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1#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初读,不懂;
  又读,懵懵懂懂;
  再读,理解其中的苦;
  还读,慢慢回味苦,并无奈,偶遇快乐瞬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很适合中学生,向他学习,你高考作文至少55分。不过个人认为他的文章很多就像泡沫经济,风一吹,剩不了多少实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3#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读这本书有一点早,还上初中的时候读的第一遍。
  余先生的文笔无人能及,不只是大气,还有一种气场。
  那应该是多年对文学的执着积累而成的。
  说实话余秋雨先生的书我只读得懂这一本,自己很肤浅。
  很多时候看看它会发现,一个地域一片文化艺术群都是一座博物馆。
  没有内在的沉淀如何流传千古。
  我爱书中的敦煌。
  历久弥新的热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4#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尽管现在余秋雨先生已经成为了…….的代名词,还总是不在国内,爱乌恨乌如我还是不能不喜欢这本书。文化苦旅之于我是种启蒙,之前是一个跟着旅行团到处乱跑下车照相的死小孩,之后是照完相还能多想点儿东西的……不能算是大人,可是多少学会了思考。
  从文化苦旅开始,我开始觉察到脚下土地的沉重与热忱,开始喜欢把时间和空间相连结,站在古老的地方想象古老的情节,就好像自己也看见了那些热火朝天浩浩荡荡的场景。当然,还有杀戮和无知。
  一种和过去对话的方式,是多么有意思的游戏啊。尤其是之于过去你显得那么苍白和一无所知。越是探求,自己就越是贫瘠,所谓苦旅,是不是也有这个意思。
  而振奋的是这种贫瘠从不令人沮丧,反而带来了某种精神。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是初中,道士塔。只一句,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一下抓住了我的心。那时候不明白什么所谓大国尊严,历史遗恨为何,只是觉得,无限凄凉。
  
  后来再读,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忧伤,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宝损失问题,牵扯太多。
  
  我看文化苦旅,对大多数文章都不甚深究,唯一觉得无法释怀的,就是道士塔了吧,总觉得,相较其他,不是附庸风雅,吟诗作对,畅怀古今,而是真正作为一个中国人,去思考我们的文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6#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人品不行,怎能为师。《南方周末》最近有一篇文章写了些大家不了解的有关“余”的文章,推荐大家去看看。写的是其人不肯面对过往错误的一些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多年前看文化苦旅时,印象最深刻的是道士塔。我愤恨王道士的无知与愚昧,愤恨那蝇头小利的诱惑。那时,我冲动地想学鲁迅,用笔来救赎精神的罪。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事情由不得我个人去左右。会发生的仍旧会发生,因为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价值观和未知的未来,总会让我们自己在无形中犯下大错。王道士是可怜与可悲的,希望世人不要仅仅知道王道士的可笑,而是亡羊补牢,快快行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8#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在漫漫黄沙中叩开历史之门,发出了对历史的第一声感慨,感慨中饱含人生沧桑感感,置身于历史文化,总能让我们感到一种无奈,无奈中让我们略显憔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9#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相信所有80后都读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相信也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在高考前背过他的优美文字。不说现在关于作者的争议,就书而言,我个人认为文化苦旅真的不错,有对各地文化的深度思索,有对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的美妙描述。一尺地方,经他的笔一描述,仿佛成了活物,生动而真实。正是这本书,让我从此喜欢上写散文,渐渐散文读得多,写得也多了,便不再有模仿痕迹。可每当我再次读他的书,还是会回想起,以前拿着文化苦旅当宝贝,时时模仿的时候,那时的我勤奋刻苦,单纯的可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0#
发表于 2012-8-19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我喜欢上面余秋雨所说的这段话。
  
  文化苦旅,是一篇联络历史及今天的交集。从第一篇的“道士塔”,“莫高窟“到最后一篇“这里真安静”。其实更多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今天。在作者眼里,中国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魅力。在作者的一篇篇游踪中,浓缩了中国历史文化几千年的厚重和体魄。
  我以前很喜欢阿甘,喜欢他的美国苦旅。今天也同样喜欢余秋雨的这本单身孤旅。我喜欢那种没有接待单位,没有恼人的旅行社的路线安排。打开地图,自个开始设计路线,从中国的过去一路走下来,行行止止,把中国的过去都走个遍。但这恐怕也只是自己的一个梦想而已。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07:26 , Processed in 0.0417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