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康德的诅咒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7 15:12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默默无闻的普鲁士年轻检察官斯蒂芬尼斯突然收到普鲁士国王征召,去哥尼斯堡调查数起残忍的连环凶杀案。有人说是横扫欧洲的拿破仑派间谍来制造混乱,也有人说是魔鬼!
      八年前,斯蒂芬尼斯曾来到哥尼斯堡拜见仰慕已久的哲学大师康德,两人彻夜长谈。不久,康德的好友突然逼他发誓在康德有生之年不再踏足哥尼斯堡一步。
      王命难违。斯蒂芬尼斯只能违背诺言,重返哥尼斯堡。在经过一系列曲折的调查和意外后,大师康德出手相助,但真相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作者简介
      迈克尔·格利高里奥是一对定居意大利的英国哲学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康德的诅咒:纯粹理性杀人事件》是他们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出斯蒂芬尼斯为主人公的历史推理小说系列的第一部。

    最新书评    共 2 条

    瑾昕猻    康德(Kant)命令朗普(Lampe)化装成自己的样子半夜提刀满大街追砍费希特(Fichte)。想想这个场景都让我要笑死了。      哲学与侦探小说嫁接,总是有点磕磕绊绊的;不如变态心理学和侦探小说结合那么引人入胜,例如《沉默的羔羊》。      齐泽克编的《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里把康德和萨德作为对立的两极,《康德的诅咒》则想要把这两极合为一体。然而两极仍然是两极,不因为合成一体就变成一极。      本来历史小说里出现的理论不应该当真的。但是写这本小说的“哲学家夫妇”(作者简介语)似乎对于康德的“自由”(Freiheit)概念和“爱好”(Neigung)概念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过。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可靠的通俗版本就是《道德形而上学基础》(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其他的通俗说法我们都得提防这点儿。  详情 发表于 2013-8-22 04:44
    平胸老    我的标题大概取得有点狂妄,说实在的,我不会写评论,只不过都是有感而发罢了。   但本书的标题——中文标题——就不免有炒作的嫌疑了。      《康德的诅咒——纯粹理性杀人事件》,这不知是译者的初衷还是被编辑弄出的噱头,本文是有关康德不假,但我没看出诅咒在哪儿。而微妙的汉语让人看不出究竟康德是诅咒的施动者还是受动者。康德被由哈诺的经历引起的魔魇诅咒了?抑或由他而起的那个理性杀人实验给哥尼斯堡带来了诅咒?还是指魔鬼的爪子?说到此,还不如用“魔鬼的爪子”为题比较好呢。巧的是故事中不止一次提到了本书的名字,如果没看错的话,原文首次提到Critique of Criminal Reason是在160页,译为《犯罪理性批判》。这倒是解决了我每次看到封面的英文标题时都会有的困惑:究竟reason意为动机还是理性?看过这个翻译之后我想通了,答案很简单,因为无冠词无复数,想必这个reason应该是不可数名词了。再稍稍纠结一下这个书名,“杀人事件”这个说法总让我联想到某岛国悬疑作家的作品,尤其是每次看到这四个字都会有个穿蓝衣戴眼镜的男孩形象在我脑中乱晃……      这个故事有着一种独特的美。   太多的话语我无法理解,太多的暗喻我不能参透,太多的疑问在脑中盘旋……尽管我在开头就想放弃,尽管我一再想要半途而废,我仍然认为这是我读过的最优秀的推理小说。——这么说似乎太贬低这一著作了,因为我读过的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一共就那么几本。不妨这么说吧,它应该是我读过的最优秀的小说。坦白的说它不是我最喜欢的,只是说此书二位作者的水准是我认真读过的小说中最高的。可以这么说,作者们的思想不在我触目可及的范围内,所以我可以感觉到若干年后再读此书定会有更深的理解。说到此,又想起有意思的一件事。与此书的初遇是在08年的书市上,当时正值此书出版一年之时(不知为何沦落到书市上贱卖,大概都和我一样望而却步了吧),那时的我还是对德国有很大的激情,几乎一下就在一整面书架上发现了“康德”二字,抽出一看标题,竟又是自己喜爱的悬疑推理小说,但草草看了简介之后竟有无聊之感,还对那打了八五折之后的价格耿耿于怀,因而与这一大师级作品擦肩而过。我并不后悔,反而觉得庆幸,要是当时买回去读了,恐怕直至今日那其中的书签也只会插在前几页不动了。而我更加庆幸的是三年后在图书馆发现这久违的书籍时我下定决心借下了它。虽然有时我固执,但我不会固执到接纳不了一本好书——读一本好书实在有醍醐灌顶之感……      考赫   他不是主角,开始也没有吸引我多大注意,但越到最后反而越去注意他,为他的命运担忧。以至于读完整本书下来,最先想到的,是他。他刚出场时可以说给我的印象很模糊——大概只是个照章办事的刻板军士;随着故事进行下去这种印象也没有很快改变,但临近尾声时这个形象突然丰满起来,像是突然从一个深灰色的影子变成有血有肉的人了。尤其是他从凶器联想到亡妻的职业再去追查那条线索(其实是破案最关键的一条线索)时,还是能感觉到他的情感的细腻。而当哈诺把防水风衣让给他时让人隐隐感觉到不安,再联想到出入教授宅子的朗普和教授强烈建议哈诺穿上他那风衣,我感觉到考赫这个人物可能快要成为凶手的另一个牺牲品了,也是破案的代价。当哈诺读到考赫给他的便条时我已经可以断定他会成为这个牺牲品。再说之后哈诺检查他的尸体上的遗物,那条手帕,那些一元纸币,还有刻意叠得很小的那张揭露结局的纸片……不知为什么一切都令人无比惋惜与伤感。   考赫其实是个很聪明的男人,也是一个典型的普鲁士军人。他最后独自去找杂货商人时问的话都跟哈诺这个检察官相同,应该说他的思维和逻辑都足以使他胜任更高级的职位,更别说他出色的军人素养了,这一点在安娜袭击鲁柏林斯基后得以体现——冷静的指挥使得哈诺都觉得他们两人的角色互换了。      哈诺   如此亲昵的称呼大概是因为知道了太多连他妻子都不知道的他的隐私故事,一下拉近了距离吧。奇怪的是,不像读《硫磺密杀》时对Agent Pandergast那种惊艳的感觉,故事一开始我没对他这个主角产生多大好感,也许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刻画这个原本平凡的年轻检察官吧。   当一个低调平凡的主角确实是件好事。首先他很安全,若是哈诺根本高傲到注意不到考赫的存在而没有把那件致命的防水风衣给他的话,他就为直接事业献身了。其次这样的主角很真实,他是个凡人,也会受到妖媚女人的诱惑,也会在推理中误入歧途,也会因为弟弟的魔魇在精神上陷入绝望。有些故事的主角没什么存在感,只是引领故事的发展罢了,但哈诺不是,正相反,他是很有存在感的,不只是给出故事进行下去的线索,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故事复述人,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在故事里,他甚至是康德实验的动力源泉,是他实验的一部分!他甚至决定了太多人的命运,因为他的思想弟弟自杀,当然也是种解脱,因为他的思想,康德开始了理性杀人实验,因为他的错判,波罗的海的捕鲸人旅馆的老板和老板娘双双自杀于监狱中,甚至结案之后,在他的报告里二人还要承担所有的罪名。   关于他最后呈给国王的报告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不肯写出事实。除了要保护康德还有什么原因?为了平定大众的恐慌?但把对凶手的畏惧转移到“法国间谍”身上有什么好处?这难道不会激起群众对法国人的愤怒,不会激化普法矛盾么?      康德   一个精确到人们用他出门散步的时间来对自家钟表的哲学家。   我一直怀疑研究哲学那种东西研究得太久早晚会令人发狂。康德的实验虽然不是发狂,却也摧毁了不相干的无辜性命。   关于他我也一直有太多疑问,首先他究竟是如何“制造”出的“杀人机器”朗普?仅仅因为朗普对自己的哲学的耳濡目染么?还是那次教唆忠实的男仆追杀费希特一事的催化作用?   其次,教授临终那句话到底指的是什么?   Es ist gut.   Was ist gut?   Das Ergebnis seines Experiments?      最后,关于他那死后未出版就被送往一个不存在猜疑的世界的《犯罪理性批判》,我想那些手稿只是能算个“序”,剩下的章节,早已用鲜血书写而成了罢……     详情 发表于 2013-9-8 22:1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18:09 , Processed in 0.460543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