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1#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化千年流传,靠的就是一辈人又一辈人的心心相传,雨哥犀利的文笔让人在文字流转间慢慢思考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2#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跟余秋雨先生写信的机会 我的开头称呼会是亲爱的余爷爷
  本来想找一句最喜欢的句子当做这一段的第一句 翻来覆去 找不到.
  
  今天《语言名篇多元解读》期中测试 要求用诗词鉴赏基本知识 分析柳永的《雨霖铃》 怎样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这真的是原题)我答的关键点是意境与意象的结合
  
  我想说的就是 我敬爱的余秋雨爷爷 字字句句行行段段篇篇 凄凄惨惨戚戚 都是意象与意境的结合。
  没有我最喜欢的一句 全部都是我最最热爱的字字句句行行段段篇篇。
  
  看他的文章只能更加了解罗丹大师的那句''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以后的一百万年里 再不会有这样这样的文字 人们看见的风景不再在眼里,不在心里,不在文字里 只是在照相机不断的对焦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3#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读这书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作文,当年五中的那位语文老师说文章要有点深度,于是我就选择了在我们当时看起来很有深度的这书,现在看看不过是娱人娱己而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4#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尖锐的笔锋,涤荡的情感,精炼的文字,以及最重要的是它背后深沉的思索,都使他的作品熠熠生辉。泛滥的情感,既成就了他的豪情,使他成为一个好男人,却成为他作品的瑕疵。因为优秀的纯粹的作家走进剧院碰到动情的情节应该仰望天花板让那滴盈眶的眼泪生生收回,跳出舞台看台上台下,流下那颗眼泪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观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5#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这样是否正确,把一个名族的历史悲剧肩负在一个小小的文化人身上。我不能说他写的有多好,的却,很多人从中挑剔出无穷的瑕疵。有时候看来这番或是那番的文化对话,余秋雨总是一副大力凛然的痛苦与无奈,觉得有些做作。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那些同情,那些苦难,只能用放大镜变成一幕幕的戏剧,然后表演给我们这些无穷的看客。
  历史的尘埃化作这些悲凉的屹立时,谁能去责备是谁的不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6#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7#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第一次读这本书,就深深被吸引,去国外留学时,也是唯一随身携带的一本书,时至今日,十多年过去,每次闲暇时拿起读几篇,仍然非常欢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8#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游走废墟》终于翻到最后一卷了,此时的心情有些说不明白,有些留恋,又有些如释重负。似乎是个很矛盾的表述,但却是真实的心境。       最后的终结是《感悟废墟》。其实一路走来,应该一直是在感悟的,可惜自己的感悟其实很难称得上“感悟”,还是随着余先生的思路领会一点皮毛吧。这一卷由三篇文章组成:《从废墟到废墟》、《废墟》、《脆弱的都城》。       第一篇其实是作者对自己几部作品写作的侧记,我感觉就像现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的花絮,可以让我们更真实的了解作者彼时彼刻的状态和幕后的一些故事。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段的描写,母亲将一双很小的红缎虎头鞋放在妻子手上,说这是她丈夫的第一双鞋,然后妻子极有意味的一句话:“妈妈,你当时有没有想到,那双肉团团的小脚,将会走遍全中国?”顿一顿,又拖了一句,“走遍全世界?”而母亲并不说话,“妈妈笑了”。这一笑,包含了多少语言啊!        《废墟》中的语言每句都闪耀着光芒,它更像哲理散文诗,其中的每一句我都想放在这里,又觉得它实在不能放在这里,那么就放在心里吧。          那么《脆弱的都城》呢?其实,游走完废墟,感受最深的真的是“都城”的“脆弱”。自然山水如果没有人为的介入,永远不会成为废墟,而华丽的都城最终总是难逃沦为废墟的厄运。我们为废墟遗憾、为废墟昔日的辉煌惊叹,为都城今日的废墟扼腕。但是说到底,我们都是世俗之人,我们向往自然却不能遁身自然,我们厌恶城市却不能逃离城市。所以我们只能走走,看看,叹叹。。。。。。         是的,人生岂不就是:走走, 看看, 叹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9#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清晨,天气微凉。天气预报一直说阴有小雪,可这里的老天执拗的很,总是不按预报的变换脸色,大概是地方太小,一阵微风就把那块本该落雨的云彩吹到别的地方去了吧。也不知道余先生的《探访名城》中所列的四大名城如南京、城都、兰州、广州会不会现在正飘着贵如油的春雨呢?       我不知道余先生为什么会在《游走废墟》中列出这么一卷叫做《探访名城》,更是奇怪他怎么单单选了这样的四座城市并称之为“名城”。按理说,中国可以称得上名城的地方多得很,北京、西安怎么可以不在其中呢?而且,这几篇文章相对于其他篇章来说都简短的很,更像是日记小语之类的文字。不过,独特而灵异的思想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       比如南京,他说:       “许多事,本来属于全国,但一到南京,便变得特别奇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历代妓女多的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让了艳丽色彩?历代农民起义多的很,哪像葬身紫金山的朱元璋和把南京定都为天京的洪秀全,那样叱咤风云,闹成如此气象?历代古都多的很,哪像南京,直到现代还一会儿被外寇血洗全城,一会儿在炮火中做历史性永诀,一次次搞的地覆天翻?”       这是南京的特别。                比如城都,他说:       “中华文明的所有一切,城都都不缺少。它远离东南,远离大海,很少耗散什么,只知紧紧汇聚,过着浓浓的日子,富足而安逸。那么多山岭围护着它,它虽然也发生过各种冲撞,却没有卷入过铺盖九州的大灾荒,也没有充当过赤地千里的大战场。只因它十分安全,就保留着世代不衰的幽默;只因它较少刺激,就永远有着麻辣的癖好;只因它有飞越崇山的渴望,就养育了一大批才思横溢的文学家”。       这是城都的。。。我不知道说啥好了,那时的城都还是那样安逸、安全,与世无争的过着浓浓的日子,而5.12一场大地震足以震撼九州了,我们终于知道,强悍的自然安静的时候可以让你尽享安逸,暴躁的时候也可以轻而易举的毁灭美丽。好在,我们有坚韧的美丽的心灵,只要我们坚韧,世界依然美丽。       只是,文末的那句话会让我们深思:“城都的千古难题至今犹在:如何从深厚走向宽广?”         再如兰州,他说:       “这便是兰州,对立的风味和谐着,给西北高原带来平抚,给长途旅人带来慰藉。中华民族能在那么遥远的地方挖出一口生命之泉喷涌的深井,可见体力毕竟还算旺盛的。有一个兰州在那里驻节,我们在穿越千年无奈的高原时也会浮起一丝自豪”。       或者下次去兰州,真该品尝品尝地道的牛肉面与白兰瓜,因为它代表了这座黄河上游边的狭长古城的两种独特风韵:浓厚与清甜。         终究还得说说广州。       在广州,作为旅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早茶和花市了,“据说,即便是最动荡的年月,广州的花市也未曾停歇。就像广州人喝早茶,天天去,悠悠然的,不管它潮涨潮退、云起云落。”“以某种板正的观念看来,花市和早茶,只是生活得小点缀,社会大事多的很,哪能如此迷醉。种种凌厉的号令远行千里抵达广州,已是声威疏淡,再让它旋入花丛和茶香,更是难以寻见。“广州怎么回事?”有人在吆喝。广州人好像没有听见,嘟哝了一声很难听懂的广州话,转身嗅了嗅花瓣,又端起了茶盏。”       这段叙写很有意思,让人脑海中一下子就浮现出那样一个嗅花瓣、端茶盏的画面。就这一小段,足以品味广州了。              只是,四座名城的探访终究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0#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至此,我不得不说,对废墟的游走实在是一次劳心费神的旅游。《游走废墟》读完了,可以掩卷了,但是还得一次一次的再次掀开,因为思维远远赶不上眼睛的游走,更何况,要将其形成文字的时候又觉得曾经的阅读变得异常陌生,所以不得不一次次的从头再来,而每次重新的阅读似乎又可以带给你全新的心灵体验,这种状况一方面让你感觉劳心费神的累,一方面让你感受贴近深邃的快慰,只是那种追赶有时让人觉得失落:别人的境界是悬于天际的一轮圆月,美轮美奂,无论你是如何的渴望据为己有,或者哪怕短暂的拥它入怀,即使你已使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也是那么的徒劳,它依然那么静静的普照众生,经年累月,天长地久。你所做的努力只不过是让那美在你的心中愈加神秘,愈加圣洁,愈加可望而不可即。       扯远了,完成我的这一次阅读旅程吧,搁置着终究感觉是留着一条尾巴,还是收了的好。         《游走废墟》共有六卷,还有四卷是需要我从现在开始连缀的:《寂寞山水》、《文化感悟》、《探访名城》、《感悟废墟》。翻开来看,厚厚的一沓,感觉有些气馁了,怎么连缀?能完成吗?管他呢,不过是留个足迹而已。走过了,留个实实在在的足印多好,干嘛要那么小家子气,倏然而来,忽然而去,那么飘渺,不留痕迹的事我还是做不了。我走我的路,脚印斜了也不怕。呵呵。       《寂寞山水》写的是一些山水景致,按理现在的山水应该不寂寞。比如庐山、天柱山、狼牙山,比如三峡、都江堰。它们怎么可能寂寞?每天有那么多游人的搅扰,哪里有空寂寞?   似乎我是错了,有时熙攘恰恰是一种寂寞,因为熙攘是所谓人的不寂寞,而那不是山水的生活,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和水的灵魂是空灵,“山”只要“仙”,“水”只需“龙”,无仙无龙,山水在现代只成了供人游乐的空壳,没有人可以走进它的内心,它岂能不寂寞?!好在,余先生懂了。       《文化感悟》,终于回来了,文化。是的,文化。说了那么多,他始终摆脱不了的,其实应该说始终追寻的其实就是这两个字:文化。从《十万进士》到《一个王朝的背影》,从《抱愧山西》到《天涯故事》,哪个不是在讲中国的文化,其实不只此,之前的和之后的,都是一样的,余先生的所有讲述和游走,牵引他的无非就是文化。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命题 ,多么累人的一个命题,多么有责任的一个命题,多么没有终结的一个命题!所以,你瞧,这几篇文章的命题多有意思:首篇,《十万进士》,多厉害,这是中国的封建文化啊!科举制度,恰恰是被批判淹没了的科举制度,直接造就了托起中国封建社会的十万进士!因为封建社会,因为科举制度,因为十万进士,让我们后人无不扼腕叹息,无不深恶痛绝,那么又有谁可以想象,如果这一切没有了,现在的中国又会走向哪里?!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命题,就如希腊,就如埃及,就如巴比伦。    那么,再来看看《一个王朝的背影》吧。没想到的是,这里大篇幅的写的是“避暑山庄”。王朝是康熙王朝,那么强大,那么显赫,而现在这个王朝就如一个巨人,制造了恢弘,然后转身而去,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强壮的背影。我们远远的凝望着这个背影,就如穿行在现在的避暑山庄,感受巨人的气息,感受辉煌过后的那一声叹息。 《抱愧山西》,其实,读完以后真的觉得我们都该抱愧的,不仅仅是山西。常常因为自以为是,就自以为是的抱怨好多东西,当真正走近它,你会觉得,自己是怎样的自以为是。这话说起来有些绕口,但确实是真的。常存抱愧之心,或者就会放达许多。就像在山西面前,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天涯故事》回到了“天涯”,文化从山西走到了海南。是海南的文化,是海南的历史,其实也是中华的文化。头开的简单,一头鹿的回眸一笑;尾收的简单,还是鹿的故事,只是,“嫣然一笑,天涯便成家乡”。“嫣然一笑,女性的笑,家园的笑,海南的笑,问号便成句号”。       原来,所有故事,便是以一笑获得了永恒?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8 02:15 , Processed in 0.0455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