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完美的间谍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3-28 14:13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14:2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年度畅销书。被美国文豪誉为战后最好的英文小说。
      勒卡雷在中国拥有精英粉丝:张爱玲  王朔  梁文道  毛尖  唐诺  止庵  小白  龙一
      父亲是骗子,儿子是间谍。一段爱恨纠结的父子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4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22 15:11:03 | 只看该作者
      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对侦探小说曾经有段犀利的评论,大意是我们现代的文学和现代社会一样,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感情和立场,小说陷入了混乱和分裂,而侦探小说则是应现代社会的思潮而生,代表着秩序,命运和人的责任。
      浏览一下西方的现代文学史,博尔赫斯的针砭不无道理。而博尔赫斯对侦探小说的钟爱可以反映出一种对秩序和责任的期待。现代的小说读者是一批更为饱经世故,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他们是现代文化孕育出的一代人,他们期待的小说家应该和现代社会一样纷繁复杂,但又具有直指人心的简单力量。
      勒卡雷就是这样一位小说家,他是我们时代的小说家。在我的眼中,勒卡雷写出了二十世纪这个时代,就像狄更斯写出了十九世纪一样。从勒卡雷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不少英国文学大家的影子,狄更斯寥寥数笔勾画人物的本事,毛姆对人性的洞察力和淡淡的嘲讽,康拉德的阴郁和隐藏的热情,当然还有与其气味相投的格雷厄姆格林,而勒卡雷为英国文学史创造了新的经典。
      《完美的间谍》是勒卡雷最富自传色彩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精彩地描述了自己的前半生,主人公马格纳斯的人生轨迹几乎完全与勒卡雷吻合。勒卡雷生于1931年10月19日,父亲理查康威尔是一位诈骗高手,曾因诈骗罪被捕入狱,他是一名野心勃勃的骗子,甚至一度参选议员,母亲在勒卡雷年幼时即离家出走,而勒卡雷至成年时甚至未知自己生母的姓名,18岁到瑞士波恩大学攻读德语,之后进入牛津大学,后又任教于伊顿公学。1959年,勒卡雷开始进入外交及联邦事务部工作,曾经到波恩大使馆任职二等秘书,也曾担任汉堡领事,之后被MI6吸收。勒卡雷在MI6的工作是吸收来自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避难者,据说勒卡雷还负责经营过英国在奥地利的情报站。终结勒卡雷间谍生涯的是大名鼎鼎的金菲尔比,他向KGB出卖了很多英国间谍,勒卡雷也是其中一位。
      格雷厄姆格林有句话,童年是小说家的存款。《完美的间谍》沿着勒卡雷的人生历程一路写来,从中我们可以窥出勒卡雷写作风格与气质的一些源头。勒卡雷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就领教了各种诡计高招,对于幸福、诺言、理想、主义乃至一切看上去很美很热闹的东西,勒卡雷都学会了保持警惕,冷眼旁观,做一名“局外人”,勒卡雷作品中主人公大都具有这样的气质。而学院生活使勒卡雷看穿了上流社会的虚伪荒谬。英国情报机构不仅仅让勒卡雷体验到了错综复杂的间谍生涯,更让他看到了官方机器冷酷残忍,矛盾而分裂的内幕。
      《完美的间谍》讲述了双面间谍皮姆的一生历程,他的父亲瑞克是一位骗术高手,像幽灵一样出没在皮姆的生活中,每一次他的出现都会扭转皮姆的生命轨迹,最终将他推上不归路。而另一方面,皮姆也从文件记录,支票,信件以及法律文件等各种线索中编织自己的父亲,在无尽的伪装和探寻中,皮姆最终成了“完美的间谍”。
      《完美的间谍》和勒卡雷其他作品一样,不仅仅是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改编出的故事,更是他和自己对话,治愈自己情感创伤的手段。在著名的追寻卡拉三部曲中,他可以塑造出比尔海顿(原型为金菲尔比),向其追问:“为什么要背叛我?为什么没有人爱我?”,然而借斯迈利的胜利告诉自己,即使人生之路曲折而黑暗,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就会有希望。但《完美的间谍》中他不能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自己的父亲,在勒卡雷看来,一个人永远无法摆脱他的父亲。间谍以欺骗为业,将身边的一切都当作陷阱和圈套,“完美的间谍”应该背叛一切,将欺骗进行到底。书中有一段话颇能表明勒卡雷的心曲:“皮姆决定,无论相信与否,都要否定自己所见的一切。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太过稚嫩,太过缺少权威,他找不到严格的评断可以反抗。那些粗俗、追求享乐的人们,如此坦率,如此喧闹,对他内向的心灵来说,实在太过无拘无束了。他们热衷于自己的成功,太过明显也太过于善变,太缺乏地域、血缘与阶级的观念。他们不明白在皮姆生命中始终伴随着压抑自制犹如背景音乐的静默。”
      勒卡雷在前言中写道:“我父亲总是说,如果没有他,我就什么也不是。很可能,在我宁可不去想的某些方面,他是对的。”就如同斯迈利害怕成为冷酷的卡拉一样,皮姆(勒卡雷)也害怕成为自己的父亲瑞克(理查康威尔),勒卡雷无法像以前那样,塑造一个英雄去战胜记忆中的黑暗,他采取的是用小说的技艺去给这段不堪回首的黑暗经历“除魅”,探究自己的人生足迹,探究自己父亲对自己的烙印,最终从父亲的阴影中走出来。而勒卡雷抒写自己年轻生涯的笔触轻快明朗,一扫自己以往凝重沉郁的风格,写英国乡村小镇的童年时光,维也纳的引伴交游,牛津的学院生活,无不引人入胜,清新流畅。
      尽管这本书也许不是勒卡雷作品中最好看的一本,但其对勒卡雷的意义却很重大:这是我一生不敢触碰的黑暗与恐惧,现在我把它们写出来公诸于世。正如罗兰巴特所说:“如果故事里没有一个“父亲”,讲故事就没有意义了。所有的小说都有一个源头——俄狄浦斯。小说家的目的永远是追溯自己的本源,讲述自己与命运的搏斗,以及那些温柔和憎恨的记忆。”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9 01:59 , Processed in 0.0484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