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1#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已经记不得是什么年头读了这本书,也完全记不清那些好词好句了。只隐约记得当时很喜欢书里一篇篇华美、博大、略带些忧伤的文章,还尝试过模仿着它们写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2#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余先生的书向来能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而这部经典之作更是如此.开篇的序便写出了苦字,奠定了全书苦的基调.一路行来一路写,你的心会随着先生走遍中国的文化名地,为中国文化的破坏而叹息,为中国文化的得以保存而又庆幸,这就是本书给我的感觉.而其语言艺术更是另我不感仰望,你的心会被他的文字所控制.只能说这是一部好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3#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本身很受争议,但是还是很欣赏他的文笔,他的书买了很多。喜欢这本书当中的《废墟》那一篇中的“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大伪诈了。 ”这一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4#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余秋雨的《道士塔》,读来觉得情真意切,文笔生辉,那时就很想读一读这篇文章的出处——《文化苦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读成。这个寒假终于在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于是偶尔下午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借着暖暖的阳光,听着MP3,惬意地翻阅这本书。一路看下去,竟忘记了轻松,忘记了时间,而自己仿佛由余秋雨带领着,游历了中国的名山古镇,这一路带着浓浓的文化和历史气息,还真是文化的苦旅啊。
    许多人批判余秋雨,认为他作为一名作家,商业性太强,以至于后来出版的一些系列散文集和游记被不少人抨击,但是他的这第一本早期散文集却无一例外地受到好评。这一本书读下来,我也深深地佩服余的文化底蕴和文笔。看他一路游走,将自己的人生、才情和思想寄予山水之间,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却有深度,这正是我渴望达到的水平。
    这本书中,最出名的要数第一篇的《道士塔》,我想很多人也是因为高中语文课本上的这篇文章而去拜读这本书。一个古老民族的灿烂瑰宝被一个无知的道士残忍地践踏,珍贵的莫高窟经卷雕塑被低价转卖给外国学者,余秋雨在漫漫黄沙中,痛心地想象着当时的画面,满腔愤怒却无可奈何。印象最深刻的是余秋雨引述一位年轻诗人的语句——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对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一语中的。
    接着看下去,游记中有关于名川大山的,江河湖海的,大城小镇的,还有一些是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几乎每一篇游记,总能感受到他伫立在一墙厚重的历史前,让自己脑中、心中的历史片段、诗人名人、地理知识和人生感悟喷涌而出,人与自然,与文化,与历史在一刹那间不自觉地交融,碰撞出神奇的火花。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风雨天一阁》和《夜航船》。前者里,余秋雨讲述了一个藏书阁由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历史,由藏书阁的第一位主人——范钦开始,他的家族开始了保护这座藏书楼的坎坷的历史使命,他们为藏书阁费尽苦心设立严格的规则,让我感叹有心人对于书这笔宝贵财富的重视。这座享誉盛名的藏书阁经历过全封闭,仅开放给文化史名人,上献朝廷,遭窃等各种命运,颤颤巍巍地走到了现代,又让我感叹书的精神力量。后者属于余秋雨的回忆散文,与其他几篇文章,如《牌坊》、《庙宇》、《信客》等,向我们展示了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不知是因为他的文笔,还是别的什么,总觉得余秋雨小时候经历的人和事物很有趣很特别,漂亮神秘的小学老师,庙宇和胖和尚,寄托着乡音的信客,20年代末的美国留学生……《夜航船》里,一只小小的夜航船满载着外出漂泊闯荡者的乡愁和村子的文化底蕴,还悠悠联系着张岱的夜航船文化故事,文笔或平实亲切或活泼诙谐,让人读来趣味盎然。
    读完这本书,脑里满满的是余秋雨走过的足迹,有种想自己亲自去探寻一番的冲动,也许就像他在《自序》里所说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那么我的灵感源泉,就是余秋雨游走过和抒怀过的地方了。中国的山水文化总是有那么一种令人驻足的魅力,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却让人沉重得移不开脚步,也许有时间,自己也真该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感受一下中国充满文化气息的山水城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5#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我只看过余秋雨先生的两本书,一本是《行者无疆》,另一本就是《文化苦旅》。总的来说《行者无疆》的基调比《文化苦旅》活泼,但显然余秋雨写《文化苦旅》时花了更多的心思。
  
      这本书记录了他在中国大地上的游历以及游历后对中国文明的思考。在黄沙漫天的莫高窟,在云深不知处的庐山,在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在宁波经历百年风雨的天一阁,在家乡濒临绝种的滩戏,在斯人已去的黄鹤楼,余秋雨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思索,东方文明,我们的古老文明,我们消沉多年的厚重的文明,到底出路何在?在物质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仍要有所坚守,仍然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开始像余秋雨那样思索,思索我们的文明?中华文明是我们立足的根本,而一个没有根的民族不会长久。
  
      认同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序言里的一句话,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这段话让我思考:我们读书 、读国学 、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引经据典的考证,还是仅仅为了和人聊天的时候能够炫耀自己的知识渊博?
  
      我们写作又是为了什么?为了展示炫耀文采、文史知识?还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为了陶醉自己还是为了说服别人?
  
     而也许是基于此观点,在数年后的现在,余秋雨先生针对有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倡议每年设定一天为“读书日”,又说了他的另一句话:设定读书日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的读书是一种浪费生命,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到社会实践中去。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甚至断言: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是浪费生命。
  
      在网络上看到过有很多攻击余秋雨的评论文章,但是我始终觉得,一个会对人生、对文化、对社会现状做出如此之多思考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6#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粗读了<文化苦旅>,仿佛真的做了一次关于文化的旅行.身心觉得异常的累,但,累,并快乐着.
  
  
  
     从多年前此书出版到现在,余秋雨已经被批成了文化圈的伪君子.当然,还有许多人推崇他.就我而说,<文化苦旅>真的不错,是余书中的精华,值得我们沉下心,暂离喧嚣的城市去追寻文化的轨迹.文化苦旅,自然很苦.余写的苦,我看的也苦.单从这本书来看,余秋雨为中国的文化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文化苦旅>很自然的让我以及很多的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意识到本国文化的宝贵.而这,就是他最大的贡献.不管人们如何看待余秋雨个人,这本书的价值是无论怎样都不应该被抹煞的。
  
  
      记得余说过: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而他,从漫漫黄沙开篇,和着漂泊者的沉重脚步离开,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承受了太多,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无可奈何。
  
  
  
      汉赋唐诗宋词里千锤百炼的语言,并不因时代的发展而消逝.现代人阅读节奏的加快,并不能阻挡我们对悠扬、多彩、绚烂中文传统的继承."莫高窟、都江堰,天一阁、柳侯祠,荒漠中的尼庵和乡村里的信客,历史,人文和地理仿佛一股平缓而宽厚的温泉缓缓流出,为枯涸的精神世界带来温暖的滋润。"辞藻也许华丽,但词句背后的历史,那些迷雾般的画面,最是平凡无华,却另人感慨万分。画面定格,再停顿,另一个场景,又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浩大深奥的中华文明,变的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它有了新的形象,让那些屈辱的年华,有了重新辉煌的出口.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风雨天一阁》,一篇被太多人赞扬的文章.
  
      1."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
  
   是的,书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道路上,书担当了什么角色?从<论语>,<诗经>,到现在的各种书籍.书,是一个民族的传承者.
  
     2."他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搜集其他藏书家不甚重视、或无力的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政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仕人刻印的诗文集,本是很容易成为过眼云烟的东西,他也搜得不少。”
  
   藏书者,不仅是对一本本厚重的书的保存,更是收集各方才情。他们用知识凝结成智慧.因为他们,厚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能更好的被后世的人所吸收,我们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来探究那些坚不可摧,重比泰山的历史文化。
  
    3.“侄子虽然把事情也搞得很有样子,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意气性的动力,这未免有点小家子气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终极性目标是很有限的,只要把楼建成,再搜集到叔父所没有的版本,他就会欣然自慰。结果,这位作为后辈新建的藏书楼只延续几代就合乎逻辑地流散了,而天一阁却以一咱怪异的力度屹着。”
  
   客观的看范钦收集书籍的高度比他的侄子要高得多了.完成非比寻常的任务,必定付出非比寻常的代价.正所谓:欲成大业,必有痛失.
  
    4."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么?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诘问,更是对我们华夏儿女的责问.扪心自问,我从来没有对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多么深厚的兴趣,“书生”这个词离我实在太远太远.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一个异乡人的神经,"让那种心痛与感触都尖锐到几乎破胸而出,只能用微薄的眼泪来与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心灵共鸣?"每一个字背后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和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
  
  
  
      从来就不喜欢那些大而空看似慷慨陈词的言论,那些总结式陈词的语气,和那些对古今文人命运的推断,如同领导的讲稿,让人耐烦.但余书的一声声长叹,无不让我震颤,感慨到泣不成声.感慨,挚诚的感慨,迫切的感慨,由衷的慨叹.我们,应当坚强的站力,去承受那份孤寂,肩负历史的责任.
  
      文化,一直很苦!
  
  ------------------------------------------------------------------
  
  后记:写此文时,心情很激动.也许错了很多.欢迎指教
  
  也引用了许多他人对此书的书评,如柯小艾的<精神的苦旅>等,衷心感谢.他们都写的太好了
  
  最后.推崇大家去看<文化苦旅>
  
                               墨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7#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自序》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陡增。......”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乐意去做这种劳累,有时候我也是吧。
  什么,是真正的“真实的文明人”?
  像东坡一样过日子,不亦乐乎?
  关于种种种种学问的疑惑,应该是,真正的文化人所应该解决的问题!文化!文化人!
  远方有多远?
  这何尝不是一个无法定义的概念?
  关于远方,你能想象有多远,便有多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8#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高一时,痴迷过余先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读一遍,就有新的感悟。于是连着将余先生的部部作品都读了个遍,但是,除却失望,无其他感觉。也许是这本书过于极致,于是看其他便不过如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9#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看这本书的时候是高一,后来又看了余秋雨的几本书,欧洲之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之类,看多了就有一种感觉,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是惯用那几种语气,那就是如同垂暮的老人一般,常有一种担忧的不安在里头,老看到一个人用一种语气说差不多的话,甚至很多次还要听完全重复的话,于是他的文章在我心里,也就掉了一个档次。老听他担忧,心里也就有点沉惴惴而厌烦了。
  这是对余秋雨先生的文章的感慨,但是如果只考虑这本书,不去想他之后的掉书袋子和旧壶装新酒,还是不错的一本书。特别是我在及其容易躁动和偏激的高中时代看到了这本书,在这本书的影响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打开了视野,想了除了青春期的少年的莫名忧伤之外的别的事情,还有,就是认识了许多可能永远不会认识的字。
  文化苦旅,秋雨先生的本意,大概是用他的旅程里对于文化的思量和担忧,来让我们这些柴米油盐的老百姓更加贴近文化,也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的根,不是只有那么丝丝缕缕的若即若离的牵着。
  先生的足迹遍布了很多地方,所想的事情也是散落在历史的每一处,但是每一处都不只是点到即止,而是慢慢地咀嚼。于是你看这本书的时候,思维也跟着走了很远,耐下性来地慢慢想。你也会想要把这些点连成片,也会想要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再是那么简单而偏执地漂浮着。虽然后来再看,发现过度的刻意的深挖,并不见得是那么好的事情。
  我宁愿去看高阳的书,看苏炜的书,看汪曾祺的书,于平淡之中看到闪光的地方,但是,当然前提是有人告诉你,要去想。
  也许,我想我是在合适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0#
发表于 2012-8-19 19:11:3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99年读的,当时我读高一。这本书和《山居笔记》彻底改变了我上初中留下的学习鲁迅式措辞的写作倾向,促使我开始了对《现代汉语词典》的努力挖掘,高考的时候靠语文分数飙高才不至于落榜,以至于现在我读自己高中时的作文还有一批不认识的生字。
  书中所描述的悲情之地现在开始一个一个踏到,所见所想都受到这本书的极大影响。这本书可以说是年轻人的必读书目,尤其对于学习汉语文字的驾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3 11:28 , Processed in 0.0480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