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1#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游走废墟》终于翻到最后一卷了,此时的心情有些说不明白,有些留恋,又有些如释重负。似乎是个很矛盾的表述,但却是真实的心境。       最后的终结是《感悟废墟》。其实一路走来,应该一直是在感悟的,可惜自己的感悟其实很难称得上“感悟”,还是随着余先生的思路领会一点皮毛吧。这一卷由三篇文章组成:《从废墟到废墟》、《废墟》、《脆弱的都城》。       第一篇其实是作者对自己几部作品写作的侧记,我感觉就像现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的花絮,可以让我们更真实的了解作者彼时彼刻的状态和幕后的一些故事。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段的描写,母亲将一双很小的红缎虎头鞋放在妻子手上,说这是她丈夫的第一双鞋,然后妻子极有意味的一句话:“妈妈,你当时有没有想到,那双肉团团的小脚,将会走遍全中国?”顿一顿,又拖了一句,“走遍全世界?”而母亲并不说话,“妈妈笑了”。这一笑,包含了多少语言啊!        《废墟》中的语言每句都闪耀着光芒,它更像哲理散文诗,其中的每一句我都想放在这里,又觉得它实在不能放在这里,那么就放在心里吧。          那么《脆弱的都城》呢?其实,游走完废墟,感受最深的真的是“都城”的“脆弱”。自然山水如果没有人为的介入,永远不会成为废墟,而华丽的都城最终总是难逃沦为废墟的厄运。我们为废墟遗憾、为废墟昔日的辉煌惊叹,为都城今日的废墟扼腕。但是说到底,我们都是世俗之人,我们向往自然却不能遁身自然,我们厌恶城市却不能逃离城市。所以我们只能走走,看看,叹叹。。。。。。         是的,人生岂不就是:走走, 看看, 叹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2#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清晨,天气微凉。天气预报一直说阴有小雪,可这里的老天执拗的很,总是不按预报的变换脸色,大概是地方太小,一阵微风就把那块本该落雨的云彩吹到别的地方去了吧。也不知道余先生的《探访名城》中所列的四大名城如南京、城都、兰州、广州会不会现在正飘着贵如油的春雨呢?       我不知道余先生为什么会在《游走废墟》中列出这么一卷叫做《探访名城》,更是奇怪他怎么单单选了这样的四座城市并称之为“名城”。按理说,中国可以称得上名城的地方多得很,北京、西安怎么可以不在其中呢?而且,这几篇文章相对于其他篇章来说都简短的很,更像是日记小语之类的文字。不过,独特而灵异的思想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       比如南京,他说:       “许多事,本来属于全国,但一到南京,便变得特别奇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历代妓女多的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让了艳丽色彩?历代农民起义多的很,哪像葬身紫金山的朱元璋和把南京定都为天京的洪秀全,那样叱咤风云,闹成如此气象?历代古都多的很,哪像南京,直到现代还一会儿被外寇血洗全城,一会儿在炮火中做历史性永诀,一次次搞的地覆天翻?”       这是南京的特别。                比如城都,他说:       “中华文明的所有一切,城都都不缺少。它远离东南,远离大海,很少耗散什么,只知紧紧汇聚,过着浓浓的日子,富足而安逸。那么多山岭围护着它,它虽然也发生过各种冲撞,却没有卷入过铺盖九州的大灾荒,也没有充当过赤地千里的大战场。只因它十分安全,就保留着世代不衰的幽默;只因它较少刺激,就永远有着麻辣的癖好;只因它有飞越崇山的渴望,就养育了一大批才思横溢的文学家”。       这是城都的。。。我不知道说啥好了,那时的城都还是那样安逸、安全,与世无争的过着浓浓的日子,而5.12一场大地震足以震撼九州了,我们终于知道,强悍的自然安静的时候可以让你尽享安逸,暴躁的时候也可以轻而易举的毁灭美丽。好在,我们有坚韧的美丽的心灵,只要我们坚韧,世界依然美丽。       只是,文末的那句话会让我们深思:“城都的千古难题至今犹在:如何从深厚走向宽广?”         再如兰州,他说:       “这便是兰州,对立的风味和谐着,给西北高原带来平抚,给长途旅人带来慰藉。中华民族能在那么遥远的地方挖出一口生命之泉喷涌的深井,可见体力毕竟还算旺盛的。有一个兰州在那里驻节,我们在穿越千年无奈的高原时也会浮起一丝自豪”。       或者下次去兰州,真该品尝品尝地道的牛肉面与白兰瓜,因为它代表了这座黄河上游边的狭长古城的两种独特风韵:浓厚与清甜。         终究还得说说广州。       在广州,作为旅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早茶和花市了,“据说,即便是最动荡的年月,广州的花市也未曾停歇。就像广州人喝早茶,天天去,悠悠然的,不管它潮涨潮退、云起云落。”“以某种板正的观念看来,花市和早茶,只是生活得小点缀,社会大事多的很,哪能如此迷醉。种种凌厉的号令远行千里抵达广州,已是声威疏淡,再让它旋入花丛和茶香,更是难以寻见。“广州怎么回事?”有人在吆喝。广州人好像没有听见,嘟哝了一声很难听懂的广州话,转身嗅了嗅花瓣,又端起了茶盏。”       这段叙写很有意思,让人脑海中一下子就浮现出那样一个嗅花瓣、端茶盏的画面。就这一小段,足以品味广州了。              只是,四座名城的探访终究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3#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至此,我不得不说,对废墟的游走实在是一次劳心费神的旅游。《游走废墟》读完了,可以掩卷了,但是还得一次一次的再次掀开,因为思维远远赶不上眼睛的游走,更何况,要将其形成文字的时候又觉得曾经的阅读变得异常陌生,所以不得不一次次的从头再来,而每次重新的阅读似乎又可以带给你全新的心灵体验,这种状况一方面让你感觉劳心费神的累,一方面让你感受贴近深邃的快慰,只是那种追赶有时让人觉得失落:别人的境界是悬于天际的一轮圆月,美轮美奂,无论你是如何的渴望据为己有,或者哪怕短暂的拥它入怀,即使你已使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也是那么的徒劳,它依然那么静静的普照众生,经年累月,天长地久。你所做的努力只不过是让那美在你的心中愈加神秘,愈加圣洁,愈加可望而不可即。       扯远了,完成我的这一次阅读旅程吧,搁置着终究感觉是留着一条尾巴,还是收了的好。         《游走废墟》共有六卷,还有四卷是需要我从现在开始连缀的:《寂寞山水》、《文化感悟》、《探访名城》、《感悟废墟》。翻开来看,厚厚的一沓,感觉有些气馁了,怎么连缀?能完成吗?管他呢,不过是留个足迹而已。走过了,留个实实在在的足印多好,干嘛要那么小家子气,倏然而来,忽然而去,那么飘渺,不留痕迹的事我还是做不了。我走我的路,脚印斜了也不怕。呵呵。       《寂寞山水》写的是一些山水景致,按理现在的山水应该不寂寞。比如庐山、天柱山、狼牙山,比如三峡、都江堰。它们怎么可能寂寞?每天有那么多游人的搅扰,哪里有空寂寞?   似乎我是错了,有时熙攘恰恰是一种寂寞,因为熙攘是所谓人的不寂寞,而那不是山水的生活,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和水的灵魂是空灵,“山”只要“仙”,“水”只需“龙”,无仙无龙,山水在现代只成了供人游乐的空壳,没有人可以走进它的内心,它岂能不寂寞?!好在,余先生懂了。       《文化感悟》,终于回来了,文化。是的,文化。说了那么多,他始终摆脱不了的,其实应该说始终追寻的其实就是这两个字:文化。从《十万进士》到《一个王朝的背影》,从《抱愧山西》到《天涯故事》,哪个不是在讲中国的文化,其实不只此,之前的和之后的,都是一样的,余先生的所有讲述和游走,牵引他的无非就是文化。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命题 ,多么累人的一个命题,多么有责任的一个命题,多么没有终结的一个命题!所以,你瞧,这几篇文章的命题多有意思:首篇,《十万进士》,多厉害,这是中国的封建文化啊!科举制度,恰恰是被批判淹没了的科举制度,直接造就了托起中国封建社会的十万进士!因为封建社会,因为科举制度,因为十万进士,让我们后人无不扼腕叹息,无不深恶痛绝,那么又有谁可以想象,如果这一切没有了,现在的中国又会走向哪里?!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命题,就如希腊,就如埃及,就如巴比伦。    那么,再来看看《一个王朝的背影》吧。没想到的是,这里大篇幅的写的是“避暑山庄”。王朝是康熙王朝,那么强大,那么显赫,而现在这个王朝就如一个巨人,制造了恢弘,然后转身而去,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强壮的背影。我们远远的凝望着这个背影,就如穿行在现在的避暑山庄,感受巨人的气息,感受辉煌过后的那一声叹息。 《抱愧山西》,其实,读完以后真的觉得我们都该抱愧的,不仅仅是山西。常常因为自以为是,就自以为是的抱怨好多东西,当真正走近它,你会觉得,自己是怎样的自以为是。这话说起来有些绕口,但确实是真的。常存抱愧之心,或者就会放达许多。就像在山西面前,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天涯故事》回到了“天涯”,文化从山西走到了海南。是海南的文化,是海南的历史,其实也是中华的文化。头开的简单,一头鹿的回眸一笑;尾收的简单,还是鹿的故事,只是,“嫣然一笑,天涯便成家乡”。“嫣然一笑,女性的笑,家园的笑,海南的笑,问号便成句号”。       原来,所有故事,便是以一笑获得了永恒?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4#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假期了,空闲的时间多了,可以用来阅读的时间却少了。          其实也不是时间少了,是手脚疏懒了,心智愚钝了。借口却可以堂皇的很:人总得有现实的生活,停驻在这里感觉有些游离于世外呢。还是搁置下这些说辞,将这段时间对“废墟”的断续“游走”做一连缀吧。             《凝视敦煌》有四篇,前两篇是古老的建筑,又充满了历史的遗憾,“窟”也好,“塔”也好,给人感觉是冷而燥,后两篇《阳关雪》、《沙漠隐泉》突然在这冷燥间飘来了温润,似乎心头应该舒缓一些了,“雪”和“泉”理应不必承载那么厚重的历史喟叹,谁料想,随着余先生笔触的停顿,思绪却愈发沉重起来,阳关的雪因着朔风愈发凛冽,沙漠的泉倒因着与世隔绝显得那么清冽绝美。            《阳关雪》中,我喜欢这一段:             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到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头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的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在这里,我们可以真真切切的领略北方的粗犷。             《沙漠隐泉》之泉,系敦煌境内的月牙泉,总想在这里去寻找其与田震的歌声中的契合点,但是毕竟是两种表达方式,也许他们的契合在天籁。倒是那位老尼让人心生敬意,余先生却懂了她:“老尼的孤守不无道理。当她在陋室里听够了一整夜惊心动魄的风沙呼啸,明晨,即可借明净的水色把耳根洗净。当她看够了泉水的湛绿,抬头,即可望望粲然的沙漠”。如此境界,未尝不是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寒来暑往,春华秋实。。。。。。              原来,《凝视敦煌》除了敬畏、遗憾,还有落寞,翻开下一卷,竟然是《寂寞山水》。心头一震:哦?原来如此吗?且来看看再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5#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一早上干了一大堆工作,竟然没有打开书来阅读的时间。终于得以喘息的时候,我的音乐流转到了古筝曲,是梁祝。我喜欢古筝的音色,不管旋律是柔缓的还是激越的,声音出来都是一颗一颗的简洁历练,在这样的氛围中我掀开了“凝视敦煌”。         “凝视敦煌”的前两篇是“莫高窟”和“道士塔”。从这里开始我感受到了“废墟”。原来南方的遗迹再怎么古老也难给人“废墟”的感觉,而北方的建筑却很容易在风沙的侵蚀下沦为“废墟”。“道士塔”其实是“莫高窟”的延续。前者是憎恨无知的道人慷慨的把祖先家业赠予外人,后者是作者在“莫高窟”废墟间令人震撼的游走。其实读完这两篇作品后很深的一个体会是无奈。莫高窟有价值吗?当然有,但是它的价值却没有在自己家里被发现和重视;道士可恨吗?当然!但是煌煌一个莫高窟的命运岂是一个小小道士能左右得了的?!作者发出愤愤的呐喊:“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然后还得违心且狠心的说上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但这句话终究说的不舒心,于是只能无奈的慨叹: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唉,多么无奈的文人,多么无能的文人!       只是,不这样,又能怎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6#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吴越文化”的后三篇是“乡关何处”、“牌坊”和“老屋窗口”。   “乡关何处”,题目让人有些伤感,通篇读下来却是对厚重历史的景仰。小小一个故乡,引出了那么多历史人文故事,而且作者引领你穿跃的那么自然随性,古今中外,游刃有余。      对于家的概念作者有这样的解读:“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那么对于一生都不曾远行的人,家似乎就只能是一种生活了?认真想想,好像也是。      接下来是作者对于自己故乡的追寻,最有意味的是乡音、杨梅和瓷片。说起来简简单单,却揪出一大片深邃的历史。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悠久的文化之中,只是没有人能如他般将细枝末节纳入思考。结果很容易的便陷于一片茫然:     “故乡,就这样被我丢失了”。     “故乡,就这样把我丢失了”。     “丢失”,一个多么让人心痛的字眼,就像抛弃,就像遗忘,而世界上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在你心目中重要的人对你的视而不见。历史也好,故乡也好,文化也好,很多时候是极鲜活的,它给你的回应深沉而不动声色。     “乡关何处”,似乎每个人都该叩问一次自己的心灵。         “牌坊”让人感觉阴冷。是历史对于女子的残酷。其间穿插的一个西方圣女的故事却美轮美奂,而且也有一个美好的结尾。只是东方的女子没有那么幸运,只能躲在坚硬而冰冷的贞洁牌坊后面木然的落清冷的泪。                 “老屋窗口”依然是写童年时一个美丽女子的故事。我记住的是满目雪白中的那一点红和所有农村妇女在那个年代逃离不了的宿命。美丽只是昙花一现,不太久远的年代很轻易的将那一缕生命活力击入深山。       “吴越文化”中没有我想象的沧桑与废墟,但记录的点点滴滴让你真切的感觉作者在文化间的游走。这一程下来,心反倒静了。明天,或者就在今天晚上我会翻开新的一章:“凝视敦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7#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游走废墟》共有六卷,昨天晚上看了卷一“吴越文化”的前五篇,“白发苏州”、“西湖梦”、“江南小镇”和“夜航船”、《吴江船》。说实话这几篇并没有预想的那样吸引我。不是其他原因,是我不喜欢这些地方。尽管那里也有着极深的文化底蕴。          大概是04年的暑期吧,和两位朋友随旅行社去了一趟华东五市,苏州、西湖、江南小镇是必不可少的游览景点,固然游览有些行色匆匆,天气又闷热的让人难有好心情,但狭窄的石子路,低矮的园林门洞,潮湿而显阴暗的房舍实在让人压抑。我不喜欢那么小巧的建筑,什么曲径通幽,精致蕴藉,给我的感觉却有一些暖呼呼的暧昧。我喜欢的是粗旷而大气,明明朗朗的地方,或者有一些笨拙、苍凉也好,只要不那么黏糊糊让人喘不过气来就行。不知怎么,那次的苏杭之旅会给我留下那样的印象。甚至西湖,在多少文人墨客笔下幻若西子的,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清纯透亮,就连西湖水也是浑浊的让人难受。总之,我没有领略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景致,也许是造化不够,抑或是今天的苏杭因为经年的城市化的渲染本就失了原来的模样,我不知道。       《夜航船》和《吴江船》,都是写船,写在船上的思考,《夜航船》中我欣赏这段:       (中国的文化,正像这艘夜航船。)        “   船头的浪,泼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航行的路程,早已预定。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拒绝反思。十年寒窗,竟在谈笑争胜间消耗。把船橹托付给老大,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舱。到头来,争得稍大一点的一个铺位,倒头便睡,换的个梦中微笑。       第二天,依然是这般喧闹,依然是这般无聊。船一程程行去,岁月一片片消逝,永远是喧闹的无聊,无聊的喧闹。”       这,便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       《吴江船》还是写船,是作者坐首次“夜航船”的经历与感受,“今夜,烟波桥下,没有歌声箫声,只有橹声嘎嘎”。是作者20年前的记忆,有对那段历史的追思,我其实并不能完全领悟作者当时的心境,但我可以感受他的心情。                    至此,余先生的“吴越文化”,我已走了一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8#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拿到了两本书,是余秋雨的《游走废墟》和《回望两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一种奇怪的习惯,就是对于极喜欢的东西,尤其是书,拿到手后绝不会立刻进入阅读状态,总是要翻来覆去的看封面封底,看作者介绍,看写在前面的话,看后记,如此反复三四遍,才能认真的一页一页的翻开。            对余秋雨作品的阅读,第一部应该是《文化苦旅》,那是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似乎没引起太多注意,在没有获得任何关于作者信息的情况下,只是觉得作者的叙述语言有些特别,对于中国文化品评的视角也不同凡响,在随和的叙述中却能给人带来震撼。但是奇怪的是,多年以后对于那部作品的回想却朦胧的很,头脑里浮现的仅仅是一幅灰暗的图像:一位深沉的思索者孤独的奔波于风沙蔽日的荒漠,郁郁独行。         接下来读的认真的作品应该就是《借我一生》了。其实在《文化苦旅》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余秋雨似乎是淡出了我的视线,当他再次走近我是因为多重的与其相关的信息的摄入:有一段时间,他活跃于央视的青歌赛,现场点评选手的文化知识题的选答,态度亲切随和,评点深入浅出,受益匪浅,没有一些年轻点评家的犀利和不屑;有一段时间,他活跃于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表述严谨,思维缜密,思想灵异;更直接的是央视的一期文化专访《512文化追问》,现实与历史的碰撞,灾难对人性的考量,在余秋雨先生的思索中,带给每位国人的思考胜于任何一本教科书的说教;还有一个间接的让我愿意再度接纳他的因素说来有些不可思议,是因为央视有一档栏目《心理访谈》,恰恰是中午12点我要午休的时间,在午休前喜欢看几分钟电视,好些时候是一个叫李子勋的心理学家在开启那些在生活中受到困惑的人的心灵大门。在我看来,李子勋好些地方和余秋雨是神似的:有些厚厚的眼镜后面那双深邃的眼睛,似乎可以直穿你的心里;说话时微微偏着的头,让你感觉温暖而安全;甚至那不是很张扬的开阖的嘴,也是那么儒雅而亲切。由此那本虽然一直带在身边却不能快速读完的《借我一生》终于慢慢的越来越吸引我,陪我度过了一年多的闲暇时间,而正因为这部作品让我又决定继续凭着阅读跟随他在中国的千年文化之旅中行进。          首先打开的是《游走废墟》。象以往一样,我不急于进入阅读状态,我在凭着想象感觉它会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废墟”必定是苍凉的,也一定是极有内涵的,因而会是冷峻的;“游走”不同与闲散的漫步,也不同与匆匆的走马;“走”是行进,“游”有闲适,但应该是用心的。一般人的“游走废墟”或许会是伤感、遗憾、落寞,而秋雨先生在废墟间会是怎样的游走呢?从现在开始我的阅读旅程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9#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两年前匆匆地读了几页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便再也读不下去了。我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它曾遭遇浩劫,一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莫高窟的藏经洞居然由他发现,从此那些珍贵精美的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流落他乡。王道士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掂着手中用大量珍贵文物换取的一点薄钱沾沾自喜。                戈壁大漠丝绸之路上的莫高窟一直是我向往的艺术圣地,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来到莫高窟你会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不由自主的游弋在历史长河这恢宏壮丽的画卷中。                我想象着,晴日里欣赏着惟妙惟肖、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 ,接受着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洗礼。入夜也如余秋雨先生般,站在广袤沙漠之上,沐着清冷的月光,在一泓泉流汩汩声中,任夜风卷扬起细沙吹打面颊,望着那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壮观异常的莫高窟,世间的纷烦的俗事该是渺小的不可视见吧。或许此时那漫天飞舞、衣裙飘曳的美丽飞天会邀我脚踏彩云横空飘游。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0#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看着这本书渡过的最痛苦的高三时光,每晚,万籁寂静,自己躺在床上,在昏黄的床头灯下,一遍又一遍的看。开始是为了能提高作文水平,慢慢的真的被吸引,那一处处文化胜景,一段段潮湿发霉的故事。原来旅行也有这么沉甸甸的时候。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07:10 , Processed in 0.0502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