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 0
|
莫斯科情人 |
最新书评 共 1 条
玄子
彼岸
按照以往的惯例,在正式阅读《莫斯科情人》之前,我将书的腰封、勒口、序言以及书后给出的他的作品系列简介仔细地研读了一番。由此我知道自己此刻手捧的是被评论界誉为“在世最好的英语小说家之一”的约翰·勒卡雷创作的关于冷战默契的国际脉动的小说。同时,它又是当时那种国际政治动荡格局的真实写照。在此之前,我对这位作家及其作品并无哪怕一点粗浅的了解。虽然,那部名噪一时的间谍小说《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着实吸引了我好一阵子。但是,这还是我第一次拜读勒卡雷的大作。
在我的印象里,间谍小说应该是一气呵成读完的作品。毕竟那设了无数悬念的棋局的最后揭晓对于读者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但实际上,这部小说还是让我好好地读了一阵子。因为,我必须让自己跟上作者的思路,或者说是整个事件的进程。更确切地说,面对这本书,我无数次被人物,被人物面临的危局,或者那些形态模糊的部门之间的合作或者倾轧震慑,摒住了呼吸。正如书中简介所述,三本破烂的手写笔记本,一位漂亮聪颖的苏联女编辑,再加上一位沉迷于爵士乐,落魄街头的酗酒的英国出版商,竟能搞得东西两方人仰马翻,上天下海地调查一桩真伪难辨的事件。这是否也应了作者在全书中一再重复,一再强调的间谍工作就是等待。间谍的工作就是忧虑。间谍的工作就是孤独,但不仅仅是孤独。
故事起始于距离列宁格勒车站不及两百码的一条宽阔街道上,在那里斯大林建了一座阴森森的豪华旅馆,莫斯科人称其式样为“瘟疫帝国”。在这座旅馆的顶层,英国领事馆举办的第一届传播英国文化的有声图书展接近尾声。尼基·兰道一边算账,一边用眼角余光扫视着一位苏联女子形成的一团诱人蓝点。他边忙边嘀咕着,“麻烦,少惹为妙。”但是,这只是套话。他到底还是被动地接受了这个麻烦,那三本破烂的手写笔记本经由美女编辑转到了他的手上。他在为了谨慎起见的考虑下,大略翻看过部分笔记之后,就被一股崇敬心和强烈的自保本能纠缠着了。用他的话说,“他已经打扰这座坟墓打扰得够久了。”他训诫着自己,从那一刻起,管自己的事,尽自己的本分,将手稿带回英国,并且立即交给他的出版商。
一场间谍战就此拉开帷幕。无休止地问询,无休止地试探,无休止地训练和征服。这是一场聪明人之间的博弈,谁都不希望自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落败。而笔记本的主人歌德,这位苏联的优秀物理学家仿佛一场木偶戏中的牵线者。他一方面是追求自由,爱好和平的理想主义者,为了和平,他不惜牺牲自己和卡佳(他的情人,美女编辑)的自由乃至生命;另一方面,他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者。他将卡佳、巴雷等原本并无瓜葛的人统统拉来淌这不知深浅的混水。
巴雷在奉了英国情报部门的命令,并经过严格培训后再次前往莫斯科。他在大街上游荡的时候发现,“有这么多的塔楼,却没有一座钟。有这么多的教堂,却找不到一位开口祷告的人。”眼前的一切对于这个对莫斯科说不上熟悉的英国出版商,或者一位不算称职的间谍来说,有一种难言的心理抵触。可不是吗?他现在算什么,握在别人手中的一张牌,至多是一张被放飞的纸鸢。接下来,他又看见“那位司机靠在车子的引擎盖上卸下雨刷,以免被宵小偷去。”与其说这是描写当时苏联的社会现状,毋宁说这是作者关于他对事态发展设置的一个隐喻。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总是被作者牵引着走走停停,一方面源于英国的语法和逻辑翻译成中文后,读者的既定思维和故事的叙述模式产生不可避免的隔阂,当然,这是次要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当你置身于陌生而敏感的环境,当你目之所及都是聪明犀利的人物布设的一个个如迷宫般的棋局,你在不能抽身的情况下,唯有调动自己所有的脑细胞和应变机制参与其中。还好,你无需过于紧张,勒卡雷是一个具有高度道德关怀和深度良知的作家。在他的引领下,他能够在与故事的主人公一同泅渡后,看到透着熹微之光的彼岸。
已发新华书目报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17:54 , Processed in 0.24054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