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球状闪电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1#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科幻世界》虽然每期都买着,但那已经是一种惯性了,偶尔——真的只是偶尔——遇到一两篇让我心动的文章,也就当作是意外收获。所以,不管有多少人批评《星云1》的《天意》,我依然看得很高兴。
  《星云2》的《球状闪电》,作者是刘慈欣,这是一块金字招牌。前些日子似乎幻剑还有人在分析他的《乡村教师》——对于分析,我一向不怎么在行,只是还能记得那是一篇令我击节大赞的小说,也正是从《乡村教师》开始,我成了刘慈欣的fans。
  我并没有料到,几年之后,刘慈欣竟已经成为了“中国科幻界的领军人物”,而且,风头已经完全盖过了王晋康。
  刘慈欣很善于描写宏细节,比如《诗云》,那种构想让我从心底里佩服出来,而在《球状闪电》中,有关宏细节的描写则更上了一层楼——如果说宏原子宏电子等等可以归结为宏细节的话,我确信那是更上了一层楼。
  当然,仅仅是“如果”——事实上,《诗云》中的构想是不是可以归到宏细节当中我也抱有疑问,不过既然大家都在这么说,也就如此称呼好了。
  我只是遗憾刘慈欣并不是阿西莫夫罢了。
  但有关宏细节的构想和剧情之间,我似乎可以确信——出于自己的角度——有一种无法逾越的鸿沟在出现着。
  毕竟我不想让科幻的定义靠近或者等同于“点子文学”,那对某些人太不公平了。
  我赞成复仇的概念,也赞成某个女子可以因为幼时的经历而对武器情有独钟到了疯狂的地步,但让这样一个女子作为主角并始终抱着同情的态度,似乎颇有些不妥——这只是出于个人喜好,也就算了。
  好吧,我承认自己记住了刘慈欣想要讲述的故事,并相信自己也为之感动——这其实是有疑问的也说不定。
  但,总缺少些什么。
  是什么?
  《球状闪电》是刘慈欣的作品,它也只能是刘慈欣的作品,它有着鲜明的大刘的风格,完全是这样的。
  …………
  古今有许多人说喝醉了就能写出好文章来,我不信。
  我喝醉了,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却成了这个样子?幸好没有去写《邪樱》。
  头疼死了。
  杜甫骗人。
  -2004(?)-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2#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单就作品本身来说,这部作品确是一部杰作,但从文学意义上来讲这部作品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所刻画的人物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后来作者本人的新作<三体>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类似的问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3#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我说我怎么几乎没有听说过刘慈欣的名字,我订的《科幻世界》是从94年下半年到97年底,98年上大学之后就很少再看了,而那时候,他的作品应该还没有大批量的出来
  
  从个人的观点,我并不是很喜欢这本《球状闪电》。对于SF,不管是硬的还是软的,总归应该是一个fiction,而不是专业论文或科普读物。那层科幻的外衣,如果不是靠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故事,而仅仅是靠一个粗糙的空洞的骨头架子支撑,这个科幻小说,无论如何也成不了精品
  
  其实对于硬科幻来说,也许短篇更容易冲击人心。因为作为一个短篇作品,精彩的想法离奇的idea,配以让人眩晕的理论背景,就足以抵挡通常短篇小说中设计精致的故事冲突。然而,对于长篇作品,如若没有一个坚实的故事框架,而仅仅依靠频繁的科幻元素的堆积,再看似成熟的科学依据,都反而会令作品本身显得虚弱干瘪而更不可信
  
  从我自己读过的仅有的几部我们自己作者的长篇科幻作品来看,我们的硬科幻作家们,也许总是过于沉醉于热衷于炫技式地紧凑地拼贴自己的幻想和理论,而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表现不过是用来导引连接这些幻想和理论的尴尬的附庸。因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只能很浅显地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无法投入到情境中去
  
  另一方面,我们的科幻作家们,也许太过执着于自豪于表达自己的所谓的哲学思想。但是写科幻小说毕竟不是在写《庄子》,含蓄也并不代表无法表达。而那些过于踊跃的迫不及待的陈述,不仅仅是虚拟了一个每一个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一定要饱含哲理的无解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意识到作品中的人物不论是内心独白还是人物间的对话都其实是说给第三者(读者)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对这帮假惺惺的人物的其他所作所为的怀疑和嗤之以鼻呢?
  
  当然,一定要说,这本书里所表述的那些”宏”的概念确实还是非常炫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4#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从选材、主题、到情节安排都不错
  但读了就给我一种不怎么自然的感觉
  
  有点像过去的革命电影里面僵硬的表现手法
  用罗伯特.索耶的话来说就是:告知,而非展示
  
  人物除了男女主角以外也没什么鲜明的个性(其实两个主角塑造的也不很成功)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远远不及后来的《三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大刘,始于大学,源于自己,因于同学介绍,最后,我们都成了大刘的"粉丝".其实,高三时就看过他的《天使时代》,因为开头被人撕了,所以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很喜欢这样的故事,让人有想像力,有思维激荡的快感。那时,青春文学已出现,忧伤开始蔓延,“新概念”也刚开始,我还没有认识他们。
    想说一下《球状闪电》。拿到手的时候,感觉书不是很重,二十多万字,我一个下午就搞定了,搞定的结果却是再看一遍。一直都没觉得他的文笔有多好,当然,他们不是靠文笔的,这次,也差不多。人物写得不是很成功,他也说了,小说的重点不是人物,是“球状闪电”,人物不成功不要紧,只要“球状闪电”成功就行,能作为一个生动的形象存活在中国科幻界里,就是他的初衷。我想,他的目标应该是实现了。全书很大篇幅上,都是在描述“球状闪电”,从它的谜团到它的面目被揭开,再到它的应用和防范,抽掉情节,完全可以作为“球状闪电”的科普读物了。他本人也不认同把“球状闪电”说成是一个单个的大电子,宏电子,但是,那是最有灵性最有意思的说法,而科幻则是提供科学中的趣味性的东西,他又何乐而不为呢?总觉得,小说很像是写他自己本人如何去攻克一个科研难题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浓浓的个人色彩总是不离不散,又是用第一人称。或许他已经习惯了,就算在《三体》中他用的是第三人称,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那是一个科学家或者是工程师的视角,这同他的职业是很接近的。
    书中有很多让人激动的场景,那些看起来与现实生活很遥远的激动就被他拉到了你的面前,也许那些发现科学的真谛的宏伟的感觉只有小学时曾经有过了,现在,现实总是无孔不入地侵蚀每个人的空间,难得有那样的纯净的激动了。比如,成功“制造”,其实是“发现”球状闪电的场景,丁仪在那一刻风头毕露,一个科学家的梦想实现的激动和亢奋跃然纸上,而这种激动和亢奋却丝毫没有搀杂着任何的个人私利。完全像个发现了某种新奇东西的小孩子,也许科学家在好奇心这点上,是从小时候带来的。我们小的时候也不见得好奇心就比他们少。又如,丁仪给“我”讲述后面的故事的那段,虽然看起来比正面描写弱了些,实质上也是他另一种写法的表现。科学家与军人之间的分歧在这里是表现得很清晰的,其实我把他理解成了他本人对武器及军人的看法,至少是部分看法。因为,这样的小说是不用费什么劲去隐瞒自己的观点的,正好相反,他实际上更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应该说,我们丧失自己的想像力已经很久了,也很久没有动用过他了。而他,大刘,刘慈欣,刚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可以找回自己的想像力的契机,一个机会。故事,其实并不算太重要,文笔,也不是很重要,只是一个契机,只要能引发出我们原本的东西出来就行了。我们需要的是,找回我们丢失很久的想像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6#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其他人的评论,大部分都谈到《球状闪电》中人物塑造的不足,评语都是“人物个性单一”,这一点我不同意。
  首先看林云。她是本书的最大亮点。她的性格非常饱满,张力十足。在小说的最后,量子态的林云现身说法,将自己的性格发展作了最完整的回顾,可谓震撼,同时又令人扼腕!
  “我”这个角色,也十分真实可信。自幼父母双亡,承受着孤独苦苦追寻球状闪电的谜踪,但“我”也有过几次彷徨和失落,从俄罗斯回来后的苦闷,碰到江星辰后感到自己的差距,离开球状闪电研究小组后的空虚,都刻画得十分成功,也带来一个十分立体的“我”(虽然“我”的世界里面曾经只有一个目标)。
  其他人物,不能简单的评论其个性单一。人物个性都是人物出场时就设定好的,像林云、“我”这样的主要角色,性格要发展,必然要花最多的笔力,而其他配角就不可能再花很多笔墨去描写其丰满的个性,因此,与其批评说是“个性单一”,倒不如说“个性突出”,每一个人物都很鲜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7#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刚刚读完,已经是凌晨两点半了,呵.
     感觉实在有些说不清定位不准的,震撼,感动,另外还有些感伤,有些悲悯.
     我一直觉得刘的风格有些技术偏执的感觉,不论王晋康还是他以及其他很多中国科幻作家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都存在性格单一化的缺陷.这部作品也一样,不论是丁仪,我,还是我们的女军人林云,都有这种感觉.他们在技术上的执着虽是好事,但表现出来的特点未免太专注,太单一了.包括其他角色,从老师张彬到军队中的各级指战员,都表现出一种在专制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那种偏执的性格.不想说不好,但是未免有些程式化.虽然这样,也还是没有干扰到感动我~
     也许是夜晚的作用,让人更容易入境.
  
     小说带来最大的观感还是震撼,这也是刘的一贯特点.
     从球状闪电的理论构想发掘出去,解构出的这一系列理论,不禁为我们展示了这极不可想象的物质世界的另一面,更为生活中很多的不可思议提供了解释.像那些观察即消失的另一个世界的人们不就是我们世界中的魂灵么.
     世界大战的设计是另一个情节震撼来源.
     
     另一个方面还在于细节.细节可以为情节的震撼提供基础架构,就像当年在<流浪地球>中展示的那样.那么宏大的构想,是通过一个个小小的对细节的想象力构思实现的,像地球停转后生活在阴暗面的人们对太阳产生的反常的恐惧感,像地球人在冰封地表上进行的雪地跋涉比赛,像那些高耸入云的地球推进器,像那些慢慢征途上的怀疑和反叛...
     这部作品也一样,从苏联时期神秘而庞大的科学研究,到中国军方的一系列试验;从70年末的对越作战,到故事最后的新世界大战;从竹片地雷,到球状闪电.无数细节为狂礴的想象建立个根基,使得它们如此现实,犹如历历在目.
  
     巧合是小说必不可少的经典要素,文中也精心设计了不少.但对于刘的小说来说,细节致胜才是他的经典招牌.
     
     球状闪电是核心,也只是一个技术核心.
     填充小说骨肉的必然还是人物和围绕他们展开的情节.文中最感人的还就是人物性格中的执着,为着一个目标的执着.书中描绘的虽然理想化,就现代功利性如此之强的社会而言,真有这么一个执着目标的人实在可贵,因此不免为小说唏嘘~
  
     这部小说依然存在着刘的一些固然的缺陷,所谓的简单硬伤.比如人物性格单一化,对军队和军人的描写有不少失真,技术情节复杂情感情节简单等.但所有这些缺陷,还不足以让它失去一部经典之作的光辉.
     我读它,获得了久违的一种感动和满足.我爱<球状闪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8#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凡读过它的人,绝不会怀疑它是一篇优秀的引人入胜硬科幻。而其中蕴含的思想,更是使我的心灵在初读之后便得到了强烈的震撼。如同刘慈欣的其他作品,《球状闪电》中的许多场景是十分宏大的。这种宏大和《乡村教师》与《微纪元》中的纯想象性的宏大还不一样,是有很强的现实性的,也因此使作者无须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只需略作铺陈,就可以达到几乎同等的效果。正是这样的看似平淡的宏大,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甚至一辈子不能大彻大悟的哲学问题。这篇小说的余味,倘要完全写尽,必然需要几倍于原文的17万字的篇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9#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刘慈欣的作品我知道的都全看过了,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关键是他的科技硬核下的人文思辨,也就是软科幻。我敢断言,在后现代主义风行的今天,软科幻将是短期内科幻作品发展的方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0#
发表于 2012-7-26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太喜欢大刘的这部作品了.作品中那种为目标奋斗的状态是我最向往的.还记得书中描写的在图书馆通宵研究的情景,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书中还描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丁仪.他让我知道了人的思想的力量.结合了量子力学与哲学,<球状闪电>是我读到过最棒的科幻!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9 18:17 , Processed in 0.0478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