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高二的暑假,因为在老师列出来的书单里
  对于余秋雨这个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但是对这个人真的是不稀罕
  我记得那个暑假在读书笔记里头还写过这样的话“我实在是读不下去了,怎么有人可以写文章写到这样矫情”
  昨日回家,突然很想重读此书。便从书架中抽出此书,拭去灰尘。还是跟五年前一样,对王道士的无知 当事政府的无能扼腕叹息,感叹莫高窟的恢弘气势……直至读到《西湖梦》一文,余秋雨说自己曾于某夏日在西湖游泳,脑海中顿时浮现作者一身五花肉在西湖扑腾的画面。于是,再也读不下去了。
  余秋雨可以说是曝光率最高的文人,没有之一。之前学校的晚宴还请过他做嘉宾。他给我的感觉就是阴气太重,难道娇柔做作是文人的本性吗?
  抑或是,对于我的年龄来说,读这样的书依旧为时尚早?
  真希望自己可以永远这样“轻浮”不知深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最早接触到余秋雨的文章是在高中的时候,那篇《道士塔》几乎用血泪般的控诉,道出了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心声。这次,翻开他这本《文化苦旅》的时候,第一篇恰恰也是《道士塔》。
  这本书无疑是本十足的好书,这个不用我说。可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态度的变化。看前面的时候,我在作者文字的引领下,“跟随”他一道去领略了各地文化的风味,相当的惬意。看到一半,老是觉得他是在利用这文化二字,去强加给了些东西本没有的内涵。还准备揪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文化的最初内涵对他猛批一顿。我正准备着怎么来写这篇洋洋洒洒的“檄文”的时候,却遭受了当头棒喝。先是下午的提问一个都答不上来,接着晚上又被一针见血的指出,我把辩论的思维带到了读书中。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猛的发现我所有的文章,评论全都带上了这股浓厚的杀气。这种看书的态度,对待文化的态度,早就让我抓不住书中的重点了。舍本求末呀,这也许是我提问答不上来的最主要原因吧。晚上静静的思索了一会,潜下心去阅读了电纸书上的最后三百多页。我发现感觉到的完全不一样,那篇对毛笔书法的态度,那些对异乡中华文化探究的观点竟让我有种深深震撼的感觉了。原来不是余老师有问题,是我自己态度不对了。
  其实这篇书评可能也写不成书评了,因为我没有带着相同的态度去阅读作者的文章了。那这篇书评就当做自己的自我检讨吧。三年的辩论教会我最大的就是去思考,我永远都不会丢掉这思辨的精神。只可惜,我已经感觉到了,我自己的思考精神已经不自觉地走到了一个极端。去用批判一切意求新来追求别人的赏识,我以为自己在思维上和读书思想上远远走在了前面,其实已经偏的十万八千里了。每拿到一本书,我不是想怎么去把握它的精华了,而是去找出其中逻辑上的,行文上的漏洞,找出了沾沾自喜,找不到就会有些牵强附会了。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读书了。其次,我觉得自己对待文化,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了相当大的问题。我鄙视拿文化去哗众取宠,拿文化去矫揉造作的行为。可事实上我何尝又不是这样,我总觉得自己所去学,所去思考,所要讲出来的,无非是出于获取别人的赞誉的目的。这样的态度,这样的动机早已经不太单纯了,这样做学问的思维又怎么会摆脱他人的看法呢?对于学习,大概也是如此,我总告诫着辩论队的小娃娃们要好好学习,却也只是出于让他们大学去拿奖学金,找工作的目的。我自己,也是如此吧。带着一种功利去学习,带着目的去努力,虽然不会心无旁骛,可哪能去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呢。
  很喜欢余秋雨写毛笔书法的那篇,一方面我是惊异这个大学问家的知识,书法不落下风,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书法,甚至是对于文化的态度,引起了我太大的共鸣。他说,那些个古时候的名帖名篇,往往都是在一时兴起,或悲或喜的无意之作,却却成为了后世永远无法超越的名篇。是呀,他们在写字的时候,估计不是想的什么流芳百世,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吧,也没有想过怎么样去写好它成为万世珍本吧。不带着功利和特殊目的的创作才会有莲花般的高洁,恰恰这又是他们能流芳百世的最主要原因吧。很喜欢王国维的“童心说”,这颗童心恰恰才是这世间最纯的思想最公正的观点,最谦卑的态度吧。可能做到,真的很难。可是,我也要试着去带着这颗童心去学习,去看书,去对待文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文化,是一个厚重的名目。一将它放出来,很容易联想到的,大致诸如砖头厚的古文典籍,深深浅浅的碑文铭志,藏书阁的学海及其中散发着神秘主义宗教色彩的经文禅记,仿佛中华文明深邃而浩淼的精神文化在历史的洪流中无以喷薄,只得屈居于一方寸物,在物质的载体之上,显得分外寂寥和逼仄。
    与这厚重名目共生共亡的,也只得是拜倒于它、咀嚼着它的文人。文人之所以为文人,在预期不断寻觅着文化发展走向的真实步履,在这么一种宿命式的追逐中,人的格与文化的格开始模糊了鲜明的交界,在不知从何发源的时候,它们水乳相融,浑然一体,倒不知是文人成就了文化,还是文化造就了文人。
    中国文明这一条大河,从上古的渊源起流淌至现在,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在它的岸边稽首。当所有的文人伏身于单调困乏的一室之内,面前铺散着堆积如山的线装古本,。他们神情漠然,思维被牢狱一般的空间禁锢得生冷僵硬。这时,一个叫余秋雨的文人想,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少猥琐点学问就变得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做学问的最终目的究竟又是为哪般?这牢笼囚得了人们溯源文明的脚步,却囚不了一颗敏感坚强的内心台湾的三毛唱着歌,独自向撒哈拉里生命的秘谛迈进了,余秋雨在这头也拾掇起行囊,念着三毛的唱词,悄然走向远方。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文化苦旅》,是那场独饮寂寞、艰涩的羁旅途中思想文化的整合结晶。余秋雨踩着前人寻梦的步伐,游历镌刻着文明兴衰的千山万水,有感而发,遂记上几笔。写一篇,寄一篇,杂志社也不予计较,有一篇,便刊上一篇,如此一来,倒也显出了文人独有的激愤随性与洒脱。他的文章初看,杂,且散漫。这厢是脚不离黄土坡的莫高窟,那厢又是和风细雨里江南水乡的浮光掠影,它们无一例外都成了精,使得读者放开脚步追赶着他的行迹,如元神出窍去随着他亲吻烙上文明之魂的曛黄热土,兜兜转转地,跟他游遍了大半个中国。这游览,可不在于哪里的景致最优美,哪里的排场最隆重,余秋雨,他心底的山水,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自然的山水,而是有呼吸、会说话的人文山水。在这片人格化的山水里,他可以对着敦煌千疮百孔的道士塔悲天悯人,可以在柳侯祠的碑文边悼古观今,游过都江堰,洞庭湖,庐山,贵池傩,他可以冷峻的陷入某种难以名状的深思——在苏州的白发,在江南小镇风土味的世态人情中,忽而又洒脱释然,这时他的头脑中释放的脱缰的野马早已奔驰到童年苦乐交融的往昔。他在人文历史考证的道路上走得很深,很远,冥思苦想,捉摸着,还原这作为一名人类的历史定位。寻根究底是如何,想象着吞吐千年文化之态势的文人如何在先祖站立过的土地上感知过去,又如何如何,将行走的足迹与万千思维重聚。他终于想到——倘使将人的单一个体擒在时间的流里,任历史潮声奔涌不息着冲刷他,琢磨他,他的存在本原便在大环境的拷问下显露无疑——一个何其渺小,孱弱,却有势无可挡的求知与创造力的灵魂!纵使这个灵魂与浩荡的历史长卷相比拟,无论如何也不值一提——但他仍旧走着,沿袭着古典文化流淌的真实步履,一步一步,更为坚定,坦拓地求索,以超越自然超越人伦的意识形态,去放眼为之且爱且恨过的神州大地——爱,是她的辉煌灿烂文明如无尽藏海;恨的,是她一代代过客中的不争与怯懦。倘若失去了这爱的炙烈,这恨的苦涩,又何以称之为真实的 文化苦旅?
    怀揣着这份灼热的感情,这个不自量力的精神魂魄在文明发掘的道路之上咀嚼着前人品味过的苦痛,焦灼,沧桑,又不无会心,不无青春活力,滞涩的凄楚被这些因缘所稀释,也变得分外英气勃发。可以说——倘若失去了它,整个中华文明掩覆在岁月风尘之下的璨然明珠,经过那千千万万的沧桑洗礼,亦将不复存在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之前在网上有人批评余秋雨
  导致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也被这种负面的影响所影响
  但是所幸,在第一文中就看到非常吸引我的史料
  当中就有说到敦煌莫高窟,宁波天一阁
  真真的觉得很多大事都是由一点点的小累积积聚而成
  比方说,莫高窟里面的藏经,独一无二的史料独一无二的文物,也就是在一个个平凡的夜里用平凡的马车被一个平凡却注定被人们记住的道士这么静悄悄的卖走了。
  我一直认为语言总是华丽,辞藻绝对丰富,但是在这种惋惜都来不及的往事中布满的尽是无言
  这种无言,让人没有能力去追溯那个时候的故事
  那个时候的夜晚,谁能够用力的拉住无知挽回精彩.
  
  一直觉得自己的词库,或说是言语都不知道怎么很好的去组织起来
  也许就是因为从小都不爱写作文吧
  包括这一篇不叫做书评的书评
  
  当然我不知道大多数的读者是不是和我一样,对天一阁对守护它的家族有着无比景仰和佩服的心情,
  至少我是觉得人的一生都得有所求所想所念叨的
  至少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就不是空虚无聊寂寞的吧~
  让我回到那个国度,我也会选择为范钦守着我一辈子的承诺
  我也会让我的后人继续我的脚步
  我知道这就是我永远想要去找的精神
  精神所在就是守护 ,守护着这个家族的信念
  有看到余老师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里面绝大多的史料文章都被删减,不禁真的很想找到一个老师好好的去问问,还有的那些那些苦旅都在哪里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苦旅,是游记,是感触,是对中华民族的重新诠释。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一段历史一个人的评价,而是让更多的人重新拿起被我们放下的历史,细细品读,然后真正为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骄傲自豪。
      《文化苦旅》是我第一本余秋雨先生的书,那时先生的书在我的周围广为流传,所以我也慕名买下了这本最出名的《文化苦旅》。那时最喜欢的篇目是《一个王朝的背影》还有《抱愧山西》。
      《一个王朝的背影》让我重新认识了大清王朝,也让我深深喜欢上了康熙。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之一。先生说,康熙是一个自找麻烦的皇帝,“他的父辈已经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完整的华夏江山,他8岁即位,14岁亲政,年轻轻一个孩子坐享其成就是了,能在如此辽阔的疆土、如此兴盛的运势前做些什么呢?”但是他却盯上了两个“庞然大物”——鳌拜、吴三桂。这是他的胆也是他的雄心,有着如此雄韬伟略的孩子,难怪偏得很多人的喜爱,比如金庸先生。
      康熙是个好皇帝、好学生、好战士。他觉得,一个人在精力充沛之年不应该只顾着吃喝玩乐。精力是用来磨练自己充实自己的。于是,他请来了外国的洋教师来教授他天文、数学;他每年参加木兰围场的秋猎;他大找人规模编纂整理了汉族文化的各种经典。这样一个皇帝可以这样完美将满清的“武”和中原的“文”融合在了一起,又如何不能算得个明君呢?他不靠武力暴力解决了清朝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满汉统一,又如何不能算得上伟大呢?政治家、书法家、谋略家等等,这就是各种“家”加在一起的康熙。
      《抱愧山西》,相信在大多数人看来,山西这个地方的确不是什么好地方,很多人都把这里想象成是穷山恶水的,包括余先生在内。贫瘠的土地,沉重的锄头,满是皱纹的老农,这就是山西印象。但是,他们从没想过山西人的聪明,山西人的富庶。“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庸议。”
      山西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日昇昌,说白了也就是过去的银行,他们懂得在适合的时间采取适合的经商手段。山西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也没有丰厚遗产可以继承,山西商人“无不是经历过一场超越环境,超越家世的严酷搏斗,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他们可以远走他乡,可以放弃温馨安定的日子,把自己赤裸裸的交给了大漠、交给商路。山西商人的成功是有原因的,不是单纯的头脑聪明。虽然人们常说无奸不商,但是山西商人却永远保证勤恳经商的原则,他们坦然,他们守信,赢得了同行的认可;他们目光远大,他们严于律己,取得了自家人的信任。所以山西的大院很多,“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等,这是山西富足的证明,也是山西富商留给山西的文化与精神。
  
      《文化苦旅》使我真真切切感到了这个民族的伟大,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深奥读物,也对我的心灵带来了第一的洗礼。那样激情澎湃的心情是久久不能平复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永恒之美,绝对是摄人心扉的震撼。
     中国之大,怀抱太多历史留下的痕迹;历史之长,留下太多的叹息;叹息之多,仿佛让人失去了一种可以静心思考的余地了。
     高耸的长城,经过千年岁月的磨洗,似乎已然失去曾经的不可一世。傲然的神奇,面对着外族的长枪利炮,最终也无能为力了。
      秀美的圆明园,蕴藏着无数奇珍异宝,山水美景美不胜收。到最后,洋人一把大火,消失的无声无息。唯独剩下一点残垣断壁,仿佛诉说着无尽的悲哀。
      神秘的紫禁城,经历了一代代统治中国的封建皇帝。它无声的记载着历史,记载着曾经的辉煌与衰败。
      她们,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冲击,再繁多的珍宝、再雄伟壮观的建筑,没有珍惜她的,认识她的,愿意花一辈子感受她的人,她们永远也难以达到永恒。
      莫高窟,从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开始,就经历着一种神圣的雕刻绘图,一种人类的憧憬,一种带有宗教气氛的膜拜。因为有了人类的热忱,它变得内敛,变得智慧、变成了一种圣神的沉淀、一种人类永久的向往。
     人类赋予了她智慧,却没有给予她说话的能力。从那一个无知的穷道士开始,它就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因为向往它的不仅仅是中国人,还有外国人。他们一车一车把精美绝伦的莫高窟文物夺走的时候,莫高窟一定在呐喊着,哭泣着。只是,那样的低鸣,我们听不见。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在莫高窟的身上,似乎让我们看见了屈辱岁月的影印,现如今我们求发展,求进步,求富强,只求有一天莫高窟能重新到达往日的辉煌。
     在莫高窟的身上,仿佛让人看见了耶路撒冷的影子。那里不仅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也是默罕默德登天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更是古代犹太名族王国的都城。
     耶路撒冷积聚着太多的爱,太多的崇拜与热忱,也积聚着太多的苦难。它曾在战斗中被毁灭过八次,一次又一次变成了废墟,又被爱她的人一次一次用犁铲平,被重建起。
     人们就用这种方式创造出了耶路撒冷的永恒。
     有人说,在今天,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耶路撒冷,人们实在无法描述走近她的心情。
     两个民族,一个是曾经漂流世界,无家可归的犹太名族,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悲伤,太多的伤害。由于没有国家,他们被纳粹仇恨,仅一九四四年在奥斯维辛营被杀害的犹太儿童就有一百五十万。为了永恒的耶路撒冷,他们经历了太多磨难才重建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他们自强,不息,他们创造了属于犹太人的历史。而如今无家可归的阿拉伯人,他们也曾没有国家,没有首都,既贫穷又落后,但是耶路撒冷也曾是他们的首都,他们也热爱着属于他们民族的永恒。
     现在,被巴勒斯坦人成为英雄的阿拉法特已经作古,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却仍在继续,为了各自的民族利益,冲突在继续,流血在继续,孩子的眼泪也在继续,人们只记得耶路撒冷的永恒,却忘了为了巴以和平献出生命的拉宾。
     永恒不老,所以人们向往追求永恒。但是人类生命有限,为了心中的永恒就去破坏世界的永恒,是多么愚昧。人们在创造出永恒的时候,就应该世世代代守护这份永恒,让永恒中充满智慧,理智、和平与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此书是我极少完整看过的文学类书籍,虽然对作者本人的争议很多,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本好书,不像市面上标题党的文化书籍那么能装又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它展示了一个文人追寻文化的旅程,一个富有内涵的文化地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此书是我极少看完的文学类书籍,虽然对作者本人的争议很多,并且我不了解事实,但是,它绝对不能否认这是是一本好书,不像市面上标题党的文化书籍那么装又没有实质内容,它展示了一个文人追寻文化的旅程,一个富有内涵的文化地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我好恨  恨我没有早生一个世纪  手握长剑与你对视在恢恢天地间  或者我捡起你的手帕  或者你拿过我的长剑  或者我们各骑一匹快马  躲开这团团帅旗  与你决战在  荒凉的无尽废墟  凛冽的寒风中  决一死战!  只是再也不要,再也不要  看到这所有的一切     我好恨  恨我没有早生一个世纪  浑身颤抖地与你恕目以视  或者风把你卷走  或者电把你劈开  或者雨把你冲走  远远地离开这窟  我定要用全身的气力  恨恨地与你相视在  落寞的窟外  滚滚的硝烟中  不管你的微不足道  不管你的卑怜  用目光把你杀死!  只是不要,再也不要  看到这所有的一切    我好恨  恨我没有早生一个世纪  匆匆奔到喋血的街头  向你跪下,向你们跪下  或者我的声音太斯哑  或者枪炮声高过了一切  或者悲怆声涌过世间  我定要,我定要在  血红的街面  剌眼的钢枪  不管你的不理不睬  不管我的死活  把你,你,你们,阻止住!  只是不要,再也不要  看到这所有的一切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您还能再湿点吗,最近怎么不见您“含泪”了。
  国学都被您这样的人用来吓唬国人了,真是好“门卫”
                
              
              
              
                       
                    
  ~~~~~~~~~~~~~~~~~~
  ~~~~~~~~~~~~~~~~~~~~
  ~~~~~~~~~~~~~~~~~~~~~~~
  ~~~~~~~~~~~~~~~~~~~
  ~~~~~~~~~~~~~~~~~~~~~~~~
  ~~~~~~~~~~~~~~
  
  
  ~~~~~~~~~~~~~~~~
  
  (豆瓣,现在还嫌评论短吗)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7:00 , Processed in 0.0550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