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球状闪电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放弃你        我想我并不聪明  我没有你的机灵  在爱情变质之前我没反应  没察觉你的表情    你知道我不聪明  所以才选择放弃  放弃去猜你每一个反应  去猜你是否变心    放弃你放弃爱情  放弃了所有权利  连自己都知道这不公平  放弃你放弃自己  放弃了爱的权利  放弃你等于放弃我自己    你知道我不聪明  所以才选择放弃  放弃去猜该如何留住你  放弃了所有回忆    放弃你放弃爱情  放弃了所有权利  连自己都知道这不公平  放弃你放弃自己  放弃了爱的权利  放弃你等于放弃我自己    放弃你放弃爱情  放弃了所有权利  连自己都知道这不公平  放弃你放弃自己  放弃了爱的权利  放弃你等于放弃我自己  放弃你等于放弃我自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在看这本书的这几天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书里面说,单个球状闪电对物体的能量释放是有选择性的,有些是有机生命,有些是芯片,等等。
  
  然后我回想起故事的最开始那个雷雨夜,一个球状闪电似乎烧坏了许多不同的东西。我特意翻回去查了查,那天晚上球状闪电将两个活人变成了粉末、一柜子书变成粉末、冰箱里的食物煮熟(不是粉末)、主人公的背心成为粉末、口袋里的掌上机融化成塑料(不是粉末)。其他东西,安然无恙。
  
  大家鉴定下是不是bug啊,还是我没看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刘慈欣的文章,球状闪电是大学都毕业了才有机会读到,之前一直yy来着。。。喜欢大刘的东西就是因为其中的技术细节描述,可惜我先看的三体,觉得三体比球状闪电更震撼。。。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情节无可挑剔,内涵深广,让人深思。理想,家国等等主题虽然是老调重弹,但那份难寻的追求真相的执着,让我很感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球状闪电这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但非常罕见。但我们的大刘很幸运的亲眼见过球状闪电,见识过它的威力,因此就写了一篇科幻小说来解释什么是球状闪电,挺有意思的小说,很值得一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开篇时“父亲”的那段关于理想的话决定了这是部关于理想与奋斗的小说,一如刘慈欣以往的风格。最近在重温《三体》,发现杨冬和林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确实很相似,丁磊的杯具O(∩_∩)O~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一直以为知道刘慈欣,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知道《科幻世界》,是很久很久前的事情。但是真正看的第一本,是大四寒假回家,车上前男友塞给我的一本。可惜之后便同他,如两条交叉的直线一样,越走越远。
  
  最近终于有了闲情可以看刘慈欣的小说,本来是打算从《三体》开始的,一看全集的目录,《球状闪电》便死死抓住了我。记忆,似乎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那正是自己求知若渴的年纪。但是农村的家庭中,能有什么收藏。当时翻箱倒柜地找书,什么书都看,包括文革时候的小册子,以至于现在我对毛主席语录和诗集都相当的熟悉。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里的那种平房,一般都有一个低矮的、贴着房顶的二层,用来存放杂物。然而正是在那里,我挖出了当时对于我来说无比珍贵的宝藏——现在回想,真的无比珍贵。如果不是当年的大量杂乱但是广泛的阅读,我今天不会在这个地方。外公当年私存的四大名著和老漫画书、舅舅、父亲、叔叔等上学用的课本和若干购买的小说,都被我仔仔细细地读了。现在我的阅读远远达不到当年细致的水平。
  
  当时就有一本残缺的中国科幻小说集。今天仍然记得的,有《飞向人马座》、《隐形人》等等。正是这本书勾起了我对科学的兴趣,以致后来读理科仍然能够饶有兴致,直到今天,地理、大气科学等等仍然是让我十分感兴趣的东西。
  
  当时与我同样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的,还有小我一岁的表弟。记得当时与他是十分投缘的,一起买有关恐龙和昆虫的书,一起买新的科幻小说集。里面就有一篇关于球状闪电的故事,只是不如刘慈欣这篇发挥这么宏大。
  
  (打断,待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一如既往的宏旷想象力——在现有中开启创造性亮点的世界;一如既往的军事狂和道德伦理探究——仍旧压抑着没有答案。激情建造架构,所以框架完整,“科幻”中“科”被探究,“幻”被发展。仍然是有气魄的好作品。
      对球状闪电的描写与推想远丰富於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确,科幻作品的主角与主流文学不同,被描述的形象不是人。但这种阅读的不满足感实在太强烈了。太单薄了,缺点什么,每个人物形象都缺,都不如雷球来的真实。球是多面多性的,人也一样。没有人的平台,宇宙奥秘无法架空呈现,伦理和哲学探索更显得匮乏无力。
  
      记一笔作者后记的一句话“中国的科幻作者创造自己世界的欲望并不强,他们满足与在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世界中演绎自己的故事,我们的科幻小说中那些世界都是熟悉的,只剩下故事了。”
      一语道破。不仅是科幻题材,魔幻、动画、漫画、各类创作,总是跳不透那看不见的圈,就好似有无形的束缚禁锢了人的脑。那种带有思想禁锢的作品总让人有窒息感,明明是叙述创造出的世界却陈腐死气,好像憋了一口气吐不出来,又好像平面上画画只有一面儿。
      就此来看,作者的尝试是成功的:“如果我们一时还无力创造整个世界,是否能退而求其次,先创造其中的一个东西呢?这就是我写这部小说的目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书名回忆起读这篇文章的时间,说文章是因为当时它在2003年度最佳科幻小说里收录。内容已经记不太得了,但是看书的震撼和那种忙里偷闲,窥得清泉一眼的感觉让人颇感温暖,如果没有这样亮亮的记忆,我们对岁月的印象恐怕只是那年年份和自己的年龄吧。那年我上高三。反反复复记住的公式啊,理论等等,现在没留下什么。为什么艾宾浩斯还说重复一定次数的想忘也忘不掉呢?而让我刻骨铭心的,却是用很少时间很大热情的这样的文章。推荐大家看看,我是只看过很少科幻的人,看这个也很能入迷。彼岸的另一番风景,同样心旷神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刘慈欣的成名作,名字起得太朴实了,要换个网络标题党编辑,改叫灵异空间什么的估计可以多卖出去几本。书中的主角应该是林云,性格有点像我大学的某同系同学,像一把出鞘的剑,让你只能远远地欣赏,难以亲近。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9 18:18 , Processed in 0.0461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