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穆斯林的葬礼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1#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这样的小说看到流泪,爱情,亲情,人真的是一种感情动物,可以跟着别人的经历一起哭,一起笑。
  几代兴衰,几代的成败
  从玉石到爱情
  这里让我第一次对玉这个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相信玉是有灵性的东西
  这里让我第一次对一个穆斯林人的生活有了了解,我相信有信仰的人都是好人
  这里让我第一次为了痛彻心扉的爱情流泪,让我体验“不再陪你漫游”的决绝和痛苦
  这里,我爱每个主人翁,没有人错了什么,错的是那个时代,那年的命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2#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的来源说起来很有教育的意味!同桌实在看不惯我每次语文课上无休止的看琼瑶席娟的爱情小说,并且还呼天抢地滴哭!用他的话说,是为了拯救我那被侵蚀的灵魂,递给我了这本已经破到无法言语的书了!书的扉页上还有“某年某月新华书店购”,而那个某年到我看到书的时间距离已经可以跟我的年龄媲美了!我闻着书上已经被岁月跟人为摧残的味道和痕迹,很不以为然的看了下去。
  
  我用整个下午课的时间直落到晚上晚自习放学一直到半夜3点多一刻不停顿的终于在冰冷的床上鼻涕眼泪的看完了。。关上书的下一刻我在床上蹦来跳去的嚎叫:“我也要去雕玉!”至此之后每逢看人带金银首饰就充满了鄙夷,恨不得当场冲上前去大声疾呼“黄金有价,玉无价啊!”我似乎是中毒了!
  
  至今依然很感谢那个借我书的友人,《穆斯林的葬礼》是我大学毕业以前读过的真正震撼我心灵的书。多年后的现在,,我依然想念韩新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3#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在未看之前都说很好,值得一看,但我只看了十来章就咽不下去了,或者说内容无法吸引我,总感觉缺少什么东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4#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上师范时曾看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记得当时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我,我躲在床上偷偷地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整本书,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还因为开夜车看书给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可能是当时看得太快有些囫囵吞枣吧,《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书中的基调有些压抑伤感,但情节却引人入胜,你总想着看完它。《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也成了我的一个读书情结,每当有人提起它时总想再细细地看一遍。这次去图书馆借书时看到有《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第一个就把它放进了怀里。回家后在周六的午后捧着书痴痴地看了起来。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有了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较快。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我们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序一 一本奇书(冰心)
  
         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上师范时曾看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记得当时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我,我躲在床上偷偷地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整本书,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还因为开夜车看书给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可能是当时看得太快有些囫囵吞枣吧,《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书中的基调有些压抑伤感,但情节却引人入胜,你总想着看完它。《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也成了我的一个读书情结,每当有人提起它时总想再细细地看一遍。这次去图书馆借书时看到有《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第一个就把它放进了怀里。回家后在周六的午后捧着书痴痴地看了起来。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有了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较快。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我们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序一 一本奇书(冰心)
  
         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上师范时曾看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记得当时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我,我躲在床上偷偷地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整本书,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还因为开夜车看书给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可能是当时看得太快有些囫囵吞枣吧,《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书中的基调有些压抑伤感,但情节却引人入胜,你总想着看完它。《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也成了我的一个读书情结,每当有人提起它时总想再细细地看一遍。这次去图书馆借书时看到有《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第一个就把它放进了怀里。回家后在周六的午后捧着书痴痴地看了起来。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有了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较快。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我们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序一 一本奇书(冰心)
  
         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5#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还是值得一看的书
  
  作为一本小说来说,情节设置什么还是可以的
  
  矛盾冲突也是不错的
  
  可是“穆斯林”这个元素并不强烈其起作用
  
  也就是说,我觉得这个故事哪怕不是发生在穆斯林身上
  
  也是一样的
  
  “穆斯林”的情节设置变成了一种噱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6#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她为什么要死呢?
  还那么小的一个生命
  还被那么多人爱着
  
  看着她死好难过
  也不懂
  
  是为了维护 民族的圣洁吗?
  
  这本书又为什么曾经被禁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7#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曾经以为~
    不,至今以为我是一个冷血的人,因为我看本书很难去真正理解.并融入其中~~
    其实,就是没有为本说哭过~~`毕竟悲剧给我印象深些
     当我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哈哈~
    除了佩服他能把这么个烂渣的故事写下几十万字之外,别无他想~]
     一大堆抒情话语,而貌似大部分都是很露骨的,而冠冕堂皇一点就是直抒胸臆,貌似我们都难懂其所谓的深度而来提醒我门一样,没给我们留点空间~
     一段所谓的纯情,学生纯得太白,老师爱得那么神圣,真的好似当代的boyaziqi,而其所谓的爱情除了他们的翻译这共同爱好,没点细节,似乎是由作者的心情所决定,让我们对知音与恋人一种混淆.
     一个倒装的结构,可以说,首先给我看了不知所云,一下1960年,一下抗战前,难道真正的倒叙就是这种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没点逻辑性和连贯性.
     一个真所谓复杂的人物,韩子奇,真的佩服他,少时智慧与胆识并存,胸有大计,具有大将风范.而到了中年以后,除了有那么父亲的慈爱之外,就剩了唯唯诺诺的萎男人.看了以后,不知他怎么变成这样,好象除了找了他妹妹谈了所谓的爱情就没干过什么大事,可性格真是180度大转弯,哎,不明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8#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大四的时候读的,那段时间实在很闲,从同学那里拿来在凌晨以后读。大四的生活都比较糜烂,白天没心情看书,所以,选择在凌晨以后,夜深人静,那时候比较能看得下去,然后白天睡觉,晚上继续读。
  看这本书的时候,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韩家父女,父亲很有胆识,很有头脑,女儿则是我梦寐以求的女友形象了。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的,结局有点悲,不太喜欢,感觉新月能和老师在一起就美满了,何必让一个人每年的那个时候到坟上去看另外一个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9#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这部书我足足买了三次。
  不谈。
  
  这像是一部历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穆斯林的历史。和那遥远的民族,遥远的阿拉伯想象到一起。
  
  新月,那弯新月究竟还是只能是新月。好在,她永远活在楚老师心中。
  
  
  巧,今天是七夕。
  
  祝愿,他们能相见。
  
  
  有太多的言语,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总之,是部难得的佳作。推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0#
发表于 2012-7-26 14:14:39 | 只看该作者
  我像新月一样心脏也不好,读的时候总把自己放在角色上,我害怕像她一样早早的过世,而我心爱的人无法参加我的葬礼,让我那年迈的父亲含着泪水送我。
  
  当然我和新月不一样,她那样的爱情我得不到,虽然我的丈夫会谈钢琴,但是不可能把钢琴移到我的墓前,像楚老师一样用小提琴拉着曲子。
  
  楚老师在新月生日的时候发了一封电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多么浪漫的文字,而今没有人会发电报,追女孩子也换上短命的鲜花和昂贵的首饰,多么俗气。
  
  他们的初吻,是活着的人和死了人之间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读到这里的我全身起了鸡皮疙瘩,想起时下的小青年那轻浮KISS,也许人类的爱情会越来越少,剩下的只有SEX。
  
  书里有浓浓的宗教色彩,我很喜欢这本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4 16:21 , Processed in 0.6987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