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1#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即便像吃过苍蝇一样,想起来就想抽自己两巴掌,但是不得不承认,文化苦旅这本书,是我人文启智的一本读物。
      就好比读者文摘,矫情归矫情,只要你是这个年代的,说自己没受过影响,鼻子会变长的。
      问过很多朋友,结果也是一样。
  
      读文化苦旅,当初的自己,总是不由地会被其中的情绪、场景和描述的细节所打动,由此毫不怀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判断是正确的。
      尤其是开卷的第一篇文章,关于莫高窟的人文典籍的流失,这曾经让多少人痛心疾首,从而膜拜这种大义凛然。并从中得到自身道义上的满足感。
      这其实是我们自身的弱点,不关那个小人的事儿。
      而就是这篇情绪激烈而貌似正义的大义凛然,事实上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的典范。
  
  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发现藏有经书的洞窟
  
      这个某个人语中“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中国农民”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徒步50公里,两次上报当地知县,无人搭理他
      骑驴800公里,上访道台大人,道台以“还没我的书法好”打发他回去
      打扫数百个藏经洞的积灰,将一批有价值的经文妥善保管
      而期间,包括叶昌炽在内的“著名学者”不断带人来顺手牵羊经文宝物
      直到斯坦因出现。
  
      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
      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
      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
  
      而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后来连醉心于壁画的张大千也加入了破坏的行列。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
  
      大量经卷的散失,曾经使王圆箓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藏经洞是他发现的,多年来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夺,又如此贪心,使他感到极大的愤慨。所以,当1914年斯但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后,王圆箓对他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是这样记述的:“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
  
      最后,两段史料可以王圆箓正名:
  《西域考古图记》中,斯坦因谈起王圆箓:“他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西方人来到中国带走文物的时候,当地官方“收受费用”后,据了可证,并且一路安排了官兵保护,王圆箓根本无法阻挡和拒绝。
  
      我想,真实的王圆箓,是值得道一声尊重和致敬的。
  
  ------------------------------------------分析信口雌黄者的分割线-------------------------------------------
  
         这些资料,只要简单的翻翻史料,绝对不会搞错。我想汗牛充栋的某大湿一定是知道的。
      那他为啥要胡说八道呢?
      这里提供两种解释:
                       壹
      从精神病学的角度来说,在某种脑前叶肿瘤或不可知的损伤前提下,有可能引发抽象细节和判断脱节的病症。
      具体的症状是对细节和情绪的了解和阐述非常准确,但与此对应的判断和认知,则一塌糊涂。举例来说,有个人,他可以明确的认出凤姐黝黑的皮质和突出的大嘴,但他会判断这是头大猩猩。(不许笑,我知道你想说这是正确的)这是种病,得治。
      在某大湿的作文中,这种抽象细节和判断的脱节和荒诞,处处可见;到川、震时,大湿涕泪居下而做出我们应该顾全大局的判断,则证明疾病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境地。
      某大湿是个精神病,这一结论让人很欢乐,不过第二种解释,就很不欢乐了。
  
                       贰
      为了证明自己的崇高,则将自己捆绑在大义之上,不惜贬低和污蔑他人,达成自身的目的。
      通过所谓正义的情绪,误导他人盲从,从而打击无辜者,令无辜者身败名裂。
      似曾相识么?在某个10年间,这事儿少么?
  
  
      无论是藏得再深,一再否认装无辜,可是正如某大湿自己所说,人到了中年,思维就已经有了一种定式,不像年轻时那么可塑了。
      那么,作为一个可鄙者,他思维惯性恰恰出卖了自己,让我不得不相信,那些可憎的传言,的确是真实的。
      借此,也为某大湿正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2#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余秋雨先生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走过黄沙漫天的莫高窟,在道士塔前无奈喟叹,站在云深不知处的庐山,路过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在宁波经历百年风雨的天一阁,在家乡濒临绝种的滩戏,在斯人已去的黄鹤楼,先生留下了他沉重苦涩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思索。  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启发我们对正在流失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多一点关注,多一点亲近。就如余秋雨先生的苦旅原因: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3#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苦旅》的自序中余秋雨这样说:最好是单身孤旅,但眼下在我们这儿还难于实行;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都雇不到了,我无法穿越那种似现代又非现代、由拥塞懈怠白眼敲诈所连结成的层峦叠嶂。
  
  ……
  
  文字的高尚在于它可以刻画、描绘、甚至还原出一种纯洁的、理想的、贵族的、可望而不及的境界。
  文字的丑陋在于它可以肆意标榜任何一种事物是多么高尚、多么超凡脱俗。
  界限只在于书写者打算出卖自己百分之多少的良心。
  
  “轻舟”、“毛驴”,目前来说是有多少人在向往。回头看来,却也难免感觉矫情,文化人的矫情、知识分子的矫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4#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化千年流传,靠的就是一辈人又一辈人的心心相传,雨哥犀利的文笔让人在文字流转间慢慢思考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5#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跟余秋雨先生写信的机会 我的开头称呼会是亲爱的余爷爷
  本来想找一句最喜欢的句子当做这一段的第一句 翻来覆去 找不到.
  
  今天《语言名篇多元解读》期中测试 要求用诗词鉴赏基本知识 分析柳永的《雨霖铃》 怎样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这真的是原题)我答的关键点是意境与意象的结合
  
  我想说的就是 我敬爱的余秋雨爷爷 字字句句行行段段篇篇 凄凄惨惨戚戚 都是意象与意境的结合。
  没有我最喜欢的一句 全部都是我最最热爱的字字句句行行段段篇篇。
  
  看他的文章只能更加了解罗丹大师的那句''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以后的一百万年里 再不会有这样这样的文字 人们看见的风景不再在眼里,不在心里,不在文字里 只是在照相机不断的对焦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6#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读这书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作文,当年五中的那位语文老师说文章要有点深度,于是我就选择了在我们当时看起来很有深度的这书,现在看看不过是娱人娱己而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7#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尖锐的笔锋,涤荡的情感,精炼的文字,以及最重要的是它背后深沉的思索,都使他的作品熠熠生辉。泛滥的情感,既成就了他的豪情,使他成为一个好男人,却成为他作品的瑕疵。因为优秀的纯粹的作家走进剧院碰到动情的情节应该仰望天花板让那滴盈眶的眼泪生生收回,跳出舞台看台上台下,流下那颗眼泪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观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8#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这样是否正确,把一个名族的历史悲剧肩负在一个小小的文化人身上。我不能说他写的有多好,的却,很多人从中挑剔出无穷的瑕疵。有时候看来这番或是那番的文化对话,余秋雨总是一副大力凛然的痛苦与无奈,觉得有些做作。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那些同情,那些苦难,只能用放大镜变成一幕幕的戏剧,然后表演给我们这些无穷的看客。
  历史的尘埃化作这些悲凉的屹立时,谁能去责备是谁的不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9#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0#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第一次读这本书,就深深被吸引,去国外留学时,也是唯一随身携带的一本书,时至今日,十多年过去,每次闲暇时拿起读几篇,仍然非常欢喜。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07:22 , Processed in 0.0482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