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穆斯林的葬礼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1#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看了三遍,没看一遍感觉都不一样,我同情韩新月小小年纪就香消玉殒,同情韩子奇一代风流人物老年也不过如此。可是到最后最受伤害的可能是壁儿吧,正房没做过错事,忍受姐妹共嫁一夫的尴尬局面,却还有抚养他们的孩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2#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新月,这是《穆斯林的葬礼》中女主人公的名字。
  
  刚开始,看到这个名字时,除了感觉很有诗意外,还感觉到了一丝寒意。不知道是不是我在妄想,看完这本书,我总感觉作者是故意给女主人公取这样的名字的,其实作者一开始就寓示了故事的结局。新月,本来就不可能变圆;新月的爱情,也注定只是一轮新月,美丽,动人,令人神往,可是却又是那么短暂。
  
  昨晚本打算在食堂自习的,但是当我最终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已经静不下心来去看瑞典语了。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一定要把故事的名字叫《穆斯林的葬礼》,葬礼本就足以使人伤痛欲绝,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当读到楚雁潮和天星给新月试坑那一幕时,心里的雨便倾盆而下。仿佛就看见一个痴情人在用自己的双手一把一把抹平自己的爱人将要安息的地方,仿佛就感觉到他的眼泪混着泥土,落在爱人将要长眠的地方。冰冷的泥土,充满寒意的幽香,新月最后的归宿。从此,两颗炙热的心都将冰冷。十几年后,谁还记得那一座坟墓?只有他,还在老树下,拉着她最喜欢的曲子。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几年后,谁又知道曾经燕园里的博学风度青年是如何被相思煎熬,以至心枯气衰?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故事里的爱情悲剧。从韩子奇与梁冰玉到楚雁潮与韩新月,再到韩天星与容桂芳,爱情的纠葛永远是一个死结。记得有句歌词是这样的,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我这样为爱痴狂。楚雁潮敢爱,也痴狂,可是,最终还是没有留住新月。是新月太脆弱么?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太多的欺骗了。尽管很多是善意的,可是,纯真的新月却接受不了那种安慰的欺骗。其实,她知道,横亘在自己和爱人之间的那条鸿沟虽然无法逾越,但他们可以是绕道的。她想挣扎,想挣脱,她对他说,我们可以在一起的,我的妈妈一定会同意我们在一起的。可是,楚雁潮却并不知道她说的“妈妈”是指她的亲生母亲。他只是也顺着安慰她,最终让她心若冰霜。
  
  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与其说是疯狂的爱,还不如说是战争和孤独催生了感情。只是特殊时期的爱情终究无法正常生长,就如文坛二萧的感情的悲剧。并且,韩梁二人又是姐夫与妹妹的关系。可是,爱情若少了疯狂又美在何处呢?正如,梁冰玉所说,为了爱情,我还有什么好怕的?一个弱女子,能坦然面对道德的风险,敢作敢当,当断则断,实在令人佩服。可怜的韩子奇,在爱情面前,竟也是如此的优柔寡断。殊不知,逃避,最终还是会埋下悲剧的种子。
  
  之所以把天星的爱情悲剧放在最后,是因为感觉他是最无辜的。新月和楚雁潮的悲剧还有不可抗拒的因素,他和容桂芳则纯粹是因为他母亲的门第之见被活生生拆开。这个沉默寡言血性方刚的男人,最终也只能在忍辱吞声中继续挑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已为人夫的他已经没有机会获得自己的爱情了。其实,从爱情的角度看,可悲的是梁君璧,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机会经历爱情。所以,她可以肆意拆散天星和小容子,她可以以教门为借口粗暴地拒绝楚雁潮对女儿的爱。所以,她永远也无法理解韩子奇的痛苦。她是真的不懂爱。而我觉得最值得同情的是陈淑彦,家境的拮据剥夺了她追求爱情的权力,这是命运对她最不公平的地方。可是,谁又能改变?只有自己!
  
  其实,最幸福的还是新月,短短的生命中遇到了那么纯、那么热烈的爱;有那么一个人,为了她,如痴如醉,如癫如狂。我想,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的幸福。我相信,那个在老树下拉了十多年琴的男子,还会一直坚持下去。或许,某一天,几十年后的我们在某个地方,还能听见那如诉如泣的琴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3#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应该说新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儿了,她虽然生命短暂,但却得到了那么多人的爱!她拥有了伟大的父爱,牵肠挂肚的母爱,相依相伴的友爱,还有那纯洁真挚而至死不渝的爱情......真的令人好生羡慕!要知道,有的人一辈子都得不到这么多的爱,甚至想要得到其中的一种爱都是奢求的!所以说,新月是幸福的,令人羡慕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4#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想看这本书,借来很久,最近终于如愿~~花了几个晚上,通读了一遍~~
  
        原以为会是一本宗教性质很重的书,读完感觉整个故事跟穆斯林米有啥关系,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人人都有爱的权利么?”到了今天,大家讨论的不再是“爱的权利~”,而是“爱的能力~”,这是一种进步抑或是悲哀?我似乎更相信“人人都有爱的权利,但并不是人人都会得到爱情~~”
  
       个人觉得小说中最饱满的人物居然是指责丈夫,破坏儿子婚姻,逼死女儿的韩太太,有着小人物的市井之气,有着身为长女的泼辣,也有着被嗤之以鼻的妇人之见~~
  
       冰玉这个人物刻画得很模糊,经历过北大男以及奥利弗之后,在异国他乡投身姐夫的怀抱~~其实她跟子奇的那份感情倒是不难理解,毕竟战争年代,命运弄人~~让我困惑的是,如果她当年遇到一些挫折就任性地跟着姐夫一走了之或许还是她年少不更事~~那怎么能在从英国回到博雅斋三十好几的时候,还一边咄咄逼人口口声声高喊“自己有爱的权利”,一边觉得自己的姐姐根本不懂得爱情,甚至就是根本不配爱情?!啊哦~~~这不是一个爱情至上义无反顾的女人,这是一个更加自私刻薄的人~~
  
        韩子奇这个人物,一面有成大事者的忍辱负重以及雄心韬略,一边有着懦弱者对待感情的步步为退~~谁都不想伤害,最后谁都伤害了~~看到他说自己在跟璧儿结婚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啥是爱情,竟让我哈哈大笑,这不是每个出轨的男人必说的一句话么?也罢也罢,就且相信那个年代的那个他吧~~
  
        新月么,似乎刻画得木有啥新意,一个完美的女孩子,不过不像《山楂树》里面的静秋完美得让人觉得不真实。她跟雁潮之间的感情,让人一会想骂那个操蛋的时代,一会又无比羡慕那个单纯的年代,有爱如斯,此生足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5#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说实在的伊斯兰教 穆斯林 清真寺这些字眼对我来说都挺陌生的,以前也只是从电视新闻报纸中对中东局势的报道中才有过一些概念,给人的感觉吧这是一个很神秘的群体,教规严格, 信念执着,坚忍不拔但同时又有点保守自闭。真的很感谢作者通过这本书让我对伊斯兰 穆斯林这样群体的认知不再仅仅是报纸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更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中国回民近半个世纪的家族血泪史。。
    
    读罢此卷,不禁扼腕叹息,世道无常,人生恍然如梦。新月的美丽 善良 纯真 上进 好强让人不禁想象着这是怎样一个美好的女孩子啊~~她的一颦一笑又该是多么的动人心魄,她于楚老师的恋情让人神伤,内心总是很不甘心的问自己,如果他们能在一起,新月还会逝去的这么快吗?如果。。。新月的逝去将整部书的悲哀渲染到了极致,回首往昔,梁亦清血溅玉壁,梁氏孤儿寡母任人欺凌,韩子奇忍辱学艺,一战成就玉王美名,重振家业,然外族入侵,为保美玉,背井离乡十余载。。。新月葬礼上那悠扬的曲调如泣如诉,向世人讲述着新月短短18载如明月一般皎洁的人生,讲述着这个家族昔日的荣耀,耻辱,悲哀,苦难,以及一切的一切。。
    
     
    有人说子奇懦弱无能,我却不这么认为,师傅无常的时候,他选择即使背离师门,为世人所不齿,也要完成师傅遗愿,他不像师傅那样任人宰割老实木讷,而是勤奋好学,精明算计,重振家业。日本入侵的时候,他选择带着自己的珍宝远走他乡以避战祸,有人说他抛妻弃子,可是我想在他心中自己首先是一个手艺人,一个为玉痴狂的玉痴,其次才是壁儿的丈夫。他拼尽全力保护这自己所珍视的东西,这样的人又有谁能说他是懦夫呢?他对玉儿,我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的,相依相守十余载,玉儿理解他,温暖他,需要他,这些都是大宅子里那个见识浅薄的韩太太所不能给予的,最终他选择回归,即使面对的是妻子歇斯里地的怒气,世俗的鞭挞,他还是选择回归,在我看来,这需要很大很大的勇气,这不仅仅是因为愧疚所能解释的。
  
    读罢此卷,感想颇多~~以上浅见,如有不妥, 望诸位海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6#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看过之后,有些许失望。题目叫穆斯林的葬礼,但是并没有太多真正与穆斯林有关的内容。故事完全可以发生在一户汉人人家,或者其他民族。有时作者会加入一些介绍穆斯林及伊斯兰文化的内容,但是总给我刻意而为之的感觉。
  此外,作品过于伤感,读后令人悲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7#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这书一开始看的时候那是非常的不习惯,总觉得有一股矫情劲儿,特别是看到梁亦清死那儿,为什么人就不能踏踏实实自自然然地死呢就算是猝死也用不着写得如此汹涌澎湃。
  
  不过对于整个故事的构思和情节还是吸引了我,废寝忘食地把它看完了,喜欢书里韩太太那小北京味儿,虽然读书的时候觉着她咋那么会来事儿呢,奇珍斋给搞垮了,儿子搞对象给掺和了,自己的妹妹不能接受,女儿都要死了还在对楚同志冷言冷语,好像就她一个人摧毁了大家的幸福。
  但是看完了吧又觉得她其实是书里最有血有肉的人物,什么韩新月啊楚雁潮,梁冰玉什么的总觉得不过是作者抒发她的一腔热血的美好的工具,世间哪儿来那么多品格美好又纯洁又有激情的人啊,还聚在一堆了。
  
  韩新月和楚雁潮怎么看怎么是正常的师生关系,咋说爱就变成炙热的爱情了,还有梁冰玉也是懂事懂的晚还和姐夫搞私生女。
  
  有些情节总觉得太不现实,那么大一堆多愁善感又脆弱的人儿啊。
  书里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那种老北京又掺着民族特有的味道,舒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8#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看的好感慨啊!
  是在悲叹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不能有结果?这样一个善良聪明纯真热爱生命的女孩终究没有受到上帝的垂怜,而且心中还隐含着深深的苦楚?还有壁儿这么多年的恩怨纠结让这个家蒙上浓重的灰色,挥之不去?韩妈妈对新月的冷漠让其备受煎熬,可韩妈妈所挚爱的丈夫和儿子又因为新月的苦而牵挂,那为什么韩妈妈不能体恤这错综的关系而宽容一些呢,那么她所挚爱的人又怎会在绝望中死去,可她的心里又存在这不能去发泄抱怨的痛?
  终究有自己的坚持,终究不能圆满,终究不知道自己的坚持到底值不值得,韩妈妈回首往事的时候又会不会去想像一下另外一条路是否有欢歌笑语?新月是幸福的,幸而她有诗一样的爱情,有全心全意爱她的楚雁潮,有关心备至的姑妈,有爸爸哥哥深厚的爱,还有自己的闺蜜…… 不知道怎么样去评说,只想说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悲,有期盼,有守侯……
  
  
  不去想它塑造形象的如何,只想说这本书深深的打动着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9#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一开始读这么书不是很喜欢,觉得似乎离自己太遥远。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可是后来耐着性子看完,发现,竟然吸引住我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真挚感人的情感投入,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足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仪式、婚丧嫁娶以及他们独特的言行举止、语言服饰,深刻揭示了他们在两个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与追求。同时通过对一个真主阿拉家族的生活状态的刻画,让我深刻地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执著与顽强。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为一部重要的作品,是由很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从写作方式上,整部小说分三个时间段:梁冰玉的回归作为楔子,而叙述的重点则在韩子奇的青年时期和中老年时期,后者的中心人物则为他的女儿韩新月。两条主线交替前进,情节上互相补充。这样的表现手法使得情节十分紧凑,较为引人入胜。
  从思想上来看,整部《穆斯林的葬礼》中洋溢着一种悲剧的情调,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仿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幸,这些无不向人们标识: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重复相类似的悲剧仍是超乎悲剧意义之上更大的悲剧! 人生、历史乃至民族的发展亦是如此!可以看出,霍达是想借特殊环境下特殊人物的病态人生的展示,来“写出愚昧和狡诈,瞒和骗扼杀真善美的社会氛围。引起读者对人生、对历史、对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思考。”这也许就是《穆斯林的葬礼》悲剧意义的独特审美价值之所在吧。
  从题材上来说,这部小说少有地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虔诚,他们对真主的信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信仰普遍缺失的中国,大部分人的生活中都没有宗教,更多的是功利性的对神的崇拜。相比起来,穆斯林的生活对“异族”的读者来说显得尤为新鲜。而由于作者霍达本人就是回族,小说中对穆斯林的描写就显得更为真实,因而更有价值。此外,小说为我们描写了玉石匠人的生活,“玉”不仅是小说的一个线索,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意象。
  最后从内容上来说,书中有以下这几方面让我受益良多。
  第一,书中强调的对个性解放的探索也处处可见。这些探讨凸显的是人的价值,人有自由选择权利的可贵。譬如,书中反复提到的:爱的权利!“难道我没有权力爱吗?”几乎书里面所有角色都在心里说过这样的话。如今看来,不禁好笑。现在正常人已经不这么说了,因为这项权力已经普及到成为常识,所以没有挂在嘴上。爱的权利不流行了,爱的能力却成为流行话语。20年前,我们还为爱的权利苦苦奋斗,这一转眼,权利有了,能力却丧失掉了,想起来也不是不感慨的。
    其次,书中提到了人的信仰问题也很深刻。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开始新的生活,但传统的封建思想却没能从人们的脑海中彻底根除。每个人说话,都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做论据,但真正读懂了这些先进思想的又有几人?他们自以为是正确的套路,其实只是他们自己骨子里封建思想的变种!真正的无产阶级思想会不允许自由恋爱?就算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如果处理得好了,又有什么不可以?郑晓京就是这么一个角色的代表。当然,也许认为一个年仅十八的大学生会有什么传统封建思想是一件夸张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些许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思想上走的弯路和对意识形态不成熟的认识。她自己坚信共产主义,却又弄不清阶级成分到底是个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积极为班级、年纪服务,却又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她就像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的共产党,经历了抗战和内战的洗礼,有着坚定的信念,却在换了新的环境后,又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最后,有一点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是战争对于人性的影响和对于人格的重塑。在二战的硝烟笼罩下,在那个黑色年代战火纷纭物质奇缺的的伦敦,韩子奇在战争的影响下从一个慧眼如炬青年慢慢变成一个腐朽不堪、懦弱无能的人,所以说战争的影响是无形的;但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在整本书中占有很大分量的英国人亨特先生。他面对着已经全城拉响的空袭警报,依然悠悠然的吃着盘中的早餐。他对妻子说,有什么好恐惧的呢,该来的都回来,不如让我们快乐起来吧。这就是面对人人恐惧的战争的生活的态度。
  总体上,我觉得整书给我的感觉是:首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在精神世界需要追求着崇高无尚的东西,爱情、事业,那种执著,在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身上都是财富,我被那种执著感动,希望自己也可以积极经营人生。但是,同时,人总是不能摆脱时代、历史、环境的束缚,个人如何努力,有时候,很多东西是逃不脱的。所以,我想正如我如今总感觉很多的不如意一样,我敬畏命运,我告诉自己,世界上很多事情不能强求,不是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这样反而容易坦然。但是,人在命运的掌握中的搏击本身就是一种震撼,我想这样的人生,它结束的时候将无悔,坦然。希望自己从这本书中,学会执著追求生活中真挚的东西,同时,面对命运中不可摆脱的东西,要学会坦然地接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0#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很久没有看大陆的当代小说了,当然,我不是指那些奇幻科幻的轻文学。也许是觉得自己在轻文化的世界呆的太久了,才想起来曾经被推荐过这样的一本书。
      读罢《穆斯林的葬礼》,我久久的还一直沉浸在书中最后的那个场景里。白衣飘飘却难掩苍老的梁冰玉远去的背影,新月映衬下那棵树旁拉小提琴的楚雁潮,以及随着历史已经沧海桑田的孤单的回民公墓。我感觉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韩天星一家以后又会如何?楚雁潮是否注定孤寂一生?梁冰玉有会何去何从?那些被韩子奇视作生命的玉家什是否能承载着韩氏的灵魂,化入历史的长河之中,将这一个普普通通却历经世间沧桑的回民家庭的家族史、将这样一个虽居于异族之中却从不忘却自己的宗教自己的信仰的民族的血泪史传承下去?
      我不是想做什么评论,我只是为这样一份沉重的情感也好、家族兴衰也罢而产生了许多遐想。正如楚雁潮、韩新月所表达的那样,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人可以改变自己、可以走向自己追求的幸福。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权利。
      所以,如果仅仅认为这本书是为回回们修史,是表现了以韩家等人的命运来表现整个回回的历史的话,难免有违作者的本意了吧。我相信作者的初衷是为了表现人性的——不同民族的不同个体的不同人性。两条叙事主线互相交织,最终汇成一股强音,震颤了读者的心灵!
      如果要我非要举出一点不足之处的话,恕我冒昧,我非常喜欢书中描绘的那种穆斯林风情的意境。但是书中的好些长篇幅的关于回回的历史叙述以及许多作者自己的主观评述有的时候反而起到了破坏阅读意境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这是这半年来我读的最好的小说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9 15:37 , Processed in 0.0432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