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1#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喜欢那个时候的余秋雨,他是一个行者,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真正践行了写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四年前,当我在大学的自习室里,
  花一个下午把余秋雨的这本书读完后,有种想出去走走的冲动,十四年
  后走的地方已经不少了,阅读及留下的文字却是不多。于是很佩服
  余秋雨走一路写一路的精神。
  
  现在余秋雨文字渐少(有质量的文字),口才倒是增长了许多(电视
  节目)。毕竟是人过中年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2#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余先生的书,其实我读的是不多的。我读他的书一开始还是因为他的名头响。
  
  我读书(指兴趣爱好,不是学习工作需要读的)一般只读两种,一种跟国学关系密切的古代经典,比如《论语》、《大学》、《道德经》和《金刚经》一类的,另外一种就是励志类、散文类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算是后者。不过,余先生毕竟年纪长、阅历丰,写东西还是充满了些历史的厚重与久长,我还是很喜欢读的。
  
  余的《苦旅》,通过他遍及祖国的大好河山,随到一处,便凭故思古,引出一长串的“历史”,让人了解这前后姻缘与各种滋味。远比,某些导游的胡编还得有依有据。读后,还是很丰富你的历史与阅历的。
  
  有时间,喜欢旅游,喜欢历史,包括喜欢文学的朋友不妨一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3#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被余秋雨带到历史世界里的
  从前眼中的历史是反复背诵的所谓的时代意义
  此书中我发现了文化的真正价值
  历史书中枯燥的内容也能如此生动如此动人心魄
  我从中享受着阅读的无限乐趣
  从此我爱上了看历史书看历史剧
  本着发现美的初衷
  却不是去感慨历史的厚重
  ——这并不需要我去求证。
  记得朋友的话
  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与人生
  我或许做不到。但可能这是一种寻觅的过程
  在秋雨先生的文章中,看着他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放弃一文不值的仕途,开始了一段寻访文明的艰辛旅程
  临睡前的两页书,他只是在细细的叙说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动
  却使我看到真实的自己便禁不住的泪流满面
  一种快慰的辛酸
  我的散文老师是余先生的忠实粉丝,每课每课都不忘夸奖两句
  我不全苟同他的看法,但我赞同他对其地评价:
  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文学大师
  这句话应该不存在牵强的成分,大师
  一位带领着中国大众从文明的茫然走向清醒地对待文明的境地的文人
  至少,他将我带入这片文明的沼泽地
  不仅带入,也没有遗弃
  远远的看着他的步伐迈入埃及,迈入喀布尔,迈入冰岛,
  迈到每一个有历史痕迹的角落
  我相信我们是幸福的一代
  可以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想法可以不为外界环境的阻隔而改变自己的意志
  可是却终没有一种改变现实的决心
  源于一种恐惧的退却心理
  也许他做到了淡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4#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已经记不得是什么年头读了这本书,也完全记不清那些好词好句了。只隐约记得当时很喜欢书里一篇篇华美、博大、略带些忧伤的文章,还尝试过模仿着它们写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5#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余先生的书向来能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而这部经典之作更是如此.开篇的序便写出了苦字,奠定了全书苦的基调.一路行来一路写,你的心会随着先生走遍中国的文化名地,为中国文化的破坏而叹息,为中国文化的得以保存而又庆幸,这就是本书给我的感觉.而其语言艺术更是另我不感仰望,你的心会被他的文字所控制.只能说这是一部好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6#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本身很受争议,但是还是很欣赏他的文笔,他的书买了很多。喜欢这本书当中的《废墟》那一篇中的“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大伪诈了。 ”这一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7#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余秋雨的《道士塔》,读来觉得情真意切,文笔生辉,那时就很想读一读这篇文章的出处——《文化苦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读成。这个寒假终于在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于是偶尔下午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借着暖暖的阳光,听着MP3,惬意地翻阅这本书。一路看下去,竟忘记了轻松,忘记了时间,而自己仿佛由余秋雨带领着,游历了中国的名山古镇,这一路带着浓浓的文化和历史气息,还真是文化的苦旅啊。
    许多人批判余秋雨,认为他作为一名作家,商业性太强,以至于后来出版的一些系列散文集和游记被不少人抨击,但是他的这第一本早期散文集却无一例外地受到好评。这一本书读下来,我也深深地佩服余的文化底蕴和文笔。看他一路游走,将自己的人生、才情和思想寄予山水之间,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却有深度,这正是我渴望达到的水平。
    这本书中,最出名的要数第一篇的《道士塔》,我想很多人也是因为高中语文课本上的这篇文章而去拜读这本书。一个古老民族的灿烂瑰宝被一个无知的道士残忍地践踏,珍贵的莫高窟经卷雕塑被低价转卖给外国学者,余秋雨在漫漫黄沙中,痛心地想象着当时的画面,满腔愤怒却无可奈何。印象最深刻的是余秋雨引述一位年轻诗人的语句——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对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一语中的。
    接着看下去,游记中有关于名川大山的,江河湖海的,大城小镇的,还有一些是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几乎每一篇游记,总能感受到他伫立在一墙厚重的历史前,让自己脑中、心中的历史片段、诗人名人、地理知识和人生感悟喷涌而出,人与自然,与文化,与历史在一刹那间不自觉地交融,碰撞出神奇的火花。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风雨天一阁》和《夜航船》。前者里,余秋雨讲述了一个藏书阁由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历史,由藏书阁的第一位主人——范钦开始,他的家族开始了保护这座藏书楼的坎坷的历史使命,他们为藏书阁费尽苦心设立严格的规则,让我感叹有心人对于书这笔宝贵财富的重视。这座享誉盛名的藏书阁经历过全封闭,仅开放给文化史名人,上献朝廷,遭窃等各种命运,颤颤巍巍地走到了现代,又让我感叹书的精神力量。后者属于余秋雨的回忆散文,与其他几篇文章,如《牌坊》、《庙宇》、《信客》等,向我们展示了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不知是因为他的文笔,还是别的什么,总觉得余秋雨小时候经历的人和事物很有趣很特别,漂亮神秘的小学老师,庙宇和胖和尚,寄托着乡音的信客,20年代末的美国留学生……《夜航船》里,一只小小的夜航船满载着外出漂泊闯荡者的乡愁和村子的文化底蕴,还悠悠联系着张岱的夜航船文化故事,文笔或平实亲切或活泼诙谐,让人读来趣味盎然。
    读完这本书,脑里满满的是余秋雨走过的足迹,有种想自己亲自去探寻一番的冲动,也许就像他在《自序》里所说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那么我的灵感源泉,就是余秋雨游走过和抒怀过的地方了。中国的山水文化总是有那么一种令人驻足的魅力,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却让人沉重得移不开脚步,也许有时间,自己也真该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感受一下中国充满文化气息的山水城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8#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我只看过余秋雨先生的两本书,一本是《行者无疆》,另一本就是《文化苦旅》。总的来说《行者无疆》的基调比《文化苦旅》活泼,但显然余秋雨写《文化苦旅》时花了更多的心思。
  
      这本书记录了他在中国大地上的游历以及游历后对中国文明的思考。在黄沙漫天的莫高窟,在云深不知处的庐山,在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在宁波经历百年风雨的天一阁,在家乡濒临绝种的滩戏,在斯人已去的黄鹤楼,余秋雨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思索,东方文明,我们的古老文明,我们消沉多年的厚重的文明,到底出路何在?在物质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仍要有所坚守,仍然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开始像余秋雨那样思索,思索我们的文明?中华文明是我们立足的根本,而一个没有根的民族不会长久。
  
      认同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序言里的一句话,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这段话让我思考:我们读书 、读国学 、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引经据典的考证,还是仅仅为了和人聊天的时候能够炫耀自己的知识渊博?
  
      我们写作又是为了什么?为了展示炫耀文采、文史知识?还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为了陶醉自己还是为了说服别人?
  
     而也许是基于此观点,在数年后的现在,余秋雨先生针对有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倡议每年设定一天为“读书日”,又说了他的另一句话:设定读书日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的读书是一种浪费生命,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到社会实践中去。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甚至断言: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是浪费生命。
  
      在网络上看到过有很多攻击余秋雨的评论文章,但是我始终觉得,一个会对人生、对文化、对社会现状做出如此之多思考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9#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粗读了<文化苦旅>,仿佛真的做了一次关于文化的旅行.身心觉得异常的累,但,累,并快乐着.
  
  
  
     从多年前此书出版到现在,余秋雨已经被批成了文化圈的伪君子.当然,还有许多人推崇他.就我而说,<文化苦旅>真的不错,是余书中的精华,值得我们沉下心,暂离喧嚣的城市去追寻文化的轨迹.文化苦旅,自然很苦.余写的苦,我看的也苦.单从这本书来看,余秋雨为中国的文化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文化苦旅>很自然的让我以及很多的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意识到本国文化的宝贵.而这,就是他最大的贡献.不管人们如何看待余秋雨个人,这本书的价值是无论怎样都不应该被抹煞的。
  
  
      记得余说过: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而他,从漫漫黄沙开篇,和着漂泊者的沉重脚步离开,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承受了太多,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无可奈何。
  
  
  
      汉赋唐诗宋词里千锤百炼的语言,并不因时代的发展而消逝.现代人阅读节奏的加快,并不能阻挡我们对悠扬、多彩、绚烂中文传统的继承."莫高窟、都江堰,天一阁、柳侯祠,荒漠中的尼庵和乡村里的信客,历史,人文和地理仿佛一股平缓而宽厚的温泉缓缓流出,为枯涸的精神世界带来温暖的滋润。"辞藻也许华丽,但词句背后的历史,那些迷雾般的画面,最是平凡无华,却另人感慨万分。画面定格,再停顿,另一个场景,又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浩大深奥的中华文明,变的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它有了新的形象,让那些屈辱的年华,有了重新辉煌的出口.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风雨天一阁》,一篇被太多人赞扬的文章.
  
      1."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
  
   是的,书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道路上,书担当了什么角色?从<论语>,<诗经>,到现在的各种书籍.书,是一个民族的传承者.
  
     2."他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搜集其他藏书家不甚重视、或无力的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政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仕人刻印的诗文集,本是很容易成为过眼云烟的东西,他也搜得不少。”
  
   藏书者,不仅是对一本本厚重的书的保存,更是收集各方才情。他们用知识凝结成智慧.因为他们,厚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能更好的被后世的人所吸收,我们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来探究那些坚不可摧,重比泰山的历史文化。
  
    3.“侄子虽然把事情也搞得很有样子,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意气性的动力,这未免有点小家子气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终极性目标是很有限的,只要把楼建成,再搜集到叔父所没有的版本,他就会欣然自慰。结果,这位作为后辈新建的藏书楼只延续几代就合乎逻辑地流散了,而天一阁却以一咱怪异的力度屹着。”
  
   客观的看范钦收集书籍的高度比他的侄子要高得多了.完成非比寻常的任务,必定付出非比寻常的代价.正所谓:欲成大业,必有痛失.
  
    4."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么?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诘问,更是对我们华夏儿女的责问.扪心自问,我从来没有对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多么深厚的兴趣,“书生”这个词离我实在太远太远.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一个异乡人的神经,"让那种心痛与感触都尖锐到几乎破胸而出,只能用微薄的眼泪来与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心灵共鸣?"每一个字背后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和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
  
  
  
      从来就不喜欢那些大而空看似慷慨陈词的言论,那些总结式陈词的语气,和那些对古今文人命运的推断,如同领导的讲稿,让人耐烦.但余书的一声声长叹,无不让我震颤,感慨到泣不成声.感慨,挚诚的感慨,迫切的感慨,由衷的慨叹.我们,应当坚强的站力,去承受那份孤寂,肩负历史的责任.
  
      文化,一直很苦!
  
  ------------------------------------------------------------------
  
  后记:写此文时,心情很激动.也许错了很多.欢迎指教
  
  也引用了许多他人对此书的书评,如柯小艾的<精神的苦旅>等,衷心感谢.他们都写的太好了
  
  最后.推崇大家去看<文化苦旅>
  
                               墨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0#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自序》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陡增。......”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乐意去做这种劳累,有时候我也是吧。
  什么,是真正的“真实的文明人”?
  像东坡一样过日子,不亦乐乎?
  关于种种种种学问的疑惑,应该是,真正的文化人所应该解决的问题!文化!文化人!
  远方有多远?
  这何尝不是一个无法定义的概念?
  关于远方,你能想象有多远,便有多远。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6:54 , Processed in 0.0576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