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22:12:4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里正笑道:“说这些做甚?客又不懂。老哥,上肉。”

        族老点点头,高声道:“咥肉——”

        瘸子高兴地跳起来蹦到篝火前,拿出一把短剑,极其利落的将烤野羊割成许多大小一样的肉块。两个赤脚男孩子飞跑着专门往每人面前送肉。唯有卫鞅面前的是一块肥大的羊腿。肉块分定,一位一直默默无言的红衣老人站起,从腰间抽出一支木剑,肃然指划一圈,高声念诵起来:“七月流火,天赐我肉,人各均等,合族兴盛——咥肉!”村人们欢笑一声,各自抓起面前的肉块。里正和族老向卫鞅一拱手,“客请。咥!”

        卫鞅知道,秦人将吃叫做“咥”。这是极古的一个字,本来发源于周部族。《周易》的《履卦》就有“履虎尾,不咥人,亨”的卦辞。《诗经•卫风》也有“咥其笑矣”的歌词。老秦部族与周部族同源,又继承了周部族的西土根基,周部族特殊的语言自然也就在秦人中保留了下来。周部族东迁洛阳后,悠悠数百年,大受中原风习的渗透影响,反倒是丢失了许多古老的语言风习。这个“咥”字,便成了秦人独有的方言。被东方士子讥笑为“蛮实土话”。卫鞅却觉得这个“咥”字比吃字更有劲力,口至食物便是“咥”,多直接。“吃”字呢,绕一大圈,要乞求才能到口,多憋气。所以他到秦国后,很快学会了这个“咥”字,一坐到案前,拿起筷子说一声:“咥!”立即开吃。几次惹得侯嬴哈哈大笑。

        此刻,卫鞅也笑着拱手道:“多谢。咥!”便在欢笑声中和村人们一起啃起了烤羊肉。卫鞅撕下一半羊腿,递给身旁的里正女儿道:“给你,我咥不了的。”女儿粲然一笑,拿过来放在手边。

        瘸子尖声喊道:“来,山唱一支!”

        山民吹起呜呜咽咽的陶埙,一齐用木筷敲打着陶碗唱了起来:

        七月流火过我山陵

        女儿耕织男儿作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陶埙呜咽,粗重悠扬的歌声飘荡在夏夜的山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回到老村正家里,看天上月亮,已经是三更将尽了。老里正只有一座两开间的砖泥屋,显然无处留客。卫鞅对风餐露宿有过锤炼,坚持要睡在院子里。可老里正夫妇无论如何不答应,说山风要受凉,硬是要他睡在靠近窗户的墙下。这个位置和老里正夫妇一家仅仅隔了一道半尺高的土坎儿,老里正说,那里是专门留宿贵客的,冬暖夏凉哩。卫鞅虽说不怕清苦,也抱定了随遇而安的主意,但对这男女老少同屋而眠,的确是难以接受。然这些山民朴实憨厚,丝毫不以客人见外,如果拒绝,那是大不敬也。想来想去找不到托词,卫鞅只好在窗下和衣而卧,连日奔波疲劳,竟也呼呼睡去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22:12:4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酣梦之中,老秦人们在呼啸冲杀,骤然间尸横遍野,伤兵们凄惨哭嚎,躺在山村荒野中无人过问,一头怪兽不断地吞噬伤兵,一个美极的女子长衣飘飘,将怪兽一剑杀死,却是白雪!她紧紧抱住自己,解开了自己的衣服,双手在他身上轻轻地抚摩,她真大胆,竟然……卫鞅在奇异的感受中霍然坐起,揉揉眼睛,定神一看,只见里正女儿赤身*地趴在自己腿上蠕动着,丰满的*在暗夜中发出幽幽的白光。卫鞅惊出了一身冷汗,双手推开光滑的*,低声道:“小妹妹,不能,不能这样。”山村少女扑哧一笑:“怕甚?爹教陪你的,你不要我,没脸见人哩。”卫鞅想了想道:“我想小解,跟我到外边院子里可好?”少女笑道:“想尿哩,走。”说着光身子披了件衣服,拉起卫鞅到了院中。

        残月西沉,院中一片朦胧月色。卫鞅笑道:“小妹妹,拉片席子陪我说会儿话,好么?”少女高兴道:“好哩,想咋就咋。”拉来一片破席,教卫鞅坐下,自己便偎在他旁边。卫鞅脱下长衫亲切地说:“小妹妹,穿上这件衣服再说话,冷哩。”少女笑笑,穿上长衫包住了自己,又趴在卫鞅腿上。卫鞅笑道:“小妹妹,多大了?”

        “十三。客多大?”

        卫鞅笑道:“老哩,三十六了。有婆家么?”

        “没。村里没有后生,只有老半截人。”

        “小妹妹,陪过别的客人么?”

        “没。娘说,我还没破身哩。”

        卫鞅长长地叹息一声:“小妹妹,想找个好后生么?”

        “想。”少女明亮的眼睛涌出了泪水。

        卫鞅含泪笑道:“小妹妹,叫我一声大哥,大哥帮你。”

        “大,哥——”少女抱住了卫鞅,一声哽咽。

        卫鞅不断找各种话题,终于和这个十三岁的山村少女说到了天亮。

        清晨,老里正夫妇高兴地给卫鞅做了最好吃的野菜疙瘩,连连说碎女子没有陪好客。卫鞅百感交集,吃完野菜疙瘩,站起来肃然拱手道:“老伯,我乃四海游学的士子,要钱没用,我想给你留下九百铁钱,再盖间房子吧。请老伯万勿推托。”说着便拿出钱袋捧到老里正面前。

        “啥?这叫啥事么!不成!”老里正一听,面红耳赤,高声回绝,显然有受到欺侮的感觉。卫鞅无奈,只好收起钱袋,叹息道:“老伯,村里没有年青后生,我想将小妹妹认做义妹,带她到栎阳一个朋友那里做份生计,不知老伯意下如何?”老里正惊讶地睁大眼睛喊道:“碎女子,过来!昨晚没陪客?”少女垂头低声道:“陪了。”里正道:“睡了没?”少女擦着眼泪摇摇头。老里正摇头叹气:“咳,不中用的东西!婆子,你说。”老妇人擦着眼泪道:“客是好人哩,叫碎女子跟他去。”老里正挥挥手道:“去去,在村里也是见不得人哩。”老妇人擦泪道:“碎女子,快给客磕头,叫大哥,快!”少女笑道:“娘,昨晚叫过了。”便跪倒在卫鞅面前叩头。卫鞅连忙扶起:“小妹妹,不用了,跟大哥走。”老里正挥手道:“村人还没起哩,快走。”老妇人道:“走,我送客,送碎女子。”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22:12:4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卫鞅向老里正深深一躬:“老伯,父老始终无人问我姓名。在下实言相告,我叫卫鞅,前往栎阳修学。如果你想小妹了,就到栎阳渭风客栈来找。”

        “记下了,走。”老里正抹抹眼泪,背过身去了。

        太阳还没有爬上山巅,山沟里尚是蒙蒙发亮。卫鞅牵着山女的手走出了沟口,老妇人在身后遥遥招手。

        “大哥,我还没出过沟哩。”

        “跟大哥走,长大了再回来。”

    第六章栎阳潮生(1)

        一、失望的景监大为惊喜

        九月底,卫鞅回到了栎阳。

        他从山河里出来后,没有因为身边带着一个小女孩而终止踏勘访秦。这个山村女孩结实敏捷,走路爬山从来不喊累,又是一口老秦土话,倒是给卫鞅与山民攀谈带来许多方便。卫鞅给他取了个直白易记的名字,叫陈河丫,意为陈仓河谷的丫头,好教她永远记得自己的故乡。卫鞅平日叫她河丫,漫漫途中,给她讲述她感到新鲜好奇的所见所闻,倒也带来些许快乐。带着这个小河丫,卫鞅趟过渭水,翻过南山,在商於山地寻访了一月。尤其对和楚国接壤的武关、峣关做了一番仔细踏勘。走出商於山地,从南山中部的子午谷险道北上,到达蓝田塬,径直北上穿过渭水平川,又沿洛水北上,遍访了已经成为魏国土地的河西之地。九月初,秋风微寒,卫鞅方从雕阴向西南而来,到达秦国的另一块根基之地——泾水河谷。一月之内,沿泾水河谷向东南进入渭水平川,终在黄叶飘落的时候进了栎阳。

        这时的卫鞅,已经是黑瘦高挑胡须连鬓破衣烂衫,加上身后跟着一个瘦骨伶仃的小女孩,任谁也认不出这是三个月以前丰姿卓然的名士卫鞅。在栎阳城门,军士拦住盘查,说秦国不准山东难民流入,呵斥他即刻回去。卫鞅默默拿出通行令牌,军士反复端详令牌背面的小字“持此令牌者招贤馆士子卫鞅”,惊愕无话,跑步去向卫尉车英禀报。车英疾步来到南门,审视令牌,上下打量一番卫鞅,肃然躬身道:“先生受苦了。来人,护送先生回招贤馆。”卫鞅笑道:“多谢将军。我还有些许私事办理。”便径自拉着瘦骨伶仃的河丫走了。

        侯嬴见到卫鞅,惊讶得半天说不上话来。一番忙碌,亲自操持,沐浴,修面,换衣,接风,俩人又是羊肉烈酒地畅谈起来。侯嬴告诉卫鞅,招贤馆士子们早就三三两两地回来了,没回来的听说也住在县府查书,听说只有一个叫王轼的走了十个县,已经在栎阳传开了,都说秦公准备重用他。卫鞅倒是没在意,只是说了许多见闻感慨,尤其详细说了在陈仓山河里的经历,请侯嬴收留河丫。侯嬴感慨万端,一口应允。俩人直说到四更,侯嬴再三敦促卫鞅歇息,卫鞅方才作罢,回到房间,衣服也没脱便沉沉睡去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22:12:45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第二天正午,卫鞅方才醒来。匆匆用过午饭,他便埋头整理沿途刻记的竹简,将所记诸般数字与各种结论,分项誊清到三十多张羊皮纸上,缝成一册。在公叔府做了五年中庶子,卫鞅对整理简册是娴熟精到的。做完这件最重要的事情,卫鞅驰马出城,来到了城南栎水入渭的河口。他需要冷静的想想,如何对秦公陈述自己的政见和治秦之策。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者多矣。面见国君是最重要的一步,慎之,慎之。

        秦公求贤的诚意,卫鞅是不怀疑的。然则,诚意不能等同于治国方略的选择。自古以来,人们对治理国家提出了千百种主张,大而言之,形成传统共识的便有王道治国、道家治国、儒家治国、墨家治国、法家治国几种主流。其中的王道治国是经过两千多年历史延续的成规定制,其最为成功的范例便是西周礼制。这种王道礼制,的确曾经使天下康宁一片兴盛,且儒家道家至今还在不遗余力地为这种王道张目礼赞。春秋战国以来,王道礼制虽然已经大为衰落,但许多国君为了表示自己仁义,仍然坚持说自己奉行王道。秦公如何,能说秦公就一定不赞赏王道么?似乎还没有证据这样论断。而且,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正是操得王道之学,那时秦国确实强盛一时,穆公也称了霸,老秦人至今还引为骄傲。秦公求贤令也申明向往穆公时的强盛,信誓旦旦地要恢复穆公霸业。据此推测,秦公如果接受王道治国,似乎也有理由。

        道家如何?老子在秦献公时期西行入秦,这也是秦人的一大骄傲。更重要的是,秦献公的确曾想用老子为丞相治国,只不过老子本人坚辞不受罢了。秦献公是目下秦公嬴渠梁的父君,也是继穆公之后最有作为的一位秦国君主。秦公在求贤令中数落了几代祖先,但对父君秦献公却是推崇有加的。他会拒绝父亲曾经很赞赏的道家么?也很难说。至少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秦公厌恶道家。再说,来栎阳后,卫鞅还听侯嬴讲过,秦公曾想请百里奚之后裔治秦,而那位老人据说是操道家之学的。

        至于儒家和墨家,卫鞅相信秦公不会选择。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蔑视秦国,秦人也最厌恶儒家。儒家士子不入秦,几乎是天下皆知。儒家的仁政、礼制、恢复井田制等根本主张,秦国也和列国一样嗤之以鼻。秦公不会看中儒家,至少有两个事实根据。其一,上大夫甘龙就是东方甘国的名儒子弟,权力在嬴渠梁即位后却日渐萎缩。其二,秦国求贤令发出后,曾秘密要求在各国活动的密使,尽可能少的使儒家士子入秦。墨家如何?虽然是天下最简朴最勤奋最巧思最主张正义且最有实际战力的团体学派,但墨家的“息兵”和“兼爱非攻”两点为政主张,在任何一个战国都是行不通的。如果秦公要选墨家,可说最容易,因为墨家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以秦国南部大山为学派总院,和秦国大有渊源。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22:12:46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然则法家如何?法家是战国变法的火炬。凡欲强国者必先变法,已经成为战国名士明君的热点话题。然则推行法家之学的根本前提,是国君的决心彻底与否?法行半途,不如不行。楚国的半途变法造成的不伦不类,正是最为惨痛的前车之鉴。秦公熟悉法家么?不熟悉。秦公喜欢法家么?不清楚。秦公能以法家为唯一的治国之道么?更不清楚。卫鞅清醒地知道,推行王道礼制,未必需要国君与主政大臣同心同德,只要国君不阻挠即可。而推行法制,则必须要国君支持,而且要坚定不移的支持,君臣始终要同心同德,否则,法令难以统一,变法难见成效。列国变法的道路,无一不铺满了鲜血。韩国申不害尚只是整肃吏治,已经是血雨腥风了,更何况天翻地覆的彻底变法?像秦国这样的赤贫国家,非强力法制无以拯救,法制推行如排山倒海,激起的回力亦是天摇地动,没有同心同德力挽狂澜的君臣相知,变法者自己就会被混乱的动荡无情地吞噬,谈何强国大志?

        如何试探?卫鞅一时想不清楚,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不能急躁。

        秋风清凉,卫鞅耳边响起一个苍老旷远的声音:“计国事者,当审权量。说人主者,当审君情。谋虑*,必出于此。士虽有圣智,非揣摩细究,真情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说之法也。错其人,勿与语。此,名士择君之道。慎之,慎之。”

        这是老师精研历代名士的成功与失败后归纳的《说君》。当初讲解时,卫鞅似懂非懂,唯强记在心而已。十年之后,当自己历经坎坷曲折而面临艰难抉择的时刻,这段警语却油然浮上心头,使他顿时清凉醒悟——即便有圣者智慧,也当审视君情;要求得君主内心的真正选择,就必须揣摩细究反复试探;“错其人,勿与语”,若国君不是自己所持主张的当说之人,就不要对他陈述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名士选择君主的根本点。那么,自己该当如何试探秦公的真正抉择呢?

        太阳落山了,卫鞅打马入城,来到内史景监的小院。

        景监对卫鞅一直刻刻在心,多少次,景监都差点儿要对孝公讲出来,想到对卫鞅的承诺,竟硬是生生憋了回去。三个月来,各县不断派人报来士子们在县府的作为——共下秦地的九十九个士子,竟有八十多个滞留县府。他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合理合法的理由,蹲在县府,搜集浏览所能见到的各种书简,思谋撰写自己的治秦对策。只有十余个士子到雍城附近的山村里看了看,回到县府便叫苦不迭,声称不给肉吃便要回栎阳招贤馆吃饱了再来。令景监感到欣慰的是,有个叫王轼的陈国士子,独身一人跑遍了秦中十县,虽然都在县府周围,但毕竟是深入民间乡野了,实在是凤毛麟角。当景监将王轼的行止禀报给国君时,孝公也很是高兴,笑着对他说:“这位先生颇有吃苦之心,回来再看看,若才学见识也可,就给他重任了。”景监实在忍不住,冒出来一句:“君上,定然还有出类拔萃者在后。”孝公大笑:“在后?在哪里?景监啊,我看也就是王轼了。该来的都来了,不来的永远也不会来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上天不让秦国强大,求贤令也就如此而已了。”在孝公的笑声中,景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闪亮的泪光。景监感到揪心,可就是不敢再往下说,万一卫鞅……他不敢往下想,也不愿往下想,憋在心里又着急,只有三天两头向各县催问士子们动向,反复叮嘱不许漏掉一人。奇怪的是,始终没有任何一个县报来卫鞅这个名字,更别说动静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22:12:47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看看进入九月,风凉叶落,卫鞅还是泥牛入海,景监的心越来越凉了。他一百个不愿意将卫鞅想成小人,不愿意想到他逃回了魏国。可是,他能到哪里去?深访山野,也不能一个县府都不去啊?出事了?跌入深谷了?恰恰遇上盗匪了?景监更是不信。他知道,卫鞅这种上品名士都是文武兼修的,寻常山险与匪贼也未必奈何得了他。且秦国虽穷,盗匪却是极少,丁壮都当了兵,谁去做盗匪?想来想去,还是不得不想到卫鞅逃回了魏国。景监每每在深夜长长地叹息,想到原本一个身负绝世才华的名士,却是如此一个不重然诺不讲信义的小人,景监的心就阵阵作痛。他无法在心中将卫鞅留下的坚实形象撕成碎片,又无法不相信这泥牛入海的唯一可能。对他这个久在军中的秦人骑士来说,男子汉之间的情义比生命还重要。卫鞅是他生平结交的第一个名士,他敬佩他,本能地相信他,甚至对他不说明理由的要求也无端地接受了。在他心目中,“大义”为士子之根本,不义不节,无耻之尤!一个可敬可亲的名士挚友,在他心中泯灭了,他感到如同自己的生命结束了,自己要垮了,世上再也没有激发人心闪现光华的高风亮节了。伤心欲绝,便觉得招贤馆求贤真是无聊之极,于是也不去管它,天天关在屋中大喝闷酒。吓得小令狐只是悄悄流泪,夜里也不敢睡觉,死死守在房门外挨冻。

        今天是九月底,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景监特别心酸,天黑时分已经醉倒。

        小令狐坐在正房外的台阶上默默流泪。她想,他一定是在官府受了极大的委屈,她要看好他,绝不能让他像妈妈一样剖腹自杀。否则,她将失去最后一个依靠,成为流浪女,成为官奴。小令狐不断敲打自己的头,怕迷迷糊糊睡着了听不见屋里的动静。

        猛然,小令狐听见一阵马蹄声,又听见有节奏的“嗒嗒嗒”的敲门声。

        小令狐轻手轻脚地走到门后,从门缝中向外张望,只见一个人白衣白马,似乎像是上次来客的身影。不对,那个人白皙风采,如何此人干瘦黝黑?听听声音?对,声音不会变。想到这里,聪明绝顶的小令狐低声问:“谁人敲门?”

        “小令狐么?我呀,忘记了么?”门外传来熟悉亲切的声音。

        小令狐打开门。卫鞅将马拴在门外石桩上,走进来蹲身抚摩着小令狐头发道:“小妹,我三月前来过,记得?”

        小令狐“哇”的一声,扑在卫鞅肩膀上哭了。

        卫鞅一惊:“怎么了?内史呢?”

        小令狐拉着卫鞅的手,推开正屋的门,一股浓烈的酒气扑鼻而来!景监歪倒在黑乎乎的屋子里呢喃自语:“卫鞅,你,你,骗了我。小人,骗了我!你,为何如此啊?你……”小令狐哽咽道:“他天天如此,吓死我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22:12:4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卫鞅寻思片刻,吩咐小令狐找来一支粗大的蜡烛点亮。他举着蜡烛走到景监身边蹲下,扶起景监高声道:“内史,看看我是何人?”

        景监睁开朦胧的双眼:“你?你是谁?君上派来的?”

        “我是卫鞅!内史再看看。”

        景监听到“卫鞅”二字,顿时一惊,睁大眼睛:“你?你是,卫鞅?”又揉揉眼睛,“不对,干瘦黝黑,有,卫鞅风采?”

        “景兄,卫鞅跋涉三月,走遍秦国,安得不黑不瘦!”卫鞅慷慨高声。

        像是一声惊雷,景监内心的朦胧阴云顿被炸开,霍然站立,目光炯炯地盯着卫鞅颤声道:“鞅兄,果然是你么?你,回来了?”

        “对,卫鞅回来了,整整三月,没有骗你!”

        景监仰天大笑,欣喜若狂,满身龌龊酒意一扫而去,张开双臂,竟和卫鞅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小令狐看见俩人孩童一般,高兴得咯咯直笑。

        “小令狐,拿酒来!”景监兴奋地高喊。

        卫鞅笑道:“还酒啊?醉得人都不认了。”

        “如何不酒?方才,那是醉死,死醉!再酒,那是醉生,生醉!”

        卫鞅大笑:“好!苦菜烈酒,就醉生!”

        小令狐噔噔噔跑进厨屋,端来两只陶碗笑道:“先喝下去,我再拿。”

        俩人接过陶碗“当”地一碰,各自咕咚咚饮下,却又同声大笑。卫鞅道:“好苦酒。”景监道:“酸得爽利!真酒?”

        小令狐咯咯笑道:“没酒了。吓得我将酒都倒了。我来煮茶。”

        卫鞅笑道:“小令狐好聪敏,以茶醒酒。此刻正当饮茶。”

        “还有饭,你们俩都没吃饭,等等就来。”小令狐飞快地钻进了厨屋。

        景监兴起,将草席木几搬到了院中。俩人在明朗的秋月下高谈阔论感慨百出,率性讲起了秦人土语,时而大笑,时而叹息,时而兴奋,时而感伤,直到明月暗淡,东方发白。

    第六章栎阳潮生(2)

        二、卫鞅两面君招贤馆大起波澜

        秦孝公黎明即起,练剑片刻,埋首书房开始读书。

        三个月以来,他对求贤令颁布后的功效产生了很大怀疑。原想东方列国士子们只要进入秦国,一定会被他的诚意感动,会和他同心同德地治秦强秦。他不曾想到,注目于功业的士人竟也会有如此多的世俗之心,怕苦怕穷怕累。从心里讲,作为一个国君,他何尝不想和齐威王一样搞个学宫将这些士子们养起来,需要他们的时候请他们谋划,不需要的时候便教他们自由自在地切磋学问,以彰国家文华。可是秦国太穷,哪里有财力做这些锦上添花的事?在一个穷弱的战国,该做的能做的他都做了,甚至不能做的他也勉力做了,诚心诚意,披肝沥胆。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22:12:49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可是他看到的回应却是淡漠的。他从士子们的举止眼光中读到了轻蔑,读到了嘲笑,读到了他们自感降遵纡贵的虚荣和自大。这正是他最不能容忍的。他可以坦然接受任何人对秦国的指责评点甚或是恶意咒骂,但决然不能接受对秦国的蔑视和嘲笑。六国卑秦,不屑与之会盟,他视为莫大国耻,书刻血石以示永志不忘。他想不到的是,连求官做事的士子们竟然也对秦国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轻蔑与嘲笑。当他确定无疑地感受到这一点时,他的心又一次被深深刺伤。为何如此?为何这些将依靠秦国建功立业,要靠秦国给予官职爵位的士人也敢蔑视秦国,蔑视秦国君主?冥思苦想中他恍然大悟,这些士子们将他们自己看做了拯救秦国的恩人,他们将给秦国带来富强,是以有理由蔑视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穷困愚昧。果然如此,也就罢了,嬴渠梁的胸襟够宽阔,对大才贤士的狂傲不羁全然可一笑了之。然则随着士子们的访秦作为,他又一次感到了失望。这些人只在县府打转儿,能找到强秦国策?是大才造世的作为么?聊以自慰的,还有一个王轼差强人意,招贤一事不至于难以收拾。名士难求,高人难遇,看来扭转乾坤的槃槃大才真是可遇不可求。说到底,秦国强大还得靠自己。

        嬴渠梁决意自己谋划强秦之道,他相信自己的学力不算很差,刻苦修习,纵然不是大才,也是中才,决然不会让秦国在自己手里继续衰落。一个月前,他将书房扩大了三倍,开始让长史公孙贾给他搜集简册典籍,将宫室所能找到的一切务实书籍全部搬到了自己的新书房。从此,他每天夜读两个时辰,早起一个时辰,练剑之后准点读书到卯时,再处理国务。卯时之前,他不见任何人。天天如此,今日亦如此。

        黑伯在书房门口轻声禀报:“君上,内史景监求见。”

        “教他卯时后再来。”

        “内史说,有紧急事体。”

        秦孝公无奈地丢开简册:“请内史进来。”

        景监走进书房,只看见沉沉简册高高低低环绕成巨大的书山,却不见国君身影,惊讶得不知说甚好。他有一个多月没有到国君书房了,不想变化竟如此之大?他不禁高声道:“君上,景监参见。”

        秦孝公从书山中绕出来,手中还拿着一卷竹简:“景监啊,如此高兴?”

        “君上,好事,大好事!”

        “究竟何事?孩童一般。”秦孝公颇为不悦。

        “君上,兹事体大,容臣徐徐道来。”景监虽笑,脸上却冒出了细汗。

        “徐徐道来?”孝公不禁一笑,“你也成老儒了?好,就徐徐道来,坐。”

        景监长嘘一声,从出使魏国遇卫鞅讲起,讲到卫鞅入秦,讲到招贤馆卫鞅暗察国君,讲到卫鞅访秦的艰苦认真和细致,对卫鞅的才能大加褒扬。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22:12:5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秦孝公很平静地听完景监叙说,淡淡笑道:“内史是说,卫鞅是个大才?”

        “是。君上,卫鞅入秦,求贤令终有正果!”

        秦孝公笑道:“莫给求贤令找正果,自古求贤不遇者多矣。内史究竟何意?”

        “臣请君上,许卫鞅面陈长策。”

        秦孝公点头道:“当然。士子如此苦访,可见一片赤诚,有无长策,皆须敬之。就明日,政事堂大礼待之。”

        景监激动得颤声道:“臣,谢过君上!”

        “又非待你大礼,谢从何来?”秦孝公一笑,又一叹,“景监啊,求贤之道,长矣远矣。人有精诚,上天不负。纵无大才,秦国也不会灭亡的。”

        景监从国府出来,立即赶赴招贤馆,派出一名书吏给渭风客栈的卫鞅送去一信,叮嘱他务必精心准备一举成功。然后又找到王轼等十余名士子,请他们做好面见君上的准备。最后又安排了其余士子们撰写治秦对策的竹简、笔墨、刻刀等一应琐务,方才回家呼呼大睡,安心给明日准备精神。

        次日清晨卯时三刻,栎阳城门刚刚染上秋日的金色,四名甲士护卫着一辆牛拉轺车,哐啷哐啷地驶到了渭风客栈门前。景监从车前跳下,肃立门前高声报号:“内史景监,迎接卫鞅先生入宫!”话音落点,一名随行书吏捧着刻有景监官位名号的木牌恭敬进入客栈。片刻之后,卫鞅在侯嬴陪同下出门,互致礼仪,景监恭请卫鞅上车,自己亲自驾车,向国府哐啷哐啷驶来。

        短短的路程,景监没有问话,卫鞅也没有说话。

        国府门前,已经升任国府卫尉的车英全副戎装,肃立迎候。见牛车到来,高声宣示道:“奉国君令,贤士轺车直入国府——”长剑一举,两列甲士哗然闪开,景监驾着牛车哐啷哐啷驶进了国府庭院,直到政事堂院中停下。

        秦孝公和甘龙、嬴虔、公孙贾、杜挚几名重臣,已经在政事堂前等候。见牛车驶到,秦孝公大步上前,亲自来扶卫鞅下车。卫鞅拱手道:“多劳君上。”也没有推辞,搭着孝公的胳膊下了车。旁边的甘龙深深皱起了眉头。

        卫鞅下车,向秦孝公拱手作礼:“在下卫鞅,参见君上。”

        秦孝公扶住笑道:“先生辛苦了。请——”扶着卫鞅走上六级台阶,走进政事堂大厅,一直扶卫鞅到君主旁边最尊贵的位置坐下。一行大臣随后坐定,内侍上茶后退出,大厅一片肃然。

        秦孝公肃然拱手道:“先生入秦,苦访三月,踏遍秦国荒僻山川,堪为贤士楷模。今日朝会,特请先生一抒治秦长策。”说着站起身来,转向卫鞅深深一躬,“敢请先生教我。”卫鞅座中坦然拱手道:“不敢言教,但抒己见耳。”秦孝公坐回旁边长案前,又恭敬拱手道:“先生不吝赐教。”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22:12:5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卫鞅环视四座,终于将目光注视着秦孝公,不慌不忙开讲:“天下万物,凡有所事,必有所学。治国之道,为诸学之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黄帝以降,历经三皇五帝而夏商周,治国之道虽有变化,然终以王道治国为主流。周室东迁以来,礼崩乐坏,天下纷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诸侯僭越,瓦釜雷鸣,王室衰落,列国崛起。唯其如此,治国之学亦成众家争胜之势,终于莫衷一是。然细细查究,终无超越王道治国之境界者。”

        听到这一通辞藻华丽而不着边际的开场白,景监迷糊起来,不明白卫鞅要如何了结这场隆重的殿对。难道他胸中所学就是这些老生常谈?卫鞅啊卫鞅,我如何老是摸不透你?机会给你了,你没真才实学,怨得谁也?景监再抬头看看场中,甘龙与公孙贾、杜挚频频点头,面露笑容。而嬴虔、子岸与后来的卫尉车英三个将领,似乎直打瞌睡。唯有国君秦孝公平静如常面无表情,只有景监知道,这是国君对最讨厌最无奈的人和事才有的一种冷漠和蔑视。

        “敢问先生,何谓王道治国?”秦孝公淡淡地问道。

        “所谓王道者,乃德政化民,德服四邦,德昭海内,德息兵祸,以无形大德服人心,而使天下安宁之道也。何谓德?德者,政之魂魄也。对庶民如同亲生骨肉,对邻邦如同兄弟手足,对罪犯如同亲朋友人。如此则四海宾服,天下化一也。”卫鞅语言松缓,面色庄重,俨然一副讲述高深玄妙之大道的神色。

        秦孝公闭目养神,似睡非睡。三个将军却是实实在在地睡着了,粗莽的子岸竟打起了沉重的鼾声。秦孝公竟然如同没听见一般。唯有甘龙颇感兴趣,插进来问道:“先生以为,秦国当如何行王道之治?”

        卫鞅从容道:“王道以德为本。秦国行王道,当如鲁国,行仁政,息兵戈,力行井田,赦免罪犯。”

        秦孝公霍然睁开眼睛,打断话头道:“先生,今日到此为止。后有闲暇,再听先生高论。内史,送先生。”说完,径自撇下一堂大臣扬长而去。甘龙想唤回国君,却欲言又止,向卫鞅拱手作礼,便匆匆而去。三位将军也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揉揉眼睛径自走了。公孙贾和杜挚也跟着甘龙走了。空荡荡的政事堂,只剩下肃然沉思的卫鞅。

        景监尴尬得无地自容,再也无心和卫鞅说话,苦笑着拱手道:“先生,请了。”

        牛车哐啷哐啷地又驶出了国府。到得渭风客栈门前,卫鞅刚一下车,景监便对牛脊梁狠抽一鞭,“驾”的一声,哐啷啷走了。

        卫鞅看着景监的背影,摇头微笑着走进渭风客栈。

        回到家,景监丧气得直想打自己耳光。这叫甚事?如何能弄成这样?要知道他学的就是这些鸟玩意儿,费那么大劲儿吃撑了?算了算了,不想了,明日还有正事哩,吃完饭睡觉!景监高声道:“小令狐,饭来,快点!”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0 00:13 , Processed in 0.04826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