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穆斯林的葬礼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1#
发表于 2012-7-26 14:13:27 | 只看该作者
  三代人苦苦的挣扎,但都逃脱不了最初的谎言的惩罚
  一辈子辛苦的劳作,最后把手艺和两个女儿都留给了女婿
  为了生活选择了接受,为了爱情学会了背叛,但是错过的事情即使回头去追求也注定了错误
  本该是完美的化身,但命运却早早的将她收回,留下一个破碎的爱情童话和一个痴心的结局
  一本书,一部历史,是别人的历史也是我们的将来和历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2#
发表于 2012-7-26 14:13:27 | 只看该作者
  评论《穆斯林的葬礼》
  
  下午终于看完它了,忠实于自己的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直接情绪和清醒理智,写下读后感
  
  
  【情节】这小说肯定没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冲动,也许是悲剧抑或是写作手法的差别,非第一人称手法,让偶没有那种冲动,至少可以说明俩:情节不够跌宕起伏,文笔不够泼辣或幽默或细腻,大学就买,至今已两年才看完。
  
  
  【人物】人物刻画可圈可点吧!有深刻的,也有敷衍的,心理活动的把握感觉忽起忽落,有些情节比较强扭,比如梁冰玉与韩子奇在英国的结合,似乎那时候没有其他人的感觉,因为孤单无聊,所以就来了这么一出,来了新月。特别是经历爱情的爱情战士梁冰玉的感情描述一点不充分,韩子奇前半生爱玉如命,后半生却也无非无非,前半生果敢有主见,后半生懦弱得如落地秀才。
  
  
  【宗教】对于穆斯林的回回的宗教描述,还不够那般的神圣,或者说不够融入主人翁的生活细节,而用第三方的说明介绍总免不得牵强,还有,作为一个已经跳出来看待宗教,并且尊重宗教的作者,应该更应该用极具欣赏的态度去挖掘和发现穆斯林的信仰如何作为信仰者回回的终身教义,而影响着他们,而他们是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有积极的,有不积极的。
  
  
  【爱情】从头到尾,文章都充斥着爱情,各个时代时空国度的爱情,不同的人的不同爱情观
  
  姑妈】:从姑妈对于失去男人的孩子的家庭的忠贞和坚持(没有理由去找新生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鸡狗不在那就把人生大部分的感情都倾注于恩情的报答和后代的寄托,绝无再婚的想法)
  
  梁君壁韩太太】:传统的爱情观:护家,顾家,爱情须服从于家庭,家丑不能外扬,男人可以原谅但必须被数落,现在大部分的40岁以上的家庭里都是这样的状态
  
  陈淑彦,韩天星】:朦胧的爱情观(发现自己的婚姻不是爱情就把自己定义为生育机器,不去追求,顺从他,天星亦如此,选择顺从)
  
  韩子奇】:经历了两个姐妹的爱情,君壁,困苦时期因为恩情师恩情而结婚,没有浪漫,没有所谓爱情,就是家人的互相关心,冰玉:在家里肯定不敢,到国外环境不一样了,就上了,感觉原著对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甚少,那种背叛,亲情,绝望,怜悯,爱情重燃的感觉没有描述出来。后来回国,又在那样的环境条件下,抛弃了所谓的爱情,在世俗面前,在家庭面前,他选择抛弃冰玉,还赤裸裸的把他的冰玉从他身上剥下来,说是对爱情的唯一结果和纪念还不如说是男人的自私的作祟。
  
  梁冰玉】:经历了三段爱情的,(1)北大的那段青涩失败的恋爱,启示着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对于独立人性的尊重、对于独立爱情的朦胧思考。(2)对于伦敦的那段异国恋情,有着异样国度的炙热直白的爱情来临时,她却重回封建传统思维,居然因为不是回回穆斯林,不是中国而回绝了可能最好的爱情,不敢直面直至失去这份最好的爱情,体现了她在追求爱情路上的徘徊和不够坚定。(3)与姐夫韩子奇,过程原著也无太多描述,怎么爱上没写清楚,我不知道无从评述,但从结果来讲,她战胜了那些世俗的规矩、世俗的辈辈分分,勇敢的与韩结合,并确定这就是她的爱情,并天真的认为她姐姐是前妻,她姐姐是可以去接受这个的,同时放下了亲身骨肉新月给他爱情的对象韩子奇。(我也未能感受这段刻骨铭心的乃至残忍的放弃的心理活动是如何完成的,或许是太难,或许是错综复杂的霍达都不敢及无法去描述,就是那个夜晚过后,天亮了这么简单)
  
  新月——楚雁潮】第二条线索的两个主人翁,完美爱情的坚贞的拥护者,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完美形象,完美的韩新月,完美的楚雁潮,完美的相恋,在人们最向往的北大未名湖畔(我去了后就觉得确实是适合恋爱的地方,比我们集大,厦门大学的还适合,哈哈,有底蕴和好多好多的故事适合你好好矫情一把),
           共同的兴趣英语,共同的事业翻译事业,几近完美的爱情,
  作者让韩太太传统爱情观的代表、虔诚的信徒,拿起了宗教传统(回回不与非穆斯林结婚)这根大棍棒来打散这段鸳鸯,让郑晓京,让搞笑的阶级斗争,让无所不在的政治,让传统的师生恋,让上海老家楚妈妈和姐姐要娶一定要娶心脏好的世俗观念,来捣乱这原本可以纯洁的近乎完美的爱情萌芽开发,讽刺的是让韩太太这个最虔诚的教规信徒在韩子奇临死时才发现原来他不是个回回穆斯林,让人思考什么样的教,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教义才能更好的让人幸福生活。
           也让严教授在英国拜伦诗人的爱情诗意中安眠而去来激发着他们。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这对新人很多爱情的力量大部门来自于翻译外语时的外国爱情观如拜伦爱情诗。最后却用中国的梁祝来作为爱情的结局。更具讽刺意味的(郑晓京一直用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知道工作感情,当他因不懂新月和楚老师的爱情时,她翻遍了马列毛著作,却没有找到任何关于爱情的描述,哈哈,这也讽刺了30-76年代的人没有独立爱情指导观,被政治社会强奸了意识的事实,而后害就是现在很多40-50岁的人同样没有爱情的生活在一起)
           最后因为完美于现实的不存在,作者让韩剧的白血病幻化成心脏病魔来带走他,给了个悲剧的最原始意义或许想让人痛,让人思考,让人思考是什么造就了悲剧,因为作者他也对此不满
  
  两个不懂的:
  一个作者的书为啥被禁止,没描述啥不好的啊!奇了怪!
  二:作者是不是因为吃过非红色的苦的关系,被迫害过还是咋,一直把鲁迅这样一个社会革命斗士搞成爱情斗士的化身,还一味追捧为当代别无取代的文学家,作为作者应该也清楚,更好的作家还好多啊!沈从文啊,林语堂啊!等等的等等,都不写,尽写老鲁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3#
发表于 2012-7-26 14:13:27 | 只看该作者
  当初看这本书,是一好朋友推荐的,用很短的时间把它读完,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喜欢这样的记述方式,两条线相互贯穿,却又紧密相连,有点类似电影《滑动门》,实在经典。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4#
发表于 2012-7-26 14:13:27 | 只看该作者
  穆斯林的葬礼,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三十六尺白布裹身。  远去的是你娇累的身,不改的仍是那悠悠的情。  一曲提琴拉奏的缠绵《梁祝》,如泣如诉,在墓地干冷的上空紧紧锁住这两个人,两份情。那记事后未曾谋面却深深依恋的母女情,那因信仰的鸿沟被决绝分离的纯洁爱情。悲绝!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5#
发表于 2012-7-26 14:13:2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目的其实不是很好,只是为了应付一次作业。但抛开这个目的,只是单纯的读书,很快发现,值得细细品读。读这本书,了解了一个宗教,一个民族,民族间的融合与冲突,特殊历史时期的动荡,人们在其中的挣扎与抗争。作者的设计也很独特。在当时我读书很疯狂的时候,那样精巧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也或者,是我孤陋寡闻吧~(笑~)
  一句话,力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6#
发表于 2012-7-26 14:13:27 | 只看该作者
        很早就读了这本书,然后最近又看了一次~~~记忆最清楚的画面,雁潮跳进新月的坟,宁愿再也不出来!她死了,他却还活着!谁更痛苦呢?沉重的感觉,潸然泪下!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
                    天地合 , 乃敢与君绝!
  
     不知这首“上邪”能否形象的描述新月与雁潮的爱情!!新月虽死,雁潮恒爱!作为一个穆斯林,很复杂的感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7#
发表于 2012-7-26 14:14:27 | 只看该作者
                            穆斯林的葬礼   
  很是令人陶醉的书,多么不沾凡俗的爱情,仿佛仙神下凡共同罗织的锦绣传奇。
  以前听别人说看书看到废寝忘食地步,我可是没有过,也暗自纳闷。是穆斯林的葬礼给了我如此新鲜的第一次,我真不知是作者出神入化的笔触还是主人公至美至善的人格,总之还新生出一股爱火——爱多么高洁!
  那是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事发生在燕园,未名湖……两个绝世佳人,一个是燕园的老师,一个是燕园的学生,同一个梦想——致力于翻译事业。他温情达儒,信念至高;她清纯至极,聪慧纯洁。一段凄楚的佳话,两个失魂落魄的背影,三生不了情缘。
  特别喜欢男主人公楚雁潮,,但也喜欢女主人公韩新月,更喜欢他们结为连理,天长地久。因为他们配起来才美丽,才是不朽。读那时看着他们的事,仿佛是自己的事,激动不已或焦灼万分,整个心仿佛跳动在他们身上。若说这不是喜欢,还有什么称为喜欢?
  之后我向很多好友推荐了这本小说,那时还真不知道霍达是谁,甚至第一眼看错了以为是雷达。也是无意,随手抽到的,也许是种夙缘,且用张抗抗的话说,神的指引。我这么说是有因缘的,后面就会见证到。暑期完毕我便上大学了,进大学第一件事情就是体检——鬼使神差体检出我的心律不齐,当时还真吓着了,以为是心脏病,岂不行将就木?无知的我受到这样的信息肯定是……但是,情况不是此般,而是相当镇定,还有几许荣幸的神情,虽然也不免凄楚。原因的揭晓——穆斯林的葬礼中重要情节,韩新月进大学不久就得知患有心脏病等,仿佛自己就是女主人公,顿时我更加玩味得痴想不会在我身上也有相似的佳话吧,还有一点暗含玄机,快开学前几天爸爸突然做了一个梦说我和我的老师一起走出来……。以至于我大无畏了,果然验证了一句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看过了已经半年,暑期到了寒期,自然只有在情节上有所印象,模糊地觉得这是意境创造的成功,会叫人浮想联翩,之于文学欣赏,就不甚了了。
  爱不是需求,而是完全的信念。当楚雁潮回上海过年时,虽然在家人的阻挠反对之下,他依旧执着发了意境深远的电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生。”仅仅十个字,完美地结合了楚雁潮所处地方,以及新生出个韩新月,原本是共此时,而他的追求是一生,永远一生。后来韩新月不幸远离了这个世界,他依旧,依旧遵守着那个诺言,一生的追随……。
  后来看了倾城之恋,在上一辈,梁冰玉和韩子奇的传说就诞生在二战炮火之下的伦敦,仿佛伦敦的塌陷就是为了成全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情。虽说有几许不伦,梁冰玉是韩子奇老婆的妹妹,可是这才是完美的结合,而不是仅仅的相敬如宾和生儿育女。现在思来有些事情我甚所理解,且不管真实与否。四嫂喜欢我爸爸,大姐喜欢四伯,乍看之下都是乱伦之事。如若细想四伯婚姻不如意,而且他又四伯温情可爱讥诮体贴,聪慧有成就,再看看大姐也是不幸的婚姻,而且大姐也是人之凤,漂亮聪明等等,他们不在一起才是罪过……。说这样的话或许别人认为我才罪过……。
  其实我想阐述的是一种真正的爱情,有思想上交流的火花绝对胜任于平淡无奇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8#
发表于 2012-7-26 14:14:27 | 只看该作者
  好纯洁的爱情,好美好美,他们相遇,相知,相爱,却不能相守,一个在天之崖,海之角,怎么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呢?悲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9#
发表于 2012-7-26 14:14:2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这是我十八岁的读物,或许还会感叹那段段爱情
  但是~~这是我二十八岁的补习。却不相信某种感情的轻描淡写
  记忆犹新的却是老师与师母的生死、离别、情诗
  可以这样浪漫
  这样不惧
  也许会从此不再如此惧怕死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0#
发表于 2012-7-26 14:14:27 | 只看该作者
         记得高中时同学总让我推荐书给他,我的确读过一些,但若真列个单子标出一二三四,总归是有些困难。但为了应付同学,挑几本不晦涩也不无聊的,《穆斯林的葬礼》总在其中。后来不知为何,班上竟一时流传起了这本书,我还发现了比我家那本装潢好得多的新版本,而且关于人物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君璧和冰玉各有些支持者,记得有一个君璧派的同学向来是观点鲜明,非爱即恨,曾在教室当着冰玉派们的面把冰玉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记的一个很好的朋友看了《穆斯林的葬礼》就立志考北大,立志找个楚雁潮那样的老公,我还开玩笑说:那你一定要健健康康的,否则又一个好男人要迥然一身,孤独一生,岂不是资源浪费。至于我自己,倒不是钟情于哪个人物,却也并不憎恨。只是觉得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有适当的可以理解的理由,不全是因为小说所设定的年代。
      记得第一次看《穆斯林的葬礼》时还在上初中,看的还是散了页的盗版。看过后心里凉凉的,有点美,有点伤感。那样的爱情给我的感觉就像文革前后的老照片一样,近的算不上历史,却和现在没有交集。新月和楚雁潮太完美,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人,即使有,也被我们这个时代杀死了。至于别的人物,我的感觉很深刻,却并不极端。我读书时从不带批判的眼光,只想沉浸于阅读的情境之中,读小说更是如此。这本书小小的情调,浅浅的文学,淡淡的意境,我觉得,还是不错。
      至于茅盾文学奖的意义,我并不了解。总之,不论什么奖,这样的书只算是写的不错,绝不是名著和经典。书是有些硬伤的,回族的民俗套的有些生硬,总觉得每天都像是仪式,而不像生活。我问了回族的同学,他们说他们生活中并不如此。语言总是有文革后文学的特色,对文字的驾驭尺度有些单调,过于评判。
      记得有同学对我说,喜欢这样的书,还不如喜欢青春文学。我带着好奇翻了几本青春派的书,终于明白了了《穆斯林的葬礼》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纵然它有很多缺点,起码不是文字垃圾。我并不想恶评朋友的偶像,但老实说,看了那种东西,一向懒惰的我真的有打扫卫生的冲动。
      很多人不喜欢这本书,以为它纯的矫情,却离现实太远。然而,那个时代的书,我们没有权利这样评价吧。我们嘲笑的那个时代,起码还向往着纯粹洁白,起码不否认清高和尊严。而我们呢,纯粹和清高多半变成了一种讽刺。我们变黑了,却嘲笑曾经是白色的,可笑亦是悲哀。我们是可怜的,伴随我们上一代的青春文学起码是《穆斯林的葬礼》这样的书,而伴随我们的,只是一堆垃圾,更可悲的是,我们在垃圾中成长起来的品味,终究辨别不出好坏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6 04:34 , Processed in 0.0691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