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1#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一时,痴迷过余先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读一遍,就有新的感悟。于是连着将余先生的部部作品都读了个遍,但是,除却失望,无其他感觉。也许是这本书过于极致,于是看其他便不过如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2#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看这本书的时候是高一,后来又看了余秋雨的几本书,欧洲之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之类,看多了就有一种感觉,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是惯用那几种语气,那就是如同垂暮的老人一般,常有一种担忧的不安在里头,老看到一个人用一种语气说差不多的话,甚至很多次还要听完全重复的话,于是他的文章在我心里,也就掉了一个档次。老听他担忧,心里也就有点沉惴惴而厌烦了。
  这是对余秋雨先生的文章的感慨,但是如果只考虑这本书,不去想他之后的掉书袋子和旧壶装新酒,还是不错的一本书。特别是我在及其容易躁动和偏激的高中时代看到了这本书,在这本书的影响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打开了视野,想了除了青春期的少年的莫名忧伤之外的别的事情,还有,就是认识了许多可能永远不会认识的字。
  文化苦旅,秋雨先生的本意,大概是用他的旅程里对于文化的思量和担忧,来让我们这些柴米油盐的老百姓更加贴近文化,也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的根,不是只有那么丝丝缕缕的若即若离的牵着。
  先生的足迹遍布了很多地方,所想的事情也是散落在历史的每一处,但是每一处都不只是点到即止,而是慢慢地咀嚼。于是你看这本书的时候,思维也跟着走了很远,耐下性来地慢慢想。你也会想要把这些点连成片,也会想要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再是那么简单而偏执地漂浮着。虽然后来再看,发现过度的刻意的深挖,并不见得是那么好的事情。
  我宁愿去看高阳的书,看苏炜的书,看汪曾祺的书,于平淡之中看到闪光的地方,但是,当然前提是有人告诉你,要去想。
  也许,我想我是在合适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3#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99年读的,当时我读高一。这本书和《山居笔记》彻底改变了我上初中留下的学习鲁迅式措辞的写作倾向,促使我开始了对《现代汉语词典》的努力挖掘,高考的时候靠语文分数飙高才不至于落榜,以至于现在我读自己高中时的作文还有一批不认识的生字。
  书中所描述的悲情之地现在开始一个一个踏到,所见所想都受到这本书的极大影响。这本书可以说是年轻人的必读书目,尤其对于学习汉语文字的驾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4#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接触余秋雨,从这本书开始,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记得当时是语文老师把书拿给了我。
  也许,文化的力量在于和历史沧桑,和隐喻哲理诡秘的结合,余秋雨以他对音乐的敏感一次又一次触及了文化的灵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5#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之前对余秋雨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他的文章更是没有读过,只是发现周围好多朋友都在读,从《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叹》。暑假里小凡告诉我她在看余秋雨的散文,而且很喜欢,也许是我闲来无事,抑或是平时看小说看得乏味了,心血来潮想读读散文,于是专程跑到图书大厦买回一本《文化苦旅》。
      换一换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情节带来的惊心动魄,散文中那种沁人心脾的芳香也别有一番滋味。余秋雨不愧是一位文化名人,他从文化出发,写到历史,写到社会,写到哲学,写到民族,写到人生,总是不断地向深处挖掘;他也不愧是一位文学大师,从他的自序中便可感知到他那深厚文化底蕴将这本书演绎得沉重而悲壮。“文化苦旅”,看到这个书名,便已隐隐觉得有些沉重了,这次旅行究竟沉淀了多少苦涩的文化?
      在余秋雨的整个文化旅行中,甘肃的敦煌莫高窟给我的印象最深,震撼也最大,也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将《道士塔》和《莫高窟》放在了本书的开头。作者的一句“我好恨!”让我心头一震,我闭上眼,努力平和自己的心情。“我好恨!”也道出了余秋雨发自心底的感叹,为什么我们的文化遗产会大批流向国外,这难道不是我们国人的悲哀吗?那可恶的王道士,中国历史的罪人,只为了一己私利,就让那些外国学者们将及其珍贵的文物一车车的拉走!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华民族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历史长流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而如今却滴着鲜血,成为古老民族的一道伤口。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我也想说:“我好恨!”
      ……
      读完这本知识性很强的书,很多地方还是读不懂,虽然后来很多人对余秋雨作品中出现的许多历史知识提出质疑,但对余秋雨的满腹经纶、渊博高深还是无比佩服。一路跟随余秋雨的脚步,心情也是跌宕起伏,在他苦涩文字的背后,仍旧回味无穷。上下五千年,灿烂而悠远的中国文化,能使人引以为荣,同样也使人潸然泪下。
  
  PS:我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文化底蕴,更没有思想领域的深度挖掘,只是读过之后的浅而记之,偶尔感慨一下而已。
      在这里推荐这本书的几个篇章:
  《道士塔》《阳关雪》《白发苏州》《江南小镇》《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上海人》《牌坊》《笔墨祭》《废墟》《庙宇》《这里真安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6#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老实说,不是第一次翻开这本书了,是因为一直都没有全部看完,断断续续,而现在决定一口气搞定……
  可这并不是容易的事。秋雨先生在书里熔铸了太多的文化、历史、哲学、文学的东西,让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细细回味和审视!
  在他的苦旅里找到自己去过的地方,然后看他的评论,似乎自己又从未去过似的,因为秋雨潜藏在那个山水的背后,老谋深算,呵呵,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被他挖掘出来,“出土”,然后印入这本书。
  高中就买了这本书,在一个折价的书店,盗版货,亦让我惊喜。因为秋雨先生的文字深深的打动了我,亦是因为他的深,他的柔美,他的顾虑,他的苦。那么多年下来,才发现自己写的东西一直在向这本书的风格靠拢,颇为困难,因为想在文章里彰显出深刻的东西,一点哲理,一点文化,一点现象,一点内涵。可是我做不到,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作者,而秋雨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家。
  所以我不再苦苦追寻,只能顺其自然去品读,懂就继续读,不懂就pass.也许岁月的磨练和知识的积累会让我更加懂得这本书的内涵,太过丰厚,丰厚啊。
  也许我此生只能被安妮所打动,动到心都碎的程度。
  下次,如果能够再见到韩国的柳熙秀先生,我一定能够回答他问我的问题“你能说出一部可以影响你人生的书么?就一部”,我但是答不出一部,却答了很多部,他说“不,不,不,这些并不是最能影响你的,你说不出来,说明没有……”我汗颜……
  秋雨先生亦有细腻的文字,尽管他背后是沉甸甸的文化和历史,所以他能够俘虏大众的心,因为他用充满感情的细腻的笔调写出了那种能够让人不生厌的沉重和丰厚。
  除了安妮,感动我的就是余先生的文字了。
  我已知足,但是不会停步,我会继续带着这种惬意去寻找下一个感动……
  漫漫长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7#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知道老余是因为青歌赛的缘故,那时觉得这人比较不客气,像个文人。后来看了一遍《文化苦旅》,觉得这个人了不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见识的增长,明显感觉到思想文化上的共鸣,尤其是那些轻身经历过的地方,愈加的感到亲切。后来,看了《行者无疆》,《千年一叹》,觉得他肚子里没东西了,文章毫无建树,空乏其谈,于是开始鄙夷他。最后开始明白了,老余写《苦旅》是文人,写完苦旅,就摇身一变成为商人,文人的文章带着股酸劲,不过这酸劲往往能把读者的鼻子也弄酸。老余《苦旅》以后的作品是用钱堆出来的,有股铜臭味,这股味往往把人逼走,唉,老余啊,真希望你还是文人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8#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为余秋雨先生辩护--文革经历没有任何道德瑕疵
  
  
  
  
  
  余秋雨先生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无疑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但是他毕竟是个娱乐圈的明星
  
  千万别把他当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无论是批评或崇拜他的
  
  都有各自的价值立场
  
  某些人,还喜欢,新帐老帐一起算
  
  那他的文革经历说事
  
  要知道文革之类的文章在香港主流学术杂志上
  
  所发文章都是批判性
  
  要知道香港不是他奶奶的什么好地方
  
  全都代表资本家的利益
  
   我也很纳闷,为何中国的知识分子老在妖魔化文革
  
  用文革中他们这些当年的特权享用者被打倒下台的经历
  
  来论证今天他们知识分子多么崇高、多么高尚
  
  要知道,今日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和资本精英、权力精英结成神圣同盟
  
  他们对特权及自身既得利益的维护
  
  无比赤裸裸
  
   像某些嘴上崇高的精英知识分子为楼市、股市所发表的言论
  
  事实证明他们被利益团体集体收买
  
  已经成为人家代言人,那为何还要在大众面前伪装自己的崇高
  
  这就是当婊子立牌坊心理
  
  得了便宜还要卖乖
  
  
  
  一直也在纳闷
  
  妖魔化文革,把文革说的一无是处,符合我的利益吗?
  
  文革怎么就拥有了一种
  
  不加论证推理,天生的道德低劣啊
  
  文革是革那些当年特权官僚们的命(包括知识分子)
  
  他们当年就开始腐败啦,就是特权阶级
  
  他们想把自己的特权世代永存
  
  文革把他们的特权剥夺啦
  
  所以他们妖魔化文革
  
  但是文革结束时,继任者为了收买人心
  
  已经把他们失去的加倍补偿给他们啦
  
  为了争取他们的支持,进而获得自己执政的合法性
  
  还额外给了这些精英知识分子更多的特权
  
   但是,他们持续性地妖魔文革
  
  动机是什么那啊?
  
  笔者认为:
  
  就是想制造一个幻象:
  
  把他们的苦难重述N遍
  
  让人们高度认同他们的受害者形象
  
  有意抹杀自己已经获得了比当年更多的特权
  
  他们这种丑陋心理
  
  很黄很暴力  
  
  同时今日中国经历过文革的知识分子
  
  强调受害者形象另一个隐秘的心理动机就是掩盖自己当年的迫害者角色
  
  这些伪善的知识分子,文革前期先是害人
  
  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啦
  
  结果被人家害整的更惨
  
  
  
  但是在今天普通大众的记忆里只有知识分子被人家虐待迫害的印象
  
  知识分子当年迫害知识分子的恶行绝口不提
  
  而且,知识精英们利用自己的话语权优势,刻意掩盖自己的迫害者角色,强化受害者形象
  
  真实的知识分子文革经历应该是:迫害者与受害复杂综合体
  
  既然这样
  
  这些伪善的知识分子,还有什么资格,拿余秋雨先生的文革经历来质疑余氏的道德
  
  余秋雨不就是参与了 “四人帮”组织的机构写了几篇文章么?
  
  四人帮那点破事还用多说吗?
  
  他们最多是小人,本人不认为这三个字可以和邪恶耻辱画等号,现在已经演变为中性词(不多解释,而且里面的张春桥同志就是笔者故乡在中国政界的杰出代表)
  
  中国知识分子根本没有资格以余秋雨的文革经历,来质疑余氏的道德
  
  质疑余氏道德龌龊的人
  
  扪心自问,他们能高尚到那里去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9#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中时候看过的,而且看过很多遍,并由此喜欢上余秋雨的文字。
  《文化苦旅》买过两本,一本被朋友拿去了。那个不喜欢文学的朋友说它真是太好看了。另一本遗失了。
  许多年过去了,里面的内容差不多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当时非常喜欢里面写苏州的一篇。
  前不久在网上找到电子书,本来想重温旧梦来着。可是看完首篇《道士塔》就实在看不下去了。随便又翻阅了几篇走马观花地看过。残留在记忆里那点朦胧的好感全没了。
  因为太过煽情与想当然了。甚至让我想起了两个不能登堂入室的东西,一个是词语YY,一个是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小女子散文。
  不过不能不佩服的是余秋雨的修辞技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0#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老师的书,而最先接触的正是这《文化苦旅》。
    初读它时我还是出初中生,再读它时是高中...就这么一路读来,仍觉意犹未尽...
    喜欢的有《阳关雪》、《道士塔》等...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一笔笔沉甸甸的债:文化、历史..
    想了解我们真实的民族历史文化,我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4:22 , Processed in 0.0471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