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1#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中时读过,现在大学毕业了,就在前几天还拿出来拜读。
  发现自己对此书的理解更深了,也发现它的魅力真大,把我深深吸引
  希望别的朋友都来读读 真不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2#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如同余秋雨先生在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的点评差不多,此书前半部分有点“掉书袋”的感觉,至少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不过,余先生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流畅的笔锋确实了得。
  
  后半部分的几篇文章非常好。
  
  建议,不要买,可以借来读,特别是后半部分。
  
  
  
  
  终于完成了一次心灵旅程——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http://liudongsan.yculblog.com/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3#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高中的一位老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当时我一看这题目啊,我就非常的喜欢,然后一口气读完了.当我读完的时候,我很想去看看书中所描写的那些地方.真的是很不错的一散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4#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中读的现在也有近十年了,书中具体的文字早已淡忘了,但里边历史苍凉的悲剧感,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仍清晰的留在记忆中。其时,读后常掩卷长叹:“人生读书忧患始”。
  至于那些史料上的考据,是丝毫不能改变这种感受的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5#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中时读这本书确实让自己很震撼,已经达到爱不释手的地步。但时隔多年后再来翻阅,却发现华丽的词藻是如此之多,一个简单的意思要用一堆言语才能说得清楚,不客气来说有时作者有些“无病呻吟”。
  
  但这本书仍值得一读,尽管腻,我还会时常拿出来把玩一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6#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三时老师介绍我们看的~
  我们语文老师很好的人,我很喜欢她~
  感觉她文学修养很高~
  所以她介绍的书都是感觉很好看的~
  虽然没看过,但是有部分内容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的~
  那时候对这本书的兴趣很高~
  一直想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7#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书是极好的书,文字是极好的文字,奈何书名要有一【苦】字。从该书为余氏早期推出的作品来看,倒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不错,从这本书所要展现的中华文化历难之繁,而弘扬中华文化其任务之艰来看,是确实有一些苦味的。不过窃以为,如果作者真要依这本书向大众传播福音,则还是要多一些访幽探奇的趣味,少一些莫奈何的酸味甚至苦味才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8#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4月23日据说是世界读书日,就在这天读完了这本似乎很有一些名气的书。
      老实说,并不十分喜欢这本书的表达风格,当然也就是余先生的表达风格了。感觉色彩似乎太浓重了一点、忧患似乎太强了一点。
      后记里面最后一句:能侥幸就侥幸了吧,读者诸君不小心碰到了他,那就随便翻翻。
      呵呵。
      一月份回家过春节,在普天同庆、喜气洋洋的氛围中,我在朋友开的一个小书店里面满架的时尚书籍杂志中间发现了它,发现了这个“苦”字。于是夹着它慢慢走回家,想在一派歌舞升平之中还自己内心一份真实与平静。于“文化”二字却并没有太多的敏感。余先生现在凤凰卫视的秋雨时间里是言必称文化的。在宣传短片里有一句似乎经典的语言:在文化面前没有人可以当老师。
      电视上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余先生看上去不过40多岁。在书后的作者简介中写着1946年生人,算起来60岁了。忽然明白,那一代人,为了一份责任把文章写得张扬造作一点,也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吧。
      十几岁还比较纯情(呵呵)的时候,觉得马兰长得简直貌似天仙,遥不可及。前些年才知道原来是余先生妻子。好个郎才女貌羡煞人。
      余先生是寥寥无几的出现在媒体上的文化人之一,侃侃而谈,收放自如。
      真是学问、名利、美女,一个都不能少。做人如此全方位的成功,更让人生羡。
      也曾有一段时间好像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我有些不解。因为余先生给我的印象一直还不错。最初注意余先生,是在《读者》上登载的一篇名为《小人》的文章。大处落笔、小处着眼、纵横古今、旁征博引、发人深省、回味无穷。。。云前人所未云,论常人之未论,与我心有戚戚焉。惊此文为奇文,惊作者为天人。后来就没有看过余先生的其他文章,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竟然引出一些非议。
      再后来听说余先生撇下娇妻,开始一段苦旅。最近在他的新浪博客上又说此生不能离开马兰,一派相濡以沫。
      又觉得先生似乎大小通吃、雅俗通吃,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一个自称为文人写的游记,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文化。但我还是很奇怪为什么搞了一半的游记,又搞了一半不知道应该归纳成为什么东西的东西。
      人生如戏,谁都要粉墨登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9#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苦旅》在我没读之前是神圣的,在我读了一篇后是高深莫测的,但在咀嚼之后应当是美味的,怡人心脾的味道;《道士塔》中的愤慨,《莫高窟》的隽永陈词,〈沙原隐泉〉里恋羡自然的笔调。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力主剖析自然的真谛,我也看过梁实秋的文章他的文章则着重于生活及生活琐碎的犀利剖析,犹如拔鸡毛非地要将毛甚至毛孔细毛也拔的干干净净,但两者却是有共通的地方,他们都全力剖析所写事物的底层涵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0#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感觉余秋雨一直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而我却总是刻意地躲开那些有关他的褒贬,我欣赏的是他的文字,我不愿有什么左右我阅读的感情,所谓不以人废言不如将文字与人分离开来,二者都可以试着品味,但二者也应该彼此少一些影响.所以对于余秋雨的品格我不置一词,但我必须承认他的文字是大师的文字,他表达思想是一个文化品格健全的文人所有的见解,他有着他的文化良知和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这一切在当今的华语文化界是珍贵而难得的.所以我以为了解一下余秋雨的文字历程是有一定必要的,他固然不能拯救中华文化的沦落,但多少我们会因此与我们民族的文明多一些脉络.文化苦旅是他在一个个古迹中追忆着民族文化苦涩的断续旅行,是对文化碎片的哀怨,即便是随意的翻阅也会有些许对民族文化的喟叹,细读起来也就很是有一种忧郁中的陶醉.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7:01 , Processed in 0.0529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