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球状闪电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7-26 13:26:48 | 只看该作者
  正因为自己也是一名理科生,这书看得实在入了自己的心。
  
  就像当年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时的震撼,想想自己也还没能找到自己能够充满热情而倾注一生的事业,依旧茫然。我想主人公,林云,丁仪他们都是幸运的,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做什么,并毅然决然的全身心投入进去。尽管他们可能失败,可能事与愿违,但是这份激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拥有的。就像如今的社会一样,你可能没有梦想和激情,就算有也可能没有勇气和机会投入,就算有也可能没有办法完成和实现,就算有也很难最终不落俗套,依然纯粹,毕竟社会是纸醉金迷的,金钱,权利,虚荣都像毒药一样侵蚀认的身心。所以我羡慕他们,羡慕他们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投入,羡慕他们不用考虑那么多外在因素,外在干扰。羡慕他们能依然纯粹的为了梦想而奋斗,羡慕他们在有生之年能真正看到梦想的实现。
  
  还有,当主人公看到灯塔的探照灯而启发的思路也让我印象深刻。就算是在小说之外的科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和思路都可能至关重要。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自己没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而停滞不前。说起来确实简单,但做起来就很艰难了。这就像一种境界,只有通过长期积累锻炼,某些契机和机遇,有时更是过人的天赋才有机会获得。
  
  有时想一想,真的很恐怖。被球状闪电击中后的人进入了混沌态,但是仍然有几率出现在身边,尽管不能看见,或者一看见就会消失,但是这种感觉也会让人毛骨悚然,想一想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你,好恐怖啊。。。其实我想主人公和丁仪对林云都是有感情的,他们都试图去发现身边可能出现的林云,还有最后的那张林云的照片和玫瑰,都会让人有种淡淡的悲伤,有种人鬼情未了的感觉。
  最后如果我是主人公或者丁仪,我会留下一句:就算机会渺茫,就算只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我也会一直等下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7-26 13:26:4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还是那句话,文笔是硬伤,感觉比三体强。但是人物塑造功底确实弱了点,不论是正面还反面,看完以后 都对人物内心没有解读。写到丁仪的时候,一个很可爱的人物,描写应该也至少应该是多面的吧,太不立体了,印与纸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7-26 13:26:4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的想象是:
  一、球状闪电可以隔空,如同中子弹一样;
  二、龙卷风可以人工制造出来,并且还切割了咱们中国的第一艘航母珠峰号;
  三、因为球状闪电是量子态的,所以被其杀死的人也会呈现出量子态;
  四、宏电子是空泡、宏原子是弦、宏原子还可以聚变;
  五、球状闪电不应该被那些参数等制造出来,它们本身就在那里,所以需要“发现”它们;
  六、我们最后赢得了战争,是因为我们有宏聚变这一武器,这是战略层次的武器;
  七、蜜蜂是新概念武器,这是战术层次的武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7-26 13:26:48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几天看了好多乱七八糟的小说,要么就是结局收不起来只能大陨石,要么就是奇奇怪怪不可接受的设定,想要吐槽的想法空前强烈,就挑中大刘的球状闪电了。
  
  
  大刘所描述的这种 “广粒子(其实这个广粒子我也很想吐槽。。。 不过科幻,这种设定就勉强接受)在没有观察者时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有个观察者就只能安静地呆在一定的空间”就有种让我无力吐槽的感觉。。。  这个粒子是要多智能啊才能知道有一个摄像头在照着自己所以呆在这儿不乱跑。。。
  
  薛定谔猫本身就是一个不完备的假说,之所以是叠加态是因为没有具体的方程来描述(即预测)下一个状态,所以只能用概率来表示。所谓的坍塌成现实是对状态而非对过程的坍塌。即,在我观察的这个瞬间,状态是确定的,但是下一刻的状态还是等同于未观察态。
  
  所以大刘的这种设定就等同于“观察之中的粒子其运动状态可预测“ 这完全是薛定谔猫的误读。事实上,粒子的状态(这里简化为空间位置)在任意时刻都是唯一的,而概率云和不确定性只是”在现有能力基础上无限接近的描述方式“而非”某种物质运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其位置在哪并不随观察者是否存在而改变,观察者只能确定当前状态。
  
  其实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一不小心就容易唯心,虽然看起来好赞,但是完全就是扯淡。。
  
  欢迎探讨,谢绝”随便看看就好了,不要太认真“和“大刘的高度是你超越不了的”这一类无意义的评论。大刘的作品我还是很喜欢的。
  
  以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7-26 13:26:48 | 只看该作者
  断断续续的看了2天,终于把球状闪电看完了,老实说看完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震撼,特别是结局更是大失所望。在看过大刘的三体三部曲后,让我接受球状闪电的这种结局实在是受不了,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只能说三体三部曲给予我的震撼太大,以至于我看球状闪电时根本就觉得这是一部乏味的作品,虽然其中“薛定谔的猫”理论让我觉得有点小惊喜,但是还是无法满足我这个科幻迷的胃口,我更喜欢的是整个宇宙、横跨时空的那种史诗般的大作,像三体3 还有动画片“飞出个未来”
  球状闪电给我的另一个惊喜就是,小时候大概5、6岁的时候,看了一本漫画,里面有个小故事就提到球状闪电把一家人的父母给蒸发了,当时给还是少儿的我无比的震撼,所以直到现在还对此念念不忘,我想大刘也一定有相同的经历,才会写出这部小说
  是一部不错的小说,但算不上神作,所以我只能给3星评价。
  大刘的其他作品我也会一一看完,但是能够超越三体的估计是没有了,还是非常期待能有超越三体的新作出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7-26 13:26:48 | 只看该作者
      (无视这奇怪的格式,再人人上推荐给小朋友的。。)
      言归正传。本次推荐的是《球状闪电》,这篇可以说很多人(着重磁铁)耳熟能详的小说,也是大刘为数不多的长篇之一。因为发现最近大刘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甚至可能(现在来看还没有)引领一种文化。所以想在第一次推荐中当仁不让地推荐大刘。他的名字就是原因。
  
        另外这也是hz我开始关注大刘的原因之一。在当时20初科幻界不乏高人之时,一开始并没有关注到刘慈欣的名字。可能是因为90年代造就了一些非常耀眼的名字,在此就不一一举例。当时我的一般都会看他们的小说,对刘慈欣知之甚少。但当时一时手抖就买了那本未修订版的球闪,很有可能是因为它当时诡异的封面设计(是个有点赛博朋克味道的女子- -)吸引了我。但是,就像是很多大刘的小说一样,看完引子我便欲罢不能了。
  
        到现在都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刘慈欣风格的小说。其中充盈着大刘天马行空仿佛只能在宇宙的尺度驰骋的想象力。大刘是一个构造悬念的高手,当他决定将你带入一种神秘的世界甚至有时是令人恐惧的世界时,他总能够办到。这在《球状闪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每当你觉得问题就要解开时,却又发现它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一开始的一个幽灵,到一个空中的数学模型,再到一个足球一般大的电子,尺度不断加大,似乎最后总是要到宇宙的视角,甚至超越时空来审视这样一个现象,一个描写叙述的关键点。大刘似乎总在探索我们想象力的底线,直到最后。。嘘,再说要剧透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刘在这本小说中的许多叙述方式也是非常“大刘化”的。他不事雕琢的叙述与描写,而主要在于一种对于气氛的营造。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开头。
  
  
  
        今天是我的生日,直到晚上爸妈点上了生日蛋糕的蜡烛,我们三个围着十四个小火苗坐下来,我才想起这事。  这是个雷雨之夜,整个宇宙似乎是由密集的闪电和我们的小屋组成。当那蓝色的电光闪起时,窗外的雨珠在一瞬间看得清清楚楚,那雨珠似乎凝固了,像密密地挂在天地间的一串串晶莹的水晶。这时我的脑海中就有一个闪念:世界要是那样的也很有意思,你每天一出门,就在那水晶的密帘中走路,它们在你周围发出玎玲的响声,只是,这样玲珑剔透的世界,如何经得住那暴烈的雷电呢……世界在我眼中总和在别人眼中不一样,我总是努力使世界变形,这是我长这么大对自己惟一的认识。  暴雨是从傍晚开始的,自那以后闪电和雷声越来越密,开始,每当一道闪电过后,我脑海中一边回忆着刚才窗外那转瞬即逝的水晶世界,一边绷紧头皮等待着那一声炸雷,但现在,闪电太密集了,我已经分不出哪声雷属于哪个闪电了。  在这狂风暴雨之夜最能体会出家的珍贵,想象着外面那恐怖危险的世界,家的温暖怀抱让人陶醉。这时你会深深同情外面大自然中那些在暴雨和雷电下发抖的没有家的生灵,你想打开窗让它们飞进来,但你又不敢这么做,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你不敢让一丝外面的寒冷的气息进入到家的温暖空间里来。  
  
  。。。。
  
  这时它来了,是穿墙进来的,它从墙上那幅希腊众神狂欢的油画旁出现,仿佛是来自画中的一个幽灵。它有篮球大小,发着朦胧的红光。它在我们的头顶上轻盈地飘动着,身后拖着一条发出暗红色光芒的尾迹,它的飞行路线变换不定,那尾迹在我们上方划出了一条令人迷惑的复杂曲线。它在飘动时发出一种啸叫,那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利,让人想到在太古的荒原上,一个鬼魂在吹着埙。
    妈妈惊恐地用双手抓住爸爸,我恨她这个动作恨了一辈子,如果她没有那样做,我以后可能至少还有一个亲人。
    它继续飘着,仿佛在寻找着什么,终于它找到了。它悬停在爸爸头顶上半米处,啸叫声变得低沉,断断续续,仿佛是冷笑。
    这时我可以看到它的内部,那半透明的红色辉光似乎有无限深,从那不见底的光雾的深渊中,不断地有大群蓝色的小星星飞出来,像是太空中一个以超光速飞行的灵魂所看到的星空。
    后来知道,它的内部能量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两万至三万焦耳,而即使是TNT炸药的能量密度也不过是每立方厘米两千焦耳。虽然它的内部温度高达一万多度,表面却是冷凉的。
  
        整个场景描写以作者独白的方式出现,还原了在悲剧发生那一刻的场景。似乎没有任何细节,但是从“我”(某种角度来讲就是刘慈欣本人)的充满想象力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已经被雷雨夜那种寒冷而略带残酷的气氛所感染,同时带来的还有家中的温暖。爸妈看似平常的话语,在这样的暴雨之夜实则更加加重了这一种温暖。这些铺垫都是为了之后悲剧发生那一刻所带给我们的冲击做准备。当我们读到那一幕父母在“我”的指尖一触下化成灰烬时,一瞬间心里的某种东西就会崩塌掉。就像是小说的主人公那样,就像是大刘想要带给我们的感受一样。 整篇小说充满了这样的大刘式的宏大的场景描写。每个人物,每一处场景都不是现实中的行走着的肉身和灵魂。他们被纯粹化了,被大刘变成了一个个艺术品一样的存在。有的人一生只为了一个梦想,有的人天才却又好像茫然不知所措,有的人把生命寄托在了另一个事物的身上。这每一笔都是一个鲜艳的色彩,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所以我觉得大刘就像是梵高,细节上看似乎纷繁杂乱又似乎没有细节,但这个整体却会带给你一种冲击,一种壮美的艺术感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7-26 13:26:4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科幻一直在别人的世界里演自己的故事,而大刘高明在试图创造一个自己的科幻世界。
  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一句话书评,豆瓣竟然说太短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7-26 13:26:48 | 只看该作者
  去年夏天我曾去温州腾蛟参观中国棋王谢侠逊的碑林,林中有民国许多将领和革命文人的题字,还有与周总理对弈留下的残局一副。这位棋王卒于1987年12月22日,我出生的第三天,享年一百零一岁。这当然不足以构成我和这位棋王间的任何关系,只是我与他出生在同一座城市,后又移居到同一座城市,不能不说有些缘分。
  
  我写下这些文字,是受到“专注”二字的启发。平常的人生也许很难想象被学术光辉照耀到的人们拥有怎样的执念,而这样的执念可以支撑他们走过许多荆棘坎坷,绕过许多纷繁诱惑,在生命的长度和广度上都比平常人走得更深更远。
  
  我们的主角就是一个拥有执念的人。他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就传授了他人生的真谛:“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而这样东西越单纯越好,“最好是只用一张纸和一枝铅笔的数学难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费尔马大定理什么的,或连纸笔都不要的纯自然哲学难题,比如宇宙的本源之类的。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父亲在说完这些之后就离去了,死于一个科学界至今无法解释的谜题,于是我们的主角走上了一条通往未知终点的道路,开始了他的美妙人生。
  
  许多年过去了,他依旧在追逐那个叫作“球状闪电”的幽灵,甚至忘记了那个让他成为孤儿的雨夜,模糊了父母的面容。未来险恶莫测,而他别无选择。在这条道路上,走过他心仪的女子林芸,走过他的导师张彬,走过未来物理学的泰斗丁仪,还有西伯利亚密林深处为之献出一生的无数学者。他们选择了一个追梦的人生,他们——别无选择。
  
  马克思曾说:
  “科学的入口处,就是地狱的入口处。”
  
  学者致学的疯狂与执着,兴许比人类其他任何情感都来得深沉。仅以书中的一个故事为结束:
  “早年看过一本俄文小说,说一个富裕的庄园主,生活中唯一的乐趣是美酒。有一次他从一个神秘的旅人那里买到一个从古代沉船里打捞出来的酒瓶,瓶里还剩一点点酒,他把那点酒喝了以后就全身心陶醉于其中。旅人告诉他,那艘沉船中一共捞上来两瓶这样的酒,另一瓶不知流落何方。庄园主开始没在意,但对那瓶酒的回味使他日不能终夜不能寐,以至于最后卖掉了庄园和所有的财产,浪迹天涯去寻找那另一瓶酒。他历尽千辛万苦,走遍了世界,从年轻找到年老,最后终于找到了,这时他已是一个病魔缠身的老乞丐,他喝光了那瓶酒,然后在幸福中死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7-26 13:26:48 | 只看该作者
  1. 从后面对球状闪电性状的分析,和对其攻击特征的描述来看,自然界产生的球状闪电表现相当异常。说具体一点,球状闪电因为频谱不同而对不同的东西产生作用,攻击范围在50米左右。那么男主父母离开的那个夜晚,男主距离父母的距离只有一张桌子,如果他父母是被攻击目标,那么男主是不该存在的。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他父母手臂相连,太过靠近能量释放核心,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地被攻击了,但是这更像宏聚变的特性,从男主衬衫消失的细节来看,应该所有同衬衫的纺织物,都应该化成灰才对,但是书里完全没提。
  
  2. 张琳的老婆用肉身接引球状闪电,“被消失”,那个神奇的笔记本隔页被烧的现象,不能被后续的理论证明所解释。
  
  3. 张琳的老婆如果通过球状闪电进入的量子态,却能够长时间保持自我意志,甚至保持几十年,到最后在墓碑上刻字,这些都没有被理论成功合理地解释。
  
  不通的地方应该不只这么几个,但是仍然不影响我给这个作品打满分,缺陷并不影响它的美感,还有它带来的精神愉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7-26 13:26:48 | 只看该作者
  你见与不见,我就在这里”,想不到这句情诗同样适用于“生命”或者是“能量”存在的情况。这是我看完《球状闪电》关于量子态生存最诗意的想象。
        
  中学时物理虽然还算中等,但关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已经蒸发得快无影无踪,所以在初看这部小说的时候觉得有点吃力和乏味。前半部主角关于自己那个遥不可及目标的奋斗与挣扎,因屡次失败而变得平淡,直到丁仪的出现,那个哲学般简单而深奥的物理学家。一切开始变得奇妙和有趣起来。原来物理学里面有这么一些有趣而玄妙的真实理论。我有很多文科出身的朋友,都对数理化持十分畏惧的心理,但当我不执着于理解那些晦涩的数字,而是从另一个层面去获得启示,原来物理学、数学是一门最高深的哲学,你以为自己平常熟知的一切便是真理,然而人的认知在宇宙的神秘浩瀚之中却是那么渺小。科幻可能是想象,也可能是未来的前奏。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5 02:22 , Processed in 0.0423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