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球状闪电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一口气看完的,很震惊很感动,为书中的人物们,为了追求一个飘渺的梦而穷尽一生而不悔,但是他们又是很幸福的,他们知道自己的一生将会为某样东西而付出。高中时期的我当时很迷茫,我知道自己努力地学习为了什么。然后又一口气再看了几遍。现在大学的我任然在空闲的时候翻翻这本书,感动依然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星云I-天意
  钱莉芳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星云特刊 / 15元 / 平装 / 238页
  
  
  
    星云II-球状闪电
  刘慈欣 / 2005-6 / 四川科技出版社 / 22.0 / 平装 / 281 pages
  
  
  
    星云III-基因战争
  胡行 / 2006-02-01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15.00 / 平装 / 234 pages
  
  
  
    星云IV-深瞳
  陈楸帆 / 飞氘 / 七月 / 2006-09-01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15.00 / 平装 / 226 pages
  
  
  
    星云V-格兰格尔5号
  吴弼川 / 2006-11-01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星云Ⅴ / 15.00 / 平装
  
  
  
    星云VI:掉线
  拉拉 / 2007-08 / 四川科学技术 / 掉线 / 15.0 / 平装 / 165 pages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在我看来小说从来不是一个能把事情说清楚的东西,它不太擅长"事情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样的工作,反而很喜欢讲"其实这块垫板背后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或者"你不要以为这件事情真的那么简单"
  
  如果你读完一本小说后很满足的说了句"啊,我学到了XXXXX",那这多半只能是二流货色
  
  因为好小说从来不替你解决问题,它只负责为你产生新问题
  
  "混沌"是小说的根本,,,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比如据说托尔斯泰貌似是非常讨厌他的那个安娜的,他想把她的那股无耻劲头都给写出来,给那些烂女人一个下马威,非常可惜的,,,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凄惨的失败了,,,安娜在他笔下有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意图,创造了自己的命运,,,然后居然引来无数人的同情甚至崇拜,,,他地下有知心情一定很复杂
  
  某种程度上刘慈欣倒是从来没有这种问题,,,他控制过度了
  
  球状闪电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开始,一个充满希望的展开,但之后却像火车一样沿着轨道,轰轰轰,轰轰轰,一路波澜不惊的冲向终点
  
  刘慈欣把他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压的死死的,虽不见得好人好报,坏人坏报,但从他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清楚的看出他的刘氏价值观,他就像个巨大的幕后黑手,悬挂在他每个角色的脑袋后面
  
  他的读者是绝对不会误会他的意图的,,,他讨厌的人,没人会喜欢,他喜欢的人,没人会讨厌,他希望大家对他的女主角同情爱慕加无奈,我们就同情爱慕加无奈,一分不会多,一分不会少
  
  他是一个太尽职尽责的上帝,把每一个折边都熨的妥妥帖帖,把每一个道理都说的清清楚楚
  
  以至于我读了小说,或许对球状闪电依然是一知半解,但对刘慈欣这人的价值倾向倒是明明白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科幻是什么?是机器人,外星人,克隆人吗?是把一些无趣的故事加上高科技的外衣吗?
  不是,我希望看到的科幻小说,不是拿科幻做一个背景,然后讲一个不相关的故事--“哥斯拉望着他在火星上的第52个矿场,那里有三十个K-2型采矿机器人在不知疲倦的劳动,他转过身,给身边的总督点着了来自仙女座的雪茄,也给自己点着一颗,“收成看来不错”,总督面无表情的说。。。”这样的句子占据了科幻杂志的全部。可是,这和科幻有什么关系?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火星矿场,K-2机器人,仙女座雪茄?换一些词语,把它搬到十八世纪的庄园如何?
  有多久,我们已经看不到那些纯粹的科幻,为那些宏大的想象而震撼,而感动?当科幻小说中充斥了星际爱情,外星领主,激光武器,我们是把它们当做当做爱情小说,骑士小说,神话小说,还是科幻小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球状闪电》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这不是一部发生在遥远未来的小说,书中的场景,是现代,主人公的言谈举止,就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不是实现知道这是科幻小说,我会认为这是一部小说体的报告文学。刘慈欣对人性的把握,对历史的感悟,让这部科幻小说首先是一部小说。而球状闪电,并不是架空的神,而是故事的穿糖葫芦签,这里面的所有人,都在为认清它的秘密而努力(我不习惯剧透),像我们每一个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那个苏联科学家,和张教授,让人唏嘘
  当球状闪电的真相最终出现,那一刻的震撼,让我感到窒息。真相让人窒息,而又十分自然,并不是外星人的遗迹这种类似神话似得从天而降,完全是基于物理的伟大想象,这种伟大的想象,是多少年没有见过的啊!
  你们看吧,看吧,我剧透了就没这份感动了
  要是有导演能把他改变成电影就好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科幻迷,大抵没有不知道刘慈欣的。一提到中国当代的科幻作者,最响亮的,无非“何慈康”——何夕、刘慈欣和王晋康——而且这个排名顺序仅仅是为了凑出这个名字的因素。在很多人心里,排名第一的是刘慈欣或者王晋康。刘慈欣的读者称呼他为“大刘”,自称为“磁铁”。
  
  我真正喜欢上科幻这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因为一部名叫《全频带阻塞干扰》的作品。我很早以前看《科幻世界》,但是没有把科幻树立在自己的脑子里。看过大刘别的文字,但是没有把他当做自己注意的作家树立在自己的脑子里。直到《全频带阻塞干扰》的出现。大气恢弘而不缺少专业军事描写的战争场面,与当代贴近的战争背景和一种怀旧的忧愁纠缠在一起……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科幻上的享受,而是一种思想上的快感。那种快感就像是在室外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握着一杯温热的珍珠奶茶,但是又没有喝下去。如果仅仅是这么一部作品,那么我还不会记住刘慈欣。《科幻世界》某期刊登了韩文轩的《上校的军刀》也是我很喜欢的有这种阅读快感的文章,但是韩文轩写过别的什么作品我记不得了,只是记住了韩文轩这个名字。
  
  此后,刘慈欣在《科幻世界》上的文章或多或少地引起了我的一些注意。印象最深的是《地球大炮》,当时我正在恶补凡尔纳的原著。在SHE的《魔力》的曲子里看完了一本《海底两万里》和那一期的《科幻世界》,以至于我现在脑子里想到《地球大炮》就会响起《魔力》,听到《魔力》就会浮现出地球的屁股里飞出一艘艘飞船的情景。
  
  但刘慈欣真正给我以震撼的作品就是《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在《科幻世界》上没有刊登,是以《星云》增刊的形式发表的,所以对于当时没钱的我来说买这么一部书是不切实际的。是某一个深夜,乐城的朋友“球状闪电”和我在QQ上聊天,说到了他的ID,他说是刘慈欣的同名作品。我说我没看过《球状闪电》,他说你既然喜欢刘慈欣的作品居然没看过《球状闪电》?我顿时感到一阵大窘。当晚就在网上搜索《球状闪电》的全文。然后在电脑前从深夜十二点一直到凌晨两点看完了这部作品。当时正好《球状闪电》刚出单行本,我就立即邮购了一本。
  
  《球状闪电》极大地满足了我的阅读快感。军队、理想、追求、人生在这部作品里完美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喜欢林云,林云对军队的执着,不能用“热爱”这个词来描绘,林云对事业的执着,不能用“理想”来概括。但是林云是一个敢于去热爱敢于有理想的人。书中的人,包括主人公“我”和她的父亲林峰将军,都评价林云是一个有着危险思想的人,但是如果是我,我会成为跟着林云一起进行宏原子核聚变的几个军官之一。
  
  除了林云这个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母编队的覆灭和那一次悲壮的对美国航母编队的攻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根巨大的黑龙围绕着珠峰号航母、被拦腰折断的航母甲板、江星辰在舰岛前的照片,以及悬浮在海面上没有消失的球状闪电、高大黑色的航空母舰、笼罩在探照灯光柱的渔船上的几个军官……这一幅幅图像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印着。对于早就要决定从军的我,这些场景对我选择海军可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另外,在西伯利亚的那段描写,历史的凝重和现实的无奈,都在《新思维》的金字中发出深远的意义。
  
  当我离开海军的时候,想到了小说中林云的一段话:
  
  
  引用
  【林云对丁仪微笑了一下:“我是在军队中长大的,除了军队,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全身心地属于别的什么地方,”她犹豫了一下,又加上一句,“和什么别的人。”】
  
  
  这一部作品足以给我任何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震撼。
  
  《三体》和《三体II·黑暗森林》出版后,很多人给刘慈欣带来了神秘色彩。我觉得刘慈欣的作品里给我带来的,两个字:好玩。
  
  大刘的几部作品,《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版)、《超新星纪元》(最初版本)还有一直没有出版的《中国2185》,用一名网络行走客的话说,其实都是“YY作品”。相信一些军事历史爱好者都做过这种思维体操,自己架构一个历史背景然后自己尽情地用思想塑造自己喜欢的历史。我就这样玩过,自己在自己的大脑里YY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岛的战役、自己YY苏联没有解体的情况下的世界中美苏三大格局的对阵……大刘说过,他曾经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和他的军人朋友一起假设北约和中国的全面战争……相信这就是《全频带阻塞干扰》的雏形。这么玩的兴趣,就是好玩。因为好玩,所以把自己的思维体操记录下来,出版的了就出版,出版不了自己留着玩。
  
  但是大刘的确是比一般的人高,在于,他的思维体操作品发表了。发表不了的,也想法发表了——《全频带阻塞干扰》最后是用俄罗斯版的形式发表的。而且还加上了一段卖勋章的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
  
  大刘说,他写科幻其实没有目的,真的没有目的。我心里说,我了解这种没有目的。
  
  科幻是为了让生活更好玩。使命感和科幻的发展以及商业化之类的是在此之上的上层建筑。我也是因为大刘创作的好玩的科幻才发展成了一名科幻迷——虽然这种好玩的能带来阅读快感的科幻作品不多。
  
  我的博客:http://www.ybhk.net/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6#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刚看完
  怎么没有早一点发现这样的好书呢
  
  真是,中国的硬科幻如果都有这样的水准,那真的是,唉
  
  林云这个人物塑造地相当不错
  特别是最后,她的内心剖白,那个要想制止战争,就必须赶在敌人之前
  
  特别让我震撼,以前所有对她的不满全部烟消云散
  
  唯一不足之处是陈博士前面的准备阶段太多,有点让人看不下去
  
  整体还是不错的小说
  
  希望中国的科幻小说都能脚踏实地地写这样的硬科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7#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全书情节不错,氛围描写的很到位,挑一小刺:最后林云强行使用宏聚变武器后和她父亲的对话明显是作者为了自圆其说推动情节发展的设计,父女一问一答显的十分生硬牵强,个人觉得应该可以设计的更巧妙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就是亲眼看见外星人和飞碟,因为看了霹雳贝贝之类的东西就认为电闪雷鸣和外星飞船有直接联系,因此就痴狂到在每次夏天雷雨的时候就跑出去看天,站在外面一直死盯着闪电的天空,希望外星飞船从那个地方出现,可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外星飞船,却看到了球形闪电!那是一个初一的暑假,也是一次大雷雨,我站在屋檐下死盯着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上方的乌云滚滚的天空,几次闪电过后,我忽然看见一个大火球从大树顶依次通过树冠和树干,一路滚落下来,火球有足球那么大,差不多有两三秒滚落下来后就消失不见了,我当时大喊又狂跳,爸妈来看出了什么事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踪影了,我也没有告诉他们,只是认为自己可能这次看到UFO了。但是又有点怀疑只是一个闪电。过了一阵子之后我忘了在哪些书上查到了关于球形闪电的事,于是明白自己看到的确实是闪电,球形闪电。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很想和人吹嘘这件事情,但是别的人谁都没看见过。
  这么多年以后,被这个书名所吸引迅速看完了全文,发现真的找到一个宝!很久没有这么喜欢一本科幻小说了,也可能是因为很久没看过什么真正的科幻小说了.我对于一本好的科幻小说的概念之一是,它可以在我读的时候不知不觉让我忘了它是幻想,以为它是真实的,还有就是,里面不断有让我眼前一亮的在平常了解不到的东西,比如我从这本书里才知道到原来有SETI@HOME这个东西,还有那个俄罗斯老科学家以大量购买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一本理论书来刮下书名上镏的金粉来借以谋生...等等.都非产有趣.还有书里涉及的那些量子力学,塌变啊等等这些高深的理论,我不知道真正的行家看来是不是觉得有很多漏洞,起码对于我这种门外汉看来,实在是极其极其的有吸引力,又符合了一条我对于好看的科幻小说的判断,就是和很多科学知识紧密结合,大量的叙述,满足我这种基本不懂但又一直对各种科学理论极其有兴趣的家伙.因而不断的会去百度和GOOGLE相关知识,这样的阅读过程实在是很爽.
  总结:书的装帧真不是一般的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又一次把《球状闪电》翻了遍,很少有一本书让我是那样的喜欢,不是情节,不是语言,只是故事写的是那样理想,所有的人都在执着的追求着让他们一生着迷的东西,追一个虚无缥缈的梦,不涉及生活,不涉及社会种种,喜欢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经历过痴迷,矛盾,绝望,希望,一个人可以不为了世俗眼中的成功,一心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这种追求近似一种本能,不为成功,不为金钱,不为荣誉,只是单纯的想知道事实的真相,那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探索,只为内心的渴望,还有张彬,他并没有真正放弃那个东西,只是现实思维的束缚让他没有勇气去面对失败,害怕到最后花了一生也找不到真相,所以选择中途退出了正常的生活方式来走完自己的余生,有时你飞到了头,却发现还不如中间掉下来,主人公也在中途退出过,他发现自己也可以过普通人的生活,上网,恋爱,打球,炒股,想彻底放手,可最终还是听从自己心底的声音,球状闪电就像心中的灯塔,一直都在,但是在亮的时候才能看到。那样能一直跟随自己心底的声音,将自己的一生都付与它的人在现代社会能有多少呢,在这个价值观越来越趋同的世界,还有多少人单纯而狂热的追求真理,精神生活是他们强大的支柱,就算穷困潦倒也不放弃,他们有着精准的目标,就算那是空中楼阁也丝毫不会让他们退缩,他们不会向物质和权威让步,因为认为值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太少了,至少中国很少,在现在的学术界,有多少人是真正为了知识和渴望而来,有多少是为了兴趣而来,被太多的物质所迷惑,被太多的声音所迟疑,无法抛弃众人的目光,有几个人能像丁仪那样聪明唾世的狂,狂到可以不把诺贝尔放在眼里,现在的科学家几乎都把获得诺贝尔奖当作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谁认为从发现真理中获得的满足感应该远远大于诺贝尔,真理是无界的,诺贝尔却只不过是人类这个物种设置的N多奖项中的一种。
  但小说毕竟是小说,那样理想单纯而狂烈的追求对我来说就像社会主义离共产主义那样遥远。虽然我也想像主人公那样跟随自己的渴望,但那勇气和渴望早在多年前就被这个社会磨灭殆尽了,我只能在心中灯塔亮的时候翻翻这本书,感受从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很久以前看的了。十一放假听一个朋友提了一下,就又看了一下。真是神奇的想象力。看了以后真是迷糊了很久,在想象果真有那样的宏世界存在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呢?那个世界的主宰,又是什么样子呢?真是连续不断的迷题了。呵呵,容易把自己绕进去啊~
  
  说起来作为一个文科生,没什么理论基础来评价硬伤软伤。不过最后林云的那段话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任何一方都是失败者,所失去的,是永远都追不回来的。
  
  不过球状闪电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9 18:30 , Processed in 0.0467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