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丽的恶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法兰克福书展最抢手的百万美金版权小说
      畅销全球38国家和地区的惊悚力作
      哈利波特系列翻译家马爱农的最新译介
      每个女孩都会因一个带毒汁的闺蜜一夜长大
      只是,你们比我幸运。
      才华横溢的妹妹被残忍杀害后,凯瑟琳帕特森曾经美满的家庭不复存在。为了逃避媒体无休止且无情的骚扰,凯瑟琳搬去了一个新城市,进了一所新学校,期待开始宁静的新生活。
      但是凯瑟琳结识了美丽而耀眼的爱丽丝后,她平静生活的计划被打乱了。她无法抗拒爱丽丝对她的关怀,并被爱丽丝的热情和美丽深深吸引,两个原本属于不同世界的女生,很快成为了密友。爱丽丝的活力,帮助凯瑟琳慢慢淡忘痛苦的过去,逐渐开始重新享受生活。
      但是,与爱丽丝做朋友并没那么简单。随着了解的深入,凯瑟琳发现,尽管爱丽丝大方而迷人,但似乎也有着自私的一面,有时甚至有些残忍。似乎有时候,闺蜜也是有毒的。

    作者简介
      丽贝卡詹姆斯(Rebecca James),生于澳大利亚悉尼。二十几岁时做过服务员,之后在印度尼西亚和日本教英语。三十岁之后忙于生小孩和做厨房设计师,并开始修一些课程,但还没有拿到学位,凭借着天生的文笔,她完成了这本震惊文坛的《美丽的恶意》。之后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乃至九十岁的时间,丽贝卡都要用来创作。

    最新书评    共 3 条

    贺伊曼    即便《美丽的恶意》中时间跨度颇长,它也仍称不上是一部复杂的小说。故事由三条线繁复切换着向前推进,将一个少女复仇的计划娓娓道来:少女卡瑟琳由于童年遭受的一次灾难失去挚爱的妹妹,美满的家庭因此支离破碎,为忘记来自过去的噩梦,她改名换姓并搬去新的城市生活。在新学校里她结识了美丽的爱丽丝,这个与其同龄却无比耀眼、充满魅力的少女对凯瑟琳亲热有加,一切因她而来的新生活渐渐令凯瑟琳重拾久违的快乐与重新生活的勇气。这期间,自闭的凯瑟琳交到不少新的朋友,也收获了恋情,只是随着对爱丽丝的进一步了解,对未来一度充满期待的她却发现这原来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   与其说这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的惊悚小说,不如说它更偏向于一部与青春和成长有关的青少年小说。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普世性不同,女主角凯瑟琳的青春期似乎更为漫长,和大部分少年人比起来也更显哀痛。事实上不仅是凯瑟琳,书中每一个人物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命运:痛失天才女儿的凯瑟琳父母、缺少家庭关爱的爱丽丝、丧母却与父亲爱上同一个女人的罗比……包括向来乐观热情的菲利帕也在故事的最终失去弟弟。当然这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为营造气氛而刻意编制的巧合,但我并不愿将其仅仅归结为此。人生实难,即便一路添添减减,每个人仍无可避免要扛起一座山将这或漫长或短暂的一生走完。   小说从结构上虽然并没达到外媒所言“精密、独特”,却也称得上细致和耐心。只是同样身为女作家的处女作,本书和凑佳苗的《赎罪》颇为类似,皆在节奏的把握上稍有欠缺。前半部分看似精心铺陈,但过于专注细节以致不少地方情感充溢而克制不足,第二部分故事进程虽有加快,却也因作者缺少对小说整体的驾驭能力而没有躲过草率收尾的嫌疑。   另外作为惊悚题材小说,复仇的动机如果没有交代完整其实是非常危险的。爱丽丝作为主要角色出现,其诡异善变的性格直至小说的结尾才给出解释,又因解释不够充分合理而显得说服力不足。简言之,爱丽丝接近凯瑟琳是为了“成为她的噩梦”,但她的一些行为——例如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出的狂妄自大、对罗比及其父亲毫无必要的伤害,事实上都不能帮助她更快地达成这个目的。这让她看起来多数时候只在“扮演”自己,做着和复仇毫无关系的无用功。而她最终的死,也因作者前面对爱丽丝这个人物性格的刻画过于单薄而蒙上了一层突兀之感。   不过,本书的耀眼之处并不在其技巧与结构,而在于贯穿全书的对人物与其命运抗争时的细腻刻画。例如书中写到一些成年人遭遇悲痛后所展露出的矛盾而复杂的状态,让人看后不免动容——平日身挑大梁、尽显坚毅的父亲在小女儿惨死多年后,仍忍不住“双手颤抖、眼中带泪”地劝自己唯一、仅剩的,并已长成家庭主妇的大女儿打消带着孙女进行短途自驾游的想法。只因他深觉路况可怕,“开车”这项再平凡不过的举动随时可能令二人丧命,他已不能承受更多“失去”;而罗比的父亲,在妻子去世后看似更增添了一份对生活的热情——总把家中的气氛搞得很活跃,常邀朋友过来吃批萨喝啤酒,“就好像一切都很美好,家里没有女人生活更加愉快一样”。但到了夜深人静时,却被儿子无意间发现其独自躲在房中歇斯底里地发出“令人心碎”的哭声。    为扮演好家庭中的角色而不得不表露出的威严和隐忍,与自身天生丰沛厚重的情感间发生的碰撞,想必是很多男性步入中年后必须面临的残酷课题。但作者的重点显然不在于此,其诉求点主要在两方面,一个或许可用卢梭的话来解释:“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另一点则已借罗比的口说出:“有些人的经历更为坎坷,最后依然成长为正派体面的人。”作者始终保持正面能量的输出这一点也很有意思,似乎认为每抛出一个阴暗、极端的桥段就很有必要附送一个客观、正面的总结把读者拉回积极正常的人生,否则便有误导青少年的嫌疑。    从书中人物身上可以看出,面对灾难时通常人们的表现大同小异,平日和“坚强”扯不上丝毫关联的人,此时也必须学着和“软弱”挥手言别。上苍无情却公平,扮演“坚强”的机会人皆有之。但如同菲利帕评价爱丽丝的恶行时所言:“我有过许多不顺心的日子,但从来没有这样的表现。我敢用一千万美金打赌,你也没有过。”当人们明白青春不过如此,坎坷与成长同在,多数最终会选择成为菲利帕或凯瑟琳,在温和抵抗与坚忍自愈的循环中完成残酷的蜕变。而相较于爱丽丝选择的以痛治痛的成长方式,看似平和的前者履行起来,其实要更为艰难的多。     详情 发表于 2013-8-13 04:08
    至秦     如果以苛刻的眼光审视丽贝卡·詹姆斯的《美丽的恶意》,可以指责的地方很多,一泻殆尽的叙述欲望,三条线展开不够充分,爱丽丝的复仇动机比较牵强等等。不过读完这部跌宕起伏的青春小说,这些已显得微不足道。        16岁的凯瑟琳带着妹妹蕾切尔去参加高年级的派对,出于求生撇下妹妹任人奸污并杀害。17岁时,同样年轻的未婚夫米克为救仇人而死,而那时她还怀着他的孩子。如果换作日本作家来描述这个故事,笔触一定凄婉沉重,而读者一定也从中镜鉴自己,最终唯有绝望。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倘若这些社会和人性的问题都压到一个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女肩上,是不是有失公允?        凯瑟琳也像其他孩子一样苛责自己,不应该带着妹妹去高年级派对,甚至她自己也不应该去。可青春之美正在于冲破这些禁忌和对成年生活的好奇。丽贝卡从来没有怪罪凯瑟琳青春的好奇,有些事即使16岁没有发生,17岁也会到来:她遇见自己此生的挚爱——米克,相爱,偷食禁果,怀孕。她在妹妹死后头一次感到了幸福——米克告诉她“你不会是单身母亲”,母亲竭力称赞这件事的美好,“你在创造生命,亲爱的,你在……你在生活”。        然而,凯瑟琳并未就此迎来她的幸福,米克还是死了。读者尽可以辩论说,这是打破青春禁忌的代价,然而丽贝卡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米克的死亡源于凯瑟琳新结识的好友爱丽丝,她为了报仇伺机潜伏在凯瑟琳身边,一次次揭开以前的伤疤试图彻底击垮凯瑟琳。        某种程度上,爱丽丝这个角色象征着社会的污秽:一出生即被吸毒的母亲抛弃,为了补偿,母亲给她大量金钱挥霍,由此纵容了她自私自利的个性。家庭的分裂促使她更加珍惜她那被底层家庭领养的弟弟,弟弟是这个罪恶世界里唯一一抹纯洁的白色,可这个弟弟偏偏加入强奸蕾切尔的罪案,爱丽丝无法接受这抹纯白被玷污的事实。        显然,青春的残酷代价并非青春本身的错。正如蕾切尔被杀害的原因,是因为那群来自酗酒吸毒家庭的孩子听见了勃黛尔姐妹优裕的家庭背景:“我们住在图拉克,记得吗?”图拉克暗示着完整的家庭,良好的教育与优雅的生活,对于这些孩子而言,这些简直如同天上的月亮,遥不可及。        青春常常沦为社会罪恶的替罪羊,巧妙的是作者把救赎的责任还给社会罪恶的象征:爱丽丝。爱丽丝一次次挑战凯瑟琳的内心底线:“你摆脱了她高兴吗?摆脱了你那完美的妹妹?你是不是暗自庆幸她被害死了?”        这是凯瑟琳一直以来无法摆脱的阴影,她确实对天才妹妹蕾切尔充满嫉妒。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竞争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类心理,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妹妹的意外死亡而无限放大,进而成为笼罩心头的罪疚。然而倘若不是爱丽丝穷追不舍,凯瑟琳还只能假借改名和搬家的行为选择逃避。        小说的另一个启示是,如果社会的罪恶还将继续存在,我们更不能以保护的名义囚禁孩子,这会导致社会的冷漠。或许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社会的罪恶无法消除,我们更需要让孩子通过青春学会爱这堂课——因为罪恶永远战胜不了爱,正如爱丽丝无法打败凯瑟琳。小说尾声,凯瑟琳为拥有爱的产物——女儿莎拉而感到幸福,她看见的是整个社会的希望,“如果我善良,她就善良。如果我爱别人,她也会有爱心。”      刊于《中华读书报》2012-5-9  详情 发表于 2013-9-11 02:02
    蓝文青    经历一场噩梦之后,总渴望醒来是早晨,可以用全新的面目去展开全新的生活,也的确有人会主动伸手帮你走进新生活,但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这个帮你走出阴影的人,竟然想的是重新将你推入更深的黑暗,让你面对那个噩梦里你已经不再想面对的过去时,你还能走出来吗?      看《美丽的恶意》介绍的时候,以为是说闺蜜的,拥有不少闺蜜的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当我跟随凯瑟琳一点点将她的凄美故事展开,在如抽丝剥茧的侦探情节里,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之中,竟然是一部青少年的心理惊悚剧。      年仅十六岁的凯蒂·勃黛尔因为贪玩、因为选择了自保、因为所谓的胆怯而失去了天才妹妹蕾切尔,由于妹妹蕾切尔曾经的优秀,让他们全家陷入媒体的折腾之中,凯蒂更名改姓成为凯瑟琳·柏德森,从墨尔本来到新南威尔士,住在自己的姑姑家,封尘了过去,希望与过去告别,但内心的歉疚却促使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时候。一个美丽、热情、关心她的女子出现了,她从此多了一个新的闺蜜——爱丽丝。爱丽丝不但邀请她参加自己的舞会,还介绍她认识自己的好友罗比。由于爱丽丝的热情和体贴,凯瑟琳以为自己走出了阴影,然而,也就在这时,她和罗比发现,爱丽丝一直在隐瞒着什么,不久他们遇见了爱丽丝的前男友,以及菲利帕,菲利帕看透了爱丽丝的心理问题,带着凯瑟琳躲开爱丽丝,并介绍她认识自己做架子鼓手的弟弟米克,米克与凯瑟琳一见钟情,相爱并有了孩子,这时爱丽丝再次出现,险些令凯瑟琳流产。当凯瑟琳保住了孩子,爱丽丝又一次出现,利用凯瑟琳的内疚、揭开自己接近凯瑟琳的秘密,原来这个开朗热情的女孩外观之下,是一颗同样因为那件悲剧受伤的心,而这颗饱受痛苦摧残的心,以威胁和摧毁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的生活来释放自己的痛苦。最终,当以自沉大海来嘲弄和胁迫凯瑟琳当年的胆怯的爱丽丝跑进了大海,凯瑟琳不顾自己有身孕想要救她,结果,米克为了帮凯瑟琳,因此去救爱丽丝,与爱丽丝一起溺水而亡,仅仅留给了凯瑟琳一个遗腹女。凯瑟琳失去了妹妹,失去了米克,她以为失去了一切,但却在女儿莎拉诞生之后,慢慢领悟到——“我其实不能后会遇见爱丽丝,是不是?如果没有遇见她,我就不会认识米克,也就不会有莎拉!”“莎拉注视我,模仿我。如果我善良,她就善良。如果我爱别人,她也会爱心。想象一下吧,如果没有这样的影响,没有学会怎样去爱人,那肯定对认识是一种可怕的摧残。”      粗略一看,这应该是一本看上去写青涩年华里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带来无法摆脱恶果的故事,而实际上,当掩卷思量,会慢慢发现,在当年几近四十岁的作者多年人生经历和阅历里,她最终是以一双释放阳光的手写成她的这部处女作的。      作者虽然一直在写凯瑟琳的内疚,她没有在面对众多男孩子欺负自己妹妹的时候救妹妹,而是“胆怯”地逃避了,但,事实上,只是因为她选择了正确的处理方式,而这个正确的处理方式,虽然不曾“让父母失去两个女儿”,却让她饱受了理智带来的折磨。然而,爱丽丝带来的第二次打击下,“在米克死的那天,我就决定不让这个世界在伤害我了。”凯瑟琳终于明白了,她没有错,她同情伤害自己的爱丽丝,她懂得自己应该怎么做,她其实是最勇敢的女孩子,她用理性约束自己的能力,远远胜过了引人注目又隐含了报复心的爱丽丝。      去年,在写《质数的孤独》的读后感中,我曾经写下了一段文字——“因为年轻,所以以为眼前就是末日而绝望挣扎;因为年轻,所以不会与这个怒气冲冲的时代讲和;因为年轻,所以以为伤害自己便能换来别人的重视;因为年轻,便以为一切都可以换一个方式再来;因为年轻,所以……一切,只能沿着一个个“错误”叠加上去。 ”这句话,我现在给《美丽的恶意》里的爱丽丝,因为,她选择的报复方式,实在是害人又害己,而且,也注定了她无法走出自己的心理青春期。      对于《美丽的恶意》来说,优秀的澳大利亚女作家丽贝卡·詹姆斯聪明地用自己的笔,灵巧而圆熟地分析着各种人物的心理悬念的吗,将一个扣人心弦的惊悚片许许分层解理,顺理成章地带着年纪轻轻就已经经历了情感重创的凯瑟琳走出阴影,并将她带向成熟,带向更美丽的未来。这样流畅自如的小说,令人的确感到了一个被国外媒体夸张地与《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相提并论的女作家,其平和的锐度和解理青涩年华的睿智,的确有可能在将来的写作中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特别她在描写凯瑟琳的转变中,她细细剥离过去的创伤,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的透露上,运用纯熟的精致轻慢手法,诱人深入的情节安排,非常清晰地构建一个神秘的氛围,令人不经意会联想到美国当前最著名的劳伦斯·布洛克的悬疑小说。      作为年近四十才出版处女作的丽贝卡·詹姆斯,在2010年,以这本内疚、背叛和复仇的小说带给了众人一个惊叹号, 也在2012年给了我一个完美的句号,因为,那个聪明的、远离家人和朋友的女孩子,那个看上去沉湎内疚其实却是相当勇敢的从地狱走出来的凯瑟琳,终于完成了她从一个少女到一个成熟女子的痛苦蜕变,并在这个过程中,懂了更多的爱。同样是当事人的爱丽丝却永远停留在了少女的阶段。这世上,这样最终追求平静之爱,不再喧嚣愤怒的文字,终于再次出现在所谓“青少年小说”中了。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669873423&ostID=39451588&BlogID=150117      【发表地址及时间】      《美丽的恶意》书评时代报2012年6月6日发 地址 http://newspaper.jfdaily.com/isdb/html/2012-06/06/content_818210.htm  详情 发表于 2013-9-21 15:2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3:16 , Processed in 0.215322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