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秦帝国·第二部 国命纵横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13:25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够了!”老苏亢铁杖“笃”地一顿,怒吼一声。大黄“呼”地蹿了进来,骤然人立,两爪搭在了正在起劲儿数落的女人肩上,血红的长舌呼呼大喘着。

        大嫂“啊”的一声尖叫,脸色苍白地倒在了地上。

        “大黄,出去。”老苏亢顿顿手杖,大黄又耷拉着尾巴意犹未尽地出去了。

        织机依旧“呱嗒呱嗒”地响着,妻子依旧没有下机,依旧没有回头。苏秦向妻子的背影看了一眼,牙关一咬,嘴唇上的鲜血骤然滴到了白玉砖地上……他弯腰拿起自己的包袱和木棒,默默地出了厅堂。

        老苏亢摇摇头,也笃笃地出去了,厅中的织机依旧“呱嗒呱嗒”地响着。

        这座小院子还是那么冷清整洁。

        老苏亢吩咐使女整治了一大盆汤饼,默默地坐在了石案对面。苏秦吃得吸溜吸溜满头大汗,吃相直如田中村夫一般。大黄蹲在旁边,不断舔着苏秦的脚面,喉头呼噜不停。这是洛阳汤饼,猪肉片儿和着面饼条儿煮的,更有绿莹莹的秋苜蓿入汤,鲜香肥厚。苏秦吃得舒畅极了,片刻吸溜呼噜下肚,一推陶盆:“再来一盆。”

        “只此一盆。不能尽饱。”父亲睁开了眼睛。

        苏秦默然,看着使女收拾了石案,依旧沉默着,实在不知如何对父亲交代这场奇异的变故。他等待着老父亲的发问,甚至期待老父亲狠狠骂他一顿,抡起手杖打他一顿。可是,老父亲却只是仰头看着天上的那一勾弯月,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说。

        “父亲,大哥弟弟他们呢?”苏秦终于想到了一个话题。

        “行商去了。”父亲也终于不再望月,淡淡的,“季子,可要改弦易辙?”

        “不。初衷无改。”

        “不后悔?”

        “不后悔。”

        “吃得苦?”

        “吃得苦。”

        “受得屈辱?”

        “受得屈辱。”

        老人“笃”地一顿手杖:“创业三难,败、苦、辱。三关能过,可望有成也。”

        苏秦肃然向父亲深深一拜:“父亲,请赐儿荒田半井。”

        “商人无恩,唯借不赐。”

        “是。请借季子荒田半井。”

        “借期几多?”

        “三年为限。”

        老人点点头,疲惫地闭上了眼睛。

        次日清晨,老苏亢带着苏秦来到郊野农田。秋收已过,星星点点的私田茅屋已经冷清清地没有了人烟,田间一片漫无边际的空旷。秋风吹过,分外苍凉。普天之下,只有洛阳王畿还保持着古老的正宗的井田制——国人农夫居于王城,收种时节出城住在私田茅屋,收种之后搬回城堡消暑窝冬,田野空荡荡地杳无人烟了。从前,作为王畿国人的农户,各自还都有几户、十几户的隶农,他们没有资格住在王城,便在国人的私田里搭几间茅屋遮风挡雨,洛阳郊野在冬夏两季还有些许人烟。可再后来,隶农们也渐渐逃亡,到新战国当自由民去了,尤其是在商鞅变法的二十多年里,洛阳王畿剩余的隶农几乎全部逃亡到秦国去了。从那以后,秋收后洛阳城外的王畿井田,就真正成了荒漠的旷野,相比于村畴错落、四季勤耕不辍的战国都城郊野,这里就像一片荒凉冷清的陵园。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13:26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苏秦第一次发现,孤零零的苏庄与遥遥相对的王城,在这苍凉的旷野竟都显得那样的渺小。甚至,连印在童年记忆中高耸的红墙绿瓦,长长飞檐下的叮咚铁马,也都不再辉煌,看去竟那样破旧丑陋。奇怪,原来如何没有这种感觉?

        “季子,这是半井荒田。”父亲伸出铁杖,向远处画了一个圈子。

        荒芜残缺的路堤下,有一片荒草茫茫的土地,中间几面断垣残壁,旁边一副破旧的井架。无边良田之中,这块荒草茫茫的荒田透着几分神秘,几分恐怖。

        按照正宗健全的井田制,一井九田——八家私田,中央公田,井在公田正中。十“井”为一“成”,实际上便是一个灌溉区;“井”内灌田的小水道叫做“渠”,都是各家自己修建的,小渠堤兼做了各家的田间小道;“井”与“井”之间的水道叫做“沟”;“成”与“成”之间更大的水道叫做“洫”。沟洫是官府征发民力修建的公共水道,沟洫堤岸是田间大道,两岸栽满了杨柳,春日柳絮飞雪,夏日绿树成荫。这种无数的方格绵延开去,便是一幅静谧康乐井然有序的王畿井田图。

        一千多年过去,那耕耘相望、踏歌互答、鸡犬相闻的井田诗意,早已经随着耕作奴隶的逃亡流失而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有这空旷的荒野,残破的茅屋,秋风下无边的萧瑟。普天之下,争城夺地的狂潮正在一浪高过一浪,大约也只有洛阳王畿的井田还能保留这份空旷与苍凉。快了,那无边洪峰的浪头眼看就要压过来了,这种无风无浪无声无息死亡般的平静,眼看也就要结束了,上天啊上天,我能在这里平静地度过三年么?

        “季子,过去。”老父亲“笃笃”地点着手杖,大黄闻声,嗖地蹿进了荒草。

        苏秦恍然,大步走到父亲前面,手中“义仆”拨打着荒草,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荒井废墟前。显然,父亲也是多年没来这里了,重重地叹息了一声,一句话不说,眯着眼陷入一种迷茫中去了。

        苏秦默默转悠着,四面打量了一圈。父亲说,这里原是一个隶农的家,人在二十年前就逃亡了。父亲精明,当初只买隶农逃亡而主家无力耕种的荒田。所谓“半井”,就是苏家在暗中买下的四家荒田。一井八家,四家便是“半井”了。按照王畿井田制,“半井”大约有三四百亩地的样子。苏家经商,无人专司农耕,买下了也只算买下了,荒田依旧是荒田,破屋自然更破了。

        三间茅屋已经被风雨冲刷得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几面土墙,屋前丈许远,还留下了一个石舂,舂坑里竟神奇地生出了一窝野草。门前一方空地,是原来的小打谷场。三五丈外,是一口竖着高高的桔槔木架的水井桔槔,春秋早期已经开始使用的杠杆式汲水工具。北方某些地区现在仍可见到,呼为“秤杆”。,井台用青石条铺成,修得四方四正,井口还有一副半人高的辘轳桩,只是没有了辘轳与井绳。虽然荒草已经长上了井台,但从其规整的井台与齐备的两种汲水工具(桔槔与辘轳)仍然可以想见,这是一口老公井,而不是后来私家挖的新井。所谓老公井,是正宗井田制时期,按照官府堪舆的风水走向,合一井八家之力修建的公用水井。这种水井都在公田的中央,而公田又在八家私田的中央,如此各家打水的距离便是一样的。另外,公用水井的汲水工具也由官府统一安装,既有辘轳,又有桔槔,加之轮流维护经常修葺,显得很有器局规格。而所谓新井,则是井田制松弛后各家在私田挖的井,这种井只供一家之用,所以一般都只有辘轳,或只有桔槔,井台也要小得多。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13:27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有口老公井,自然方便许多,只是不知道这口井干了没有。苏秦走上井台,身子伏在辘轳桩上凝神向黑黝黝的井中望去,居然隐隐约约能看见圆圆的一片白光。好!还有水。从井台上下来,苏秦又沿着父亲说的“半井”地界走了一圈,他走出来时,心中已经盘算好了。

        “父亲,就这里了。”

        老人点点头:“何日动手?”

        “就在目下。我不回去了。”

        老人默默思忖片刻:“也好。午后我再来一次。”说完对大黄招招手,大黄呼地蹿过来望着主人。老人拍拍大黄的头:“大黄,你有大用了,守在这里吧。”

        “汪汪汪!”

        老人轻轻抚摩了大黄一阵,回身走了。

        “父亲。”苏秦喊道,“你不能没有大黄!”

        “汪汪汪!呜——”大黄猛叫几声,沮丧地趴在地上不动了。

        老人没有回头,拄着拐杖走了,渐渐地,茫茫荒草湮没了苍老的身影。

        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山间修习时,老师对他们经常说到墨家子弟的自立勤奋,也时不时教他们做一些修葺茅舍、山溪汲水、进山狩猎之类的生计活儿。对于自己动手,苏秦并不陌生,况且跋涉三月,他已经完全习惯了扎扎实实自谋生路,对脱了衣服下田这样的事儿,非但不再感到难堪,反倒觉得体味了另一种人生,别有一番苦滋味儿。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在荒野中时刻与风雨霜雪为伴,时刻处在痛苦与屈辱的体验之中,只能更加惕厉奋发。他决意做一次勾践式的卧薪尝胆,无情地摧残*,猛烈地刺激灵魂。

        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方才他已经留心查看了田里的荒草,虽然不如河滩茅草那般柔韧,却也长得颇为茂盛,草身尚算细密,稍加选择,一定能盖一间厚实的屋顶。眼下虽说没有一件工具,但先拔草总是可以的。霜降已过,秋草已经变黄变干,连草根上的那截绿色也没有了,正是苫盖屋顶的合用草材。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

        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

        “大黄,你还是回去,老父亲离开你不方便。”苏秦拍拍大黄的头。

        “呜——汪汪!”大黄对着苏秦叫了两声,并没有回头走开。

        “大黄,那就一起干活儿了。”苏秦有过了遭遇中山狼的经历,对良犬的灵异也便有了深切的感悟。像大黄这种有灵性的猛犬,对主人的忠诚与服从是无与伦比的,主人派它守在这里,它就一定不会离去,虽然它更想跟在主人身边。想了想,苏秦将拔好的茅草打成小捆子,拍拍大黄:“大黄,叼起来,哎,就这样。好,送到断墙下去,那儿——”苏秦伸手一指,大黄叼起草捆子,嗖地蹿了出去。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13:2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太阳西斜,父亲赶着牛车再来时,苏秦拔的茅草已经摊满了断墙四周。

        “看看,还缺不?”父亲手中的短鞭指着牛车。

        苏秦有些惊讶。他实在没想到,父亲竟能亲自将一辆牛车赶到这里。一路坑坑洼洼遍地荒草,走路都磕磕绊绊,更别说赶车了。可父亲除了额头上有汗珠,却是若无其事,转身看自己拔下的茅草去了。苏秦知道父亲的性格,也没说话,就去搬车上的东西了。父亲送来的物事不多,却都很实用。铁耒、泥抹、木桶、麻绳、柴刀等几样简单的工具;铁锅、陶壶、陶碗等几样煮饭烧水的炊具;一包原先的衣服,一袋够三两天吃的干饼干肉,剩下的五六个木箱便是自己的书了。搬完东西,苏秦觉得又渴又热,拿着麻绳木桶来到井台,将麻绳在桔槔上系好,又用绳头铁钩扣牢木桶放下了老井。吊上来一看,水清亮亮的,捧起喝了一口,竟是清凉甘甜。苏秦将水提到牛车旁,打了一陶碗递给父亲。

        “季子,这是口活水井。”父亲品着清水,“上天有眼。”

        “有吃有喝,够了,父亲回去歇息吧。”

        父亲用短鞭敲打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铜箱:“这是一箱老书,一并给你。”说完,父亲坐在牛车上咣当咣当地走了,走得几步,父亲回身向大黄招了招手。大黄“嗷”地叫了一声,几个纵跃,跳到了牛车上猛亲主人。父亲摸了摸大黄,又对它说了几句,大黄“汪汪”两声,又呼地跳下了牛车,蹲在荒草中,看着牛车去了。

        父亲一走,苏秦立即重新开始拔草,要趁着天亮尽量地多拔一些。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又堆了一大垛茅草。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打了一桶清凉的井水,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这座小院子原来是一排三间草房,如今只剩下了四面断墙与架在墙顶的椽子。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觉得中间两面墙稍为完整,风雨冲刷的痕迹稍少,就决定用这两道墙盖一间草房。不用砌墙,就是屋顶上草抹泥,苏秦此刻觉得一点儿也不难。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

        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乏。三个月河西夜路的打磨,心力精力比原来有了神奇的增长。一鼓作气,他开始了屋顶上草。寻常间修建一间普通的茅屋,屋顶上草便是技术性最强的一关。防风防雨的性能如何,全在于屋顶上草。讲究的茅屋,要上三重茅草,屋内方有冬暖夏凉的功效。苏秦当然做不到如此讲究,更重要的是,他毫不在乎是否冬暖夏凉,只求不要漏雨透风而已。如此要求,自然简单多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13:29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土墙原本不高。苏秦先将一捆削好的树枝扔上墙头,再装好一个泥包提到墙下,然后手拿泥抹、腰缠麻绳爬上墙头。在墙头端详一番,苏秦放下带钩的麻绳,向大黄招手比划:“大黄,挂住泥包。”

        “汪汪汪!”大黄绕着绳钩转了两三圈,真的叼住了铁钩,钩住了泥包。

        “大黄,好!”苏秦高兴地吊起了泥包,开始向椽子上铺搭树枝,再向树枝上糊草泥,赶一层草泥糊满,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立即开始铺干茅草。这是很需要细心与技巧的:要从屋檐铺起,每排草根部糊泥压紧,后排盖住前排的泥根,一排排压上去直到屋脊。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汪汪!”大黄已经变成了一只泥狗,原先丝绸般闪亮的黄毛,糊满了屋顶掉下来的泥巴。见苏秦倒地,它惊叫两声,凑了过来。

        “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呜,呼噜……”大黄喉头呼噜着,也靠在苏秦身上睡着了。

    第五章天地再造(3)

        三、亘古奇书阴符经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远远看去,只有那高高的桔槔与井台上的辘轳依稀可见,成为寻找草庐的唯一标记。大黄从旷野里飞奔过来,须得时不时地停下来瞅瞅桔槔,嗅嗅脚下,才能继续飞奔。大黄终于扑到了草庐门前,“汪汪汪”地抖擞着浑身雪花大叫起来。

        门板刚刚拉开一道缝隙,大黄嗖地裹着风雪蹿了进去。“大黄,真义士也!”苏秦啧啧赞叹着,连忙拿下大黄口中叼着的丝绵包袱,又连忙顶上门板堵上草帘,才回头拍拍大黄,“来,一起吃。”“汪汪!”大黄摇摇尾巴,径自卧到角落去了。

        “啊,你吃过了?好,不客气了。”苏秦打开包袱,拿出里面一个尚有温热的铜匣,拉开盖子,一匣满当当的软饼酱肉弥漫出浓浓的香气。苏秦拿出一块饼一块肉放在大黄身旁的石片上,“这是你的,饿了吃。”说完回身大咥起来。

        苏秦已经两天没吃饭了。

        草庐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日黄昏,大黄准时回庄,叼来一顿干食。他知道这是父亲的苦心安排,便也没有拒绝。几天之后,索性自己也不再动炊,就是这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前两日突然下起了漫天大雪,苏秦才恍然大悟,已经是冬天了。看看风狂雪猛,他没有教大黄回庄,可也忘记了自己动炊,硬是一天一夜没离开那张破木板书案。直到方才大黄在门外狂叫,他才猛醒,大黄自己偷偷回庄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13:3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狼吞虎咽地咥完了软面饼与酱肉块子,苏秦精神大振:“大黄,雪很大么?”

        “汪汪汪!”

        苏秦笑了:“我去赏雪了,你歇息。”刚拉开门,大黄却已经嗖地蹿了出去。

        茫茫原野,风雪无边,充斥天地间的只有飞舞的雪花与呼啸的风声。极目不过丈许,闻声不过咫尺。苏秦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能感到冰凉的雪花打上脸颊,呼啸的寒风掠过原野。久旱必有大水,秋末入冬三个月一直没有雨雪,上天幽闭过甚,自要猛烈地发泄一番,上天无情,却有人道啊。

        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的第一件事,是翻检书箱挑选书籍。自己书房的那几箱书,他只选出了老师临行赠送的《天下》,其余诸子大师的文章抄本,他都觉得与自己所要做的事太过疏离,没有必要再花工夫。东归的路上他已经想好,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缺乏的却是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可是,到哪里寻觅这种启迪智慧之门的钥匙呢?记得老师有次对他们讲到太公吕尚时说:“人之能,不仅在学,且在悟。悟之根本,不在少学,在难后重学。大难而有大悟,始得大成。”那时,他与张仪都觉得,这只是老师针对太公这种“老才老运”说的,与他们离得很远很远。况且,战国名士大多都是年青成名,都像太公那样耄耋建功,天下岂不成了老叟世界?然则一番磨难之后,老师的话却如此清晰地凸现出来了。天下事原本就不是一成不变,无论耄耋建功还是英年成名,大约这个“大难大悟”都是该当有的。

        “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想不到,上天居然给他打开了一扇大门,竟使他得到了一本久闻其名而寻觅无门的亘古奇书。那天,他在翻检完自己的书箱后,无意打开了那只锈蚀斑驳的铜箱。在他想来,父亲所谓的“老书”,一定是一些商家典籍。但无论如何,不看看是对不起父亲的。就在他打开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拿起一看,破旧发黄的封面是五个硕大的古篆,仔细端详,呀——《阴符四家说》!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是真的么?他揉揉眼睛走到茅屋外边,光天化日之下,“阴符四家说”五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拭目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

        “上天啊——父亲!”苏秦大喊一声,扑倒在地,哈哈大笑着连连叩头。

        “汪汪!汪汪汪!”大黄也狂吠起来。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13:3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苏秦发现的,是一本亘古奇书。这本书名叫《阴符经》。世人传说:这是黄帝撰写的天人总要。也有大家名士说:这是一位殷商高人隐名写的,托名黄帝,只在于增其神秘而已。这部《阴符经》,只有四百二十四字,其神圣地位却在《易经》之上。在春秋战国的大家中,认真揣摩《易经》并写出注文的,只有孔夫子。但将《阴符经》奉为圣典并潜心注文的大家,却不下十家。更引人注目的是,但凡注文《阴符经》者,都是赫赫大名的将相学问家,譬如伊尹、太公、范蠡等。真正在野的学问家注《阴符经》者,大约只有鬼谷子一人。而这一人,又恰恰是志在精研治世学问的千古奇才。这本身就意味着,《阴符经》既不是《易经》那样的料事之书,也不是《老子》那样的论道之书,而是开启权力大智慧的棒喝之书,是所有志在建功立业者的一把钥匙。

        这就是《阴符经》的永恒魅力。

        苏秦与张仪听老师专门讲过一次《阴符经》。老师说:“阴者,命之宗也,隐微难见。符者,命之本也,妙合大道。此谓《阴符》。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为《阴符》之根本。唯深微而能烛照,谓之阴。唯变通而无羁,谓之符。烛照以心,契合以符,《阴符》之意尽矣!”

        那时候,老师手边没有《阴符经》,他们也只能唏嘘感叹一番。老师说,他对《阴符经》潜心揣摩了二十年,方能贯通经世之学。老师又说:“吾为《阴符经》注文三年,游历楚国,却不意丢失于客栈之中。此为天意,罚我不得尽窥天机矣!”

        至今,苏秦还记得老师说起这件事时的感慨嗟呀。

        如此一本亘古奇书,却如何落到父亲手里做了“老书”?苏秦当真万般困惑。但他此刻已经顾不上想那么多了,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几个月下来,他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了。可这《阴符经》就像无边无际的丝绵套,只要轻轻一挤,就有汁液汩汩流出。一句话明明是懂了,可你联系不同的事情去想,便立即有了不同的心解,当真是“变通无羁,深微烛照”。且不说还有伊尹、太公、范蠡与老师四人的注文。苏秦只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工夫。

        风雪扑面,苏秦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13:3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

        机在于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气。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

        苏秦的声音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围着苏秦飞快地转了两圈,叼住苏秦的腰带,狼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大黄是阴山草原的牧羊猛犬,身材与豹子一般大小,每天要大吞五斤肉或带肉骨头,体力战力都远远超过一只普通的野狼,力气自是惊人。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望望呼啸着扑进屋里来的风雪,大黄横卧在门口一动不动了。

        “啊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睁开眼睛,看见门口隆起了一个高高的雪堆,自己的身边却干干的。不对,不像,啊,是大黄!苏秦挣扎着摇摇晃晃站起来,扑上去扒拉大黄身上的积雪,刚触摸到皮毛,大黄骤然站起,一阵猛烈抖擞,积雪冰块便全部抖落。“大黄,快进来。”苏秦喊了一声,却没了声音。当下也顾不得细想,连忙奋力挡上门板,再用一段准备生火用的树根撑在门后,又挂上那片又粗又厚的茅草帘子,这才点起了风灯。

        “……”苏秦想对大黄说话,却没有了声音。静神一想,知道是方才迎着风雪吼叫,喉咙受伤失音,不再惊慌,喝了一通冰凉的甜井水,又坐在了风灯前。

        方才一阵风雪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捭阖的*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天人生克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窥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13:3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苏秦又兴奋地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一句,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五谷百草能梳理生命百骸,但服食不应时却可以导致百病;人之行动可以与万物和谐,但若不应时而动,该收获却播种,该播种却睡觉,则要伤及万物;时机之重要,非但要认准它,而且要立即抓住它,此谓应时而动。早了太过,迟了不及。所以,“守时”是贤者的才能,“守命”则是不肖者的愚蠢。老师将“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这十二个字的精髓,的确讲得透彻之极。

        想想自己说周说秦,一个是后之不及,一个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周不必说了,原本也没指望成功。入秦是经过反复思虑的,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犀首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早了。新君即位堪堪一年,秦国内政未安,实力的确也要扩展,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的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苏秦猛然清醒,啊,“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却扑在了大黄身上。

        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过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第五章天地再造(4)

        四、战国乱象大演绎

        倏忽三年过去,草庐之外的世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件大事,“齐魏相王”,东方两大王国结成了同盟,列国顿时陷入混乱!

        苏秦西出铩羽,张仪南下折翅,在战国间倒是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但很快就在剧烈的争夺中被人们忘记了。齐威王本来想派特使赴楚,敦请张仪北返齐国,可听说了张仪在楚国“错断兵事”的探报后,却对张仪的才能又产生了怀疑,觉得书生毕竟不能成事,便不再动作,听任张仪自生自灭了。但是,齐威王却没有忘记张仪“齐魏相王”的谋划,觉得这是齐国打开僵局的妙棋。于是,齐威王立即派靖郭君田婴主持大计,秘密与魏国联络。按照齐国的朝臣状况,此等军国大事本当由丞相驺忌主持。可齐威王对驺忌已经失去信任,本来是要等张仪入朝后再处置驺忌的,如今放弃了张仪,自然要另找个适当的时机罢黜了驺忌。反复权衡,齐威王选择了“齐魏相王”这个关节,既向天下昭示齐国新气象,又能借此树起新主政大臣的人望。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9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13:3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族弟,与原来的上将军田忌是堂兄弟。齐威王对王族子弟很少大用,深恐他们拥有大片封地属民,如果再拥有国府大权,很可能尾大不掉。田忌已经是上将军了,自然不能再用他的堂弟做文职大臣。当初使用乐师出身且与王族不和的驺忌做丞相,实际上也是牵制王族在国府的势力。待田忌孙膑出走,齐威王顿时感到国府萧瑟,少了左膀右臂。可处置田忌的决策是自己作出的,又不好公然迁怒于驺忌,一肚子火气便憋了下来。自从张仪给他透彻地剖析了齐国的困境,齐威王才感到了真正的急迫。如果再不物色大才,齐国只怕就要无疾而终了。着急是着急,齐威王毕竟久经沧海,还要做得不着痕迹,不能引起朝局动荡。田婴虽是贤明豁达,却从来没有担当过大任,也没有建立过大功勋,全靠王族爵位继承制做了靖郭君。用他的好处在于,此人既不构成威胁,朝臣又提不出异议,即使田忌能够归来,拿掉他也很容易。于是,齐威王公开下书,授田婴上卿之职,主司“齐魏相王”大事。

        三天之后,驺忌呈上了《辞官书》,请求归老林泉以养沉疴。

        齐威王立即下书嘉勉,对驺忌的功勋与辛劳表彰一番,末了“特赐三百金,准封成侯,回归封地,颐养天年,以慰朝野感念之心”。随后立即册封田婴为齐国丞相,赴徐州筹划齐魏会盟。

        田婴与魏国新丞相惠施紧张忙碌了两个多月,秋天到来的时候,齐威王与魏惠王在徐州的泗水东岸举行了“相王”大典。徐州本是大禹治水后划分的古九州之一,《书•禹贡》记载:“海(黄海)、岱(泰山)及淮(水),唯徐州。”古徐州的广大地面除了魏、齐、楚三大国各有领土外,还有宋国、薛国、滕国、邹国、鲁国几个夹缝中的老诸侯国。以当时的势力范围,除了不太安分的宋国,这几个老小诸侯都是齐国的后院。齐魏会盟的地点,就在这几个老诸侯的边缘。这是齐威王选定的地点。他想借此震慑这几个小国,从而安定后院,使齐国能够全力在中原伸展。魏惠王这时已经威风尽失,雄心大减,对齐威王的会盟主张直有受宠若惊之感,生怕呼应不周,如何顾得提出异议?所以,一切都听从了齐国的安排。

        会盟大典上,齐威王与魏惠王各自祭祀了天地,然后郑重宣告了承认对方为王国的文告;又由两国丞相田婴、惠施分别宣告了“修好同盟,永息刀兵”的盟书。

        参加大典的五个老小诸侯诚惶诚恐,为两大国王很是卖力地颂扬了一番。

        大典之后,消息立即传开,遂引发出了乱纷纷的称王、相王大风潮。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相王”,实在是当世乱象憋出来的一股山洪。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7 05:27 , Processed in 0.226473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