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穆斯林的葬礼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1#
发表于 2012-7-26 14:19:55 | 只看该作者
  手上的这本书,是高中毕业时朋友送的礼物,一直放着,没有翻开。
  今天,百无聊赖,寻书时找到就打开看了。同学叫我去参加晚会时,才发觉今天是古尔邦节,真是个巧合。开头的唱经,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一种吸引力,好像有种不明的力量在引导着灵魂一路向前。回来,继续阅读,感受着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矛盾,来的如此亲切。
  对那盆巴西木念念不忘,它的“破水而出”,它的顽强不屈,它的日益繁盛,似乎在讲述着一个不可能的神话,轻轻吟颂在我的心头。如果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会养一盆在书桌上;如果有爱着的人,会送他一盆在他的窗边。
  楚雁潮与新月的爱情纯洁的似不食人间烟火,过于唯美。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新月必然早逝,二人才不会被生活琐碎的油盐酱醋所拖累。怀念是最好的方式,楚老师一直把她放在心里,没有结婚,这样怀念的强大,自己是能够体会的。“曾经遇到过爱情”,足够了。看着文中“我扶着你,背着你,拖着你,也要向前走……”彻底感动了,眼泪肆意地淌着。
  自己不能支持梁玉冰与韩子奇的爱情,他们完全让爱情占了上风,责任、爱情全然抛在脑后,如果这还有战争作为借口,那他们回来却无理性地打算,难道就以为他们应该在一起吗?这样的爱情太自私!当然璧儿更为强势。当想起Friends 里Chandle安慰Joy说的一段话——when the right woman comes along, you will have the courage and the guts to say “No, thanks, I’m married”。这句话无缘由地被自己记住,在现在冒出来。所以,他们是爱情的奴隶。也许,自己是讲着别人容易吧。但要伤害那么多爱自己的人是多么残忍啊。
  只是,新月死的太早,人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人的心怎么能那么脆弱呢,而她才十几岁,一切还刚开始,想过的生活还未开始。
  关于玉、回族知识很丰富,描述也到位,给自己上了很好一课。但人物的性格还可以再挖掘得更充分些,如璧儿本变得狠毒,韩子奇变的懦弱都有点突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2#
发表于 2012-7-26 14:19:55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不知道多少次了,一直将它放在心底最深处,长久不感再翻。一过就是四五年了。。
  昨夜,一弯新月挂在树梢,我想起了它。
  不感翻,不忍翻,却又禁不住去翻起了它。仅仅是最后一的一个片断,我就已经泪流不止,我不知道它为什么有如此的感染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3#
发表于 2012-7-26 14:19:55 | 只看该作者
  判断一部小说好坏的标准有很多,各人的说法不一;而判断一部小说价值的标准总的来说有两方面,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点——新。新大致可以分为内容题材的新颖、思想上的独特、以及创新的表现手法。一部小说如果包含了这三个要素,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为一部好的小说了。
  
  《穆斯林的葬礼》基本上包含了以上的三点,是一部创新的小说,一部优秀的小说。
  
  从内容题材上来说,这部小说少有地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虔诚,他们对真主的信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信仰普遍缺失的中国,大部分人的生活中都没有宗教,更多的是功利性的对神的崇拜。相比起来,穆斯林的生活对“异族”的读者来说显得尤为新鲜。而由于作者霍达本人就是回族,小说中对穆斯林的描写就显得更为真实,因而更有价值。此外,小说为我们描写了玉石匠人的生活,“玉”不仅是小说的一个线索,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意象。从思想上来看,整部《穆斯林的葬礼》中洋溢着一种悲剧的情调,爱情的悲剧、婚姻的不幸、战火的无情,尤其是有所爱而不可得,对命运抗争的无力感,都使这部小说充满了悲剧之美,这和传统的中国式大团圆结局很不一样。至于表现手法上则使用了三线发展的叙事方式,整部小说分三个时间段:梁冰玉的回归作为楔子,而叙述的重点则在韩子奇的青年时期和中老年时期,后者的中心人物则为他的女儿韩新月。两条主线交替前进,情节上互相补充。这样的手法在现代小说中比较常见,不可以说是新,但作者对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所以情节十分紧凑。
  
  此外,《穆斯林的葬礼》把故事放在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包括民国初年、反法西斯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间。有了历史背景的依托,作者就可以更有把握地陪伴笔下的人物跳起悲剧的舞蹈。
  
  悲剧一:执着。小说的主人公韩子奇是第一个悲剧人物。本是跟随一名流浪者到麦加朝圣的他,在经过奇珍斋的时候被玉石深深吸引了,便留下来当了梁亦清的徒弟。出师未成师傅早逝,奇珍斋陷入了困境。他忍辱负重,屈身汇远斋老板蒲绶昌门下,继续师傅未竟的事业。几年之后他离开了蒲绶昌,在英国人亨特的帮助下白手起家,使奇珍斋成为京城大字号,而他,亦被封为“玉王”。他的一生几乎是为玉而生,为玉而亡。然而就像他老年时发出的感叹,玉寿千年,然而人生只有匆匆的数十载。每个玉的拥有者都想成为它的最后一个主人,然而却是痴心妄想。这个道理他明白,然而他却无法放下对玉的痴迷,这甚至成为了韩新月病发的一个诱因。
  
  悲剧二:婚姻。小说中的悲剧婚姻大概有二:韩子奇与梁君璧以及韩天星与陈淑彦。韩子奇与梁君璧自小便认识。当他流浪到奇珍斋被梁亦清收为徒弟后,他就把她当作自己的师妹。后来梁亦清暴卒,他转投汇远斋门下学习经营之道,三年后重回,发誓重振奇珍斋。梁君璧对他说:“你就取了我吧。”正好两人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于是在他们最潦倒的时候结成了夫妻。然而十多年过去,韩子奇发现了她的目光短浅,根本无法理解他对玉的喜爱时,两人渐渐疏淡。最为可悲的是,他最后发现自己竟然从来就没有爱过妻子,与梁君璧的结合纯粹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罢了。在与梁冰玉回国后爆发了家庭危机后,两人从此同床异梦,甚至是分房而睡了。至于韩天星与陈淑彦的婚姻悲剧纯粹是由梁君璧一手造成的。原本韩天星是有爱人(小容子)的,然而他母亲却看不上她,硬是从暗地里拆散了他们二人。然后她又为儿子寻了一个心中早就定下了的儿媳——新月的高中同学陈淑彦。他们二人之间本来并没有爱情的存在,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非常关心新月,爱着新月,而他母亲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把他们撮合了。他们结婚后不久,天星知道了与小容子的误会是由他母亲一手造成后,尽管心中悲痛异常,然而米已成炊,善良的他不忍心伤害妻子,便把这件事一直郁在了心里,并与陈淑彦一起,成为了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的牺牲品。
  
  悲剧二:爱情。爱情上的悲剧代表莫过于梁冰玉和韩新月这两母女了,虽然是两母女,但新月两岁以后就再也没见过妈妈,直至临死前才知道原来自己19年来叫作妈妈的那人其实只是她妈妈的姐姐。虽然她们几乎至死都未曾团聚,但对于爱情的态度却是何其相似——为了爱情,一切都不在乎。
  
  先说梁冰玉。她的爱情经历中(我们所知的)有三个男人,第一个是读燕大时的同学杨琛,第二个是在伦敦认识的亨特先生的儿子奥利弗,第三个是她的姐夫韩子奇。杨琛为她制造了第一个悲剧:她为他付出了自己的初恋,然而后来才知道他竟然是在学生运动中的奸细!优秀的梁冰玉无法接受自己的男朋友竟然是一个败絮其中的卑鄙小人,羞耻感与对爱情的绝望驱使她偷偷跟随姐夫前往英国躲避战火,如此一去就是十年。后来与奥利弗相识,这个中英混血儿3年如一日地爱着梁冰玉,但梁冰玉对爱情的绝望使她在他们中间筑起了一堵坚壁。这个坚壁随着奥利弗死于德国对伦敦的轰炸而彻底瓦解,她抱着他的尸体痛哭,然而天人两隔,他再也无法享受到她的爱了。在绝望的战火中,在亨特家的地下室,她把自己的爱献给了姐夫,两人后来还生了一个小孩,她就是韩新月。然而这段超出社会道德接受范围的爱情,尽管带着“我有权利爱”的强烈呼声,却并没有维持太久。当他们回到战后的北平,一场家庭的灾难如期而至。她知道韩子奇并不爱她的姐姐梁君璧,但当她建议两人离开北平,重新回到伦敦生活时,他犹豫了。事业、名利、对玉器的执着使他无法答应。她看破了他,便要一人离去,并在韩子奇的强烈要求下留下了自己的女儿。她到哪里去了?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继续走上那条寻觅爱情的道路。
  
  如果说梁冰玉的悲剧还仅仅停留在爱情的层面上的话,那么她的女儿韩新月,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则承担了太多的不幸,带着巨大的遗憾,19岁便夭折了。在作者的笔下,韩新月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进取心强、积极乐天,对人友善,而且还长得很漂亮。她就像一块在雕琢的美玉,正在养精蓄锐,准备有一天大放光芒。在高考中她成绩优秀,考上了北大外语系,并且成绩名列全班第一。可悲的是,在得知他父亲重伤入院后,冒雨赶去医院的她在父亲的病床前突然晕倒,隐伏多年的心脏病突然爆发。原本她是有机会通过手术康复的,然而在她康复的关键时刻,她的“妈妈”却为她的哥哥天星摆了结婚宴,而她和哥哥感情素来很好,为了他的婚事新月过分操劳,终于发烧,由此加重了心脏病,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后终于在遗憾中告别人世。
  
  和她母亲梁冰玉不同的是,她在生命的最灿烂却是最后的时光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最爱她的人一直守候在她的身边——她的班主任楚雁潮。和母亲与姐夫恋爱相似,新月的爱情同样显得惊世骇俗——师生恋,同样是不为当时社会道德接受的爱情。早在两人一开始的相处中,出于对外语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共同追求,他们便已经暗生情愫。只是韩新月的病促使楚雁潮不得不提前向她表白。楚雁潮原本觉得,只要等五年,等新月毕业后两人便可以在一起。但他忽略了一件事,即使她没有这样的绝症他们也不可能在一起——他不是穆斯林,而穆斯林的教规中是基本上不允许和外族通婚的,即使她的病好了,他们也会由于教门的原因而不能结婚。
  
  也许,新月之死有两重含义:一是对韩子奇与梁冰玉违反道德的结合的惩罚;二就是让最美的爱情在最美的瞬间破灭——最动人的悲剧莫过于美的毁灭了,而悲剧也正是在美的毁灭中诞生。
  
  小说的结尾则把这种美推向了极致——一个夜晚,天上挂着一弧新月:那天正好是新月的生日。在早已推平后成为树林的回族公墓前,梁冰玉在四处寻觅着女儿的墓碑,然而却一无所得。她只看见了某棵树的前面有一名中年男子用小提琴拉着《梁祝》,新月生前最爱听的曲子。乐声悠扬,两个最爱新月的人在她的墓前站在了一起,然而却毫不认识。
  
  还有比这样的结局更凄美的吗?我看没有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4#
发表于 2012-7-26 14:19:55 | 只看该作者
  终于读完了这本厚厚的书。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人生在世,本来就没有什么事是永恒如意的,在一边儿幸运,在那边儿就触霉头。就像那句老话,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新月的死不是她身体的病造成的,换句话说,不是因为她有了心脏病,她就一定得死。如果是在今天,她会活得很好。新月的悲剧,在于家庭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世俗的悲剧。
  她本该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一出生就享受着父母的关爱,但很可惜,那再平淡不过的亲情也只延续的两年,而这两年,却又是她不懂事不记事的年龄!后母的爱,或者说大姨妈的爱,是那样做作、虚假,十八年来,她没有一回能体会到那母爱带给她的温暖。但又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她长成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女孩,一个内心充满了爱,充满了希望和梦想的青年!
  韩太太。应该说这个人物是全书塑造的最现实的一个人物吧。她没有冰玉的独立和开放;她没有文化,不知道世界在变,人的思想也是要变的;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感情。但是,她又是一个女强者,因为她,父亲的祖业没有葬送,丈夫的事业得以重振,孩子们也过上了相对好的生活。她还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姑妈”,辛辛苦苦的带大天星,忍辱养大自己丈夫同别的女人生的孩子。这一切,在现在看来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在抗战时期!然而,也是她赶走了管家,逼走了自己的亲妹妹,破坏了儿子的爱情,又把新月连同她那高尚纯洁的感情一起扼杀:“我宁可你死,也不能叫你给我丢人现眼!”能说出这样的话的女人,该有怎样的毒辣?但是,如果真的是经历了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恐怕谁都能理解。
  当时的环境是,虽然人们进入的新的生活,新的世界,但传统的封建思想却还是没有能够从人们的脑海中彻底根除。虽然每个人说话,都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做论据,但真正读懂了这些先进思想的又有几人?他们自以为是正确的套路,其实只是他们自己骨子里封建思想的变种!真正的无产阶级思想会不允许自由恋爱?就算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如果处理得好了,又有什么不可以?郑晓京就是这么一个角色的代表。当然,也许认为一个年仅十八的大学生会有什么传统封建思想是一件夸张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些许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思想上走的弯路和对意识形态不成熟的认识。她自己坚信共产主义,却又弄不清阶级成分到底是个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积极为班级、年纪服务,却又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她就像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的共产党,经历了抗战和内战的洗礼,有着坚定的信念,却在换了新的环境后,又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新月就像黛玉,虽生在人间,但却容不得一点污垢。哪怕是淡淡的几粒灰尘,都会让她承受不起。也或许是这个原因,她在世间走的这一遭,不会长久。新月本来就不适合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即使是抗争,也毫无起死回生之希望的时代。但尽管如此,她依然坚信着楚老师的给他的信念,依然与死神抗争,与生命抗争。她,才应该是真正的公产主义者!
  合上书,长嘘了一口气。新月是幸运的,出色的成绩,优秀的品格,坚贞的爱情……还有那么多关心她爱她的人……虽然这是一个悲剧,但却不是新月的悲剧。至少,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家庭下,如果新月活下来,她也不会有她希望的幸福。
  这一场葬礼,不该是哪个人的葬礼,而是整个旧社会旧思想的葬礼。它用新月的死,天星没有感情的婚姻,一个“玉王”家族的衰败做陪葬品。目的是在向新的世界诉说:是的,旧的世界
  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旧的思想仍然残害欧元着每一个中国人!不要再犹豫了,该抛弃的,就早早的抛弃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5#
发表于 2012-7-26 14:19:5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和我好友的一个约定,我们都喜欢这本书,都珍藏着,就如同珍藏着我们的友谊,这是我们的约定,即使相隔万里,也有这本书牵绊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6#
发表于 2012-7-26 14:19:55 | 只看该作者
  《穆斯林的葬礼》
  
  人们哪,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走向生命的归宿。
  
  人心,毕竟不是靠语言可以完全表达的。
  
  “拜伦说,“真有血性的人,决不曲意求得别人重视,也不怕别人忽视。”别人的误解,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人失去了自信;如果你是自信的,就什么话都不用说了。真理从来都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除了它本身之外,并不需要额外的加以解释,正如一个真正美的人,任何附加的首饰都是多余的!”
  
  爱情常会对错误视而不见,
  永远只以幸福和欢乐为念,
  它任意飞翔,无法无天,
  打破一切思想上的锁链。
  欺骗永远只能秘藏在心间,
  守法,守理,道貌岸然,
  它除开利益,什么也看不见,
  永远为思想铸下铁监。
  
                --《穆斯林的葬礼》
  
  如果说要用宗教小说来归类这本书,个人而言,倒更愿意用历史小说来得更加贴切。虽然是在讲一个家族六十年的兴衰,可实际上却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历史的折射。
  我不知道,要用什么具体和准确的语言,来形容读完之后的感觉。什么感觉呢,除了叹息,没有其他。
  对于那个年代,对于那个多事的时代,我无法去评判历史的好坏;更何况,对于当事人和非当事人来说,那样的评判也没有任何意义。时光过去了,生命过去了,那些发生过的眼见过的事情,都过去了。无论是爱恨,还是情仇,都随着时间成为过去,也许留下的,只是深刻在一些人内心深处的痕迹,不愿意提起想起,但是却怎么样也无法故意抹去。
  
  生命,是个沉重的话题。你说,人是有灵魂会活得快乐些,还是没有灵魂呢?
  这个问题,怕是没有人能够回答。
  两个发生在不同时间相同空间的爱情故事,却不约而同的走向了同一个结局。无论是在只知报恩报仇和自己对“玉”的痴迷而不知爱情为何物的父亲身上,还是在接受中西教育,敢爱敢恨,敢于冲破一切樊笼,真实面对自己内心感情的女儿身上。
  
  到结尾的时候,看到霍达属上了时间。
  习惯性的,想要从作者当时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去思考这部作品的写作目的。
  1987年8月29日,那个时间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那个时候的自己,也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而对于故事所描述的更早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也是不得可知的。
  
  抛开文字里一次次提到的和Islam有关的阿拉伯语之外,我分明看到的只是几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
  外表相同,可每个人的脑子里却想着不同的事情,立足点不同,考虑不同,对问题事情的看法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爱。
  也许这个世界上,也只有这一个字,能把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观念的人联系在一起。骨肉之爱,手足之爱,朋友之爱,还有,男女之爱。
  
  可是当这样的“爱”与外界环境,与那些繁文缛节相矛盾的时候,爱能斗得过那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条条框框吗?
  厐龙在《宽容》的前言写到了一个先行者的故事。这个先行者历经了艰难险阻,为村子里的人找到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大路,可最后呢?当他兴高采烈的回到村子里向人们报告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称赞,而是被打死在高台上的命运。
  也许历史总是存在某些相似性。
  保守和激进,无论在什么时代,是先进还是闭塞的时代,都是存在的。
  
  一部家族史,区区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仅仅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可对于个人来说,却已经占据了大半生。
  命运到底是掌握在上天手上,还是自己手上?
  又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当新月抱受着疾病的煎熬的时候,楚老师一次次用精神的力量,用知识的食粮鼓励着她抗争,鼓励着她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些感觉似曾相识。
  那是在读林道静的故事的时候。当然这两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显然不同。
  只是在新月身上,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倔强,坚强的追寻自己生命价值的女孩子的影子。
  人是不是能斗得过天?新月最后依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她和楚老师没有创造爱情的奇迹。她到底是死于真实的疾病,还是死于精神寄托的丢失?
  或许两者都有吧。
  
  有太多的问题,我真的感到很迷惑不解。
  没有人告诉你答案会是什么,也没有地方去寻找答案。
  你只能凭借自己的双眼和经验,去找寻能说服你自己内心的立足点。
  可常常这个立足点也是如履薄冰,会有太多的现象冲击着它的基础。
  要找到一个信仰不容易,要坚定一个信仰同样不容易。
  可人生是为了希望和信仰而活的吧?至少对于每个有灵魂的人来说是如此。
  
  韩子奇的信仰是玉石,梁君碧的信仰是虔诚的伊斯兰教,梁冰玉,女儿韩新月还有楚老师的信仰是真挚的爱情;
  韩天星和妻子,还有那个忠心耿耿的姑妈的信仰是那个家。
  无论是繁盛还是萧条,“博雅斋”见证了所有的故事。
  就象韩子奇一直珍藏的玉石。风风雨雨几十年,从这个人手里转到那个人手里,又从那个人手里再到另一个人的手里。
  有时候不禁在想,人到底是一个什么奇妙的物种呢?
  而这一切,千百万年之后,万物归一,历史回到原点,又有谁会记得这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呢?
  就算有另一物种产生,或许残留下来的那些遗迹,也只能象“亚特兰提斯”一样仅供人们尽情的去猜想吧。
  
  PS:其实个人觉得,这个故事与回回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样的故事,安放在任何其他民族身上都应该说得通,所以还是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穆斯林”做名字,仅仅是因为她自己是回族人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7#
发表于 2012-7-26 14:19:55 | 只看该作者
     这本写于80年代的书,讲叙的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很是喜欢,那种纯净、凄美,特殊年代人物的命运,一点都不像现代的流行小说。还是喜欢以前那种纯美的年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8#
发表于 2012-7-26 14:19:55 | 只看该作者
     这本写于80年代的书,讲叙的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很是喜欢,那种纯净、凄美,特殊年代人物的命运,一点都不像现代的流行小说。还是喜欢以前那种纯美的年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9#
发表于 2012-7-26 14:19:55 | 只看该作者
      大概从小学开始就看到书店书架上厚厚的穆斯林,一直是那个封面。却从来没有勇气看过。直到开始有闲暇,有勇气。现在看完有一年了,回头想想,依然感慨良多
      刚开始有些看不懂,到后来却是放不下。
      记得那时最长说的一句话就是:人呐!!多不容易呀!惨哪!苦哇!
      除了感动,还有那种震撼。
      感动来自韩子奇对新月的爱,还有韩子奇对玉的执着。
      震撼当然来自新月和楚老师至死不渝的爱。
      我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但这次看完毫不犹豫的拿起笔,轻轻松松写了2000字。
      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不仅是爱。是彼此生命的支撑。这种感情必然是感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0#
发表于 2012-7-26 14:19:55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在初一看完第一遍的。那时感觉书挺薄的,印象中没有现在这么厚,让人有点望书生畏。故事隔了这么多年却是记得的。当时最新奇的是它的结构,隔篇叙事,且每一篇都有一个十分典雅的名字,以“玉”与“月”暗藏母女两代一生所遇。高中时,舍友偶尔谈起,说看过这本书的人没有一个不掉泪的,才知此书魅力之大。打动各人的地方想必是有所不同的。爱情,占一大部分吧。最让我动容的却是郑和下西洋那宝船最后将要完成却突然毁掉的那一刹那:鲜血喷薄而出!毕生的理想瞬间幻灭。几尽一生朝圣路上的带血的摸爬前进在瞬间全然失去意义。这该是怎样的打击啊,生命一下子成了不能承受之轻。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没有比坚持的东西陨落更残酷的事了。我在这本书里看到更多的东西是信仰,在穆斯林信仰真主的大背景下,各人还有各人的信仰,玉,爱情,纯洁,生活,都是他们的信仰。这样的一群人无疑是可爱的,他们是居住在人世间的各自天国的真主。我喜欢有信仰的人,信仰是在精神上给予我们抚慰的遥远星光,远却在我们孤独飘渺的生命里亘古不灭。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1:42 , Processed in 0.0537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