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24|回复: 29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苦旅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22: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作者:
      余秋雨,1946年生,汉族,浙江人。文化史学家、艺术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沙发
    发表于 2012-5-22 22:48:00 | 只看该作者
    好书!值得细细品味~

    继续阅读 文化苦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8-1 09:17
  •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3]偶尔看看II

    板凳
    发表于 2012-5-23 18:35:0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学问”的学问可广着呢,研究不同领域学问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如研究国学的,就是要低调,内敛。练的是内功。整天在外招摇,一点也不稳重,自然领悟不到国学的奥义。
    如果苏东坡泉下有知,恐怕也会嫉妒羡慕余先生与凤凰卫视游遍全球,有吃有喝,有钱赚,有人关注,有美女相配的经历啊。
    余先生啊,是您自己身体里躁动不安分的因子太多,不是“辉煌的知识文明”压的您疲倦啊。

    继续阅读 文化苦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8-1 09:17
  •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3]偶尔看看II

    地板
    发表于 2012-5-23 18:37:59 | 只看该作者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

    排这句。

    不去想,怕忘记;想太多,我会痛。

    继续阅读 文化苦旅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苦旅——已不知读了多少遍,但却百读不厌;
      夜深时,一个人,一本书,书桌前,台灯下……
      这一路走来,甚是辛苦,但却充盈,
      每一站,每一景,每一物,恍如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
      那份情,只待我独自咀嚼!回味……
      人生亦是如此,一路的艰辛,待到回头时
      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殊不知自己竟有如此能耐,
      惊喜之余,还有那一份感伤!
      这份享受如此之美,且让自己如此回味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结果,更多的是体验那分过程
      犹如此趟苦旅
      到了终点,不过只是舟车劳顿之后的疲乏,一觉之后……
      但回味旅途,是如此之美妙
      虽然在路途,感触不一,但心中那份念想
      依然让我泛起涟漪!
      美在回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读文化苦旅的时候,觉得写的真好,那个时候老师让我们做读书笔记,我大段大段的把这些内容搬到笔记本上了,后来,渐渐的觉得不那么好了,余秋雨其实是把文化当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写,写的很浪漫很煽情很不文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读《酒公墓》后感
             有人说,酒公张先生是中国式的浮士德,”学究天人“可终究悔恨一生。
      我们读完这些悲剧,总得思考,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才能不愧于历尽万世淘洗而仍旧能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而这也就是悲剧流传的意义了。
      
             张先生是失败的,其一在于胆怯。在上海文化圈与人结交时,因其三句不离逻辑而被人耻笑,就开始毫无自信自我否定了,不仅否定了自己几年之学的努力,也否定了中国逻辑学的未来。倘若对于自己所选择的逻辑学有偌大的热爱,这种热爱能战胜尴尬、战胜暂时的卑微带来的窘迫的话,他就不会轻易放弃他当初攻读逻辑学的主旨:理一理中国人随意的思绪。在县城中学教英语时,因讲到love这个敏感的单词并补充了一些解释,全班同学哄堂而笑,导致无法讲课。此时的他也胆怯了,竟造谎逃回家作罢。或许我们真的无法理解在一个信息闭塞的不开放的时代里,跟一群青涩懵懂的孩子谈及敏感的话题时被嘲笑后是一种怎么样的窘迫,但是如果无法让孩子们正视这正常之物,无法让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得以建立起来的话,我想这不算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很佩服我初中的生物老师,她上课既风趣幽默又不失严厉,她曾信誓旦旦地跟我们解释她讲到人体生理结构时毫不羞涩的原因:这种东西,哪位生物老师讲到都会不好意思,但自己用一种正确的心态面对,久而久之,自己便会不脸红,学生也不会因自己的脸红而跟着有太大的情绪变化了。我不知道她用了多大勇气去克服这种羞赧,我只知道,她是自称自己为”笨鸟“的,而通常一名校长、一位女强人,绝对是那只先飞的”笨鸟“。张先生缺的,正是那么一种”我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坦然勇敢的精神,总是畏惧着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用别人参差不一的评论来形成自己片面的社会存在感和价值作用,而这种被胆怯一次次击败了的却又不懂得爬起来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其二在于压抑自我,意识不到与外界的冲突。他很懂得融入社会,到师范学院寻工作,不缺逻辑教授,只缺英语教师。虽说他作为留学生也擅长于英语,但我们知道,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把逻辑发扬光大,这由他费心向师范校长阐述逻辑课的重要性可得知。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校不需要逻辑课,也不需要你来教逻辑学。这可就使张先生木然了,在坚守理想和屈服现实间的艰难抉择中,他选择了欣然接受后者。可有人会说,这两个选择并不冲突,我也同意你的说法,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人是在屈服于残酷的现实的同时不忘坚守自己的理想的,从古时越王勾践到今日钢琴王子刘伟,从拿破仑到熊素琼,成功的人不乏少数。而张先生呢,是作为一个屈服了的失败者被铭记的,他对自我的压抑,导致了一世一事无成。而且,他的一手好字,也空只能用来给人写墓碑,赚取些许的酒钱用以买酒浇愁罢了。
            其三在于对自我要求太高,不懂得释怀。张先生一出生便背负了兴盛家族的重担,一世扛着”状元后代“的龟壳。稍有不如意便视己为永不翻身的败者,不懂得给自己以适当鼓励重出江湖。如此容易被困境折服,如此容易颓靡不前,又如此看重家族的名声,稍微活得穷酸一点,便是对不住祖宗,也对不住自己了。看人家陶潜活得多自在,重要的是学会放下名利的枷锁,寻找本心,笑看荣辱,不折不挠啊!
            悲矣,酒公!吾等必不重蹈汝之覆辙,以骁勇之心、坚持之心、坦然之心面对形色世界,完吾等之梦想,无悔于吾等之青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无所谓除文字外有多少关于作者的是非 看书 本就是于文字有关 即便学识有限不足以完全识得提及的典故 但那些文字 静下心来看 就可以感受到文字好似化作暖流 缓缓地沁人心脾 即便观毕多少觉着有些文辞的堆砌与矫饰 但 文字始终是润人心脾的 这也是极好的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尽管作者近些年来绯闻不断,但你不能不为这本散文集所震撼。书中有对自然河川的描绘,有对人文景观的记叙,有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但一条基调始终贯穿全书,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思考与探求,同时附带着对中国人(尤其是古代文人)人格与灵魂的寻查。浪漫主义者固然会为这些华丽的散文所感动,现实主义者则也会被书中所表现的“文化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文化”而吸引。
          全书文字或幽美清新,或沉郁悲怆,或精炼凝重,或深邃苍凉,浓厚的文化气息馥郁其中。作者还引经据典,诗词曲赋、历史典故穿插其间。读罢全书,不仅会折服于作者那渊博的文化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会发出和作者相似的或赞叹或忧伤或苍凉的感喟(只是囿于文笔无法透过文字表现),甚至有种即刻也要去进行一场“苦旅”的冲动。此书虽不足四百页,纸张轻薄,但读完后顿觉十分厚重。
          这本书确实需要全神贯注地专心阅读,决不可亵渎怠慢,否则便会错误地认为它枯燥乏味。或许由于缺少阅历和才疏学浅,书中的许多主旨自觉还尚未领悟尽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8-19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刚上初中,同学极力推荐余秋雨的书。
      到了书店,翻了翻,就是《阳关雪》里的一句话,买下了这本书。
      以至于那个时候的作文写出来,都是受了余秋雨的影响。
      虽然文字过于绕揉造作,但是现在读来还是依旧有着当初的震撼,不管别人怎么说,这书对我影响很大。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1:31 , Processed in 0.0525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