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失落的预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十六世纪中叶,一名行将就木的老人,为了躲避百年邪恶组织的威胁,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封存,交予贴身的仆人,嘱咐他一项神秘的任务,要求他务必达成。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一名潦倒的作家亚当,为了一则诺斯特拉达姆斯的临终手稿广告,遇到了一名正被追杀的吉普赛男子巴贝勒。
      巴贝勒向亚当透露了二个奇异的单字之后,随即横死街头。亚当因此被当成杀人嫌疑犯,莫名卷入了吉普赛人的复仇、法国刑警的拘捕以及真凶的追逐战;在不断逃亡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白巴贝勒留下的讯息,竟然是诺查丹玛斯消失的预言诗所在的线索!他逐步抽丝剥茧,终于发现,这些失落的四行诗里头的讯息,竟然与玛雅历法中昭告的世界末日不谋而合……。

    作者简介
      麦利欧·瑞汀(Mario Reading)出生于英国的多塞特郡(Dorset),成长于英格兰、德国及法国南部。擅长法国及德国文学与翻译。他不但文学造诣深厚,人生经历也非常丰富,曾流浪至非洲。在南非的开普敦教过骑马,也在越南学过骑术,还曾在印度、法国、西班牙与杜拜玩过马球等。曾罹患过癌症后病愈重生。
      2004年荣获艺术写作奖(Arts Council Writing Award)。目前活跃于国际性电台及电视,偶尔会帮杂志执笔写文章。2006年在Discovery频道中谈述法国星相学家诺查丹马斯。亦曾任职于Fonthill Writing Awards执行长及主要联络人四年。他现在也是Mensa与The ISPE(国际医药品制造工程协会)的会员。他到目前为止出版了五本书,全部与诺查丹马斯有关。

    最新书评    共 4 条

    listen    题目很醒目。尤其是在日本核泄漏,2012的话题又被说起来的时候,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还是崭新的。不禁就借了回来。在课堂上看的~嘿嘿~   其实不是那么喜欢,虽然有人说它会超过《达芬奇密码》。老实说,不大相信。尽管我还没有看过。呵呵。。      只是纪念一下,第一本惊悚小说~  详情 发表于 2013-9-14 00:34
    Danys    还很少看到这种流行小说——流畅得不象话!   好的畅销作品必须具备通俗易读的特点,比如同类的《达芬奇密码》。但是象这本书这么易读的还真不多见:故事推进极快,人物众多、出场频繁,线索看似较多、其实非常简单,推理和悬念都不难。所以一翻就是几十页,还没花几分钟。   可能也和排版有关:很少一整页有字的,大多2、3页一章,且大段大段的对话。400多页的大厚本,基本两三天都能看完。   好处是读得轻松,拿起来就看,看一段就放。   不好是几乎没什么干货: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推导,什么都轻描淡写,匆匆带过。      回过头来再看看《达芬奇密码》,同样有古老预言,同样以谋杀开篇,同样是解密和追捕,但是效果截然不同。《达》还有大量宗教背景理论和众多秘密团体,有光照派密辛、圣杯传说和符号学等知识,还有拱心石、保险箱钥匙、双层藏密筒等各种小道具。集合了侦探,惊悚和阴谋论等多种风格,看得读者眼花缭乱。而且几条故事线是确确实实的多线叙事,最终所有的故事线汇集在一起,并在结尾处一一解决。看官无不大呼过瘾。   《2012》正是缺少这些吸引人的因素,所以效果平平。唯一引入的新颖元素就是吉普赛。吉普赛民族的风俗、吉普赛人的性格特征本来可以成为一个亮点,书中均有涉及,但都没有写透。感觉作者搜罗了资料却没有吃透,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只是“略懂”,所以组织不起一个庞大的人物—社会体系,建立不出一套完整的令人信服的谜局。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杀手及其老妈身上。本来作为人物群像的反面部分,他们要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但是连家族历史背景那些事都没有交代清楚,导致读者对他们的动机不理解。而且只有这一两个人,其他家族成员基本不出现,一被调查就土崩瓦解、无还手之力,显得这方面组织涣散,根本不象个严肃的犯罪团队,故事直接垮塌了一半。      另外,2012就是一噱头,根本没有好好利用。整个故事基本和2012无关,换任何秘密都可以,所以就是一普通悬疑故事。   不客气地说,里面唯一和2012密切相关的就是诺查丹玛斯这个名字,唯一与诺查丹玛斯密切相关的就是后文的生平介绍。除此无它。      虽然缺点不少,里面的几个主要人物还算塑造成功,想想这是在大量注水情节的条件下实现的,可见有多不容易了。作家性格温吞,吉普赛女郎聪明大胆,吉普赛伙伴勇敢愚蠢莽撞忠诚兼备,写得都算过得去。只是杀手太神了,“多智近乎妖”,有点象《老无所依》里面那个汽枪镖客,见血封喉。虐囚手段新鲜狠辣,基本是恐吓大于实际折磨,但是实效惊人。所以他的身世背景,才更需要好好写清楚,反正他妈那堆事是一大漏洞。      综合说这本书,真不好判断该怎么评价。三星是鼓励原著及翻译的惊人的可读性。   说它水吧,还真有很多内容;说它好吧,还真没有多少分量!   最大的价值就是改编成电影——但是缺乏特效,不可能超过《2012》~  详情 发表于 2013-9-21 05:20
    MaryFe    尚未读过此书,该书评却让我有一读为快的冲动,呵呵。      《2012》和《阿凡达》在全球的热映再度点燃了人类的末日情结,各路预言随之铺天盖地而来,法国16世纪神秘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也重回公众的视野。英国作家麦利欧·瑞汀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在他的新作《2012:失落的预言》中,众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围绕着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诗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      故事从吉普赛人巴贝勒·萨马纳在报纸上发布的一则广告开始,这个花花公子宣称要出售诺查丹玛斯失落的预言诗。来自美国的畅销书作家亚当·萨比尔和一个“没有眼白的怪眼人”为此展开了竞购。随后,巴贝勒在被怪眼人拷问的过程中自尽,萨比尔则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法国警方通缉的罪犯。扑朔迷离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某种惊悚的精神体验之中。      逃亡中的萨比尔偶然闯入了吉普赛人的聚居地,他幸运地取得了吉普赛人的信任并成为他们的一员。在萨马纳的亲戚约拉和阿历克西的帮助下,萨比尔踏上了寻找预言诗失落部分的艰险路途。      紧随其后的是怪眼人和法国警方,各方利益的纠结使得寻找诗稿的行程险象环生。最后,萨比尔虽然拿到了52首预言诗,但在与怪眼人的打斗中,不得已将手稿推进了火炉。预言再度与世人擦肩而过。      如同丹·布朗在《天使与魔鬼》中设置了“光照派”一样,麦利欧·瑞汀在这本书里也设置了一个神秘的组织——“恶魔经院”。随着小说的逐步展开,作者甚至煞有介事地勾画出这一组织的发展谱系,拿破仑和希特勒也被包容其中,而且是这一历史悠久的组织中成就最大的两个“反基督者”。按照这一组织的教义,上帝青睐他们,是为了使世界免于堕入魔鬼之手。由于“在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做主宰的往往是魔鬼”,这一组织所要做的,就是“给道德界限沾上泥泞,让魔鬼也无法下手”。一方面,他们作为魔鬼的随从,安抚魔鬼,使魔鬼相信自己处在一种满意的状态中。另一方面,他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破坏基督再临,因为他们认为基督再临将会激励魔鬼从无王的时期振奋而起,引发最后的决战。组织成员们坚信,这样的方式可以削弱邪恶力量,并将其转变为公正的和可以控制的异体,最终制止撒旦。      《2012:失落的预言》采用了多线索交叉并进的结构,不断跳跃变换的视角,让本来就错综复杂的情节显得更为紧凑。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吉普赛的神话传说、历史习俗,从而使读者得以一窥神秘的吉普赛文化风貌。小说不仅探讨了形而上的宏大主题,也对现实和普通人加以关注。就前者而言,作者力图使人相信,历史本身是芜杂的,而公众接受的所谓“正史”其实是按照某种标准去除了许多枝节、甚至是被肆意改动过的。因此,从正史中我们不可能抵达世界真正的本质。而对于后者,从卡尔克和马克隆身上就不难看出。在一开始,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两个蹩脚的警察,但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除了哂笑,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人性的丰富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理解和同情。      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地创造一个又一个末日预言,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人们内心的末日情结在作祟。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命,尽管人类已经在地球和地球之外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是关于自身的根本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我们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也不知道将要往何方而去,正是这种悬空的状态,让我们对一个明确答案的渴求变得空前强烈。《2012:失落的预言》无疑是寻求这种答案的一次勇敢的尝试。      读罢作品,掩卷沉思,我们非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对整个问题产生了更深的疑惑。就算人类知道了末日的具体时间和到来方式,又能怎样?是否在明了自己和世界的命运之后,我们会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心态也会变得更加从容?还是恰恰相反,我们将变得歇斯底里,无所适从?《2012:失落的预言》不但让我们思考未来,更让我们思考当下。认真对待今日的生活或许才是作者想要告诫我们的箴言吧?      (本文作者吴岩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科幻文学理论研究、中西科幻比较研究、科幻名著选读等研究生课程)     详情 发表于 2013-9-21 05:42
    迷幻列    有时候明知道是挂羊头卖狗肉,也会亲自去看看。《2012:失落的预言》就是如此,这本身是预谋论作怪,在2012电影火了后,必然会有商家趁热打铁,推出一些“衍生品”,然而这些个衍生品又往往会与2012本身的资讯并无真正的关联,这样的思维结论自然是,它们都是跟风之作,狗尾续昭。      心智总是很有“主见”的,当然,这次我没管他,我听到了他的声音,但决定充耳不闻。倒不见得自己真有多么的清醒,只是看看又何妨的心态使我放松了警惕,再则,时间还是有的,尽管2012日渐趋近,但从某种生活进度的角度上说,时间还是有的。      这次末日论来临之前的上一次,记忆犹新的是1999,始作俑者来自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事后证明,大师的预言破产了,资料显示2012的预言来自玛雅人,这个突然从地球上存在又消失的民族,像一个传说那般却又留下了确凿的文明证据,比起亚蒂兰蒂斯,更为的让世人所信任。      作为一本丹布朗式的悬疑吊诡大作,《2012:失落的预言》做出了颠覆,作为一个诺查丹玛斯的专家,作者巧妙地将2012无缝联接到诺查丹玛斯的身上,并且,这是“可查”的。既然如此,好戏自然上演,在巴黎开始,却再需要罗浮宫,但选择了一卷从未公布过的诺氏诗卷、一个充满故事的吉普赛人、一个善于解密的男主角。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立足于以魔鬼已任的爵位家族。故事是惊险扣人而又流俗的,最终,我也未能从中看到诺查丹玛斯对2012有什么建设性的看法。当然,这样的结果也是意料中事,这种被刻意制造出来的浅度上当感,是必要的,否则,从作者到阅者,都会显得过于的平淡。      贩卖2012,实是天经地义的事,无论是李欣频或是麦利欧.瑞汀,如果你能稍微地抽离出那种心智上的认定感,认定他们的趁风追机,你还是能看出他们对于2012的那种兴奋,兴奋会让人不细致的急于大张旗鼓,这一点在李欣频身上表现凸显。而对于麦利欧.瑞汀,使用的方法是嫁接,将已然过气的诺氏再复活一把。但他依然透露了内心的那种观望。      在小说的尾声处,我摘下了这样的话语:“诺查丹玛斯觉得如果世界能通过认知基督再临……那么我们可能会有一线希望来避免毁灭。到那时(临近2102),人们将开始相信,并且可能会改变自身的行为”。此处,我们有幸看到与2012灵性信息形神一致的精髓,你可能一目十行就过去了,然后结束阅读,吐一口气,呸地一声,骂着小说的无趣。      也有可能放下一惯的速度,停下来,琢磨琢磨。当然,最后的结论不外也是——这家伙贩卖2012还不至于完全不靠谱。      当世人无知于2012时,最好告知世界将步向的地方,当世人大侃于2012时,我们也许更应该做的是,静静地抽离出来,看看自己的意识状态,提醒自己2012的通行证,绝非那10亿欧元的诺亚方舟船票。     详情 发表于 2013-9-25 16:2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4:02 , Processed in 0.25534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