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724| 423
|
穆斯林的葬礼 |
最新书评 共 757 条
Rebecc$
两天读完了这部小说,感慨颇多。我不是学文科出身的人,自然无法从专业的角度去剖析,去品读。在这里仅仅写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这部小说创作于1987年,距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描写的也是几十年前的发生在穆斯林家族中故事。我对于故事的真实性,不好做出太多的评论。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故事与我的生活相距很远。我住在北京这座城市,感受这城市的古朴与现代。我也曾去过牛街,除了穆斯林的建筑,还有周围各种清真餐馆,没有太深的印象。周围也有穆斯林的同学和朋友,但没有太深的交往,所以对于穆斯林,对于回回,觉得他们除了饮食、生活习惯、信仰与我们稍有不同,也没有太多区别。尤其是生活在汉人中间的穆斯林。
读了这本书,我对于穆斯林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他们是如此虔诚,大多数的汉人缺乏这种信仰。
读完此书,新月应该是本书的主人公吧,但我的感觉是新月是作者写的不算成功的人物。很多好友都认为作者把新月写的过于圣洁,基本没有缺点。这样的人完美,但不真实,缺乏现实意义。先说新月的学业,由于有过在英国生活的经历和父亲的指导,新月在英语方面的突出成绩不足为奇,当然她自己聪明也很努力。她争强好胜,我不知道这是优点还是缺点。也许绝大多数女孩会像新月的同学淑彦那样吧,而不是像新月一样,一直处于令人艳羡的地位。第二,是关于新月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关于父女、母女、兄妹之情。我能读到的多是韩子琦作为父亲、韩天星作为兄长对于新月的爱,但新月对于他们的感情,我感受到的不多。至于母亲梁君璧对于新月的态度,我想大多数人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不是圣人,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原谅的。最后,我想谈谈新月的爱情。书中对于新月爱情的描写过于理想化,过于纯粹。但我感受不到新月对于楚雁潮的爱是多么强烈。她对于楚的爱恋是否是真正的爱情。她只是被动的去接受这份爱,楚表露爱意,新月很高兴,也很甜蜜,但这就是爱情了吗?我认为这是作者描写不够的地方。
韩子琦与君璧、冰玉之间的感情纠葛,我认为主要责任在韩子琦。如果说他与君璧之间没有爱情,婚姻只是水到渠成,感情是有的,是亲情,那么他与冰玉之间也未必就是爱情,虽然书中将他们之间的感情如此描写,但我不能接受。韩子琦与冰玉之所以会结合,完全是时代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两个身在异国他乡的人,在英国找到中国人已属不易,更不要说是拥有同样信仰的穆斯林。他们二人就像是漂浮在大海上的两只孤舟,只能相互依靠。冰玉的初恋让她自己失望,而她拒绝了爱她的人的热烈的追求,这成了她的伤痛。她对于姐夫的依恋是大于爱情的。他们的结合并没有考虑到后果,也许战争给了每个人前所未有的勇气,因为每天就面临死亡,所以一时的快乐就够了。如果韩子琦能预料到后面的麻烦,他也许就会拒绝这份爱了。韩子琦是懦弱的,如果他真的爱冰玉就应该和她一起远走他乡,应该甘愿为爱情背负各种罪名,而不是抛弃所爱。也许冰玉在他心中的分量远不如他的玉、他的名、他的事业、他的妻子孩子、他的……。这个自私的男人在痛苦中为自己的女儿送葬,他的玉在劫难逃,于是他的生命也在痛苦中结束。然而最讽刺的是,韩子琦最后道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他不是回回,而是汉人。那有什么所谓呢。
我认为梁君璧是本书塑造较为成功的人物,这个凡人承受了太多的苦与痛。虽然我对于她的一些所为,比如破坏儿子的爱情,嗤之以鼻。但她对于新月的态度,我完全理解,尤其是看到丈夫对于这个女儿的爱是那样深。没有哪个女人能承受。她一生都是为别人而活。由于是家中的长女,所以她为家里付出了太多。她没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妹妹有思想、有理想;与丈夫没有太多心灵上的交流,但这能归罪于她吗?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看到新月读大学,而自己的儿子却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求学的机会,她很激动,她反对新月读书。
我觉得陈淑彦也是一个比较真实的人物,没有优越的家庭环境,不聪明,也不十分漂亮,但善良,厚道,没有经历轰轰烈烈的爱情,但生活的真实、平凡、幸福。
谁造出东西来壁泥水匠、船桨或是木匠更坚固?掘墓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
来自: 豆瓣
详情
方东流$
跟阅读《平凡的世界》一样,我完全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去阅读《穆斯林的葬礼》。但我很快发现,这样阅读下去势必会令我失望。这部被一些专家认定在艺术上远远高于《平凡的世界》的巨著何以不忍足读呢?原因有二:1.文章线索之一所写爱玉之人对琢玉艺术的至善之美地追求和无比的珍爱,及其间大量关于玉的知识链接,让读者感到敬畏。对玉有所了解和认识的读者毕竟不多。2.虽然文章的五分之三两条萧索之一都是写玉及上一代人的恩怨纠葛,但整部书仍然以爱情纠葛为主,但这爱情是注水的爱情。
本文着重就第二点——爱情——进行简单讨论。
本书或提到或着重描写了以下爱情关系和纠葛:
韩子奇和梁君壁的爱情
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
梁冰玉和大学同学的爱情
梁冰玉和奥利弗.亨特的爱情
韩天星和荣桂芳的爱情
韩天星和陈淑彦的爱情
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
虽然写了七段爱情纠葛,但奇怪的是,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着笔竟占去了所有写爱情文字的五分之四。显然,韩新月和楚雁潮这一对的爱情就应当是本书的主打了。也正因为如此,我说这是一部注水的爱情故事。至于说是错爱,是因为在错误的时代,爱上了不该爱的人。这一点在韩新月和楚雁潮、韩子奇和梁冰玉两对上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前者是学生跟自己大学的班主任英语老师相爱,后者是和自己妻子的妹妹相爱,并诞生下韩新月这个孩子。前者和后者在传统礼教和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都有违背伦理的嫌疑。前者有借鉴金庸笔下杨过爱上师傅小龙女之嫌,自然不及杨过跟小龙女的16年之约感人肺腑令人落泪;后者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本书中却因为这一错爱,导致韩新月得不到母爱,导致韩天星得不到父爱,导致加速韩新月的死,导致韩天星跟自己喜欢的女子容桂芳成为陌路人甚至“仇人”。看似这一切都是因梁君壁所致,其实,都是因为韩子奇和梁冰玉的错爱,使得梁君壁梁冰玉两姐妹反目成仇,梁君壁骂自己的妹妹是贱人,连自己的姐夫都睡,连自己姐姐的男人都要占为己有,虽然她的行为有些歇斯底里,有些让人无法忍受,甚至她的老年让人讨厌,感觉就一个行尸走肉,还到处干涉这干涉那,扼杀两个孩子的终身幸福。但这里要提一笔的人,她梁君壁仍然是本书中所刻画人物最为成功的一个。
通过以上一段文字,文章中的一些关系大抵也清楚了,现在主要来说注水的事情。书中的六对爱情瓜葛在这篇文章中我不想提及,只说韩新月跟楚雁潮的爱情。注水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说作者用太多的文字去写那一丁点爱情。50余万字的小说如果换作别的作家或者说我来写,完全可以容纳在20万字以内。难怪一些批评家说,中国出不了杰作,只出大作。所谓大作,即字数多,书本后,可以当砖头来拍人脑袋,可以当枕头枕着睡觉。那些爱情对白,无非是从一些名著中引用几句经典片段,那些爱情行为,跟小孩子之间过家家似的。也不知道作者是否谈过恋爱,反正感觉书中的恋爱着实让人发笑。那些恋爱情节,更是中学生作文式的——报名第一天,两人认识,甚至学生韩新月把老师楚雁潮错误的当成学生,接下来无非是学习成绩突出赢得老师的注意,然后学生重病,学生坚强向上,老师就爱上了。这种情节实在不怎么高明,跟我平常接触的那些学生所写的爱情作文一样。
就这样的爱情,就能赢得中国一大批批评家一窝蜂地叫好称奇,好在哪里,奇在何处?我不知道。也许,这些人只是鼓吹一部出来给咱中国人争点面子吧!如果我说中国现当代无小说,这种说法势必有些武断了,断不及我说中国自唐朝以来就没有诗歌有底气!但比《穆斯林的葬礼》高明,艺术成就高的,简直是随处可见。
抛开爱情故事,说说其他地方的注水。对于韩新月给同室同班同学罗秀竹讲英语,就得十几页,对于班长郑晓京给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楚雁潮讲政治就二三十页,对于楚雁潮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每每提到就几十页,我不知道这些写来谁能看得下去?自然,写韩新月给罗秀竹讲英语,罗秀竹把see you tomorrow注释为汉语“谁偷猫肉”可以引起一部分中学生的共鸣,因为我当年读初中就这么搞过。如果说写韩新月的师生恋,可以满足中学生对常来给他们代课的那些实习老师新鲜感的体验,如果说写郑晓京给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楚雁潮讲政治讲大道理甚至不惜批评老师,可以满足学生看到有个性有胆识的人物从而自己在想象中也如此尝试一下……那么,我们说这部书也就初中生的水平,也就适合中学生阅读了,因为它的主要部分就是一个师生恋,而无论是恋爱行为还是恋爱台词,都是中学生式的,倒也可以作为中学生早恋的参考书。
至于说到书中的另外一条主线——玉的主题——象征或者说丰富、反应、体现……揭露还是什么传统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只能说我是个大老粗,不懂。但话又说回来,就我这个好歹读过大学本科好歹搞过几年写作好歹读过成百上千部世界名著都无法理解,一般普通的读者也不容易理解吧?
现在,说一点为何读本书:1.这是我最近拟定的一个读书计划,其中包括它,概是因为它获得了矛盾文学奖;2.我的一个学生曾经问我觉得本书如何,为了给她一个答案。这位同学说这本书写得太好了。3.我在网上的一个学生说我像《穆斯林的葬礼》中的那个老师。我要去看看这个老师,到底那一点跟我像,叫什么名字。
最后,不是结尾的结尾:这本书,有一个好的构思和结构,但显然碍于作者的写作天分或者别的什么,没有打造成功,不没能像书中梁亦清琢玉一样将本书琢好!
来自: 豆瓣
详情
Percy
忆起《穆斯林的葬礼》
已经不能确切地记清是几年前读的这本书了。只知道当时是躺在学校宿舍的床上打着手电筒读完的,读过以后,深深地感动,抱着被子,久久不能入睡——这样的印象让我觉得我应当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读完这部由回族女作家霍达撰写的小说的。也许这样的印象根本就是错误的,我或许恰恰是在炎炎夏日捧读这部小说,不过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凄婉动人、哀感顽艳的文字和他那孤独忧伤、诗一般的结局却独独让我感到些许寒夜里的温暖,仿佛只有这踯躅徘徊的心境、茕茕孑立的身影,还有那彷徨落寞的情绪才让我惺惺相惜,惋惜书中香消玉殒,恰似自己失了知己!世间又少了一个奇女子,又少了一段婉转的恋情。
小说的结构比较特别,“玉”与“月”两条故事的线索交替进行着,也是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在变换讲述着故事,一切的恩怨情仇,爱恨离别,也逃不过“玉”、“月”二字,说是一个穆斯林家庭的悲欢离合,其实真正民族冲突的东西并没有给我太深的印象,可能韩子奇作为汉人的真正身份在穆斯林的家庭里最后被弄清楚,才是这两个民族风俗和文化之间的一次真正碰撞。读这本书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又或许和年龄、阅历有关,对于作为父亲的韩子奇的恋情和作为女儿的韩新月的恋情,我更深深地感动于后者,感动于那飘忽在后半部小说文字间的缠绵、哀恸的《梁祝》小提琴曲,一对纯洁的恋人,两颗天真的心灵,一段刻骨铭心的“师生恋”,遭到旁人的不解,遭到亲人的反对,遭到世俗的仇恨,为什么呢?难道仅仅因为楚老师和新月在那段岁月里还保留着那么一点率真和任性吗?把美好的事物在你眼前打碎,这就是悲剧。新月成了这出爱情悲剧的最大牺牲品,她含恨而去,两份真挚的、热切的情感最终没有能冲破枷锁结合在一起,与其说新月是因为疾病不治而亡,倒不如说是看透世俗、不愿屈服、为做最后的斗争郁郁而终,秋尽冬来,燕园内悲情渐生;天地间剩下的是楚老师孤独的身影,和那一支怆然的《梁祝》曲。
霍达自己在小说的后记里写道,写这部小说就像是怀胎十月,准备时间是很长的,酝酿了好几年,自己也不着急一下子写出来,到最后一切准备好了,即使真正“分娩”也是十分痛苦的过程。作者说自己喜欢把所思所想告诉给周围的朋友们,与他们一同分享这个故事,大家都特别的喜欢。我惊讶于故事文字和情节的奇谲,也惊讶于作者对穆斯林生活的感触之深,更叹服她对于情感描写的细腻与传神,让她笔下的人物各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一个个丰满起来。就如同作者自己说的,我们已经仿佛置身于那个故事当中,和男女主人公一同生活着,一同喜怒哀乐着——也许,读一部小说,就是在体会一种生活,感受一段情感。
故事是悲剧性的,新月走了,茫茫天地间只剩下楚老师凄然的身影伫立在坟前;一把小提琴寄哀思,空间里仅有《梁祝》一支曲子能横亘阴阳两界,永不消散。而于故事之外聆听的我,也跟着楚老师轻轻的和着……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几代人情感的见证,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爱情的葬礼;不过新月走了,但在故事的结尾,又有了一个小新月的出现,或许这也预示着一种新生吧!
附:
啊,安拉!宽怒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作试验!
——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
来自: 豆瓣
详情
爱上老$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曾荣获第三界矛盾文学奖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
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那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整部小说的构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
玉,是父亲,韩子奇。
他对玉器的爱,使得他和师父的大女儿璧儿的婚姻,成了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直到动乱年间,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两个漂泊的灵魂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爱情的来临显得那么突然,不过这终究是种不该有的感情啊。回国后的他难以面对守侯了十年的妻子,最终放弃了爱情,没有和玉儿一起去英国,而是继续留在北京。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守着他心爱的玉。
父亲的这段经历还是比较容易让人动容的,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这说不上,到底是值,还是不值。
月,是女儿,韩新月。
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然而它来了,来的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然而和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情,这又是不被允许的。不过他们不怕,什么也不怕,连死也不怕了,更何况爱情的阻挠呢?
要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这是她的宿命。她离去的时候,他那疯狂的吻,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死亡可以夺走生命,却带不走爱情。
小说写的很真实,无论是历史,宗教,手工艺,还是人的感情。虽然有关很多历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看完这书,就是觉得,很多东西好像就那么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个葬礼,小到一块玉。
作者在后序中说,“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死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然而故事中的人,还是要离开,一个又一个,排着队似的,不紧不慢地离开。悲剧故事都不可避免的如此。
印象最深的是,韩子奇身处英国伦敦时给家里寄去的那封信。说是一封信,却也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还活着。你们还活着吗?”还活着吗……在那样一个战争动乱年间,信竟然是这样写的,如此的问候,我心里一阵凄凉,一滴眼泪往下落。
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凄美爱情,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
爱情到底该是一种责任?或者说由责任萌发爱情?还是患难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点后所碰撞出的火花?怎么样的爱情才能不被时间遗忘?
来自: 豆瓣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3 15:08 , Processed in 0.10592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