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7| 0
|
撞车 |
最新书评 共 1 条
古尔齐
英国作家詹姆斯·巴拉德在78岁之高龄去世了,中国人喜欢跟他攀关系因为巴拉德出生在上海,曾被关在日军龙华集中营。但是我想在这里谈他的小说《撞车》,根据这本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拿了戛纳的“评审团特别大奖”。
故事讲一群车祸幸存者,在车祸那剧烈撞击、生死之隙的瞬间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与快感,于是,就故意开着车相互对撞,来不停地寻找那种让他们快乐的感受。故事中同时夹杂着大量超前的、非常态的性行为,《泰晤士报》的书评人说那是他看过的最恶心的一本小说。通过车祸来寻求性刺激,这个意象可以有很多种解读。
首先,法国哲学家福柯曾提出了“极限体验”的概念,人通过某种非常态的行为来达到真正的自我。福柯觉得,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宗教改革时期的激进新教教派,我们这个时代的萨德及其热衷于性爱的追随者们,尼采及其哲学继承人,那些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里得到了最生动描绘的革命虚无主义者,以及包括波德莱尔和贝克特在内的一系列极其躁动不安的现代诗人、画家和艺术家,都是“极限体验”的追逐者,当然,《撞车》中的人们也是。
车是什么?人们坐着车日行万里;开着车到汽车麦当劳解决食欲;然后在驾驶位置上BJ来满足性欲;为了车里的油要发动战争、操纵政治;汽车的研发、制造、广告、销售各个环节几乎集中了当下社会最顶尖的智慧。车是什么?是浓缩了现代文明成就的象征。
可就在人们可以坐着车日行万里、享受移动的自由的时候,你会发现,真正自由的不是人自己,而是车。人想开着车去越来越远的地方,他们的身体蜷缩在车里面变得僵硬、肥胖,他们被迫要在为了争夺石油而发生的数次战争中献出生命。现代文明,曾经许给人们一个自由的美愿,可当人们发现并不自由时,已经退不回去了。就像每天早晨,那些缺乏睡眠、一身倦怠的白领在总如夜晚般的地下铁中穿行,车厢里却放着汪峰的歌,“我想要怒放的生命,想要翱翔在辽阔天空”,可是无法摆脱格子间命运的白领们面无表情,这真是一种绝妙的讽刺。
可是,在巴拉德的《撞车》中,车被撞毁了,现代文明的象征被毁了,现代文明下所有的压制、异化、束缚、煎熬与绝望都在那一刹那,在精神层面上被撞毁了。于是,像福柯所说的,人们找到了真我。在电影《撞车》中,男主角詹姆斯在车祸之后躺在病床上说,当汽车冲向路边,撞倒了许多广告牌的时候,他几乎感到了一种解脱,在车祸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对啊,那些把人类最先进的智慧运用得淋漓尽致的广告是什么,不过是绞尽脑汁骗你掏钱的伎俩,是消费社会中的皮条客。撞向广告牌这个行为,就是向消费社会、现代文明下达的宣战书。
无论圈内圈外,人们对巴拉德的评论总是褒少贬多,恶心、变态、怪异等字眼儿是他被迫贴在身上的标签,就像是犹太人被迫佩戴的黄色六角星。巴拉德在自传中写道:“母亲常对我说,由于她身材苗条,而我的头太大,以致在分娩时我的头受挤压变形。”
其实,并不是巴拉德头脑变了形,而是人在消费社会中被挤压得变了形。我们退不回去了,只好硬撑着,说一切都没问题,一边在人群中说明天会更好,一边回家翻看卡夫卡的《变形记》。
巴拉德语录:
1,人们之所以会费尽心机地去拯救鲸鱼和海豹,因为人们知道自己也会出现在那个名单之上。
2,在任何领域我对任何的建议,就是相信你所痴迷的东西;发现它们,信仰它们,让它们把你变成梦游者。
3,性爱乘以科技,等于人类的未来。
4,对待周遭世界最谨慎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假定它完全是本小说。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15 00:30 , Processed in 0.26652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