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穆斯林的葬礼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1#
发表于 2012-7-26 14:13:1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我大四毕业的时候,在家里看书始终静不下心来。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静下来了,仿佛进入了一个洁白纯净的世界,尤其喜欢新月念大学的一段,喜欢那样的纯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2#
发表于 2012-7-26 14:13:16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的打分可以说是中偏上了,同时说明了一个问题,我的欣赏水平又落后于大众了。此书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到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可惜是盗版,尽是错别字,不过怕情节还是没错的。看了几十页,看不下去了,感觉罗嗦,然后就是一目几页,好歹把故事情节看完了。不知道是不是盗版的原因,发现里面一个严重的情节有问题,大概是女主人公都几岁了,怎么还分不清楚自己的亲妈?哎,我的水平有待提高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3#
发表于 2012-7-26 14:13:16 | 只看该作者
  刚刚读完,读的太累,我是一个生活在回族自治区的汉族,我以为我很了解回族的生活习惯,可是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是一切觉的那么熟悉,却有陌生,熟悉的是他们不变的礼拜,和《古兰经》,陌生的是60年前的那一切和 现在的 不同.60年的他们的兴衰好像我 也在和他们 一起接受变化,有种感觉好像看透了人和 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4#
发表于 2012-7-26 14:13:1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那么厚的书,第一次伤心的那么久,不知道是因为爱情的无果、女孩的逝去亦或者是老人临死时的恐惧,不管怎么样非常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一个跟玉一样经得起磨砺、经得起雕琢的故事,感谢作者,感谢他曾给我的感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5#
发表于 2012-7-26 14:13:16 | 只看该作者
  表盘显示下午三点整,5.5小时读完607页的<穆斯林的葬礼>,在这样波澜不惊的下午。是的,当霍达凭借此书斩获茅盾文学奖时,她恐怕还不能参透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冠冕。在手法上是双线叙事,基本上讲了两代人僭越的爱情。当离经叛道还归属时尚,古玩行与穆斯林的素材就显得尤为厚重。
  这本不食人间烟火的读物,还原了几段理想型的爱情。如若自己不属于最靠近70后的80后,也无法窥得存续想象空间的描述。套路一:师傅带徒弟,最后把女儿嫁他。这是女婿成功学的第一步,无论是政坛还是戏院,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除了门当户对的大众评判标准,这无疑是少奋斗20年的捷径。
  第二,姐夫与小姨子的爱情。书中传递的是韩子奇对璧、玉两姐妹不同的感情:前者算知恩图报,后者是指点迷津,总之柔弱的是女人,要疼惜。类似的情感还有,嫂子跟小叔子(有几个如武松这般,把金莲逼向了西门大官人)公公跟儿媳妇(典型的如黄秋生与殷桃的<杨贵妃密史>,西夏李元昊之流)。
  第三,同事与同学,因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容易滋生感情,但又有不同。同学,属于青春期少男少女对没羞没臊跃跃欲试的阶段,当然因为并不背负更多责任(基本安全常识要具备,别的考试可以偷懒,但这章必须用心领会认真实践,没得枪手没得作弊),所以恋情相对单纯,但成活率不高。当然,同学这种温室中的猫猫狗狗恋其实是今后成熟婚的敲门砖,就算你是一理论达人也得乖乖实践,否则所有经纶爱情字典都会因某人的出现毁于一旦。一旦,也不怕。就怕三旦四旦还不反弹,那就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如PTSD。而且,试验品的质量将有可能直接决定你介入感情的气质与角色感。除非你熬不住黄昏恋做了毕婚族,否则校园纯爱与疗伤训练,将为你的情感加分,该批判的批判,该凭吊的凭吊,该自虐的自虐(至于喝安眠药,跳楼,割腕,泼硫酸,耍刀片,枪击,艳照,闯进幼儿园等等不负责的不厚道的灭绝人性的行为,一定要禁,记住陈凯歌老师的话“人不能无耻到这地步”)
  第三部分,之所以把同事与同学并列,原因在于滋生情感的环境都很封闭,存在相似性。特别是某些工作单位,尤其突出office love的功效,比如<杜啦啦升职记>中的破事儿,可能是都市小白领司空见惯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三不原则,成为暧昧男女奉若神明的教条,坚定不移。
  当然,霍达笔下那个时代是遇罗克质疑<出身论>,全民政治谈虎色变的时代,因此爱情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可如今多元的价值观下,激辩的时代中,你又能如何对抗爱情速食面与情感超市的诱惑呢。有的选择以决裂换成全,有的修改自己人生纳投名状。都是因为试探的代价,考验的期限,成本太高。
  第四部分,便是书中的主线-师生恋,这亦是僭越的典型。相信很多小男孩小女孩都有童年对老师的一厢情愿,<窗外>之类。这其实可算是一种特殊的早恋,因为投递的对象超越了正常的年龄范畴,其背后必然折射出某种反传统的情感依赖,如弗洛伊德的恋父恋母说。他还说,6岁前的性表达决定一生。
  本书的师生恋其实还符合传统,26岁的雁潮与19岁的新月,差了7岁,但难能可贵的是男人在相对纯净的象牙塔里,因为围墙使得他并没有迅速体制化,因为专业又让他保留了浪漫与理想的气质,而这对于初入燕园的她是具有致命杀伤力的。老牛吃嫩草的版本很多,但他们的纯洁与坚贞却很稀缺
  年龄不是问题,经历与成熟度才是。就冲雁潮与新月鸿雁传书柏拉图那劲头儿,你说把他们归为同学恋都情有可原。问题是他是老师她是学生,即使在今天这都颇有违抗社会规范的意味,更何况在特殊年代。当然,汉回通婚也透露出宗教信仰与民族问题对婚姻的影响,毕竟谁都不是松赞干部和王嫱。
  其实,霍达在本书的结尾有些仓促,不晓得是审查制度下的删除还是心有余悸的自我阉割,毕竟茅盾文学奖还是有前科的(比如贾平凹的<废都>),这种太平间定情一吻,会让你想到<山楂树之恋>等一批韩剧催泪弹,并不指望这年头的后们能理解情超越性的原理。比较入世的理解是性是硬件爱是软件。
  这对师生恋营造的不真实感有二:一,并不存在实际心理的年龄差,如果雁潮有过去(指情感经历),会显得更成熟;如果新月有过去,会愈加弥合所谓的年龄差,同时走入现实中。后们给自己反哺的机会很多。二,校园成了真空温床避风港,疾病只是增加了冲动的筹码。经过几年,再看,才见分晓。
  其实,真正具有叛逆代表性的师生恋应该是杨过与小龙女。虽然很多人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内容保留意见,但<神雕侠侣>这部情书还是比较好地体现了师生恋的另一个极端。龙儿比过儿大,但是经历却让后者早熟,在他入住活死人墓,爱上寒玉床上冷若冰霜的姑姑(多酷的女人)后,他的人生由此翻转。
  既然年龄不是问题,那么为何纠结?郭靖代表了老实巴交的传统家长,小龙女是杨过的老师,从尊师重道服从权威的角度,他也不能造次,不然颜面扫地,说到底,还是维护社会舆论的平衡(武林门派会怎么看),家族关系的稳定(想把郭芙嫁给杨过)。封建卫道士举着标尺存天理灭人欲,out加雷人!
  黄蓉作为东邪的女儿,思想相对开化,女追男的实践就证明她不落俗套。但对于杨过恋师事件,她还是比较矛盾。作为母亲,护犊,所以不会顺从丈夫将女儿许配;第二,因与杨康的过节,迁怒杨过,不信任,以致这个开明的女人直到最后才幡然悔悟(郭襄起了作用):16年之约,不是挽救,而是见证。
  小龙女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古墓清修,心若止水。她真是相当的酷。因为酷,所以不吊什么世俗礼教,只一心想着我要跟过儿在一起,与你们何干?但无论多强大的女人都不是铁板一块,因为尹志平玷污,她失去了处女之身,因为黄蓉的一席话,让她觉得配不上过儿,这说明感情需要经历打磨。
  杨过从众叛亲离中来,一个过字,背负一生。有色眼镜让他彻底变得孤僻,比宅男好的是他还有义父和姑姑:一个带给他疯癫的亲情(郭大侠亦有贡献,但总是要左右他的人生);另一个则是至死靡她。尽管金庸让程英陆无双完颜萍公孙绿萼乃至郭家姐妹都对他钟情,但唯有龙儿是一生中最爱,岁月为证。
  所以,一个父母双亡被婆婆抚养,意外被强奸,有不堪婚史的女人,一个自幼父母双亡被收养,孤立受欺凌,断臂残疾的男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小龙女和杨过的师生恋经历了更多的风暴洗礼因此要比霍达的这对主角更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分享快乐是表层的欢愉,若能渡过痛苦沉沦,才是情比金坚的铁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6#
发表于 2012-7-26 14:13:1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提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学画廓中前所未有的人物群像,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拔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7#
发表于 2012-7-26 14:13:16 | 只看该作者
  说来惭愧,《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虽耳闻已久,但真正读它却是在2005年的大年三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图书馆有这本书,便拿来读了。  那是个深夜,外面一片寂静,我捧着书,读着以泪洗面,记得一口气读到凌晨四点才读完。  女作家霍达把三代人命运沉浮,两代人爱情悲剧交融于一体,让我感动许久,基本上是一路哭过来的。  读后被小说所感动,为人、也为事。真实感人是小说的特色,但真正读来才发现这之中令我感动的是人类对爱的追求。爱的追求是人性美的一方面,追求爱、追求人性美便是小说的基调之一。作家霍达本人也在《后记》中说“我陶醉在自己创造的意境中,人是需要理想、需要幻想的、需要美,以美的意境、美的情操来陶冶自己”“为人的心作主,为人的心谱曲,这是一项十分艰辛而又十分幸福的事业。”  梁冰玉女性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她首现于《序曲-月梦》中,并漫步在《尾声-月魂》中。读这本书可以说是进行一次旅行,一次感人至深的旅行;也可以说是一场梦,一场和真实生活一样的梦。无论是旅行还是梦,梁冰玉再次站在“博雅”宅前和读者开始的这一段历程比真实生活更累。对生活是爱、是恨、是失望、是满足?亦或……  “女人是水做的”,这是流传已久的话,梁冰玉比水却还冰清。这个形象悄悄的指向了作家建构的两个意象之一— “玉”。  失望痛心的大学之恋,远遁他乡未果的异国之恋,当她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时,却在不知不觉中酿成了后来的另一场悲剧,当然她不是故意的,她也是受害者,最终她拥有的是一段曾经令她满意的爱情生活。  确切的说,全书中描绘梁冰玉的文字并不是全部篇幅,而是较少的一部分。但短短的文字把交织着追求爱情,却又遭遇打击的女性给刻画出来。当她在得到与失去之中徘徊后毅然选择出走找寻另一个生活时,她是带着找寻爱而走的,而不是绝望,梁冰玉走后的空白交给谁去填补呢?是读者。当然这一段内容若是由作家来补的话,或许又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但却不是很好的小说。  作家在小说中留给读者的并不仅是一个空白,还有让读者思考的是——两个悲剧该由谁来担负责任呢?  梁冰玉的女儿韩新月的生活是和梁冰玉交织中展开的。交替的话语把两个爱情悲剧表现的很真实,很相似,但却又完全不一样。交替的话语中也正暗合有些评论家认为作家霍达小说有一种历史美。《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历史美感在于其真实性的表现。这种时代的表现依附在三代人身上交替出现,没有时代评价,只有对时代的认识。因为小说毕竟不是历史叙事,所以霍达不是写历史,而是让历史美感来增加文章的深度厚度进而阐释生活,阐释人生。  掩卷暇思之际,挥抹不去的还是《穆斯林的葬礼》中跳动的生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8#
发表于 2012-7-26 14:13:16 | 只看该作者
     N年前就听说过《穆斯林的葬礼》,听上去挺荡气回肠的名字,一直想看而不曾看。由于一年来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让我对伊斯兰教这个奇怪的宗教愈加讨厌,于是寻了这本书来看,以期纠正我对伊斯兰教的偏见。
  
         两天左右看完全书,掩卷后我思索这本书的意义何在,用天涯的话说:兰州是来黑伊斯兰教的吧......我想我一定是水平太差而以至于无法欣赏这部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无法理解“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 因为在全书之中,我完全无法感受穆斯林们想融入华夏文化的过程,而通篇都是“我们回回”如何如何,回回不与隔着教门的汉人通婚,回回也不在汉人的铺里当伙计...一个连自己民族文字语言都全无的群体,却固守着古兰经的教义,把汉人视作将会轮回入火狱的所谓卡斐尔,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与认同。本书名为穆斯林的葬礼,但是宗教却以一种生拉硬扯的方式被嵌入小说之中,刻意为书中人物的爱情设立障碍——而且是无法逾越的障碍。而宗教之外,无处不在的煽情又跳出来折磨你的神经,哈姆雷特的台词,英国诗人的诗,梁祝,宋词...一切的一切在我脑海中组成了大大的两个字“矫情”。书中人物性格前后反差太大,男主人公从青年时期的野心满满到后来为远赴重洋到和小姨子搞婚外恋到把私生女带回家到......加上小姨子从女大学生到失恋跟着跟着姐夫去英国到拒绝英伦帅哥毅然和姐夫搞到一起并宣称在家苦苦守候姐夫十年的姐姐是前妻而自己才是正室...当然这两人要以爱情的名义来解释这一切的一切。这一段华丽丽的狗血小三情节,主啊,原谅我,无论是什么时代背景,都让人无法认为这是那万恶的时代酿造的爱情的悲剧,而只是让人觉得这个男人想着齐人之福,这对姐妹花够天真烂漫......
  
       本书对于玉石行业的描写让人神往,对于宗教的描写让人不解,对于爱情的描写让人无语。anyway,这是本矫情的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9#
发表于 2012-7-26 14:13:16 | 只看该作者
  惊叹霍达高超的写作功底。书中前后两章分别讲述不同的故事,但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我对于那个时代的故事知道的少之甚少,每个故事都有它独特的时代背景。造成韩家悲剧的罪魁祸首应该也是时代吧!因为处于乱世之下的人们,通常麻木、无情、冷酷和自私。
  最为感叹的还是作者的文笔。无论写景,还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都让我眼目一新,颇为惊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0#
发表于 2012-7-26 14:13:16 | 只看该作者
  萧索时间,重翻满布尘埃的书笺,记忆中那个少女叫新月,有关她的往事已模糊不清,拼拼凑凑,唯有一段拜伦的小诗: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消磨这幽深的夜晚,   尽管这颗心仍旧爱着,   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  因为利剑能够磨破剑鞘,   灵魂也把胸膛磨得难以承受,   这颗心啊,它得停下来呼吸,   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虽然这夜晚正好倾诉衷肠,   很快的,很快就要天亮,   但我们已不再一起漫游,  踏着这灿烂的月光。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4 07:30 , Processed in 0.0436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