是不爱啊…韩冰壁自己真的不怎么喜欢,还有就是韩冰玉爱……真的感觉无奈啊……真的是部好作品的,人物刻画的相当的好!值得一看,但是要耐的下性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6#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 只看该作者
    下载的电子书看的这个小说,仅是冲着茅盾文学奖去的。
   10年底找的,11年三四月分开始看,第一次读没有看完,半途而废。九十月份,偶然想起就继续了。
   半途而废,也许是因为故事没有吸引我,也许是因为还有考试。
   不过现在读完有四个月了,记忆中剩下的人物还是那么棱角分明,个性明朗。这是刻画遗留的馈赠,还是仅剩下的作品残肢。
   一个故事,三代人,跨度半个世纪,并不恢弘,但隽永。人,更确切的说是穆斯林,一群有着信仰的人的生活,和他们的人生。
   以两条线勾画整个故事情节,交替叙述两代人的感情、人生。
   感情,可能是当中的灵魂,而人生只是枯瘦的骨架。一支笔输送着鲜血,粘连着时间的人生片段。一点风浪,一点挣扎,几多纠结,几多错愕,终,魂归信仰。
   最后的一刻,面对自己的时候,韩子奇喊出了我骗了你们。而这个作品的名字叫《穆斯林的葬礼》。祭奠不只是这个故事,还有这种魂归真主的坦诚吧。他也是有信仰的人。新月也许是真主降临的惩罚吧。
   他们是有信仰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7#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有许多人向我推荐过,对我说作者文笔多么好,情节多么感人,故事多么荡气回肠。我早就买来放在家里了,但是这本书很厚,我同样担心它的故事像它的名字一样厚重而哀伤,让人不忍卒读,所以几次拿起来想读,又望而生畏。
  和我要读上很久的预期不同,我只花了三天就不舍昼夜地把它读完了,也许是因为喜欢两条时间线交替的叙述方式,催着我不断地读下去。
  读过之后觉得不如想象的那么好,然后就上来看看书评,又觉得不似一些人批判的那样差。
  我对古董和宝玉没什么兴趣和研究,但是书中对其描述十分精到,同时书中主人公命运的几次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都与玉有关,好似我也与主人公一样在纷繁的玉的长河中遨游一般。故事结束了,但是玉还在,这条河流会随着历史一起延续下去。
  说说人物吧
  特别不喜欢的人物是三好男人楚雁潮,除了家庭出身不明这个算不上缺点的缺点,其他都是优点,善良啊,体贴啊,负责啊,痴情啊,但是这个对着韩新月满口爱,满口大道理的人,让我觉得实在是太假了点。还有当monitor说他和郑秋思的时候,他就如释重负了,还对着人家郑秋思说一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话,我就觉得他特别虚伪。
  韩家人聚集在“博雅”宅里,却各怀心事,平静的表象下危机四伏,使危机爆发的无疑是韩太太,她拆散了儿子和相爱的人,又间接导致了女儿的病重,女儿的死。她似乎是这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始作俑者。她是可恨,可恶,但她却最可怜,可叹。我觉得塑造得最好的人物就是韩太太,因为她有血有肉,有着小人物所有的自私,善良,贪婪。一个女人,她的丈夫在战火连天的时候抛弃妻子,回来的时候还和自己的亲妹妹搞上连孩子都有了,还要忍气吞声地抚养小三的孩子长大,这换了谁,谁都受不了啊!但是作者又把韩新月描写的那么善良,动人,好像韩太太就该遭人口诛笔伐似的。韩太太无疑是书中最虔诚的穆斯林,一生恪守着“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的信仰,遵守着各种伊斯兰教该遵守的繁文缛节,她即使让女儿死都不让女儿嫁给汉人,却一直不知道自己早已触碰了回汉通婚的禁条,嫁给了一个汉人,这太可悲了。
  作者的语言过于啰嗦了,而且以“啊。。。”开头的这种抒情句式实在太多了点,让人反感。
  还有,书中人物都有强迫症吗?干嘛总要把另一个人说的话的结尾两个字做茫然状的咀嚼个两遍呢?这是要闹哪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 只看该作者
    读了二十年书,虽然读的大多数还是教科书,但是双眼没有被这些东西给蒙蔽了。
    这本书我没有读完,读了大半,实在是没法看下去,这书都写些什么玩意儿啊。文笔幼稚的根本不像是可以拿奖的人写的,更不必说是茅奖,根本就是初中生水准。长篇累牍,但完全是流水账。所谓的情节也是一盆狗血。所以说文革那会的作家的书真是没一个能看的,其中还有个代表就是巴金,家春秋三部曲简直没法看。
    如果说所谓的经典就是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东西的话,那还不如不存在。这根本就是糊弄,愚弄人类的智商和情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 只看该作者
         读完之后突然想起朋友调侃现在男女关系的话——别说生米成熟饭,炸成爆米花都没用了。   
       写的有点矫情不是我喜欢风格,属于那个年代的爱情.而今仅能以此纪念那些年代的 那些人 那些事  怀念那些逝去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 只看该作者
  
  这本《穆斯林的葬礼》已经在我的身边待了一年多了,而我却迟迟没有翻开过它,姑且当他是时候未到吧。寒假一到,我还是吭哧吭哧得把想看的书都搬了回来,而这本因着卢晓雪想借着看,我就先打开了。说实话,我还真是有点“书非借不能读”,现在却为了借人而先读,都不免有点搞笑。
  随珠和壁,明月清风
  《穆斯林的葬礼》讲的自然是穆斯林的故事,书中描写了一场穆斯林的婚礼——天星和淑彦的,何其宏大而又虔诚的新婚场面。两场场葬礼,分别是老手艺人梁亦清、青年早夭的新月。正如作者说所的,她无意于渲染民族色彩,只是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民族之中。穆斯林是个怎样的民族,即便是我在看完了这本书之后还是不能够明确的进行定义,就像我至今不明白犹太人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以至于可以在二战中被德国人一眼就分辨出来。先前我也采访过学校里的少数民族同学,生活在汉族地区的我们确实很难去理解各种名族的区别,而如今越来越和谐的社会,也越发把那些细小的民族特征吞并了去。那些虔诚的、禁忌的民族信仰也像北京人偶尔出现的儿化音和上海人带着的那股子腔调一样渐渐演变成生活的一味佐料。
  此书记叙了从民国八年(1919年)到一九七九年的故事,六十年是一段不短的历史,从梁亦清那爷爷辈儿的算起到父辈的韩子奇、再到新月、天星这一辈儿,再往下就没有细写了。这个饱经风霜的穆斯林家族,葬送死者也迎来新生、有葬礼也有婚礼、辉煌过也败落过,他们在历史的行进中做不了主地浮沉着。作者巧妙的将同一家庭里发生的故事从中切断,以两个不同的时间维度来进行叙述。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说的是韩子奇从一个流浪人家的孤儿到跟随梁亦清学手艺,不料琢磨三年的郑和宝船毁于一旦,师傅也不幸猝死,为了奇珍斋的复兴,韩子奇在汇远斋偷学了三年的买卖交易,学成后回到奇珍斋,娶了师妹壁儿以梁家徒弟和女婿的身份花了十年的时间一点一点振兴了奇珍斋,更是获得了玉王的美誉。却不料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为了守住家中数百件的玉器珍宝他远渡重洋将收藏都转移到了英国,而小师妹玉儿为了逃避自己的感情困惑也跟他同往,谁又知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炮轰枪打下……月梦、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情、月恋、月落、月魂讲述的却是新月的故事,她考上北大、学习英文,遇到了翩翩君子的楚雁潮老师,萌生爱意。在父亲意外受伤后,她急的晕倒了,这才查出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多么韩剧的桥段啊~!),请假休学接受治疗,而楚老师却始终没有放弃她这个学生时常来看望她,直到他们互诉衷肠才将这份感情放上心头。而新月却在养病的时候发现了母亲对自己的忽视和无动于衷,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母亲的女儿……
  韩子奇的玉终究被破四旧、被查封,他握着点亮黑暗的蜡烛走向了未知的死亡。而韩新月那轮月还来不及开花结果就草草夭折。到头来,人世苍茫两不知。我想了很久,不知道该由谁来为这悲剧买单,韩太太确实做了很多抹杀人间真情的坏事儿,但是我却也不能归责于她,说到底,她也是个可怜人。父母早逝,作为长女拉扯着妹妹、好不容易奇哥哥回来振兴了门面却遇到了战争,视玉如命的丈夫坚持将宝玉转移到国外她也只能随着他去。可谁知这一去就去了十年,回来后却带回了他与胞妹玉儿的私生女。她的所作所为、她为了保护这个家业所做的亏心事,她为了儿子所做的一切我都是理解的。但理解不代表支持,我还是渴望她能够对新月多一点点的关心……我也无法去苛责韩子奇宛如守财奴一般的后半生,我也想如果那时候他换一种活法结局大概会好一些。只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后世人的观念,在那个年代但凡能够做出的选择也就只有如此,守着一个表面安居乐业实则破败不堪的家挨过余生。
  想来想去,要怪只能怪当时动荡不安的局势,只能怪当时吃人的战争,如果没有二战,没有抗战,他们的命运就不会如此了吧?但这却是最最好笑的笑谈。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
  还是,忍不住在这个穆斯林的故事里谈一个汉人,楚雁潮。
  楚雁潮有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学生的书卷气,但却又不迂腐也不夸耀;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却不以此沽名钓誉、自以为是;他敢于面对自己的感情和责任,却又不滞留于表流于形式。
  反正,他就是个好人、是个好老师、是个好男人。
  而他和新月之间的感情不仅仅是爱情,还参杂着师生情、怜惜和崇拜。他们的感情是萌芽在何时?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我读到新月在大学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想去备斋找楚老师,却听到悠扬的提琴声,她知道那是楚老师在拉琴就静静地在冰天雪地里听着。
  “洁白的燕园,洁白的未名湖,洁白的小岛,漫天风雪中,伫立着一个少女的倩影……”
  这描写说不上有多少技巧,近乎白描的手法,却让我觉得那么美那么美,让我深深的感慨四五十年前的爱情才真真萌芽的无尘无垢,唯美万分。
  他们的爱在默默发酵,当事人却懵懂至极,直到班长以建议的名义警告楚老师要端正个人作风,他才喃喃地意识到自己是恋爱了……
  他们的告白是在新月的病床头,用马克思赠给燕妮的诗来告白,却可以那么庄重而不失深情。
  他们的初吻落在新月冰冷的“旱托(灵床)”上。他为她送葬、为她试坑、为她埋土、为她……
  在葬礼上淑彦轻声呼唤着:“新月…新月…你活得值啊……”
  他们的爱情,那么孱弱。他们的爱情建立在新月心脏病的脆弱身体上,谁也不知道她能不能等到下一个春天;他们的爱情隔着教门,不同的民族让他们永远不能许诺婚事。
  即便如此,我依然相信他们之间的爱是那么的真诚和辽远。
  看着现在很多流行的文学作品,我时常要花很多时间来思考这个男女主角是怎么相爱的,他们爱上了彼此的什么?尽管有些人生死痴缠、爱恨交织、虐恋情深,但却觉得做戏的成份居多。这或许不该指责书中的人物,而是写出这些故事的作者。太过在乎情节的交织和写作的技巧,反而失了真诚。或许写作者也不该背着个大黑锅,毕竟写作者取悦的是读者。当这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变成了这个样子,写作者只是读者的织梦人。
  我记得几米曾经这样画过写过,他说;当你告诉别人你的住所可以看到大海,每天被鸟鸣唤醒,嗅着鲜花芬芳入睡,他们并不在意。但当你告诉别人我住的房子要1000万时,他们都对你肃然起敬心生向往。
  这就是现实。我们开始变得只能看到有形的物质,却看不到那些藏在心里的蠢蠢欲动。陪妈妈看无聊的相亲节目,男女嘉宾都一副脑残的二逼样儿。我记得有个女嘉宾说要求南方必须记得每一个恋爱日,什么遇见、牵手、拥抱、xxoo……还都要有浪漫的表示,送个礼物、点个蜡烛、放个气球啥的啥的啥的~亲,你这是过日子呢还是演电视啊?
  我想是我们的浮躁不安的心,将爱情沦为形式主义,将奋斗变成功利主义,
  玉寿千年,人生几何?
  这本书,是真的好看。不过这么一部四十五万字的著作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看完的,但我昨晚看到这句“玉寿千年,人生几何”的时候,心嘎登一下。
  这是书中连男配角都算不上的沙特亨特先生劝说韩子奇卖掉手上的玉的时候说的话,却敲在我的心上。“价值连城的珠宝、举世无双的美玉,今天属于这个人,明天就可能属于另一个人,千百年来就是这样在人们的手里传来传去,每一个收藏者都希望自己是它的最后一个主人,为了使自己拥有这个权利而互相争夺,从而使它们的身价倍增。而实际上,谁也不是它们的永久的主人,而只是暂时的守护者。”是了,很早就听比尔盖茨说了富人是上帝派遣的财富管理者的言论,而这实则是句照应。人生匆匆不过数十载,和五千年的人类历史相比、和数亿万年的宇宙历史相比真的是无足轻重的一瞬间。而恰恰是这一瞬却在奢望永恒。我们何其劳碌的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富足、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本能,鲜少有人能够看穿。大多数的人都在不停地追求,追求的忘了自己原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享受这追求到的成果,却不停的将所得一切投入到下一轮的追逐中。就这样,像投机商人一样,步步为营,最后深陷其中。
  故事的最后,韩子奇还是失了那些他守了一辈子的宝玉,落了一生污名。
  记得中学时代看《读者》,就看到过科学家做过实验,来验证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不太记得当时他们所使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大意就是给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一块钱,看这一块钱给他带来的幸福感,给一块再给一块,直到这钱所带给人的幸福值为零。这应该是个边际效应的问题,最后的结论是,金钱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0.25。
  想想看用金钱之于人性来谈美玉之于韩子奇未免侮辱,他对于玉的执着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本能。他放弃追随圣者的朝圣路而留在奇珍斋并不是为了赔偿那只玉碗,而是被玉的那条历史所吸引,他希望的是成为这条河流中的一环,将这条河流变得更加宽广。他把宝玉带出国躲避战争也把它们原封不动的带回来,因为这是中国的玉。
  我向来对所有文艺作品中只知道谈情说爱的男男女女嗤之以鼻,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最炽烈的爱不会只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爱。里面应该还有一些深沉的元素,比如说居里夫妇之间的科学,干将和莫邪之间的铸剑,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写作,楚雁潮和韩新月之间的翻译……
  我们的生命何其短暂,再苛求的长久也不过就是沧海之一瞬,只能将爱寄托在一些比我们的生命稍显恒远的事物上。
  不过,话说回来,要那么长久干什么?当下活得开心就好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00:49 , Processed in 0.0754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