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1#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阳春雪
  喜欢天一阁超越时间的意志,敬佩范钦最终的选择,更佩服作者的解读
  喜欢上海人中“失去了人生浩大的走向,智慧就成了手上的私人玩物,。。。。却少了一个沸沸腾腾的热源,于是这个城市失去了烫人的力量,失去了浩荡的勃发.... 历史从不给附庸以地位”
  仿佛便是自己的写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2#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去年在宜昌新华书店买的。之后一直带在身边。去年年底是它陪伴度过了一段日子。目前只阅读了一部分,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还能从中吸收历史、地理等知识。很不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3#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的最后一站。           ——《我以为有爱》
  
  余秋雨离开上海十七年,自走文化苦旅,2008年9月余秋雨说:“这十七年来我的目标已经全部达到,中华文化果然成为时代精神的坐标,世界关注对象,我很高兴自己经历了磨难守护了它那么多年,”
  
  我认为《文化苦旅》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一本不朽的著作,它以气势磅礴和细致入微的文笔,构建中华文明的整体人文氛围,探索中国文化灵魂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体现了一个学者的责任感与自省意识。
  
  有了《夜航船》才让我拜读了张岱的《西湖梦寻》:《都江堰》让我明白水的力量究竟能给芸芸众生带来怎样的文明与希望:《江南小镇》《自发苏州》让我对夜里吹箫二十四桥的梦幻魂牵梦绕:《酒公墓》让我对老一辈学者抱以深深的同情。。。。。。
  
  中华五千年文明不仅存在于时光风化的史书里,它也存在于已消失的或仍存在的空间里。对历史人物的再现,是对历史的尊重,还是亵渎暂且不谈。它确实给枯燥的历史注入了文明的活力,中华文明竟然如此可亲可感。书卷案头,耳边竟也传来了秋夜雨声,和水声橹橹。
  
  书中的很多地方也许我一生都不会去,或不愿前往,一是地处偏僻,劳民伤财,二是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究竟还能给本来就飘渺的文化以多少生存的空间,早就听到有无数人以西湖归来的失望之情,他们失望的是什么呢?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文明注定不会为发展所吞灭,它会存在于民族的血液中灵魂中,中华文明历经如此多的坎坷,终究不会在今天跌倒下来,《文化苦旅》正是让这一种乡情通过十七年的行走与思考,将这种力量延续到这一本书中,让人们去找寻那永不曾失落的中华文明,并传承下去,这本是著书的目的之一。
  
  我也经常阅读外国的名著,其中以现代派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居多,总感叹中国的作家缺少丰富的想象力,为什么写不出那样对人类命运充满关注的大手笔?感叹过后细细品味,与中国作家相比,他们却丢失了美感的体验与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也许是中国作家或者说中华文明的特质。
  
  有人说:“余秋雨就像饮一杯咖啡,字里行间带着一种苦味”自序中也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上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总会引发出人生的感悟,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人格细腻多情的使然。悲剧力量总能上升到崇高之美,中华文明在此定格,以一种凄与美的面目示人,给娱乐化的今天一种清新的气息。
  
  也许余秋雨所说:“精神坐标”还远未到来,但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向这目标进发。以《文化苦旅》为例,中华文明复兴的希望,也许不是一种奢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4#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绝对真实感受的好书,她给人们呈现出一个古老国度的苦难,我看着会流泪。我爱这个过度,我爱这本书,我力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5#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在今天,余秋雨这个名字貌似已经开始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了,而这个名字的更多的是和负面性评价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我的中学时代余秋雨的作品是影响我很深的作者,而且在我的印象中他也是那个时候最为出名的作者。
  我还记得我看的他的第一本书是《千年一叹》,讲述的是与中华文明都是经过数千年风雨的两河流域文明的现状,那本书大概是我看过第一本新闻纪实性型的文学作品,翔实的新闻图片配上睹物思故的文字让我第一次感到真实与文学的结合。
  后来《霜冷长河》《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一本本的阅读,或许是文章的文化氛围,或者是文章话里话外的一种苦难感,让我本来不过喜欢小说的简单阅读变得开始思考,思考文化,思考历史。或许那个时候的思考很严肃但很幼稚,简单到别人会笑。然而那种思考让我开始快乐,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快乐,或许这就是思考的乐趣吧
  如今想来,余秋雨老师的文章都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只有寥寥数篇因为各种原因而还未忘记,更别提他的文风与文学性格了,唯一记得是:在教科书与辅导书铺天盖地的时候,有一位少年看着那些他也不是甚为明白的书籍。
  独立思考的萌芽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也在努力的成长,也许不茁壮,也许也成不了什么大材。但是有这么一种快乐就足够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从文章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那些名人大师所经历的苦难,仿佛看到他们那种孤寂,桀骜不驯的性格,寄情于山水之间,寄思想于书画作品;也仿佛看到了名胜古迹所经历的磨难,当年的沧桑,如今的繁华喧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7#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算是很久之前的了,记得好像是刚上高中的时候就读过了。其实现在叫我回忆起来,印象也不是很深,大多都忘记了。只是当时震慑于作者的文字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个地方能够挖掘出很多深层次的东西,着实让我佩服。而文字的功底还是非常不错的,所以还是值得一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8#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以前不是太喜欢余秋雨的书!有一次坐火车很无聊,有一女生带了一本文化苦旅。我就借过来看了看,本想借此打发时间。可是看着看着就觉得很有味,或许是当时的心情很对口吧,总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9#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读这本书的时候还非常年轻,大概高一的年纪,而且是同学送的盗版,但是即使过了这么多年即使已经很难记清秋雨大叔在里面写过什么,我还是会毫不犹豫的给这本书五星。
  因为它实实在在的感动了当时的我。
  字里行间很轻易便能看到一个文人的赤诚和感叹,于我而言,这本书有些启蒙的意味。当然我也很羡慕一个人能去这么多地方——虽然名目不详。
  后来的山居笔记也还好,论述的更详细更深刻,再之后就有些不堪入目。
  秋雨大叔和媒体走的太近了,风口浪尖自己把持不住总是容易犯错误的,好文章和学问是要靠时间和空间还积累的,名气带不来啥,除了利益。
  估计余秋雨再也写不出这么好的书了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0#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很早之前就看过了, 可是余秋雨口碑越来越差,我真的有点迷糊,个人评价一般般的一本书,他写的东西确实总不能唤起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共鸣。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8 08:46 , Processed in 0.0427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