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秦帝国·第六部 帝国烽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5:18:5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且不说楚军有识之士的清醒劝阻,只以当时的实际情形论,项梁的骄惰都是毫无道理的。楚军虽五败秦军,然除却东阿一战之外,始终未与章邯的主力秦军对阵,声势虽则由守转攻,战果却实实在在没有多少,若以两次屠城的恶果说,连民心也惶惶不敢归附,其实际优势尚有很大距离。以项梁的毕生血战阅历,此时的轻敌骄惰实在是一个难解的历史异数。若使项梁始终如前清醒,能够重用范增,能够遏制项羽,岂有后来之刘邦哉!历史很可能又当重写了。然则,异数归异数,实际的进程是无可更改的。项梁的骄兵轻敌,很快便招致了极大的恶果。

      章邯得知项梁楚军情形,立即秘密调集九原王离大军的五万精锐铁骑南下,自己则亲率全部二十万刑徒主力大军向定陶迸发。旬日不到,秦军已经云集于定陶郊野。项梁大为振奋,非但不退,且激昂宣示于众将:“秦军二十余万,楚军也是二十余万,两军相逢勇者胜!我大楚军要一战灭却秦军主力,长驱直人咸阳!”之后立即向章邯幕府下了战书,约定三日后决战。楚军将士嗷嗷吼叫一片,人人以为战胜秦军全然不是一件难事。章邯却不批战书,只对楚军来使冷冷丢下两句话:“六国复辟竖子,老夫不屑与之书文来往,如约会战便是。”范增得闻军使禀报,立即提醒项梁,一要防备秦军夜袭,二要立刻调驻屯外黄的项羽刘邦军回援。项梁大笑道:

      “秦军已成惶惶之势,安得有夜战之心哉!外黄军镇抚中原,不需回援。先生拭目以待,三日后我必大破秦军也!”

      这次倒是范增失算了。章邯秦军根本没有夜袭偷营。两日如常过去,项梁与楚军将士们更以为秦军不过如此,战胜之心愈发见于形色。第三日清晨,两军在定陶郊野摆开了广阔的战场。项梁乘一辆战车亲自出阵劝降章邯,章邯马上冷冷笑道:“项梁竖子,老夫当年在灭楚大战中没能杀你,今日也算不迟。项氏不是自恃江东主力么,老夫倒想见识一番。”项梁大怒,立下将令发动攻杀。

      此时的楚军,除了项羽率领的八千江东子弟兵清一色飞骑外,其余依然是步卒居多。项梁的江东主力五万余,也是只有万余轻骑,余皆步卒战车。所以呼为主力,较之其余诸侯的乌合之众,兵器相对精良,战心战力较强而已,尚算不得久经战阵之师。楚军发动冲杀,也是老战法:所有骑兵两翼展开,中央战车统带步卒进逼秦军中央。章邯秦军的应敌战法却是异常:两翼步军方阵与弓弩大营抵住楚军两翼骑兵,中央战场飞出五万九原铁骑直捣楚军核心寻战项梁的江东主力。实际而论,便是秦军全部刑徒军二十万不动,只轻松应对楚军的三五万轻骑兵,只以五万九原铁骑对杀楚军十五六万主力步军。这是章邯震慑楚军的有意部署,是要教项梁明白知道:只要是真正的秦军主力,击杀三倍于我之敌也是游刃有余!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5:18:5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秦军骑兵只有五万!一战灭杀——!”

      项梁久经战阵,一看秦军旗帜便知兵力几多,立即从中央云车大吼下令。秦军铁骑飓风般卷来,堪堪一箭之地,立即分成了千骑一旅的数十支黑色洪流,从四面八方生生插入楚军大阵,飓风般分割绞杀,顿时与楚军搅成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团漩涡。自恃五败秦军勇猛无敌的楚军,一经接战便大为惊骇。秦军铁骑的流动组合长剑砍杀如惊雷闪电如行云流水,楚军战车纷纷翻倒,步卒团团不知所以之时已经是尸横绊脚了。楚军这才真正见识了秦军铁骑锐士的凌厉攻杀,一时人人惊慌部伍大乱,顿饭之间便被冲击得七零八落……项梁大怒,从云车飞下亲驾一辆战车,统率五千中军精锐向中央漩涡杀来。以项梁战阵阅历,混战将溃之际,只要统帅亲率精锐奋勇冲杀,便能聚合败军扭转士气挽回颓势。毕竟,楚军人数远过秦军铁骑三倍余,不当是一触即溃。然则,项梁亲自冲杀之际,九原铁骑倏忽演变,立即从纷乱漩涡中神奇地聚合飞出了一支万人军团,排山倒海般迎面压来,竟硬生生从纷纭战团中独将项梁五千人马切割开来四面攻杀。平野冲杀之战,即或步骑两军战力相等,若无壁垒阵法辅助,步军也不能战胜骑兵。此刻项梁楚军一无凭借,唯拼搏杀,况乎又是人数劣势,何能当得搏杀匈奴如鸷走雀的秦军九原铁骑。未及片刻,项梁的五千军马便所剩无几了……

      “天亡我也——!”

      眼见苍茫原野中楚军战旗已无可寻觅,黑色洪流仍在翻卷奔腾,孤立战车一身鲜血的项梁悲怆地大吼一声,拔出长剑白刎了……

      项梁战死而楚军大败溃散,是秦末混战的第二个转折点。其直接影响是,诸侯复辟势力士气大衰。素来自恃天下无敌的项羽,在外黄接到定陶大败的消息,震恐莫名不知所以了。刘邦则连武信君名号也不提了,只冷冷对项羽说了一句话:“今项梁军破,士卒都吓破胆了。”之后便闭嘴了。暴烈的项羽这次没有逞强复仇,而是显出了楚怀王所说的“猾贼”一面,悄悄地引兵东去了。当此之时,秦帝国面临着一个重新整肃河山的大好机会。

      然则,这一扭转乾坤的巨大机遇,在咸阳却被最后的血色吞没了。

      ※※※※※※

      ①临济,秦县。大体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北地带。

      ②外黄,秦县,大体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以北地带。

    第五章 残政如血 一、赵高给胡亥谋划的圣君之道

      大泽乡出事的时候,咸阳庙堂仍继续着噩梦般的荒诞日月。

      大肆杀戮皇族同胞之后,胡亥亢奋得手足无措,立即丢开繁剧的政事开始了做梦都在谋划的享乐生涯。胡亥认定父皇很不会做皇帝,将数也数不清的只有皇帝才可以享受的乐事都白白荒废了,除却用了几个方士治病求仙,胡亥实在看不出父皇做皇帝有甚快乐。最大的憾事,是父皇将囤积四海九州数千过万的美女统统闲置,当真暴殄天物也。父皇安葬时,胡亥下令将所有与父皇有染的女子都殉葬了,可数来数去连书房照应笔墨的侍女算上,也只有三十多个。胡亥惊讶得连呼不可思议,最后对赵高说:“父皇甚乐子也没有过,连享用女人都蜻蜓点水。大度些个,凑个整数给父皇显我孝心。”赵高问一千如何?胡亥立即连连摇头:“多了多了,可惜了,一百足矣!”赵高大笑,会意地连连点头。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5:18:5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于是,除了殉葬的一百女子,除了父皇在世时派往南海郡的宫女,整个皇城女子少说也还有三五千之多。胡亥谋划的第一件大乐之事,是专一致力于享受这些如云的美女。阅遍人间春色之后,胡亥的第二件大乐事,是亲自出海求仙,将父皇期许于方士的求仙梦变成自家的真实长生乐事,长生不老活下去,永远地享受人间极乐。为此,胡亥生出了一个宏大谋划,阿房宫建成之后用五万材士守护,专一囤积天下美女,将美女们像放逐猎物一般放逐于宫室山林,供自己每日行猎取乐……谋划归谋划,目下的胡亥还只能在皇城深处另辟园林密室,一日几拨地先行品咂这些胭脂染红了渭水的数也数不清的如云丽人。可无论胡亥如何不出密室,每日总有大政急报送到榻前案头,也总有李斯、冯去疾等一班大臣嚷嚷着要皇帝主持朝会商讨大事。

      胡亥不胜其烦,可又不能始终不理。毕竟,李斯等奏报说天下群盗大举起事,山东郡县官署连连叛离,大秦有存亡之危!果真如此,胡亥连头颅都要被咔嚓了,还谈何享乐?怏怏几日之后,胡亥终于亲自来到了连日不散却又无法决断一策的朝会大殿。胡亥要听听各方禀报,要切实地问问究竟有没有大举起事反秦,究竟有没有郡县叛离?

      那日,山东郡县的快马特使至少有二十余个,都聚在咸阳宫正殿焦急万分地乱纷纷诉说着。李斯拄着竹杖黑着脸不说话,冯去疾也黑着脸不说话,只有一班丞相府侍中忙着依据特使们的焦急诉说,在大板地图上插拔着代表叛乱举事的各色小旗帜。胡亥一到正殿,前行的赵高未曾宣呼,大殿中便骤然幽谷般静了下来。李斯立即大见精神,向胡亥一躬便点着竹杖面对群臣高声道:“陛下亲临!各郡县特使据实禀报!”胡亥本想威风凛凛地一个个查问,不防李斯一声号令,自己竟没了底气,于是沉着脸坐进了帝座,心烦意乱地开始听特使们惶急万分的禀报。

      “如此说法,天下大乱了?”还没说得几个人,赵高冷冷插了一句。

      “岂有此理!”胡亥顿时来气,拍打着帝座喊道,“一派胡言!父皇尸骨未寒,天下便告大乱!朕能信么?郎中令,将这几个谎报者立即缉拿问罪!”赵高一摆手,殿前帝座下的执戈郎中便押走了几个惊愕万分的特使。如此一来举殿死寂,没有一个人再说话了。

      “老臣以为,仍当继续禀报。”李斯鼓着勇气说话了。

      “是当继续禀报。报了。”赵高冷冷一笑。

      “好!你等说,天下大乱了么!”胡亥终于威风凛凛了。

      “没……”被点到的一个特使惶恐低头,“群盗而已,郡县正在逐捕……”

      “业已,捕拿了一些。陛下,不,不足忧。”又一个特使吭哧着。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5:18:5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如何!”胡亥拍案了,笑得很是开心,“谁说天下大举起事了?啊!”

      “老臣闻,博士叔孙通等方从山东归来,可得实情。”赵高又说话了。

      “好!博士们上殿禀报!”胡亥一旦坐殿,便对亲自下令大有兴致。

      “博士叔孙通晋见——!”殿口郎中长宣了一声。

      一个须发灰白长袍高冠的中年人,带着几个同样衣冠的博士摇摇而来。当先的博士叔孙通旁若无人,直上帝座前深深一躬:“臣,博士叔孙通晋见二世陛下!”胡亥当即拍案高声问:“叔孙通据实禀报!天下是否大乱了?山东郡县有无盗军大起?”叔孙通没有丝毫犹疑,一拱手高声道:“臣奉命巡视山东诸郡文治事,所见所闻,唯鼠窃狗盗之徒扰害乡民,已被郡县悉数捕拿归案耳。臣不曾得见盗军大起,更不见天下大乱。”

      “李斯冯去疾,听见没有!”胡亥拍案大喝了一声。

      “你,你,你,好个儒生博士……”李斯竹杖瑟瑟颤抖着。

      “叔孙通!你敢公然谎报!”冯去疾愤然大喝。

      “尔等大臣何其有眼无珠也!”叔孙通冷冷一笑,“大秦自先帝一统天下,自来太平盛世,万民安居乐业,几曾天下大乱盗军四起了?若有盗军大举,尔等安能高坐咸阳?二世陛下英明天纵,臣乞陛下明察:有人高喊盗军大起,无非想借平盗之机谋取权力,岂有他哉!”

      “其余博士可曾得闻?”赵高冷冷一问。

      “臣等,未曾见闻乱象。”几个博士众口一声。

      “先生真大才也!”胡亥拍案高声道:“下诏:叔孙通晋升奉常之职。”

      “臣谢过陛下——!”叔孙通深深一躬,长长一声念诵。

      一场有无群盗大起的朝会决断,便如此这般在莫名其妙的滑稽荒诞中结束了。李斯不胜气愤,夜来不能成眠,遂愤然驱车博士学宫,要与这个叔孙通论个究竟。不料到得学宫的叔孙通学馆,厅堂书房却已经是空荡荡了无一人,唯有书案上赫然一张羊皮纸几行大字:

      庙堂无道 天下有盗

      盗亦有道 道亦有盗

      有盗无道 有道无盗

      道灭盗起 盗灭道生

      “叔孙通也,你纵自保,何能以大秦安危做儿戏之言哉!”

      李斯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没有下令追捕缉拿叔孙通等,踽踽回府去了。

      叔孙通说得不对么?庙堂没有大道了,天下便有盗军了。盗之骤发,为生计所迫,此生存大道也,你能苛责民众么?大政沦丧,为奸佞所误,岂非道中有盗也!最叫李斯心痛的,便是这句“道亦有盗”。顺孙通所指道中盗者何人耶?仅仅是赵高么?显然不是。以叔孙通对李斯的极大不敬,足以看出,即或柔弱力求自保的儒生博士们,对李斯也是大大地蔑视了,将李斯也看做“道中之盗”了。李斯素以法家名士自居,一生蔑视儒生。可这一次,李斯却被儒生博士狠狠地蔑视了一次,让他痛在心头却无可诉说,最是骄人的立身之本也被儒生们剥得干干净净了。第一次,李斯体察到了心田深处那方根基的崩溃,心灰意冷得又一次欲哭无泪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5:18:5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散去朝会之后,胡亥自觉很是圣明,从此是真皇帝了。

      回到皇城深处的园林密室,胡亥对郎中令赵高下了一道诏书,说日后凡是山东盗事报来,都先交新奉常叔孙通认可,否则不许奏报。赵高跟随始皇帝多年,自然明白此等事该如何处置。然则,此时的赵高已经是野心勃发了,所期许的正是胡亥的这种自以为圣明的独断,胡亥的诏书愈荒诞滑稽,赵高心下便愈踏实。一接如此这般诏书,赵高淡淡一笑,便吩咐一名贴身内侍去博士学宫向叔孙通宣诏。赵高着意要这位长于诓骗的博士大感难堪,之后便在他向自己求援时再将这个博士裹胁成自己的犬马心腹。毕竟,天下乱象如何,赵高比谁都清楚。唯其如此,赵高已经预感到更大的机遇在等待着自己,从此之后,赵高的谋划不再是自保,不再是把持大政,而是帝国权力的最高点,是登上自己效忠大半生的始皇帝的至尊帝座。而要登上这个最高点,毕竟是需要一大拨人甘效犬马的,而叔孙通等迂阔之徒既求自保又无政才,恰恰是赵高所需要的最好犬马。

      “禀报郎中令,叔孙通逃离咸阳!”

      赵高接到内侍禀报,实在有些出乎意料。这个叔孙通被二世当殿擢升为九卿之一的奉常,竟能弃高官不就而秘密逃亡,看来预谋绝非一日,其人也绝非迂阔之徒。虽然,叔孙通逃亡对赵高并无甚直接关联,可赵高还是感到了一种难堪。毕竟,叔孙通的当殿诓骗是他与这个博士事先预谋好的,而在其余朝臣的心目中,则至少已经将叔孙通看成了他赵高的依附者。也就是说,叔孙通逃离咸阳,至少对赵高没甚好处。思谋一夜,赵高次日进了皇城。在胡亥一夜尽兴又酣睡大半日醒来,正百无聊赖地在林下看侍女煮茶时,赵高适时地来了。

      “郎中令,朕昨日可算圣明?”胡亥立即得意地提起了朝会决断。

      “陛下大是圣明,堪与先帝比肩矣!”赵高由衷地赞叹着。

      “是么?是么!”胡亥一脸通红连手心都出汗了。

      “老臣素无虚言。”赵高神色虔诚得无与伦比。

      “朕能比肩先帝,郎中令居功至大也!”

      骤闻胡亥破天荒的君临口吻,赵高几乎忍不住要笑出声来。然则,在胡亥看来,赵高仅仅是嘴角抽搐了一下而已,反倒更见真诚谦恭了。赵高一拱手道:“老臣之见,陛下再进一步,可达圣贤帝王之境也。”

      “圣贤帝王?难么?”胡亥大感新奇。

      “难。”赵高一脸肃然。

      “啊呀!那不做也罢,朕太忙了。”胡亥立即退缩,宁可只要享乐了。

      “陛下且先听听,究竟如何难法。天赋陛下为圣贤帝王,亦未可知也。”赵高分外认真,俨然一副胡亥久违了的老师苦心。不管胡亥如何皱眉,赵高都没有停止柔和而郑重其事的论说,“圣君之道,只在垂拱而治也。何为垂拱而治?只静坐深宫,不理政事也。陛下为帝,正当如此。何也?陛下不若先帝。先帝临制天下时日长久,群臣不敢为非,亦不敢进邪说。故此,先帝能临朝决事,纵有过错,也不怕臣下作乱。陛下则情势不同,一代老臣功臣尚在,陛下稍有错断,便有大险也。今陛下富于春秋,又堪堪即位年余,何须与公卿朝会决事?不临朝,不决事,臣下莫测陛下之高深,则人人不敢妄动。如此,庙堂无事,天下大安也。政谚云:天子所以贵者,固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为‘朕’。愿陛下三思。”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5:18:55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天子称朕,固以闻声?天子称朕,固以闻声……”胡亥转悠着念叨着,猛然转身一脸恍然大悟的惊喜,“这是说,甚事不做,只要说说话,便是圣君了?”

      “陛下圣明!”赵高深深一躬。

      “不早说!朕早想做如此圣君也!”胡亥高兴得手舞足蹈。

      “国事自有法度,陛下无须忧心矣!”

      “好!国事有大臣,朕只想起来说说话,做圣贤帝王!”

      “老臣为陛下贺。”赵高深深一躬。

      于是,大喜过望的胡亥立即做起了圣贤帝王,不批奏章,不临朝会,不见大臣,不理政事,每日只浸泡在皇城的园林密室里胡天胡地。煌煌帝国的万千公文,山东战场雪片一般的暴乱急报,全部都如山一般的堆积在了郎中令赵高的案头。赵高的处置之法是:每日派六名能事文吏遍阅书文奏报,而后轮流向他简约禀报,赵高择其“要者”相机处置。所谓要者,所谓相机处置,便是赵高只将涉及人事兵事的公文择出,由他拟好诏书再禀报胡亥加盖皇帝玉玺发出,其余“诸般琐事”一律交丞相府忙活。

      期间,赵高唯一深感不便的是,每加皇帝印玺便要去找胡亥。从法度上说,此时的赵高是郎中令执掌实权,也仍然兼领着符玺令,符玺事所的吏员都是其部属。然则,皇帝印玺加盖的特异处在于:每向诏书或公文国书等加盖印玺,必得皇帝手书令方可。实际则更有一处特异:无论符玺令由何人担任,实际保管并实施盖印的印吏,从来都是皇族老人,没有皇帝手令,即或符玺令赵高本人前来也照样不行。如此法度之要义,便是确保皇帝印玺实际执掌在皇帝本人手中。对于赵高而言,虽说糊弄胡亥根本不是难事,然则也难保这个聪明的白痴冷不丁问起某人某事,总有诸多额外周旋,是以赵高每每为这加盖印玺深感不便。

      这日,赵高接少府章邯紧急奏章,请以骊山刑徒与官府奴隶子弟编成大军平定暴乱。赵高立即拟定了皇帝诏书,可一想到要找胡亥书写手令便大大皱起了眉头。平定山东盗军自然要做,否则赵高也照样要被咔嚓了。可赵高不想让胡亥知道天下大乱,赵高要让胡亥沉湎于奇异享乐不能自拔,成为自己股掌之间的玩物。然则不找胡亥又不能加盖印玺,赵高一时当真感到棘手了。

      “召阎乐。”思忖良久,赵高终于低声吩咐了一句。

      早已经是赵高女婿且已做了咸阳令的阎乐来了,带着一队随时听候命令的驻屯咸阳的材士营剑士。两人密商片刻,立即带着剑士队向符玺事所来了。阎乐虽是犬马之徒,然赵高很明白此等大事必须亲临,印玺要直接拿到自己手中,不能在任何人手中过渡。符玺事所在皇城深处的一座独立石墙庭院,虽大显幽静,却也有一个什人队的执戈郎中守护着。赵高是郎中令,统辖皇城所有执戈郎中,到得符玺事所庭院外立即下令护卫郎中换防。十名郎中一离开,阎乐立即下令剑士队守护在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便大步跟着赵高走进了这个神秘幽静的所在。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5:18:56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郎中令有何公事?”幽暗的正厅,一个白发老人迎了出来。“皇帝口谕:交皇帝印玺于郎中令。”赵高很是冷漠。“郎中令敢矫诏么?”老人冷冷一笑。

      “足下该当明白:皇帝印玺必须交郎中令。”阎乐阴狠地一笑。

      “大秦社稷依旧,大秦法统依旧……”

      话音未落,阎乐长剑洞穿了老人胸腹。老人睁着惊愕愤怒的双眼,喉头咕咕大响着终于颓然倒地了。赵高冷冷一笑,一把揪下了老人胸前硕大的玉佩,大步走进了石屏后的密室,片刻之间便捧出了一方玉匣。见赵高点头,阎乐走到门外一挥手,剑士队立即冲进了庭院各间密室,几乎没有任何呼喝动静,片刻间便悉数杀死了符玺事所的全部皇族吏员。

      当夜,赵高向章邯发出了加盖皇帝印玺的诏书。之后,赵高小宴女婿阎乐与族弟赵成贺功。阎乐赵成都没见过皇帝印玺,一口声请赵高说说其中奥秘。赵高也有了几分酒意,说声索性教尔等开开眼界,便搬出了那方玉匣打开,拿出了那方人人只闻其名而不见其实的天下第一印玺。那是一方在灯下发着熠熠柔润的光泽而说不出究竟何等色彩的美玉,其方大约三四寸许,天成古朴中弥漫出一种荧荧之光。

      “一方石头,有何稀奇?”赵成很是失望。

      “你知道甚来!”赵高训斥一句指点道,“夏商周三代,青铜九鼎乃是王权神器,于是有楚庄王中原问鼎之说也。自九鼎神奇消遁而战国一统,这皇帝印玺就成了皇权神器。为甚?秦之前,臣民皆以金玉为印。自始皇帝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为印材,臣民不能以玉成印。故此,玉玺便成皇帝独有之天授神器也!这印钮是何物?知道么?”

      “这……”阎乐赵成一齐摇头。

      “这叫螭兽钮。螭者,蛟龙之属也,神兽之属也,头上无角,若龙而黄。所以如此,秦为水德,蛟龙以彰水德也。”赵高对学问之事倒是分外认真,“这印面刻着八个秦篆文字,知道是甚?”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阎乐赵成异口同声。

      “何人写的?”

      “李斯!”

      “对了。”赵高嘴角抽搐着,“李斯此人,老夫甚都不服他,就服他才艺。你说这个老儿,非但一手秦篆惊绝天下,还能制印!这皇帝玉玺,当初连尚坊玉工也不知如何打磨,这个李斯亲自磨玉,亲自写字,亲自刻字,硬是一手制成了皇帝玉玺!人也,难说……”赵高一时大为感喟了。

      “听说,这块石头也大有说头。”赵成兴冲冲插话。

      “再说石头,割了你舌头!”赵高生气了,“这叫和氏璧!天下第一宝玉!是楚人卞和耗尽一生心血踏勘得来,后来流落到赵国,幸得秦昭王从赵国手中夺来也。不说皇帝之玺,也不说印文,只这和氏璧,便是价值连城也!若是当年的魏惠王遇上和氏璧,你教他用都城大梁交换,只怕那个珠宝痴王也是乐得不得了也!”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5:18:57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这一夜,赵高醉了,李斯老是在眼前晃悠……

    第五章 残政如血 二、逢迎反击皆无处着力 李斯终归落入了低劣圈套

      天下暴乱之初,李斯由难堪而绝望,几次想到了自杀。

      自七月以来,丞相府每日都要接到山东郡县雪片般的告急文书。先是大泽乡,再是蕲县,之后便是一座座县城告破,一处处官署溃散;职司捕盗的郡县尉卒被暴乱的潮水迅速淹没,郡守县令背叛举事者不可胜数。盗军势力大涨,夺取郡县城邑连打仗都用不上,只派出一群群乱哄哄的人马鼓噪举事,且公然号为“徇地”。短短月余,暴乱飓风般席卷天下,除了岭南、陇西、阴山、辽东等边陲之地,整个帝国山河都不可思议地风雨飘摇了。长子李由为郡守的三川郡,也是好几个县接连出事,县令逃跑了,县吏举事了,官署溃散了。李由为抗御盗军四处履险疲于奔命,然始终无法挽回颓势,终究被吴广的数万盗军围困在荥阳。三川郡是关中的山东门户,消息传来,咸阳庙堂顿时骚动了。依附赵高的新贵大臣们纷纷攻讦丞相府,说李斯身为三公,竟令天下群盗蜂起,该严加治罪以谢天下。李斯大感难堪,几次对冯去疾示意,老臣们该出来说说公道话,天下盗民蜂起究竟罪在何方?然仅存的几个功勋元老素来对李斯在始皇帝病逝后的种种作为心有疑忌,包括冯去疾在内,始终没有一个人为李斯说话。

      正当此时,赵高送来了一件胡亥批下的奏章,李斯顿时惶恐不安了。这是此前李斯给胡亥的上书,请皇帝大行朝会,议决为天下减轻徭役并中止阿房宫修建。胡亥在这件奏章后批下了一大篇话,先说了《韩非子》中对尧帝禹帝辛劳治民的记述,而后显然地宣示了对尧帝禹帝的不屑:“然则,夫所贵于有天下者,岂欲苦行劳神,身处逆旅之宿,口食监门之养,手持臣虏之作哉!此不肖人之勉也,非贤者所务也。彼贤人之有天下也,专用天下适己而已矣!此所以贵于有天下也。”这等荒谬之极的强词夺理,李斯连对答的心思都没有,只有轻蔑了。因为,照胡亥这般说法,始皇帝一代君臣的奋发辛劳也就是“不肖人”了。但是,胡亥后面的责难却使李斯如芒刺在背了:“夫所谓贤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万民,今身且不能利,将恶能治天下哉!故,吾愿赐志广欲,长享天下而无害,为之奈何?”

      李斯立即嗅到了这件问对诏书潜藏的杀机,此等辞章陷阱,绝非胡亥才具所能,必有赵高等人在背后作祟。然则,这是明明白白的皇帝诘问臣下的诏书,你能去追究赵高么?天下大乱之时,皇帝问如何能安天下而治万民,身为丞相,能说不知道么?以自古以来的政道法则,三公之天职便是治民以安,民治不安,责在三公。今天下群盗蜂起,丞相能说这是皇帝过失而自己没有过失么?况且,丞相儿子身为大郡郡守,也是丢土失城一片乱象,皇帝若从了一班新贵攻讦,将李氏灭族以谢天下,又有谁能出来反对?其时,李斯白白做了牺牲,也还是百口莫辩,又能如何?诚然,李斯可以痛快淋漓地批驳胡亥之说,可以留下一篇媲美于《谏逐客书》的雄辩篇章,全然可以做另外一个李斯。然则,必然的代价是李氏举族的身家性命,甚或三族六族的灭门之祸。一想到毕生奋争却要在最后惨遭灭族刑杀,李斯的心头便一阵猛烈地悸动……反复思忖,李斯终觉不能与这个绝非明君的胡亥皇帝认真论理,只有先顺着他说话,躲过这一举族劫难再说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5:18:5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当夜,李斯写下了一篇长长的奏对。

      此文之奇,千古罕见,唯其如此,全文照录如下:

      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督责之,则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君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贤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韩之明术,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行劳神,以身徇百姓,则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何足贵哉!夫以人徇已,则己贵而人贱;以己徇人,则己贱而人贵。故徇人者贱,而人所徇者贵。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凡古之所以尊贤者,为其贵也;而所为恶不肖者,为其贱也。而尧、禹,以身徇天下者也,因随而尊之,则亦失所为尊贤之心矣夫,可谓大谬矣!谓之为“桎梏”,不亦宜乎?不能督责之过也。

      故韩子曰“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则能罚之加焉必也。故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罚也。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是故韩子曰“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镒,盗跖不搏”者,非庸人之心重,寻常之利深,而盗跖之欲浅也;又不以盗跖之行,为轻百镒之重也。搏必随手刑,则盗跖不搏百镒;而罚不必行也,则庸人不释寻常。是故,城高五丈,而楼季不轻犯也;泰山之高百仞,而跛样牧其上。

      夫楼季也而难五丈之限,岂跛样也而易百仞之高哉?峭堑之势异也!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今不务所以不犯,而事慈母之所以败子也,则亦不察于圣人之论矣。夫不能行圣人之术,则舍为天下役何事哉?可不哀邪!

      且夫俭节仁义之人立于朝,则荒肆之乐辍矣;谏说论理之臣间于侧,则流漫之志詘矣;烈士死节之行显于世,则淫康之虞废矣。故明主能外此三者,而独操主术以制听从之臣,而修其明法,故身尊而势重也。凡贤主者,必将能拂世磨俗,而废其所恶,立其所欲,故生则有尊重之势,死则有贤明之谥也。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掩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忿争之辩。故,能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法修术明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故曰“王道约而易操”也,唯明主为能行之。若此,则谓督责之诚,则臣无邪。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所求得则国家富,国家富则君乐丰。故,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若此,则帝道备,而可谓能明君臣之术矣!虽申、韩复生,不能加也。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5:18:59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列位看官留意,李斯这篇上书被太史公斥为“阿意求容”之作,诚公允之论也。此文之奇异,在于极力曲解法家的权力监督学说,而为胡亥的纵欲享乐之道制作了一大篇保障理论,对法家学说做出了最为卑劣的阉割。二世胡亥说,我不要像尧帝禹帝那般辛苦,我要使天下为我所用,广欲而长享安乐,你李斯给我拿个办法出来!于是,李斯向二世胡亥屈服了,制作了这篇奇异的奏章,向胡亥献上了以“督责之术”保障享乐君道的邪恶方略。

      在这篇奏章中,李斯是这样滑开舞步的:首先,明白逢迎了胡亥的享乐君道,赞颂胡亥的“穷乐之极”是贤明君道;其次,引证申不害的恣意天下而不以天下为桎梏之说,论说胡亥鄙薄尧禹劳苦治国的见识是圣明深刻的,最终得出尧帝禹帝的辛苦治理“大谬矣”,是荒诞治道,而其根本原因则是不懂得督责之术;再次,引证韩非的慈母败子说,论说以重刑督责臣民的好处,肯定这是最为神妙的“圣人之术”;最后,全面论说督责术能够给君主享乐腾挪出的巨大空间,能够使君主“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

      李斯的这篇奏章,再一次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果说,李斯此前的与政变阴谋合流,尚带有某种力行法治的功业追求,尚有其惧怕扶苏蒙恬改变始皇帝法治大道的难言之隐的话,这次上书阿意,则是李斯全然基于苟全爵位性命而迈出的背叛脚步。这篇卑劣奇文,意味着李斯已经远远背离了毕生信奉并为之奋争的法家学说,肆意地歪曲了法家,悲剧性地出卖了法家。盖法家之“法、术、势”者,缺一不可之整体也。术者,法治立定之后的权力监督手段也。法家之术,固然有其权谋一面,然其原则立场很清楚:确保法治之有效执行,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种种贪赃枉法,并主张对此等行为以严厉惩罚。也就是说,作为“法术势”之一的“术”,必须以行法为前提,而绝不是李斯所说,离开整体法治而单独施行的督责术。李斯不言法治,唯言督责术,事实上便将督责官员行法,变成了督责官员服从帝王个人之意志,其间分野,何其大哉!后世对法家的诸多误解,难免没有李斯此等以法家之名涂抹法家的卑劣文章所生发的卑劣功效。李斯之悲剧,至此令人不忍卒睹也。

      “若此,则可谓能督责矣!”

      这是李斯上书三日后,胡亥再次批下的“诏曰”。

      赵高特意亲自上门,向李斯转述了皇帝的喜悦。赵高不无揶揄地说:“陛下读丞相宏文,深为欣然也!丞相能将享乐之道论说得如此宏大深刻,果然不世大才,高望尘莫及矣!”第一次,李斯难堪得满面通红,非但丝毫没有既往上书被皇帝认可之后的奋然振作,反而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将进去。即或是面对赵高这个素来为正臣蔑视的内侍,李斯也前所未有地羞惭了。赵高还说,皇帝已经将丞相上书颁行朝野,将对天下臣民力行督责,举凡作乱者立即灭其三族,着丞相全力督导施行。李斯惭愧万分又惊愕万分,可还是不得不奉诏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16:36 , Processed in 0.0516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