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穆斯林的葬礼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1#
发表于 2012-7-26 14:10:42 | 只看该作者
  今年中秋节是个难得的好天,早上起床后头脑一热,捧起了那本《穆斯林的葬礼》,一直看到现在,合上书,然后长舒了一口气。我很感慨,倒不是感慨小说的内容,而是万幸自己还没有丢失看大部书的耐性,真应该好好表扬一下。在家闲了好几个月了,大部分的时间都贡献给了伟大的互联网世界,有时候宁愿眼神空洞的坐在电脑前刷空白的屏幕,或者发呆,不愿意挪动一下……懒,是会上瘾的,这种上瘾让我感到了无穷无尽的恐惧,而它似乎又有着让人心安理得的麻痹作用,让人一边绝望,一边继续着绝望。那些曾经美好的愿望,看着它们凋落殆尽,心里涌动的是放纵过程中无尽的快感,而所谓的自我约束,现在看来不啻于一个笑话,每每想起来,都要苦笑三声,呵、呵、呵,或者是哈、哈、哈,聊以自娱。
  
      回到这本书吧,得以知道它的大名,是由于它一直跻身于中学生必读名著的光辉行列中,出于对推荐必读书目天然的憎恶,我对它一直敬而远之,而今天它会存在于我的手上,天知道,感谢当当网的“合并购买优惠”政策吧……先来看看这个书名,我承认,这个书名是很吸引人的,宏大苍凉,沾染着宗教的神秘气息和豪迈的悲情色彩,足以再次让我畏惧。对宗教这种东西,我从不敢妄加评论,自己浅薄,怕冒昧了什么,但是,有信仰总是千百倍的好过碌碌无为,哪怕是吃主儿的“自笑平生为口忙”,也不妨视为一种信仰,也是应该得到尊敬和艳羡的,至少,他们是有奔头的,生命也会在煎炒烹炸中充满了希望,已然足矣。这样一想,无论有着多么宏大的创世和救世计划以及令人警醒的教义,无论是耶和华、易卜拉欣还是释迦牟尼,都是信仰者心中的一个奔头罢了,如同老饕口中的美味,铁公鸡手里的金币,寒窗书生心中的皇榜,无论贵贱,聊此一生以慰后世。
  
       几年来我一直在疑惑这样宏大的书名下面该用什么样的故事来支撑才不至于落得穷酸相,就像一位衣冠堂堂之人到底是暴发户还是根基如此,全在接下来一番谈吐举止,旁人一眼便知。最初我想的是,莫不会是写古代宗教战争的的吧,不经后脊梁骨一阵发凉,如果真是这样,我断是看不下去的,原谅我对恢弘巨制的掌控能力实在有限。略翻翻貌似没有什么战争字眼,平凡人家的平凡事,就一路读下来了……说实话,由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兴衰史延展开来的故事并没有让我有隔阂感,可能由于故事发展的背景是我很喜欢的民国年间老北京,故事的主线又是古玩玉器吧。我知道这部书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之一,很巧的是,同一届的得奖作品我还读过凌力的《少年天子》,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不过由于当年我还是文艺的不得了的女青年,所以那部书我翻得很熟,故事情节也记得很清楚,不免在心里比较了一番。《穆》中的女主角韩新月和《少》中的乌云珠,都是集美丽善良聪慧于一身的“圣女”类,连结局都是一样——英年早逝,两位作者也都承认这是一个硬伤,我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有一点便是《穆》中两段故事的连接人物性格实在变化有点奇怪,其实这里面的主角人物除了圣女韩新月和那个老实的姑妈,都有点奇怪,莫非是时代转得太快的缘故?所以当我第一次知道两个故事是连在一起的时候,实在有点转不过弯来,出场时意气风发沉稳儒雅的韩子奇和最后那个搞劈腿没主见窝囊虚弱的男人,以及开始时善解人意聪慧坚忍的璧儿和最后一副封建家长一样爱面子又迂迂叨叨的女人怎么就会是一个人呢?当然书里极力想把这一切悲剧都嫁祸给时代和战争,但是介于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样一个有些生硬老套的故事实在是一点就破,我刚读到一半就正确料到了作者最大的包袱,也就是韩新月的出身,但我没想到作者最后居然真忍心把这个圣女给写死,简直又让我回到了《薰衣草》和《蓝色生死恋》的片场,直接让她出国找她亲妈去不就得了……那么冰雪聪明的一个人,怎么就看不出照片上那个女人不是她妈呢?还有,两岁也该有记忆了呀,亲妈的突然失踪,就没给她留下任何印象?作者还有一个让我不能理解的地方,主人公真是说死就死,从师傅梁亦清,到那个姑妈,再到韩子奇,而且无一例外都是死于急火攻心,说白了就是被急死加气死的,连圣女韩新月得的,居然也是心脏病,缠缠绵绵两年多,多少个我觉得已经可以让她死掉得情节,作者都一一放过了,却让她死在了老套的“病床上等待爱人”的过程中,而且果不出所料是爱人遇到了大堵车,结果没等到……实在是让人内牛满面。(哦,我忘了那个莫名其妙死于伦敦大轰炸的奥利弗,作者你可真狠心啊……)
  
        当然我也承认,由于我实在是抱着一颗虔诚的心去读这本书的,毫无亵渎之意,所以一些情节里我还是被感动到了的。比如新月在雪天里站在未名湖畔想心事突然听到楚雁潮拉小提琴那段,想想就很美好嘛,可能是感情比较真切,还有就是楚雁潮不顾穆斯林风俗跳进韩新月的墓穴给她“试坑”那段,伟大到不顾生死的爱情总还是让人动心的。书中作者对老北京穆斯林的生活风俗还是下了一番功夫了解的,写的很详实,以后应该是很好的民族史料。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启蒙小说《红楼梦》起点实在太高了,后来的中国小说无论名气再怎么大,读完都会有点莫名的失落,可是外国小说苦于记不住人名以及受不了翻译过来以后那奇奇怪怪的感觉,除了少数科幻、推理类的可以接受之外,也没有过多涉猎。至于有看到评论说受不了韩新月那群人动辄拜伦雪莱再夹杂着英文单词的说话方式,我表示在拜读过鹿桥先生的《未央歌》,领教过娇滴滴的蔺燕梅之后,再文艺矫情的对话对我来说都不是不可忍受的……说到未央歌,那是对黄磊爱屋及乌的心情以及充斥着沈从文情节的西南联大情节所致,并不觉得奇怪,反而很享受那种做作矫情的行文方式,这是后话。
  
       总而言之,今天我还算是有所收获,暂时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了,絮絮叨叨半天,心情颇好……换衣服,马上要去参加中秋节家庭晚宴了,希望晚上能见到大月亮,希望身在异乡的孩子们一切都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2#
发表于 2012-7-26 14:10:4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200页就能把事说完,结果大气磅礴讲了那么多,把故事给说地脉络尽失,人物单薄。看完直教人错觉是不是感情泛滥的青春期中学生作文。
  为了写成史诗,用力过猛,用情太滥。所以人物不真实就没有办法支撑情节了。如果用时代的局限作为理由来原谅一部矛盾文学奖作品,还是牵强了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3#
发表于 2012-7-26 14:10:42 | 只看该作者
  着个穆斯林的家庭从韩子奇的到来就漫漫的发生了变化,玉器梁,梁碧玉,梁冰玉,还有那万恶的战争不进赶边了世界还改变了原本没有太多事事非非的家庭。让伦理,背叛,歧视,坠落,欲望。在这个三代家庭上演着,韩新月的死让我惋惜不已,梁碧玉的固执封建让我有种冲动感,,,,,一切因玉而生因玉而碎。致敬霍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4#
发表于 2012-7-26 14:10:42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一本书~不过感觉跟《平凡的世界》相比语言手法略欠成熟,人物性格有点重复或不太一致,有些情节进展有些突兀脱节,但总体而言的确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很不错的一本书~不过感觉跟《平凡的世界》相比语言手法略欠成熟,人物性格有点重复或不太一致,有些情节进展有些突兀脱节,但总体而言的确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
发表于 2012-7-26 14:10:42 | 只看该作者
  一本很好的书,感情的描写很到位,涉及很多有关于玉的知识,不得不说霍达是一个很厉害的作家,《穆斯林的葬礼》覆盖的知识很广。个人比较喜欢韩子奇那个年代的故事,新月部分显得过于青涩。梁冰玉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有新进的观念,对爱情拿得起也放得下,这很难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6#
发表于 2012-7-26 14:10:42 | 只看该作者
         穆斯林的葬礼如同一幅巨画将爱情、婚姻、责任凹凸有致的表现出来了,那样的透彻,里面的情感是那样的纯净透彻干净,爱就是彻底的爱,恨就是彻底的恨。但是透彻之后却又让人唏嘘不已。
  
      文中让那种自作自受的恶果的种植当初的冲动和被恶果煎熬的痛苦描述的那么清楚,承接的那样自然。让人知道有些果是不能种的,否则到时只能是恶果自尝自己承受,要怨也只能怨自己,而且往往怨也是于事无补的、回天乏术。韩子奇身上折射出来的男人的本性更是切中本质,尽管他和梁清壁的婚姻可能是因为师徒情谊、师兄妹之情,但他却也不能否认他们之间是有感情的,可他也同时承认他当时不懂爱情,所以他们得婚姻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合。而后来的家庭生活夫妻两人更像是两个股东,感情有如一张纸,否则不会有伦敦之行。但是去伦敦之后,有战争的不可抗的原因,他和妻子的妹妹,也是他的师妹梁冰玉彼此爱上了对方了,并有一女。回国之后在面对这样的局面的时候他退缩了。他承认师妹梁冰玉让他懂得了爱情,而他们也是因为爱情才走到了一起,但是他却告诉梁冰玉,他不能否认他和梁冰壁是有感情的,他现在回来了他有责任呢去照顾梁冰壁和儿子,而他的事业也是在北平,他离不开。这时他以他们曾经彼此爱过来安慰冰玉,却把接下来得任务交给了梁冰玉,貌似他源于实情无可奈何,其实他又是多么的不男人。梁冰玉最后说她对这个男人失去了信心,坍塌了爱情。似乎彼此都有自己的理由。韩子奇是懦弱的,要说责任,对壁儿有责任,那么对冰玉也当然有责任。在接受冰玉的爱的时候就要想到可能出现的这些。而当遇到这些的时候就应该勇敢的坚持走下去。否则就不能下当初那步棋。如果说当初是因为爱疯狂,因为爱无法理智,那么十年之后回来以后的对梁冰玉的疯狂到哪里去了呢。所以以爱为挡箭牌去回避当时的决定是荒唐的。梁冰玉说韩子奇什么都没失去,十年前,他抛妻弃子只身前往伦敦,在那里以爱的名义爱上了梁冰玉并结婚生有一女,十年之后回来了,妻子还是他的,儿子还是他的。博雅斋还是他的。现在他又以责任的名义冠冕堂皇的告诉梁冰玉他不知道怎么办,其实很清楚,那就是那还要他的前妻,他的儿子,他的宅子。同时他还要留下当时爱情的结晶梁新月来安慰他失去爱的心。看似韩子奇是被逼无奈,后来他悲惨的离开人间,看着他的支柱新月英年早逝,和原妻分居多年,名为夫妻实则路人,最后他在期望中走了。而梁冰玉只身一人留下女儿,丢掉了爱情,坍塌了心中的男人只身一人漂泊在异国、孤苦伶仃。原妻壁儿二十多年来无法享受应有的丈夫呵护,在怨恨和嫉妒中度过余生,并将憎恨留在了韩新月身上。这一家人谁都不是胜者,没有胜者,都是生活的弱者。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呢。特殊的环境,比如说韩子奇和梁家的特殊关系造成了当初韩子奇当初和师妹梁清璧的结合,不可抗的战争,让韩子奇和梁冰玉有了爱情的土壤结婚的可能;真正的爱情的疯狂,韩子奇自白一样的告诉梁冰玉,她让他懂得了爱情,爱情来得太晚所以才更显珍贵。那这些都是真正的原因吗,如果说是因为非爱的婚姻,那既然逃离,而且有选择了新的爱人,那么就不能再回头,也不能再回国,至少这样的话梁冰玉是幸福的,梁新月是幸福的。如果是责任,那么韩子奇就不能开始和梁冰玉的感情,也不应该以爱的名义去疯狂,既然是责任,那就应该坚守了丈夫的责任,纵使战争也不能成为逃避的理由。
  
      古人有言棋错一步错千步,人生有很多选择,有很多责任。同时也有很多以高尚的名义的冲动,高尚本身没有错,但是高尚却不是冲动的理由,既然选择了,就应该把责任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成为一个幌子。韩子奇以事业的理由抛弃妻子,以爱的名义爱上了梁冰玉,以责任的名义抛弃了梁冰玉,同时又以责任的名义回到了曾经的妻子和儿子身边,他让爱成为一道魔咒,并影响到了下一代,凄惨了自己,杯具了人生。爱的疯狂没有错,责任的履行也没有错,但是如果先抛弃责任,又是爱的名义去疯狂,最后却又以责任的名义去生活,那么,结局,就只能是这样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7#
发表于 2012-7-26 14:10:42 | 只看该作者
  读《穆斯林的葬礼》
  
      以前听人说:悲剧就是好的东西揉碎给人看。或许我很少看悲剧的东西,感受不是那么深,看过这部书后,我切实感受到了什么是悲剧,悲剧是把人心中的美好都通通撕碎了,不给你任何机会,让你去想念去珍惜那美好的一瞬,美好太短暂,所以弥足珍贵。
  
      作者细腻的笔端从两条线开始了故事的讲述,最后再合拢(这种写作方式也是头一次见),刻画出少年韩子奇、梁亦清、中年韩子奇、新月、楚雁潮、中年壁儿、姑妈等丰满的人物形象。我欣赏的还是少年韩子奇的担当和梁冰玉的敢爱敢恨。新月像黛玉一样香消玉损,实在令人惋惜怜爱,新月的死把全书推向了高潮,我们都珍惜易碎的东西,物品如是,人亦如是。
  
      除了故事情节,文章中描述的“回回”的生活习俗,婚丧嫁娶都很吸引人。燕园的景、拜伦的诗、梁祝的曲贯穿始末,点缀在动人的情节中使本文增色不少。
  
      最让我喜欢的是文中人物的单纯,作者的单纯,这种纯真从作者描写的角色和文笔的应用中散发出来净化着我的心灵,能用真诚的情感写出这样的故事,实在是难得!
  
      文中韩子奇在外是翻云覆雨商界精英和“玉王”,但在家庭争斗中变成这样软弱和矛盾,让我不能理解,这种变化还是太大,不能太接受。还有梁冰玉对韩子奇的感情,铺垫太少而突然迸发,也是有些突兀吧。
     
      感谢霍达,给了我们这篇美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8#
发表于 2012-7-26 14:10:4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茅盾文学奖又颁奖了,不出意外地同晓明哥的口味一致。大牛毕竟是大牛,大牛引领主流,我等只能自甘非主流。不由得想起晓明哥“火车轨”的寓言。于是我又想起这本书,想想阅读也本是我的责任,便在暑假的末尾读完了它。
      自小到大不下三个中年妇女老师推荐过此书,并一致用神秘的语气评论道:“很感人”。她们说这话的时候我脑中一直浮现出在克拉玛依戴小白帽的卖果子的一群大叔。因为书名实在让我给它贴上“民族史诗”的标签。
  
      但是我错了
     
      开头我觉得这不就是20世纪的《五大贼王》么,这江湖传奇手法真真儿地熟悉啊!
      读到中间发现熟悉的地点了,我还真没好好看过未名湖北边儿那块石碑。但这种成长文学式的口吻加上手工给思想拔高的语言怎么那么像《青春之歌》啊!
      后来女主死了,男主角犹如马景涛一样咆哮,琼瑶阿姨附体啊,穿越时空的爱恋啊!
      看完之后合上屏幕,真心觉得这书有没有穆斯林都一样,猎奇啊,异民族啊,exotic啊!
     
      所以究竟什么是文学性,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到底在何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9#
发表于 2012-7-26 14:10:42 | 只看该作者
  对此书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我是极喜爱的。
  每个人物的特色其实都很鲜明,但于我印象最深的还属韩子奇。他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他一直都苦苦寻着一个出口,寻着属于回回的一份尊严,一片天地,虽说他不像他的妻子一般遵守着回回的习惯。他的那份热情很好的在新月身上体现了。新月的病逝与韩子奇人生最后的灰暗在我看来是相互呼应。
  我之所以如此喜爱此书,是因为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弱小民族的挣扎上进,让我精神振奋,中国的状态与书中讲述的如此的相似,只是我们一定不会悄无声息的融入其他民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0#
发表于 2012-7-26 14:10:42 | 只看该作者
  有书必然有评论,有评论必然有批评,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俺是粗人,撇去创作手法等专业问题,单说说人物吧,单薄得可怜。时隔多年,当有读者用单薄二字去评论一部作品,不知是作者的局限性,还是读者的局限性?
  
    
  通篇男女猪脚最看得过去的人物是韩太太,完玉也有暇,有缺点有遗憾有失误才叫一个真实骨肉。而随着时间推移,她本性未变,作态中的微观细节有着清新自然的变化过程,由着这么多年的经历轨迹可循。诸如梁冰玉韩新月那样唯美的形象,让人感觉就像是被孟姜女哭倒的长城,多少年来都未曾变过。须知人是不可能保持一致的,只有岁月才相对永恒。
  
  小说ms将韩太太作为类反面人物来写了,想为韩太太鸣不平。韩子奇一句【我对他没有感情】。没有感情。。。。感情。。。。情。。。。这话多伤人啊,我看这本书最大的现实特征就是给了众多搞小三的男人一个借口,而这个借口真是亘古不变效力永远新鲜强烈。【原配与小三】是个具有普世价值的命题,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种策略就是万种策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吸引世人眼球产生评说赚取经济利益。作者如此标榜自由恋爱可见只有不努力的小三没有拆不散的家庭,这样的故事蓝本已成经典,从一夫一妻制实行以来不知影响自多少人又影响至多少人。
  
  说韩子奇对君壁没有感情?我以为作者从小说一开始就在向我们暗示韩子奇跟君壁的结合,起码我看到韩子奇一出场我就知道韩子奇要跟君壁结婚的。我不相信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直觉。而我想作者给了君壁这么多笔墨这么多赞许不仅仅只是为了把这个人物放在这里。这个人物不嫁给韩子奇——作者你写它干嘛啊?
      
  而韩子奇他又不是没有知识只有兽性的愚昧人,君壁也不是旧社会老财主手里的玩物想给谁就给谁,他跟君壁又没有媒妁之言,当时也没有什么仇人拿刀架在他脖子上逼着他娶君壁——他既然是自愿的,肯定想到一辈子要跟人家过,想到要对人家负责任,你说他对君壁没有感情,凭韩子奇这般精明的头脑,对几件物什和一间奇珍斋都算计得那么清楚——他能算不清楚自己的一生和自己内心所爱?他要是不喜欢君壁他娶人家干嘛啊?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2:40 , Processed in 0.0529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