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1#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带了四个高三孩子的高考作文,每次三本书一本杂志可以应付,《飞鸟集》《周国平散文》《文化苦旅》还有一本《读者》。
  飞鸟集可以教那些漂亮的句子和需要引用的格言,周国平散文可以剽窃一些思想的深沉,文化苦旅可以背一些文化典故,而《读者》则是用来高考作文必背的段子。
  
  关于余秋雨,他在书中大谈知识分子的人格,可是,现在,似乎知识界一直在说余秋雨是否是知识分子。
  先是有一个高中语文出来挑余秋雨的错误,比如说出仕的意思是退休回家的意思,不是出来做官,余秋雨这本书里有这么多低级错误,真是毒害青年,并且按照李贺的诗句给他这本纠错书起了一个名字,就叫《石破天惊逗秋雨》
  才子真多。
  
  然后就是地震中的写的那篇文章,还有地震诈捐门,甚至有人对他青歌赛中的刻薄不平。
  是是非非,谁也弄不清了。
  
  不过回到文化苦旅这里,这是本很成功的书,里面的文字常识错误先且不看,总的来说,这本书是知识分子市场化的伟大尝试。市场其实不一定要出通俗作品,因为很多俗人都要装雅人证明自己不俗。于是一些高雅的书籍其实也是市场的需要,并且运作得好,可以畅销,因为满足的是俗人们的虚荣心。
  本来谁还会去关心一座藏经楼的故事呢,谁会去关心柳宗元的贬谪生活呢,但是在余秋雨这里,这些都小说化了,具有可读性,高雅
  
  而作为一个女性,我更发现他私生活的一件很有趣事情,23岁和一平凡女子李红结婚,13年后,余秋雨和其离婚,8岁女儿判给妻子,而此时46岁的余秋雨同小他16岁的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结婚。
  其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分不清了,但是光是这么列出来,余秋雨总有些负心薄幸之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2#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看文化苦旅之前,我没想到原来散文也是可以这样写的。多看看,应该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可以说,会喜欢上旅游,这本书功不可没,但对于“苦旅”二字,我却不怎么赞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3#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高中时候看过,还曾经做过以他文章内容出的语文阅读题,也许因为这样,总是让我想到语文优秀作文选,就像韩寒的文章总让我觉得像老练的优秀作文。
  
  再想到余秋雨这装B样,遑论人品实际到底如何,不由得对书意兴阑珊,再也不想重读了。
  
  没看过的人还是可以囫囵一读的,千万别想本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4#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哥初中时,把余老粉的不得行,看了文化苦旅又买山居笔、记千年一叹,我们几个同学天天传看,对他的博学佩服得五体投地。大二了,听蒋老先生天天批判他的无知与显摆,说他的东西仅仅满足那些无知的青少年,顿时无语…………一时不知说什么,大二寒假看了五本王小波的小说又被他儿子小蒋批判的一无是处,我又无语。这两爷字,硬是要消灭我的文化偶像。他们说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我不在乎,哥活在一个没有偶像的年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5#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涵盖的也许不是所有的文化遗址,但肯定涵盖了一种文化理解,钱钟书的《围城》所代表的也许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思考,而《文化苦旅》,我更觉得它代表的是一种对文化的理解角度。那么多的文化景点背后蕴涵着的大量文化内涵,每一小个角落都足以挥毫长叙,但如今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走入那文化的殿堂呢?余秋雨在《上海人》中对上海人人格的剖析我看很值得一说,上海在太短的时间里,高浓度压缩了大量的繁华,这个原本偏远的地方,突然间看了太多的世界,反而失去了方向和归属感,这就是文化的影响,诚然这本书里的历史思考不甚明朗甚至太过狭义,但它的确能引导读者去关心就在身边的文化,关心我们背后,那波澜起伏的历史,发现在物质社会的追逐中,还有一处能让心灵滋润的精神家园,从而达到构建人格,提高社会文化氛围的作用。总的来说,愚见以为,这本书,专业尚缺,余味无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经历了着迷、反叛、回归,本人对余秋雨的评价还是颇高的,十多年来断断续续读了他的几部作品,感觉那样的文气中国已少有了,读着不累。但是建议后生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就够了,有文采、有灼见、有灵性,但是仅此而已。余秋雨和中国传统文人的作品一样,没有震撼灵魂的深邃,无法获得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著作的感觉。所以这样的作品读一两本就过瘾了,再读就生厌了。但是客观地说,余秋雨是当下文人中写文最好的之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7#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虽然现在的余秋雨俨然是“圈”里人,但是以前的这本《文化苦旅》还是不错的。喜欢很多文章,那种对文化的独特解读和理解对曾经的我是很大的启发。现在每次再度都会有种心痛的感觉,想看又不想看。想看是因为文字给我的文化解读,不想看是因为不愿去想那流失的文化......总之,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沉下心来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8#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比较崇拜余秋雨,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这个人。有时比较做作,让我起鸡皮疙瘩。但是,他的文章还是很不错的,很少有学者比得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9#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苦旅》这本书我真的读得很苦。 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    《文化苦旅》这本书我真的读得很苦。    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原来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余秋雨先生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就我个人来说,最动人的一定是那篇《风雨天一阁》:“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么?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就这一句问话,竟然让深夜读书的我感慨到泣不成声。对于一个在22岁就离开了故土的漂泊者来说,我从来没有对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多么深厚的兴趣,“书生”这个词实在离我的个人旅程太远。我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一个甚至对历史具有抗拒心理的异乡人的神经,让那种心痛与感触都尖锐到几乎破胸而出,只能用微薄的眼泪来与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心灵共鸣?而《文化苦旅》整本书我仔细读了两遍,仍然不敢动笔写读书笔记,直到再读完了《山居笔记》才终于决定下笔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些文字下面究竟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我的笔为之踯躅,让我的心灵为之震荡而深感敬畏?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更在《狼山脚下》一篇中到达了顶峰。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不耐烦:这究竟是何许人也,敢这样张狂的把整个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来龙去脉都笼络进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下一一解说!可在厌烦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锐,他的精确。比如那篇《上海人》,既道尽了上海人的尖刻与斤斤计较,又通过谦让与不谦让的比较深入到单元与多元世界观的差异中去,怎么不是以小见大?刚刚为《五城记》中“构建”、“召唤后代”这样的词汇而反感,再翻几页,苏杭与星罗棋布的江南小镇们又温柔的用吴侬软语烟波暮霭把刚才的对立情绪抹去,可在舒畅的同时,“人格方位与地理方位”又跳出来让我不得不撇撇嘴,把书放下,叹口气,再读。    这样复杂的情绪一直伴随我读完最后一页。既然说不清,理不顺,那就必须再读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绪平复下来,所有的感想沉淀出来,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每一个字背后却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就如同那句“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样,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题目本身太大,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是多么得不易!    这份真挚,在《废墟》中表现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变成一种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声长叹。我一边在为那些因为心境过于急切而突兀出来的大词汇们所皱眉,一边又为这样挚诚的一种迫切而由衷的慨叹。是的,如果他不站出来挥手,呼喊,不管语气是否不够谦卑,不管调门是否过于鼓噪,我们的时代究竟又有谁更有资格更应该肩负起这样的重量呢?或者说,难道真要具备某种资格某种背景才能站出来呼喊呼吁吗?在这样的时代,难道文化还只是精英们的特权?    文字上的完美尽管艰难,但毕竟是一种“技”,可修炼,可学习,可提高,还可炫耀,可虚张声势;文字背后的真实社会责任感、紧迫感,一种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炼,一种愿意负重敢于吃苦的力量,这些,更是《文化苦旅》区别于其他散文的核心,这些,才让我这样对历史本来并不感兴趣的读者深切的悲痛敦煌文物的流失,努力的想像夜航船的笃笃声与船桨划破江面的水涛声,才让我数次在梦中拜倒在天一阁朱红大门前虔诚的膜拜,不自觉的问:你来了吗,你又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0#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文化情结一旦纠结,便是一生的缠绕。余秋雨先生用实实在在的脚步梳捋了纠缠他生命体系的一系列文化情结,这里的文化情结不再拘泥于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冗杂,它脱离了书本文字的束缚和繁杂的世俗,直接叩问心灵,叩问大地和天空。当你的思维和它的文字形成共鸣,你的思想也随之将发散开阔。。。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8 08:46 , Processed in 0.0414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