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穆斯林的葬礼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1#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和一个朋友一起买的,当时她手捧它看了又看,说:“还想再看一遍”,买来之后,每晚都要被老公抢着看,确实是本好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2#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先看的改编的电影《月落玉长河》,后看的小说《穆斯林的电影》,很久的事了,那时还在上高中。
  现在很多都记不起来了,只是记得当时很讨厌韩子奇的老婆,应该叫君璧吧。
  可是,现在想来,那是一个女人正常的情绪反映。
  只是,新月,很悲剧的女孩子,惋惜。
  小说很好,几十年的沧海变幻,每个人物都很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3#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的时候好像是听广播,每天半小时,朗读版的,很好听,每天坚持听,就和三国演义一样,听了一遍又一遍。百听不厌。
  大学里,图书馆的这本书永远处于被借状态。最后,同学忍不住买了本盗版的,很厚。里面有错别字的,不过还是可以看得下去的。看完以后,觉得此书行文的确很一般,全然没有当年听书时候的心情了。只是个悲哀的故事,物是人非事事休。那个时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故事,每个人物都被盖上的沉重的烙印,时代和宗教害了那么多人。回头看来都是一场空,人们到底捍卫的是什么啊,真是很可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4#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从隔壁宿舍借来打发无聊时光的一本书,刚看到封面介绍茅盾文学奖那会儿,心里直怵,最烦老一代同志颁发的奖项,虽说不上哪好哪不好,估计也就是打上了岁月的烙印便极其自然的形成了所谓的隔阂。却不料我却以神速读完了这本给人以神奇力量的“无聊”小说,说句大俗话,虽故事的人和事与我有些遥不可及,却深深撼动了俺的那颗麻痹的小心心,弄得我那叫一个脆弱啊!一个故事一个人物超出自己的年代若干年之后仍然可以在世上屹立不倒,便自然有生存之道可循,必然是永生不朽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5#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两部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且微妙,要分析作者想表现的一个关于命运的主题,我就从两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分析起。《穆斯林的葬礼》中,主人公韩子奇是个少时有主见、有野心、有责任感的男人;而到了中年以后,他变得逆来顺受。期间发生的事情直到故事结尾处才揭晓。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是个看上去中规中矩,背地里违背伦理的男人。这两个男人皆是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前者振兴了梁家祖业(‘玉器梁’);后者是留学归国的先进有为青年。二者自食其力,且都是对西方社会有一定接触的人。这也就注定了他们有改变的能力,有改变的思想。
  韩子奇和振保被命运纠缠的共同之处,便在于他们的爱情是身不由己的:振保阴差阳错地爱上一位有夫之妇,而韩子奇爱上了小姨子。主观上来分析,两对命中注定的情人,都成了敢想不敢爱的角色。而从客观上来分析,可能都是冲动惹的祸。如果可以改变,为什么两个八尺男儿都选择了逃避?
  其实《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到底还是在宣扬:“每一个人都有爱的权利。”即便是和小姨子擦出了火花,也是有权利去爱、去感受、去扶持。人处在什么位置是次要的,感情、主观上才是主要的。所以,作者没有把这两个人逼到绝路上去,就是想体现出韩子奇的懦弱无能。既然都回到了北平,回到了自己熟知的家,怎么就不能重新来呢?以前都可以白手起家,看到了妻儿怎么服软了呢?对于有穆斯林文化积淀,以及道德传统约束的韩子奇来说,毕竟还是回归到正统更容易一些。而梁冰玉,本来是想死心塌地地跟着韩子奇,她的估量出现了主观偏差:她以为韩子奇有足够的男子气概带她和韩新月去别的地方,亦或她以为韩子奇对玉的迷恋远远不足于对她的热情。但梁冰玉错了。
  韩子奇和梁冰玉在海外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其实也可以被视作流落异乡的寂寞之感导致的一段荒诞之交;若不是那场战争,就不会那么依赖于对方,就不会有接下来的通奸。所以,这段感情可以说是是“成也命运,败也命运”。
  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主人公振保,身处没有饥荒、战乱的时期。可以说他的爱就是由闲引发的。从人物刻画上感觉得到,他并不是渴望爱情,而是渴望肉体上的快感。“婴儿的思想,妇人的成熟躯体”正是他所渴求的。振保有勇气去通奸,只要没被发现就可以一直那样保持下去。但是当王娇蕊想把他俩的关系转正时,他却退缩了。他不敢面对现实,他逃避责任。振保当时也许真的是爱了,但爱的也许就是那偷鲜的感觉,而不是王娇蕊她这个人。振保的冲动也让王娇蕊辨别不清了眼前的他,是不是以前那个信誓旦旦的那个男人。振保和王娇蕊这段爱情,就论不上受了命运的戕害;大部分都是振保和王娇蕊自找的。
  从这两个人物分析到最后,都可以感觉到:对于男人来说,命运只是一个阻挠于爱情的诱因,并不能形成主导因素。真正的命运需要自己掌握。如果韩子奇执意要把他的妻儿带上船去英国,就不会有战后的不伦之果,也不会有战后的家庭隔阂。如果振保当时有别的事情缠身,或者他需要为生计发愁,他就不会引发那一段不伦之恋。
  ------------------------------------------------
  没啥技术含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6#
发表于 2012-7-26 14:15:39 | 只看该作者
    通篇的忧伤,可能近期的电视剧看得多,许多悲伤就不再是悲伤了,人面对着自己面对着别人,通常就是所谓那点自私,就是所谓那点自以为是,尽是给了别人不要的东西,一场场的悲剧和市局相连,回回,貌似我家那口子也是,不过,已经完全汉化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7#
发表于 2012-7-26 14:15:39 | 只看该作者
  “发现悲剧,表现悲剧,咀嚼悲剧,冶炼心灵”这就是霍达的创作生涯。
  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真挚感人的情感投入,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足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仪式、婚丧嫁娶以及他们独特的言行举止、语言服饰,深刻揭示了他们在汉文化与伊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与追求。
  该小说几乎被悲剧情节所充斥,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仿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幸,于是,小说很自然地被染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隐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蕴,然而这恰恰也是吸引读者的成功之因。因为人生本身就是悲剧,它渗透和弥漫于全部人生领域和整个人生历程。
  无论是母女恋爱悲剧的续演,还是父子婚恋悲剧的重现,无不向人们标识: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重复相类似的悲剧仍是超乎悲剧意义之上更大的悲剧! 人生、历史乃至民族的发展亦是如此!可以看出,霍达是想借特殊环境下特殊人物的病态人生的展示,来“写出愚昧和狡诈,瞒和骗扼杀真善美的社会氛围,引起读者对人生、对历史、对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思考。”这也许就是《穆斯林的葬礼》悲剧意义的独特审美价值之所在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8#
发表于 2012-7-26 14:15:39 | 只看该作者
  喜欢里面的玉和玉王,因为热爱,但不死死坚持。
  喜欢楚雁潮。
  但楚雁潮的人物形象不够饱满——个人还觉得很多地方的细节描写不够多。结尾有点仓促。
  不过楚雁潮和新月水到渠成的爱情还是让人羡慕的。
  但我不同意冰玉的爱情观。虽然壁儿,韩太太是太过分了点。
  看到关于战争和文革那些描写,还是为我们这代人感到庆幸——我们是真的挺幸运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9#
发表于 2012-7-26 14:15:39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之后有点郁闷:怎就没一段完美的爱情呢?这就不由我对爱这东西产生了怀疑.特别是看了那封冰玉给新月的信中的那首诗:
      爱情常会对错误视而不见,
    
      永远只以幸福和欢乐为念,
    
      它任意飞翔,无法无天,
    
      打破一切思想上的锁链。
    
      欺骗永远只能秘藏在心间,
    
      守法、守礼、道貌岸然,
    
      它除开利益,什么也看不见,
    
      永远为思想铸下铁监。
              
               ——布莱克
  
  虽然不喜欢里面的人物,但不过我很喜欢这本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0#
发表于 2012-7-26 14:15:39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觉得看一部小说真的不容易,在全身心投入情节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一些很费解的内涵,越是费解就越是吸引人欲罢不能,看〈穆斯林的葬礼〉的时候,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尤为明显。化了一个星期啃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那种时代流转的悲怆气氛中不能自拔,尤其当末尾,梁冰玉与楚雁潮擦身而过,梁祝戚戚之时,仿似生死轮回。
  
    一生隐瞒自己汉人身份的韩子奇,随穆斯林先贤到北京,师从穆斯林玉师学艺,娶了师父的女儿并亲手完成师父的遗愿,广大门楣,在战争和情感的洗礼中颠簸一生。是穆斯林在融入这个不断更新的世界期间的挣扎导致了韩家两代人不可逆转的悲剧:韩子奇在伦敦避难期间与妻妹坠入爱河,他的儿子和与妻妹所生的爱女先后为妻子的固执和陈年恩怨剥夺了本应属于他们的自由,女儿新月更抱病痴痴苦待一个幸福的结局,最终回到了“真主”的身边。而这些的源头,韩夫人苦苦坚持的穆斯林的真理,就在丈夫一句话“我不是回回”里成为一个孤单的泡影。
  
    当新月和雁潮在未名湖畔畅想美好前程的时候,何曾想到,信仰堕落在执坳中,明天惨死在时代里。文革前的数年,他们相恋,得不到结果。战火纷飞的岁月,同样考验这韩子奇们的心灵,二十年的拷问结果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原来穆斯林的信仰正在变化,在社会大熔炉里,信仰变成了心里最后的阵地。一个一个入土的信者,也渐渐带着古老的信仰缓缓流走。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到了今天,爱和信仰都那么难,信仰约束爱,时代冲击信仰,坚持是一种痛苦。
  
    这部二十年前的小说可能在今天看来,文笔稍有落时,故事尚显急进,启承转合也并不是很完美,然而饱含在字里行间的激情和憾人心魄的呐喊,正是今日的时代所急需并非常欠缺的东西,但愿少了许多人生困苦的我们,还没有遗忘最初的爱和自己最珍贵的人生信仰才好。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4 16:34 , Processed in 0.0805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