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 0
|
最后的圣殿骑士 |
最新书评 共 5 条
宇文宙
自从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一鸣惊人之后,跟风之作不断,每一本都声称自己超越了丹布朗,但我看到如今,还没有一本能望其项背(这些狗尾续貂之作详见豆列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680587/)
出于对历史宗教方面的兴趣,这类书我也看过几本了,这本在其中算是较佳的一本。最初洗劫博物馆一段算得上抢人眼球又惊心动魄,算是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华丽开场,但是随着剧情发展,作者功力不足的缺陷就表露无疑。无论历史考据、内涵深度、谜题设计、人物刻画还是剧情铺排,各方面跟丹布朗相比都差了九条街。历史考据基本上都是达芬奇密码的老调重弹,延伸的新增内容基本都是杜撰虚构的小说剧情。至于所谓“耶和华福音书”的终极宝物在设计上有亮点,但是由于出场太短暂,作者又懒于多加笔墨描绘,结果空落一个单薄的名字而留不下任何印象。整体剧情设置实在太俗套,完全是好莱坞电影的那几道板斧,实在谈不上任何悬念可言,或许改编成电影会更有看头。
个人最不喜欢女主角摇摆不定的性格。由于心理描写不足导致其目的模糊、言行始终不统一,而且非常随便就改变自己的立场。从一开始由于自己任性被卷入案子却没反省,FBI稍微关怀一下就倾心他并协助破案,被反派煽动两下就轻易背叛,可以说如果没她这个案子根本不至于发展到这么复杂。尤其是她对待宗教的态度,因为看到宗教的不足就坚定不移的支持考古发现真相,然而被好心人救治被宗教的正面性感动了,又极其突兀的毁掉千辛万苦发现的古书。作者结局百般煽情,试图解释维护宗教的正面意义,然而在我看来,这只是女主不折不扣的伪善罢了!
其他角色刻画也比较薄弱,形象平面化,神甫最后莫名其妙变成了北约军官,却没有任何解释其真实身份和意图。主线剧情反而远不及中间插叙的几段圣殿骑士的往事回忆来的感人。
综合来说,作为一本娱乐性质的悬疑小说还算值得一看,但是希望在书中挖掘什么思想内涵或什么改写历史就罢了,指望超越丹布朗和达芬奇密码更是下辈子的事了。
详情
飒飒木
宗教的温情与关怀
by 郑小宪
※ 作者简介
雷蒙德库利(Raymond Koura)生于黎巴嫩,1975年移民美国,曾从事建筑业和金融业,后来涉足好莱坞从事剧本改编工作,首个剧本即荣获当年“富布莱克奖”的候选人提名。 此后,库利担任伦敦和洛杉矶的专职剧作家与制片人职务,多次参与电视剧的剧本改编并潜心于小说创作,现居伦敦。
《最后的圣殿骑士》是雷蒙德库利继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之后又一关于宗教、历史、悬疑的力作,半真半假的历史片段和扑朔迷离的警匪斗争相结合,层层相扣,引人入胜。书中真相与科学、史实与悬疑的探讨撩人心弦,其中关于宗教价值与意义的探索同样发人深思。虽然曾遭受追随丹布朗的质疑,但作为畅销小说,《最后的圣殿骑士》无疑是成功的。英国《星期日快报》曾给及高度评价“《达芬奇密码》只是开了个头,《最后的圣殿骑士》则把故事讲完了。”丹麦《政治报》也称赞道“它的深度在一般流行小说中是罕见的”。
※ 历史背景
本小说的故事是以十字军东征时期圣殿骑士团的兴衰为背景展开的,并涉及到了基督教的思想发展史,下面笔者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圣殿骑士的历史背景。
圣殿骑士团,又名神庙骑士团,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之后,很多欧洲人前往圣城耶路撒冷朝圣。此时十字军的主力已经返回欧洲,朝圣者在路上常常会遭到阿拉伯流寇的袭击,同时十字军建立的城市要塞也需要常备军守护。以修斯德佩恩斯为首的九名骑士创建了该组织,其公开目标是保护朝圣者守护圣城。该骑士团的创始者最初被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安排在毗邻救世主教堂的耶路撒冷王宫一角,而据传这一地点正是所罗门国王的神殿,因此也被称作“基督和所罗门圣殿贫苦骑士团”,简称“圣殿骑士团” 。
十字军东征时是骑士文化的黄金时代,十字军在当时也往往被认为是完美的骑士。当时除圣殿骑士之外,另外两个主要宗教骑士团分别是圣约翰骑士团(又名医护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它们开始时都是慈善组织,而圣殿骑士团却是一个宗教性的封建军事组织。圣殿骑士团的标志是白色的制服外加白色长袍,1147年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后在白色长袍的左肩绣上了红色十字,先是等边十字,后来为八角十字。圣殿骑士团的口号是“神的旨意(God wills it)”。成员在加入组织时,要发誓遵从修会的三大规定:守贞、守贫和服从。骑士团直接对教皇负责,自其成立时起,就被认为是教皇座下最忠诚的力量。
圣殿骑士团在开始时得到了教皇的支持,并于1128年的特洛伊会议上被赋予了修士教规,至此圣殿骑士团有了法定章程的规范,并得到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圣殿骑士团接受了大量新成员和财务捐赠。骑士团更是开创了现代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发展了信贷投资和旅行支票的概念,而他们所从事的金融业就涉及到了票据的加密和解密程序。在随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圣殿骑士成为了仅次于教皇并成为在欧洲最富裕和最有影响力的团体,通过抢劫、从事商业活动和接受捐赠等方式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日益强大的圣殿骑士团与教皇之间也出现罅隙。
13世纪,穆斯林军队最终攻占了圣地,并把十字军永远赶出了耶路撒冷。1291年,圣殿骑士团在阿卡城战败后,返回法国。圣城的失陷,十字军的结束,圣殿骑士团失去了圣地守护者的地位,存在的意义也大打折扣,返回欧洲后丧失了大本营的圣殿骑士团与国王和当时受国王控制的教皇之间分歧和矛盾进一步扩大。
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这就是黑色星期五的由来),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发布密函,要求逮捕圣殿骑士团成员,其突袭取得了圆满成功,包括大团长雅克德莫莱在内的骑士团成员被捕。腓力四世和受他控制的傀儡教皇克莱芒五世为骑士团编排的罪名是“异端”。1314年大团长雅克德莫莱被推上火刑架烧死。
当时十字军的失败连带造成了人们对于圣殿骑士的职责与怀疑,有人认为他们与穆斯林、犹太教沆瀣一气,犯了渎神罪。也有观点认为,腓力四世觊觎圣殿骑士团的巨大财富是圣殿骑士团被摧毁的主要原因。而真正的情况与圣殿骑士被推上火刑架的原因目前仍在探索中,库利的这本小说就是以此为背景对圣殿骑士被摧毁原因展开的一场充满想象与神秘的冒险与探索。
※ 故事梗概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梵蒂冈史前古物展”开幕之夜,四名圣殿骑士装扮的蒙面人突袭而入,其中三名蒙面人大肆掠夺财宝,而为首的骑士则仔细挑选了一件看似平常的珍品——古老的密码机,并且虔诚默念“Veritas vos liberabit”(真理指向自由)。这一神秘而奇特的举动恰巧被抢劫案发生前正在欣赏密码机的考古学家特斯蔡金看到。之后,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组长肖恩赖利接手案件开展调查,纽约教区主教迪安吉利斯神甫也介入调查。在医院的电梯上,特斯偶遇赖利,赖利认出她就是摄像镜头里记录的抢劫发生时躲在密码机旁的女子。而特斯也辨认出劫匪正是十字军东征时圣殿骑士的装扮,同时也因为自身考古学家的身份对密码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向赖利讲述十字军东征时圣殿骑士的故事并判断这次案件和圣殿骑士有着重大关联。在赖利的邀请下,特斯也加入了调查组之中,展开生死追踪。
案件发生不久,四名骑士中的三名先后被杀害,而案件仍毫无头绪。特斯想起父亲的一位朋友,对宗教颇有研究的历史学家威廉万斯。万斯曾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五年前妻子怀孕。医生断言万斯的妻子在生产时会有死亡危险,建议堕胎,但是万斯夫妇听信了反对堕胎的教会,没有采取措施,结果万斯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在生产过程中死去。万斯由此成为了狂热的宗教反对者。特斯在墓地找到了万斯,却在交谈中发现原来愤怒和哀伤的万斯就是博物馆抢匪为首的那个骑士。在被万斯电晕之后,特斯被万斯带回了他居住的地下室。此时了解真相且拥有两重身份的迪安吉斯利神甫及手下秘密追踪特斯并随他们来到了万斯的地下室。
在地下室里,万斯向特斯讲述了他在法国听到的关于圣殿骑士的传说,据说圣殿骑士除了拥有巨大的财富,还掌握了一个能够全盘摧毁基督教的无上能力。万斯找到了这些被加密的文件,并正在使用密码机破解,这也是他抢劫的原因。此时,偷偷尾随而来的迪安吉斯利神甫被发现并与万斯发生争斗,特斯趁机逃跑并拿走了万斯的文件,她找到赖利并上交了文件。但是在确定万斯为凶手并展开搜捕前,万斯以特斯母亲和女儿的安全为威胁,索回了文件,并逃出国境。与此同时,赖利和特斯也成功译出文件,得知当时圣殿骑士的残余部队携隐藏着这个巨大秘密的圣物盒逃往了一个土耳其附近的荒岛上。万斯极有可能已奔赴小岛寻找宝物,特斯和赖利也踏上了这条不归路:从纽约前往梵蒂冈,途径土耳其,寻找那个当年圣殿骑士驻足过并有可能藏有宝藏的荒岛。而此时,神甫也秘密追踪他们来到了那个小岛。
特斯、赖利和万斯成功找到了小岛却只发现了当年航海用的星盘,真正的宝物是被藏在了船首饰像后,寻找当年的沉船又成为了新的目标。特斯一心想解开这个千古之谜,于是丢下只想逮捕万斯归案的赖利,与万斯去寻找圣物盒。此时,迪安吉利斯神甫赶来并说服赖利一起阻止万斯和特斯的行动。万斯和特斯借助星盘仪成功寻找到了当年那条沉沦的十字军帆船,就在圣物盒被打捞上来之前,海面上巨大风暴来袭,神甫和赖利也赶来。丧心病狂的万斯不顾一切打捞上来圣物盒,为摆脱神甫追捕奔向风暴中心。巨大的风暴将船打翻,赖利、特斯和万斯都被打到海边并相继被小岛上的居民救助。事后特斯在海边重新发现了圣物盒里的手抄写本,这个手抄本真实记载了拿撒勒的一个叫耶和华的木匠的生平,由此也承载了一个巨大的秘密:耶稣不是上帝的儿子,只是一个普通人。也就是说,基督教这座貌似坚实的大厦的基础其实是虚幻的。秘密揭开之时,三人再次重逢,万斯在抢夺手抄写本的时候失足坠入悬崖,而特斯和赖利最终作出决定:把手抄写本丢入大海,永远隐藏这个秘密。
※ 宗教的温情与关怀
美国Book reporter网站曾评价《最后的圣殿骑士》“充满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各种元素,它将吸引人的历史故事与丰富的想像相结合,并穿插于让人无暇呼吸的速度当中”,中世纪的骑士充满了神秘和浪漫,关于骑士的种种传说也不断被好莱坞演绎成亦真亦幻的传奇。本书无疑是一部极佳的好莱坞大片的剧本,但是也应该看到,作为一本通俗读物的小说,虽然穿插了大量历史要素,但是作者也只是使用圣殿骑士团的故事为整书深层背景,此书的许多观点未必经得起史学的考证。
圣殿骑士一直是侦探冒险小说的热门话题,如《达芬奇密码》《圣殿骑士遗产》《梵蒂冈密保》等等,这本小说在创作上追随了《达芬奇密码》,小说中,最终揭开的谜底是宝物是证明耶稣只是一个普通人的铁证,以此推翻了基督教关于耶稣神性的教义。抛开小说的虚构不谈,关于耶稣神性和人性的争议其实也是一直以来困扰基督教的重大问题,在基督教思想演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基督教的最基本的正统三位一体理论,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派来拯救世人的救世主,被视为神灵。而在早期基督教中,关于耶稣神性与人性的争论就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基督教与诸教“异端“的斗争更是此起彼伏。如四世纪时的阿里乌斯教就认为耶稣是人而不是真正的上帝,以及后来的爱宾尼学说,作为犹太人的信仰,该教派试图将基督教犹太化,强调摩西律法的重要,虽然接纳耶稣为救主,但却认为相信耶稣是神特别拣选的仆人,因着他的顺服、圣洁,而认他为儿子,耶稣只在身分上是神的儿子,实际上他不过是人罢了。此外还有幻影说,认为物质的世界是恶的,基督的肉身只是一个幻影,却给人一种幻觉以为他实实在在的在物质世界中出现,其实世人所见的耶稣基督只是幻影,在十字架上,被钉受苦的不是真正的主耶稣基督。相比之下,后来的诺斯底派则更加系统和具有影响力,该主义信奉二元论,并融合了神秘信仰和希腊哲学,主张灵与体的对立,苦行修炼,否定肉身的复活,认为复活只是灵魂的事,他们更否定主基督本身就是神自己的真理,他们相信基督只是一位有神的性情,与神相似的灵体。于是基督教最基本又最独特的三一神的真理也被否定了。书中也提到了十二世纪曾盛行于欧洲的清洁教派也是后期诺底斯主义的分类之一,“清洁加派也是二元论者,相信除了有仁慈和善良的上帝外,还有一个同样威力无比,但却是邪恶的上帝,以此来解释这世上所充斥的种种恐怖丑陋现象” “清洁教派还是推崇灵知的神秘主义信奉者……认为宣誓效忠是中罪孽,使人依附于物质世界,从而陷在邪恶世界里” ,这显然是基督教会所不能容忍的。在这本小说中,对基督教和异端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描述,而在圣物盒即将寻到,谜底就要揭开之时,作者却笔锋一转,由耶稣神性和人性的争论转向了关于基督教意义和价值的探讨。
万斯因为挚爱的亲人不幸离去而戴着极其偏激的有色眼镜看待宗教,“宗教一直是偏执和仇恨的助推器,使人类滞留不前……几千年前,那些原始部落的男人和女人——他们愚昧无知,过着惊弓之鸟般的日子,需要宗教来解释生死之谜……我们今日不再需要这种宗教依托了”“可在今天,除了阻碍医疗研究,为战争和杀戮开脱外,它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不由得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今天宗教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还需要宗教吗?
如果小说最后揭示的结局是真的,耶稣只是一个普通人,基督教三位一体的理论是建立在浮沙和欺骗之上的,那又会怎么样?特斯和赖利为了维护这中信仰最终放弃了告知世人真相,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又是什么?
马克思曾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以往在分析这番话的时候,“鸦片”,这两个字对中国人民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字眼已经激起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抵触情绪。然而,笔者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宗教信仰所产生的心理感化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在基督教产生的早期,罗马帝国贫富差距悬殊,现实世界的冰冷与残酷让人们的心灵和精神更加饥渴,更加渴望被触摸,基督教的出现正满足了人们心灵的呼唤,满足人们所渴望的归属感,它使每个人都对未来有种追求,可以向往一个没有贫穷、疾病和孤独的理想去处。在一个充斥着残忍和死亡威胁的世界里,它带给人们一种全新观念,一种爱、怜悯和团结的信息。不可否认,基督教这种信仰,让人们在这个冰冷的世界还相信着什么,给及了人们内心缕缕温情。
在中世纪,天主教会享有最高权力,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内心和精神,但天主教会对权力的追逐煽动者虔诚的信徒,残酷的异教迫害,此起彼伏的宗教战争,“那些血腥史,贪婪成性,墨守成规。专横跋扈,滥用职权……种种无悔,几乎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 。丧失了理性的宗教狂热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灵创伤。之后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重新认识了自己,对人的重新认识和自我肯定带给了人类极大的信心,人们对于宗教的态度也日趋理性,对异教的态度也日益宽容。人类一边徘徊一边前进,宗教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
即使在高歌理性的启蒙运动中,很多伟大的人类艺术品都是以宗教为题材,人类的内心始终需要这样一种温暖。在法国启蒙运动中,对绝对理性的狂热的崇拜与追逐,人们第一次大规模地抛弃和批判宗教。而以卢梭为代表的非主流启蒙思想家却提出除理性外,人的情感也是同样重要的。
笔者认为,对理性的过度强调也往往造成人类“理性统治一切”的倾向,似乎脱离了宗教束缚的人类可以征服整个世界,而上个世纪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似乎就是对人类过于理性盲目自大的最严厉的惩罚。直到今天,基督教带给我们的仁慈博爱,带给我们的这种“终结关怀”始终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渴望温暖的需求,宗教所追求的人生意义实际上是皈依虚幻的彼岸世界,是我们的信仰。宗教满足了人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现实世界的扬弃,宗教给予人们情感上的满足无法取代。
当特斯从海浪中死里逃生,被小岛上的居民救助后,她来到海边,看着海水潮起潮落,海边的岩石缄默着,大海里的暗礁是夺命利刃,海鸥嬉闹追逐着海面上的死鱼,“突然间,她感觉到脸颊上流下了泪珠。其实,她没有抽泣,也没哭喊,只是泪如泉涌,出自心灵的感应。这股泪珠,来如骤风,去如烟飘。她浑身微微颤抖着,而是出自内心的一种感悟,一种从内心深处的情感外泄” 。 我想,这也许就是精神与内心的力量,此时,探究宗教的虚伪真假以及所谓的真相还重要吗?
今天的世界,科学的发展确实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进步,技术渗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而社会机器高速运转,人们似乎也变成这架大机器上的一颗颗小小的螺丝钉而已,人类有多久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内心了?我们是否还有信仰还在信仰着什么?我们周围的世界,“焦虑、愤怒、贪婪和腐败,种种污垢充斥于世,无孔不入,渗透进了整个社会” 。科学让人们毁掉地球无数次,人类似乎也正在变成缺乏耐心、内向孤独和倾向于暴力的动物。科学的发展,精神的荒芜,我们真的比生活在过去的虔诚的信徒过得幸福吗?宗教的摒弃,究竟是文明的福音还是诅咒?
我认为,数千年来人类的生理和情感需求是一致的,人类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我们更不应该为历史实用主义所禁锢,我们始终并且在今天更加需要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对于人性的探讨和关怀。在探索人类生活与生命的意义这点上,宗教是永远无法被取代,基督教所倡导的爱可谓是人类在这个孤独的星球上的一个美妙的奇迹。
在处理结局时,笔者认为库利的这本《最后的圣殿骑士》过于简单,他避开了对宗教教义和精神的深入探讨,而只是以主角永远埋葬了这个秘密匆匆结束。在书中,他也大量描写了基督教在对待异教问题上的残忍和冷酷,以基督教会不惜杀人灭口来隐藏这个秘密,而圣殿骑士悲剧的背后也是基督教会的“阴谋”。在这点上,小说过多夸大和虚构了教会的黑暗面,而对基督教真正的价值与意义上,又分析得过于浅显和感性。
根据笔者自己的经历,在过去的国内教材中,往往只能看到充满政治斗争的教会史和那些神秘而令人费解的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基督教思想史,而恰恰忽视了基督教最核心的内涵,忽略了维系基督教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本质理念。“有意识的了解还不多,无意识的误解却很深” 。宗教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而基督教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之所以历经两千年并且一直到今天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仍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原因却常常被忽视。在这方面,彭小瑜教授的《教会法研究》给了笔者很多启发。特别是,彭小瑜教授敏锐而鲜明地指出基督教的主导思想是爱以及由此衍生的拯救、公平、正义,仁慈、忍耐等观念,这是基督教会的持久凝聚力和教会法赖以实行的根本,是教会法的理念,也就是基督教能够吸引信众并结成超越国界社会与时代的宗教组织的灵魂时,笔者彷佛透过了种种费解的基督教义和残忍血腥的宗教战争,揭开了基督教模糊的面纱,触到了宗教最核心的东西。
基督教主张“禁欲”主义,而这个词asceticism在英文中的原意是“修炼”,在翻译的时候已经被强行加入了其违反人性的色彩,禁欲要求清贫、守贞,它的反面是声色犬马的生活,而非是对人类正常生理和心理的压抑,在古罗马道德沦丧萎靡不振的社会环境中,这无疑是对社会道德的呼唤。一直以来,社会宗教也始终承载着布道和道德教育的功能。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人世间的邪恶与丑陋,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一种是社会革命和社会重建,另一种则是逃离世俗世界。托马斯莫顿曾指出孤寂和社会正义之间的关联,他认为没有任何孤寂的话,人就不会有任何同情心,因为他在社会转盘里失去了自己。基督教提倡的修道院也正是试图使人们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更清楚地认识社会。那么,在社会机器高速运转的今天,信仰的贫乏,人类的内心的荒芜,浮躁与沉重,也许步履匆匆的人们早已很难再静下来去思考什么。
笔者认为,从最初到今天,基督教的核心和最本质的精神都是仁爱之心。中世纪时,人们往往把不行与道德相联系,麻风病人因此被认为是在道德上存在瑕疵。麻风病人往往被丑化和隔离。在《教会法研究》结语有这样一段记述,“身上有长大麻风灾病的,他的衣服要撕裂,也要蓬头散发,蒙着上唇,喊叫说:‘不洁净了!不洁净了!’灾病在他身上的日子,他便是不洁净!他既是不洁净,就要独居营外” 。而麻风病人同时也被虔信的教徒看成是“基督的贫民”,受到救济和爱护,修道院是这些边缘化人群唯一的依靠。也许可以说,基督教所带给人们的慰藉和温暖使得关于异教的争端变得毫无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无视和开脱教会在处理异端问题时的那些暴行,但是也应该从那个时代出发,以人道而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当时它们的出现有其理论上的基础,更有其社会的必要。“中世纪的西欧社会是建立在单一的、而不是多元的价值观念之上,任何对正统教义的挑战都会引起巨大的社会震荡,所以格兰西一方面力图在教会法中体现仁慈和宽容,另一方面也主张以绝罚为主要手段压制异端分子,消除异端运动的威胁” 。中世纪的宽容和近代的宽容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基督教的宽容不是基于对真理的怀疑和漠视,而是出于爱,出于对他人良知的尊重。宗教信条是不应该用强制手段胁迫任何人信奉的,但真正的信
详情
某条街
“《达芬奇密码》只是开了个头,《最后的圣殿骑士》则把故事讲完了。”《最后的圣殿骑士》的封面上写着这么一句话。
一般来说,当一本通俗小说大张旗鼓地抬出另外一本同时代的通俗小说作为对比的时候,它已经输了。问题只是在于,若是水平相差不多,那就是气量不够;若是明显技不如人,那就是自取其辱。
《最后的圣殿骑士》属于后者。
这本书的开头倒还算蛮拉风,四个扮作圣殿骑士的家伙骑马洗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外就没啥新意了。故事从十三世纪的圣殿骑士马丁、考古学家特斯和警探莱利(很俗的俊男美女档)、神甫迪安吉利斯三线展开,差不多就是个好莱坞剧本,进展快场景变化快但是没太多内核。除去开头跟《达芬奇密码》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尽管同属娱乐伪学术小说但是《达凡奇密码》比《最后的圣殿骑士》蛊惑性和震撼性都强得多。《达芬奇密码》电影版上映后梵蒂冈好像曾宣布不建议教众观看此电影,《最后的圣殿骑士》也拍了电影但是貌似啥动静都没有,就这德行还号称“把故事讲完了”,您回去照照镜子吧。
小说的布局也没法跟《达芬奇密码》比,丹布朗习惯于在全书最后抛出最不可能的人选作为幕后主谋,而《最后的圣殿骑士》里面两个站在对立面的BOSS级人物在全书的中前期就迫不及待地露面,男女主角跟他们说了几句话看了几眼大反派就自己蹦出来宣告原形毕露。而且这俩BOSS虽然立场不同但是性格都是有且只有固执+偏激,搞得天线宝宝都比他们有人性。
此外书里的情节还有不少硬伤,比如中情局特工就凭着机场的一副X射线扫描图就成功仿造并破解了密码机从而解读密函。要知道《达芬奇密码》里全书一大半篇幅都在围绕着这个密码筒啊。一张X射线扫描图解决问题,作者你丫有没有诚意……
貌似作者在这本书后半段布下的亮点在于基督教徒是否放弃信仰的内心剧烈斗争,但是,一来,作者的笔力不强写不出那种扣人心弦的感觉;二来,咱们社会主义国家无神论出身的读者,不纠结这个。
总评:好莱坞剧本流通俗小说,非要跟《达芬奇密码》扯上关系既是营销手段可是也拉低了作品声誉。这本书也就是消磨时光用的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0 13:34 , Processed in 0.39542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