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1#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在初中。懵懵懂懂。后来,高中在读,感情更深了一层。能够感受得到先生的文化底蕴和情感。等到,大学在读的时候,会很不自觉的感动和想哭。一种不可言语的情感。很多文章,都可以不自觉的背下来了,真的印到骨子里了。很受启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2#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轨迹是一条弧线,或者说人生就是一段旅途,在旅途中体验,发现其中点点滴滴。透视这个社会时,是一种隐痛的过程。虽然书中文字有点儿过于注重辞藻甚至有点累赘,但是还是不乏深度的思考,或视野广阔气势恢宏,或内心细腻娓娓道来,或褒或贬,或喜或忧……
     文化苦旅,苦中带甜,似乎这也是人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3#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从这本书里,不仅能了解学习中国文化,而且还能感受到作者的那份对中国文化的热度,和作者所表现的文学审美心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4#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看的散文类的书,一直以为自己不喜欢这种类型的书籍,但看过去总能引起心灵的悸动。每天看几篇,那时候我的睡眠很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很认真的把这本书读了两遍。
   喜欢的只是他的才华,喜欢那个写废墟,白发苏州,风雨天一阁的余秋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6#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自己还是有些读不懂,毕竟是很久以前读的了,可是我知道,捧着那本书时,心中会泛起微微的感动,希望有机会能够在用心读一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7#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这本初中的读物,着实让我感觉到余大师的深厚造诣。那种积攒着深厚经历和对文化的理解,却能够像讲故事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更加觉得有时候对于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构建于文字之上,更多的是感悟的力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8#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即便像吃过苍蝇一样,想起来就想抽自己两巴掌,但是不得不承认,文化苦旅这本书,是我人文启智的一本读物。
      就好比读者文摘,矫情归矫情,只要你是这个年代的,说自己没受过影响,鼻子会变长的。
      问过很多朋友,结果也是一样。
  
      读文化苦旅,当初的自己,总是不由地会被其中的情绪、场景和描述的细节所打动,由此毫不怀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判断是正确的。
      尤其是开卷的第一篇文章,关于莫高窟的人文典籍的流失,这曾经让多少人痛心疾首,从而膜拜这种大义凛然。并从中得到自身道义上的满足感。
      这其实是我们自身的弱点,不关那个小人的事儿。
      而就是这篇情绪激烈而貌似正义的大义凛然,事实上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的典范。
  
  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发现藏有经书的洞窟
  
      这个某个人语中“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中国农民”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徒步50公里,两次上报当地知县,无人搭理他
      骑驴800公里,上访道台大人,道台以“还没我的书法好”打发他回去
      打扫数百个藏经洞的积灰,将一批有价值的经文妥善保管
      而期间,包括叶昌炽在内的“著名学者”不断带人来顺手牵羊经文宝物
      直到斯坦因出现。
  
      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
      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
      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
  
      而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后来连醉心于壁画的张大千也加入了破坏的行列。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
  
      大量经卷的散失,曾经使王圆箓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藏经洞是他发现的,多年来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夺,又如此贪心,使他感到极大的愤慨。所以,当1914年斯但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后,王圆箓对他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是这样记述的:“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
  
      最后,两段史料可以王圆箓正名:
  《西域考古图记》中,斯坦因谈起王圆箓:“他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西方人来到中国带走文物的时候,当地官方“收受费用”后,据了可证,并且一路安排了官兵保护,王圆箓根本无法阻挡和拒绝。
  
      我想,真实的王圆箓,是值得道一声尊重和致敬的。
  
  ------------------------------------------分析信口雌黄者的分割线-------------------------------------------
  
         这些资料,只要简单的翻翻史料,绝对不会搞错。我想汗牛充栋的某大湿一定是知道的。
      那他为啥要胡说八道呢?
      这里提供两种解释:
                       壹
      从精神病学的角度来说,在某种脑前叶肿瘤或不可知的损伤前提下,有可能引发抽象细节和判断脱节的病症。
      具体的症状是对细节和情绪的了解和阐述非常准确,但与此对应的判断和认知,则一塌糊涂。举例来说,有个人,他可以明确的认出凤姐黝黑的皮质和突出的大嘴,但他会判断这是头大猩猩。(不许笑,我知道你想说这是正确的)这是种病,得治。
      在某大湿的作文中,这种抽象细节和判断的脱节和荒诞,处处可见;到川、震时,大湿涕泪居下而做出我们应该顾全大局的判断,则证明疾病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境地。
      某大湿是个精神病,这一结论让人很欢乐,不过第二种解释,就很不欢乐了。
  
                       贰
      为了证明自己的崇高,则将自己捆绑在大义之上,不惜贬低和污蔑他人,达成自身的目的。
      通过所谓正义的情绪,误导他人盲从,从而打击无辜者,令无辜者身败名裂。
      似曾相识么?在某个10年间,这事儿少么?
  
  
      无论是藏得再深,一再否认装无辜,可是正如某大湿自己所说,人到了中年,思维就已经有了一种定式,不像年轻时那么可塑了。
      那么,作为一个可鄙者,他思维惯性恰恰出卖了自己,让我不得不相信,那些可憎的传言,的确是真实的。
      借此,也为某大湿正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9#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余秋雨先生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走过黄沙漫天的莫高窟,在道士塔前无奈喟叹,站在云深不知处的庐山,路过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在宁波经历百年风雨的天一阁,在家乡濒临绝种的滩戏,在斯人已去的黄鹤楼,先生留下了他沉重苦涩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思索。  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启发我们对正在流失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多一点关注,多一点亲近。就如余秋雨先生的苦旅原因: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0#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苦旅》的自序中余秋雨这样说:最好是单身孤旅,但眼下在我们这儿还难于实行;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都雇不到了,我无法穿越那种似现代又非现代、由拥塞懈怠白眼敲诈所连结成的层峦叠嶂。
  
  ……
  
  文字的高尚在于它可以刻画、描绘、甚至还原出一种纯洁的、理想的、贵族的、可望而不及的境界。
  文字的丑陋在于它可以肆意标榜任何一种事物是多么高尚、多么超凡脱俗。
  界限只在于书写者打算出卖自己百分之多少的良心。
  
  “轻舟”、“毛驴”,目前来说是有多少人在向往。回头看来,却也难免感觉矫情,文化人的矫情、知识分子的矫情。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0:22 , Processed in 0.0600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