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9| 0
|
午夜的缪斯 |
最新书评 共 6 条
晴朗李
目 录
自序:我的缪斯 我的爱 …………………………1
安娜·阿赫玛托娃: 简短自述 …………………… 10
巴黎 ………………………………………………19
致A.M.费多罗夫 …………………………………20
百合花 ……………………………………………21
哦,不要说!因为这些激动热情的话语…… ……22
我会爱…… ……………………………………25
你来到大海边,在那里遇见了我…… …………27
他的手上戴着许多闪光的戒指…… …………28
他微笑着,站在门槛上…… ……………………31
天空的徽章古老,弯成弧形…… ………………32
你疯狂的眼神…… ……………………………34
诗二首 ……………………………………………37
酒神颂 ……………………………………………39
有时我们咒骂着对方…… ……………………40
摘自瓦西里科的遗言 ……………………………41
我向窗前的月光祈祷…… ……………………42
我的黑夜——都是关于你的呓语…… ………43
不知是我留下来陪你…… ……………………44
月光沿着地板流淌…… ………………………47
风啊,埋葬吧,请把我埋葬…… ………………48
读哈姆雷特 ………………………………………49
兄弟!………………………………………………50
我的房间中生活着…… ………………………53
经过全部时光,和每一个瞬间…… ……………54
公园里的假面舞会…… ………………………55
活着的日子所剩不多…… ……………………57
我不再为侮辱的话语感到惊慌…… …………58
你凝视着我,好像在问…… ……………………59
致И.A.戈连科……………………………………60
蓝色的黄昏。晚风已温和地平息…… ………61
我是致命的,对于温情脉脉的年轻人…… ……62
古老的肖像 ………………………………………65
灰眼睛的国王 ……………………………………66
炎热的风吹来,令人窒息…… ………………67
它既富有又吝啬…… ………………………68
小桌上摆着茶水,蛋奶饼干…… ……………69
致瓦·普·祖波夫伯爵……………………………70
我写下这些词语 …………………………………71
初次归来…… …………………………………73
我不喜欢花朵——它们让我想起…… ………74
孤独 ………………………………………………75
我久久地站立在沉重的地狱门口…… ………76
阿弗洛蒂忒,我在为你编排舞蹈…… …………77
你不可能使灵魂变成死的…… ………………78
如果月亮不在空中慢慢前行…… ……………79
他曾喜欢过…… ………………………………80
深色的面纱下我抱紧双臂…… ………………81
阳光的记忆在心中减弱…… …………………82
好像用麦杆儿,你吸吮着我的灵魂…… ………83
我曾三次接受拷问…… ………………………84
门扉半开半闭…… ……………………………85
沿着林荫路牵过一群小马…… ………………86
我来到这里,无所事事…… ……………………87
我哭泣过,也忏悔过…… ……………………88
高远的空中云朵变得灰暗…… ………………89
白夜里 ……………………………………………90
我活着,像闹钟里的布谷…… ………………91
短歌 ………………………………………………92
我快疯了,哦,奇怪的男孩…… ………………93
致薇拉·伊万诺娃—施瓦尔萨伦 ………………94
致A.A.斯米尔诺夫 ………………………………95
那里有芦苇摇曳…… …………………………96
葬礼 ………………………………………………99
昏暗的草棚下闷热可怕…… …………………101
黝黑的少年沿林荫道徘徊…… ………………102
致缪斯 ……………………………………………103
渔夫 ………………………………………………105
你想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109
新月初升时…… ………………………………110
阿丽萨 ……………………………………………113
断章 ………………………………………………116
一整天她都待在小窗前…… …………………119
小猫咪咪,不要走来走去…………………………120
你重新和我在一起。啊,玩具男孩…… ……123
我和你开心大醉,意兴酣然…… ……………124
丈夫用花纹皮带抽打了我…… ……………125
爱情 ……………………………………………126
一颗心不会和一颗心钉在一起 ………………129
有个男孩,吹弄着风笛…… …………………130
花园 ………………………………………………131
爱情会早于一切成为死亡的灰烬…… ………132
人们仿佛用沉重巨大的锤子…… ……………135
……那里有我的大理石替身 ……………………136
我的声音微弱,意志却不薄弱…… …………137
这里的一切,一切宛若从前…… ……………138
人们祈祷过,为贫穷、忧伤的…… ……………140
黄昏的房间………………………………………141
蓝葡萄的甜蜜气息…… ……………………145
今天人们没给我捎来书信…… ……………146
我学会了简单、明智地生活…… ……………147
致费·库·索洛古勃 ……………………………148
致尼·古米廖夫 …………………………………149
请你来看看我吧…… ………………………150
眼睛哀求着人们口下留情…… ……………151
请你相信,不是毒蛇尖利的信子…… ………152
失眠 ……………………………………………154
怎么会在我乌黑的辫子里…… ……………155
蓝色的光泽在天空变得暗淡…… …………156
请你不要把我的信,亲爱的,揉作一团…… …159
威尼斯…… …………………………………160
未完成肖像上的题词 …………………………161
在这座房子里散发出…… …………………162
在黄昏里…………………………………………163
致米·洛津斯基 …………………………………164
郊游………………………………………………167
记忆的召唤………………………………………168
晚饭前已是暮霭沉沉…… …………………170
漆黑的道路曲折蜿蜒…… …………………173
不见有人走下台阶…… ……………………175
对钟爱的女人总有那么多请求…… …………177
紧紧地闭着干裂的嘴唇…… ………………181
那个口齿不清的赞美我的人…… ……………182
每天都滋生新的慌乱不安…… ………………183
我诞生的不早也不晚…… …………………184
我有一个微笑…… …………………………185
你好!你是否听见书桌右边…… …………186
我知道,我知道…… …………………………189
男孩对我说:“这多么痛苦!”…… …………190
1913年11月8日 ……………………………191
我和你不再共饮美酒…… …………………192
你不要把真正的柔情…… …………………195
我们将不会从同一只杯子…… ……………196
送朋友来到前厅…… ………………………198
1913年12月9日 ……………………………201
哦,这是寒冷的一天…… ……………………202
我离开你白色的房子和寂静的花园…… … 203
我见过冰雹过后的原野…… ………………204
在这里我们全都是酒鬼,荡妇…… …………207
这身体变得多么可怕…… …………………208
你知道,我正为不自由痛苦不已…… ………209
那是第五个季节…… …………………………210
我看见海关楼上褪色的旗子…… …………213
脖颈上挂着一串细小的念珠…… …………214
在这十一月的日子…… ……………………216
我温顺地猜想…… …………………………217
慌乱………………………………………………218
致亚力山大·勃洛克 ……………………………220
他在我的左肋用木炭…… ……………………223
离别………………………………………………224
你如此浓重,爱情的记忆…… ………………227
我对谁偶尔说起过…… ………………………228
致瓦·谢·斯列兹涅夫斯卡娅……………………229
她走近了。我没有流露出不安…… …………230
你本来可以少些梦见我…… …………………232
尘世的荣誉如同烟尘…… ……………………233
我们不要在森林中…… ………………………234
客人 ………………………………………………237
独居………………………………………………239
它成了我安乐的摇篮…… ……………………240
回答………………………………………………241
猎物………………………………………………242
我不会乞求你的爱情…… ……………………243
你怎么能眺望涅瓦河…… ……………………244
滨海花园的道路变得幽暗…… ………………247
他曾妒忌,慌乱而温情…… …………………248
我看见,看见一弯月亮…… …………………249
空洞的天空仿佛透明的玻璃…… ……………251
最好让我激情地唱起四句头歌谣…… ………252
春天来临前会有这样的日子…… ……………253
傍晚的光线金黄而辽远…… ………………254
我停止了微笑…… …………………………255
我不知道,你是生是死…… ………………256
如同未婚妻,每天黄昏…… ………………257
缪斯顺着一条小路离去…… ………………258
他久久走着,穿过原野和乡村…… …………259
不是秘密,不是忧伤…… ……………………261
我从你的记忆中抽取这一天…… …………262
我曾多少次地诅咒…… ……………………263
语言的新鲜和感情的纯朴…… ……………267
一只受伤的灰鹤…… ………………………268
我将静静地躺在乡村墓地…… ……………269
给心爱的人 ……………………………………270
我总是梦见山峦起伏的巴甫洛夫斯克…… …271
密友中有一张朝夕思慕的面容…… …………273
整整一年你和我形影不离…… ………………274
梦 ………………………………………………275
祈祷 ……………………………………………277
在哪里总会有一种普通的生活…… …………278
为什么你时而佯装成…… ……………………281
不,王子,我不是你…… ………………………282
回忆1914年7月19日 ………………………284
如同天使,搅乱了水面…… …………………287
皇村雕像 ………………………………………288
我没有掩起那扇小窗…… ……………………289
五月雪 …………………………………………290
他向我承诺了一切…… ………………………293
一星期我都没有和人说一句话…… …………294
短歌 ……………………………………………296
它们正在飞翔,它们还在路上…… …………297
蜡菊枯干,粉红…… …………………………298
无论是乘船,还是坐车…… …………………299
我现在和过去都那么喜欢…… ……………300
我一到那里,苦恼便烟消云散…… …………301
第一道曙光——是上帝的祝福…… …………302
致尤妮娅·安列普 ………………………………303
当我在阴郁无比的首都…… …………………305
啊,这又是你…… ……………………………309
一切都被剥夺:不论是力量,还是爱情…… …310
天空飘洒着蒙蒙细雨…… ……………………311
这次相见对谁都不要宣扬…… ………………312
恰似白色的石头沉在井底…… ………………313
我的身影留在了那里…… …………………314
你这个叛徒:为了绿色的岛屿…… …………315
傲慢蒙蔽了你的灵魂…… ……………………316
弯曲如弓、变成黑色的木制小桥…… ………318
神秘的春天还懒散无力…… …………………320
21日。深夜。星期一…… …………………323
整整一天,人群为自己的哀泣声恐惧不安……324
这些广场多么空旷…… ……………………325
别人的俘虏!我不需要别人的俘虏…… ……326
我听见黄鹂永远忧伤的啼鸣…… ……………327
如今谁也不会聆听我的歌曲…… …………328
我认为——这里永远…… …………………329
河水平缓地流过山谷…… …………………330
我和一位高士建立了私密友情…… …………331
伴着钢琴上飞出的第一声旋律…… …………332
我们还没有学会告别…… ……………………333
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334
这事多简单,这事多明显…… ………………336
家中立刻变得一片安静…… ………………337
在黎明醒来…… ……………………………338
我心中曾有一个声音…… ……………………339
你永远那样神秘和清新…… …………………340
莫非是为此…… ………………………………341
冰块喧响着,沿着河道汹涌…… ……………342
因为你那神秘莫测的爱情…… ………………345
深夜 ……………………………………………346
我问过布谷鸟…… ……………………………347
在那座被炸裂的大桥上…… …………………348
我痛苦而衰老。皱纹…… …………………349
刘波 李寒:从任性的独白到真相的追寻
——阿赫玛托娃早期诗歌论… 350
详情
晴朗李
以沉痛的悲声承担时代的重负
——阿赫玛托娃中期诗歌论
刘波 李寒
对于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一直以来,我都是心存感佩与崇敬之意,他们身上的那种忧郁,那份孤独,那种不屈服于任何强权与压力的坚韧,总是让人能在人生最困苦的时候获得信心与力量。从那些诗人的人格和作品中,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高贵的气质,那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压制与外在环境的腐蚀就可以击溃的。他们的气质是俄罗斯知识分子在骨子里就有的一份勇毅,在血液里就渗透的一种自由意志和精神信仰。为此,中国人在苦难时期的困境中,总是将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这些高贵的灵魂作为榜样,去守护他们的品质,传承他们的精神。
阿赫玛托娃,这位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夜莺,以她啼血的声音,唱出了一种不为世俗所奴役的精神,也喊出了不为强权所压制的力量。从1900年开始诗歌创作,阿赫玛托娃成为了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富反抗精神和理想气质的歌者。早期,她以自己忧郁的吟唱,在俄罗斯诗坛展现了非凡的才情。而中期,她则以其沉痛的呐喊,继承了普希金时代的浪漫精神,同时又开创了女诗人知性书写的新境界。不管她秉承何种道德尺度,也不管她张扬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与伦理维度,她都以其抒情性的笔调,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缪斯之魂,同时,也为生命的精彩提供了丰富的想像与可能。
由吟唱到呐喊
阿赫玛托娃早期的诗歌,有着少女般的清纯和羞涩,因为我们看到了幽怨的独白,也触摸到了诗人那颗细腻、温润的诗心。由生活的点滴,日常的遭遇,都能触动她敏感的神经,因此,她早期诗歌从有感而发的本质出发,显得单纯、质朴,富有青春气息。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爱情,走近了婚姻,诗人开始变得沉重,诗歌中也平添了一份忧郁和疼痛之感,这对于诗人来说,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是一种在沉思与发现之后的平静抵达。
如果说阿赫玛托娃早期诗歌中还有着青年的稚嫩与生涩的话,那么从她中期的诗歌就开始逐渐走向了成熟。虽然仍富激情和诗意,但随着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对时代的洞察,她拒绝暧昧,以理性的思考参与到诗歌书写中,而不是像早期还以少女般的低吟浅唱,去对接生活的小情绪。在对社会认识得更透彻之后,她以清醒者的姿态,介入到了对时代真相的探查中,这是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在驱使她去作出自己的正义判断,去验证自己的公正选择。在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中,敏感的诗人也必定会产生困惑,这是自我的困惑,也是时代的困惑。有时候,她不得不求助于上帝,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亲爱的世界,对于盲目的我/你是合理的,物质的,请赐我以活力。/而上帝用厌弃的冷酷的宁静/把我的灵魂慢慢地治愈。”(《我变得很少梦见他了,谢天谢地……》)(本文所引诗歌,均出自晴朗李寒译的翻译诗集《午夜的缪斯:阿赫玛托娃诗选(第二卷)》。)这与其说是求助于世界,不如说是求助于自己的内心,只有内心的坚韧,才会持续地为一种信仰增添力量;同样,也只有在生命的现场,诗人才不会因为虚空而抓不住那条通向人生之真谛的精神命脉。
你给了我沉重的青春。/那么多的忧伤都在路上。/我该如何把这颗贫弱的灵魂/赠给富有的你?/谄媚的命运,高唱着/一首关于荣耀的悠长歌曲。/上帝啊!我是懒散的,/我是你吝啬的奴隶。/在天父的花园里,我既不想/成为玫瑰,也不想做小草。/面对每一粒微尘,蠢人的每一句话,/我都会轻轻战栗。
诗人写于1912年的这首《你给了我沉重的青春……》,其具体指向是谁呢?他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一位亲朋,这大概是诗人发出的天问。她与上帝的对话,就如同在内心中作精神搏斗。我们知道,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昂扬的,激情的,然而,诗人的青春却是沉重的,富有痛感的,这沉重是她背负着太多的清醒和沧桑,因此,她不可能像很多人那样轻松前行。她的痛苦与悲情,就在这精神气息的流转中逐渐渗透在诗行里,去接受命运的考验,去见证诗人走向独立立场和自由精神的高地。
在一个严峻的时代,有良知的诗人不可能回避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影响,他也不可能自逃于世俗生活之外,而去对时代之病症作远方的想像。阿赫玛托娃在与现实和时代作了短兵相接的碰撞之后,发现生活本就是沉痛的,因为她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博爱之心,而非像那些浑浑噩噩者一样,无民族之忧,无家国之痛。在此,诗人并非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革命的战斗中去,即便在书写爱情这温馨的话题里,她也不忘作自我牺牲的呐喊。“古老的城市一片死寂,/我的行程漫无目的。/在自己的河流上,弗拉基米尔/把黑色的十字架举起。//那些喧哗的椴树和榆树/让花园里昏暗阴郁,/那些钻石般耀眼的星辰/向着上帝飞升而去。//在这里,就让我结束/自己牺牲和荣耀的道路吧。/伴我同行的,只有同样的你,/和我的爱情。”(《古老的城市一片死寂……》)当一切都变得死寂,一切都靠不住时,唯有伴侣和那份维系双方情感的爱,方能让人从那不堪的现实中走出来,重新回到真实的灵魂中去。
我不需要小小的幸福,/送走去见情人的/满足而又疲倦的丈夫,/我哄着孩子上床入睡。//我重新回到冰冷的房间/向着圣母祈祷……/这修女般的生活太难,太难了,/我难得有一次欢笑。//只有在火焰般的梦中,/我好像走进一座山间的教堂,/它有五个圆顶,通体洁白,石头筑成,/耸立在熟悉的小路旁。
——《我不需要小小的幸福……》
此诗中,诗人并非厌倦了自己的生活,而是希望能通过写诗来完成对生活的补偿。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不快,或她的视野无法打开时,诗人总是愿意以想像替代现实,去创造诸多生活的可能,以供憧憬和回忆。在这样的坦白中,诗人能为自己找到一份宽恕的慰藉,但这慰藉并不能长久地支撑诗人的内心,所以,也就难免会出现精神刺痛,这是世俗生活为她带来的不幸和宿命,也是她在建构自己的诗歌世界时所渴望达到的深沉境界。当宗教信仰和爱情融合在一起时,这激起了诗人对爱的呼唤,她渴望被爱,也希望将自己的博爱施于他人。
基于此,阿赫玛托娃常作反省的书写,也只有反思和不间断的内省,才能慢慢消除堆积在诗人内心的那些情感障碍,以便她继续在缪斯之路上前行。像她的《因为我颂扬了罪孽……》,因此遭到了惩罚;而《上天对那些割麦人和园丁太不仁慈……》,则显出了诗人同情底层人和劳动者的一颗悲悯之心,这同样是出于对内心的责任而有的描绘,这不是表象的罗列,而是在深度思索之后的理性之举。由此,诗人开始了更为沉重的书写之旅,那是一段漫长的煎熬期,也是她开始以正义之躯抗争时代之恶的人生阶段。
以良知切入时代的脉搏
阿赫玛托娃之所以能在白银时代的俄罗斯诗人中很快脱颖而出,其实,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她言行合一的人生准则。她那不受任何诱惑而忠实于自己内心的人格,以及不屈服于任何强权和压力的韧性,让她显得孤傲,镇静,不屈不挠。不管是描摹生活的现场,还是抒写精神世界的秘密,她都以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伦理,来契合她的表达,这种契合中有矛盾,有冲突,也有人生的困惑和深深的失败感。
尤其是诗人中期的诗歌创作,大都集中在俄罗斯社会处于转型的时代,专制政府将一些持异见者流放,并打入黑暗之中。秘密警察们的眼睛,时刻盯着这些对社会持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们,并不惜以残忍压制乃至杀人灭口,来打击和消除反抗力量。阿赫玛托娃一家,一直在遭受这种噩运。那样的集权时代,对于渴求自由、向往民主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种斗争中的煎熬。在这种痛苦不堪的生活中,诗人无法直白地说出一切不公、宿怨与抗争,她只有以隐喻的方式,道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种隐喻中杂糅着微妙的情感,即对一切不公之事的反抗与揭露,这样的书写时刻带有批判的意味。这是诗人以良知切入时代与社会的见证,这也是她以生命对抗集权统治的表达,由此,她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柔弱的女诗人内心的强大与坚韧。
当诗人以无畏者的姿态介入一个处于尴尬境地中的社会时,她总能在不经意间抓住时代之丧的那根致命神经,以作标本式的剖析。因此,我们在阿赫玛托娃对自我和社会的解读中,看到了她身上最为可贵的一种品质——以洁净的灵魂守护俄罗斯大地的尊严。我们也常能在诗人的作品中读出一种悲伤,那不仅是自我的个体的悲伤,更是诗人为家国社会的荒谬、残忍与黑暗所流露出的痛惜之意。
莫非是因为远离了该死的轻松,
我才紧张地注视着这些黑暗的殿堂?
已然习惯了高亢、清晰的丁当声,
已经不再按尘世的法律审判,
我,像一名女犯,还向往着刑场,
那多年执行死刑的耻辱的地方。
我看到华丽的城市,听见亲爱的旋律,
好像还没有神秘的墓地,
十字架旁,俯下身去,面对酷暑与严寒,
我需要等待那最后的审判。
——《莫非是因为远离了该死的轻松……》
为了固守一种坚定的信念,她宁愿去受审判,这非有一种执着的信仰而难以做到如此坦荡与宽容。诗人那种视死如归的气慨,蕴含着悲壮的意味。她笔下的审判,不是一种简单的身体审判,而是一种心灵受尽磨难的精神审判。这种精神审判要比身体审判更为残忍,也更容易让一个人伤痕累累,且有着终生无法愈合的疤痕。
当我们去认真阅读阿赫玛托娃中期的诗歌时,会发现她的书写,基本上都是从个人视角出发,最后抵达的却是对公共事件的反思。诗人的那种个人感受,是敏感者表达自我遭遇时的一种激情释放,她愤怒,悲悯,有时甚至痛心疾首,这还是因为她以自身的敏锐和正义,感知到了社会的恶,她不愿意屈服和随波逐流,所以清醒过后,就显得更为痛苦。她懂得真相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当谎言充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时,专制的旗帜早已插在了每个人的内心,愿意承受者,就默默地忍耐、克制;而拒绝承受者,就会为自己的不妥协与不合作找到现实的出口,同时也找到拒绝的理由。这样的书写,不仅体现在她的国家抒写中,更是大面积地呈现于她的个人情感流露里。她有时会痛苦到一种程度:“对我来说,丈夫是刽子手,家就是监狱。”(《对你百依百顺?你简直是发了疯……》)可是,她又不得不强忍着压力和不快去承受,去担待,她甚至将其称之为是“自投罗网”。自投罗网的生活,一直伴随着她,在极权与压力下,她不得不反抗。她作这样的反抗,针对的不仅仅只是家庭的自我断裂,更有当局对其家庭的破坏与摧毁。
哭泣的秋天,像一位寡妇
着一袭黑衣,整个内心弥漫云雾……
逐一回想那些男人的话语,
她也无法停止嚎啕大哭。
就这样吧,趁着静息的雪花
还没在悲哀而疲惫的女人身上缩成一团……
忘却疼痛,忘却安逸——
生活不会因此而过少的付出。
一首《哭泣的秋天,像一位寡妇……》,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诗人在丧夫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虽然之前对于家庭的一切,她也觉得不尽如人意,但那黑暗的时代让一个无辜的家庭惨遭破裂,这种悲痛是无以言表的。所以,诗人才会如此比喻:“哭泣的秋天,像一位寡妇”。如此形象的说法,就是诗人真实的内心写照。而后来她又写成的《我出语成谶招来亲人的死亡……》一诗,是对预言的自责之语。亲人的死亡,在那样一个时代,似乎不需预言,一家人的精神信仰就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死亡与爱情共存,这唯有在诗歌中能做到的结合,是阿赫玛托娃从悲痛中唤醒自我的最锋利的语言之刃。
生命如此脆弱,肉体转瞬即逝,唯有精神可以永存。诗人不愿臣服于内心作渺小的自我搏斗,她向外界敞开心扉,去接受来自四方的宣判。不仅如此,她还以过来者的口吻,对他人作切身的劝诫与忠告:“不要让尘世的快乐使心灵疲倦,/不要对妻子和家庭过于眷恋,/请从自己孩子的手中拿过面包,/赠予那个陌生的人。//谁是你不共戴天的仇敌,/就去做他恭顺的仆从,/请把林中的野兽称为兄弟,/什么都不要乞求上帝。”在诗人的人生辞典里,一切使命都需要自己来完成,即便面对那些堪称恶的仇敌与野兽,也要以理性者的姿态去面对。在这里,诗人以反讽的笔调,对人生的不和谐音作了一种形而上的刻写。诗人将自己置于边缘人的位置上,同时,也将自己放逐于精神的旷野,以便能在对峙乃至对抗中找到生存的精神之根。
沉痛的悲声
在时代现场中的表达,是否要深度契合于诗歌的真切表述?当诗人以全身心精力投入到对俄罗斯土地和人民的拥戴与依恋中时,那种与体制对抗的尖锐性不时地凸显出来,让她的写作富有力量,而不是像早期创作那样,在幽怨的独白中只能轻度触及日常生活。后来,诗人遭遇了更为残酷的现实,于己有了切肤之痛,所以,她才在1920年代之后的诗作中,不断地发出沉痛的悲声。一方面,她纠结于自我内心的冲突,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的担当情怀,又让她对现实的黑暗无法置身事外。在现实中,她以不屈的意志,庄严地对抗来自当局的迫害和羞辱;而在诗歌中,她选择了及物的书写,切入时代的现场,独立而有尊严,并持守一种带着人生宽度与方向感的坚定信念。
面对现实的荒诞,遭遇时代的谬误,阿赫玛托娃没有选择放弃言说,她担负起了一种启蒙的责任,不论是对国家持批判的态度,还是对底层作同情的理解,她都选择毫不犹豫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非明哲保身,人云亦云。尤其是权力对人的异化和扭曲在一个国度达到极限时,富有良知和同情心的诗人,再也无法忍受了。她从一个公民的立场出发,去作深度的追问,她追问那些迫害人的恶源自何处,她追问一个公民如何才能对抗体制强加于我们的迫害与死亡。
那些抛弃了国土,任仇敌蹂躏的人,/我决不会与他们为伍。/我不会去听他们粗俗的谄媚,/更不会为他们献上自己的歌声。//而我永远会怜悯那流放的犯人,/无论他是囚徒,还是病夫。/流浪的人啊,你的道路黑暗苍茫,/异乡的面包散发着艾苦。//在这里,在大火的浓烟中/我们虚度着残余的青春,/对自身的任何一次打击/我们都不曾回避。//但是我们知道,在未来的评判中,/每一时刻都将证明我们无罪;/在世上不流泪的人中间,/没有人比我们活得更高傲和纯粹。
——《那些抛弃了国土,任仇敌蹂躏的人……》
在这首诗中,诗人直言不讳地道出了鲜明的立场,她爱憎分明,面对那些无耻的恶,她大胆且高声地喊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正义之语。那是诗人真性情的流露,也是她明辨是非,用灵魂的审视去谴责那些冷漠的退缩者,而又以人性的呐喊去为那些忠实于内心者鸣冤叫屈。世间自有公道,一切罪恶,现世不报,只是时间未到,一旦等到水落石出的那一天,真相终究会大白于天下。诗人的这些预言,是以一种道德主义的方式表达出来,虽带着一种激愤的态度,却也不损其灵动而张扬的品质。
诗人是人类内心生活的持有者,敏感的心性,让他时时既要和语言抗争,又得与思想搏斗。当集体主义的意志被瓦解,诗人所担负的责任就更重了。现实和梦想的分离,让诗人的书写带着时代的悲剧感,它或许也是永恒的,无可更改的,一个诗人所能做的,就是用力去承受。在招架与承受的临界点上,似乎人人都有失败感的危机。但在阿赫玛托娃这里,她没有变得茫然无措,而是通过内心解毒的方式,去向诗歌寻找答案。虽然内心的悲苦,在更多时候无以言说,但她的祈祷与忠告,她的心有所感与悲剧体验,都需要在词语的感召中快意地释放出来,以形成更具力量的启蒙之诗,这是她的坚持所在,也是其使命意识的体现。她以《写给众人》之诗,希望能由此找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的民众对话的基点。当她深感现实的责任重大时,诗人也有力不从心之感,作为民众的代言人,她负有启蒙之责,但她行事之后的那种不被理解,不被承认,如此结局又让她难以接受。这样的错位,令诗人也伤心不已,那种压抑的冲动,迫使她以自己的话语方式来解决如此的精神难题。一个国家的灾难,有时其实就是人的灾难。人为制造的那种屈辱和死亡,似乎应该由当政者来领受,他们却让无辜的民众来为此埋单。这让诗人愤怒,她需要适时地揭露疮痛和伤疤。
为什么你们往水里下毒,
往我的面包里掺杂脏物?
为什么你们把最后的自由
变成了卖淫窟?
是因为对朋友们悲惨地死去
我没有嘲笑挖苦?
是因为我忠诚地留了下来,
不愿抛弃这片凄凉的国土?
随它去吧。不遭遇刽子手和断头台
这样的诗人世间稀无。
我们要披上忏悔的外衣,
我们要举起蜡烛,一路前行,放声痛哭。
——《为什么你们往水里下毒……》
这是诗人最为切近现实之诗,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物质的迫害已不足以摧毁坚强的人,而精神的摧残却以致命的打击让一个人生不如死。当有人以无耻的、没有任何道德感的方式对人施以迫害时,那种卑鄙和阴险,确实让人难以忍受。诗人勇敢地道出这种不义之事,在不懈的追问中,寻找一个世间的公道。这时,她似乎找到了自己能真正切入时代的修辞风度,为此,她曾以极富历史感的冷静言说,与帕斯捷尔纳克进行思想的对话,与曼德里施塔姆作精神的沟通,这两个俄罗斯大地上堪称伟大的诗人,与阿赫玛托娃这个高贵的灵魂之间,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和惺惺相惜之意。
随着时代的变化,恶劣社会环境的突显,诗人们面对人生诸多困惑的书写,也相应地变得复杂化,有些事情不是简单的呐喊就可以解决的,当创伤记忆变成一种写作资源时,更多的激愤值得警惕。因此,阿赫玛托娃有一段时间的诗歌,短小,精致,而在伦理的言说上又很到位,这可能正是诗人越来越倾向于思想性表达的缘由,她开始变得内敛,节制,以思想言说去继承传统,最终却又突破传统。比如,“生活——像是在室外,/而死亡——像是回家。/沃尔科沃的田野,/金黄色的麦秸。”(《生活——像是在室外……》)这是诗人在现实的残酷遭遇之后所发现的哲学之美。比如,“我,被褫夺了火与水,/被迫与唯一的儿子别离……/站在这不幸的可耻断头台上,/我犹如站在帝王的黄罗伞盖下……”(《我,被褫夺了火与水……》)同样是四句,既简洁地交待了自己的处境,又充分表达了那种对抗的心境,这就是诗人的立场:肉体的迫害已无关紧要,而精神的抗争或许才刚刚开始,我们终究要等到那一天。这是诗人的预言,也是她一直坚守知识分子良知与道义的重要原因。
当然,最能体现阿赫玛托娃中期诗歌创作成就的,当属为她带来声誉的长诗《安魂曲》,我曾经说过,这是一首在世界诗坛上引起反响与共鸣的长诗,也是阿赫玛托娃在家运与国事产生冲突的精神抗争之作,这种带有强烈启蒙意味的批判,对于在艺术上介入现实的诗歌来说,无疑是对俄罗斯知识分子带有自由与冒险精神的应合。《安魂曲》也是诗人在白银时代献给这个多灾多难的俄罗斯国土与民众的一曲孤独的绝唱。她发出的悲声,是对个人遭遇的尖锐诉说,也是对国家危机的深层次反思。这是《安魂曲》的经典性之所在,同时,也是诗人得以走向更成熟之创作境界的又一个开始。阿赫玛托娃从早期的诗歌练笔到中期的成熟创作,是她由青春期浪漫主义写作到对现实作介入式书写的过程,也是她对思想性写作边界的一个拓展之旅,而贯穿这一始终的,则是诗人一生追寻自由梦想的信念与努力。
详情
晴朗李
从任性的独白到真相的追寻
——阿赫玛托娃早期诗歌论
文/刘波 李寒
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玛托娃,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被时人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乃名副其实。她以一生的赤子之心,与一世的苦难经历,抒写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困顿、疑惑,以及对于真实至上的精神追求。
一首在世界诗坛上引起反响与共鸣的长诗《安魂曲》,正是阿赫玛托娃在家运与国事产生冲突的精神抗争之作,这种带有强烈启蒙意味的批判,对于在艺术上介入现实的诗歌来说,无疑是对俄罗斯知识分子带有自由与冒险精神的应合。而在此之前,阿赫玛托娃早就在为这出诗歌的悲剧作准备,而且可以回溯到诗人十几岁之时,这段时期也是诗人悲剧性诗歌信念的形成与奠定时期。透过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我们能洞察到这位伟大女诗人非同一般的诗歌才情,以及她终生对自由意志的向往与追随。这种由早先的个人主义独唱,到后来对社会与时代承担的抒写,正是诗人心智由感性到理性演化的轨迹,这中间不仅有诗人诗艺的成熟,更是其人生成长的见证。
任性而幽怨的独白
从1904到1919年,这15年应该是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走向自觉与成熟的前期阶段,她的诗风生动,似乎能向一切敞开胸怀,更多的时候还是富有一种年轻人的朝气。尽管其诗作也不乏歇斯底里情结,但是有一种挚烈的爱在支撑着诗人为生命而歌唱。尤其是在阿赫玛托娃早期写于皇村的大量作品中,我们即可看出她的诗歌天赋,出手不凡,虽然也有青春期滞涩的成份,但女诗人的那种大气和高贵已初露端倪。
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纯粹、干净,不论是那些自然万物的描绘,还是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都带着诗人出其不意的想象力发挥。她注重去挖掘平淡事物的诗意:极少用隐喻的意象去表现朦胧的美感,而是用真纯的情感去叩问隐藏在凡俗中的诗意。诗人的早期诗歌中,也不是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但是她不用那种甜腻的词语去表达,而是带着一股批判的力量。这种批判里,有着年轻女诗人幽怨孤独的情绪,而更多的则是桀骜不逊。所以,我们在诗人的早期诗作中,很少能读到那种闲适与婉约,她总是以尖锐的面貌示人,以一种紧张而不失难度的抒写,体现一种力量和风度。
面对着那些阻碍诗意涌现的物事,诗人更多的时候用身体去抵抗,并调动各种感官去捕捉瞬间的诗意。尤其是面对那些宿命的遭遇,她身处其中,或许会顿感失意,但这种失意,正是她写诗的源泉。而诗歌的价值诉求,可能就是集中在这些对人生失意的抒写上。
风啊,埋葬吧,请把我埋葬!/我的亲人们没有到来,/我的上空只有暮色迷茫,/以及寂静大地的呼吸。//我曾经和你一样,自由自在,但我更渴求生活。/你看,风啊,我的尸体冰冷,/没有人来收拢我的双臂。//请用暗夜的裹尸布/掩盖起这黑色的伤口,/请命令蓝色的大雾/为我朗诵赞美诗。//为了让我轻松地,孤身一人,/步入最后的梦乡,/请用高高苔草的喧响/为春天,为我的春天歌唱。
——《“风啊,埋葬吧,请把我埋葬……”》(1)
这种渴望风来埋藏自身的呐喊,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生的希望呢?诗人早期的这种诗作,更多的还是一种普希金式的浪漫抒情,诸多阴沉、不安的意象,被年轻的女诗人触及,且有一种放逐之意。那种大义凛然的悲壮,似乎本不属于年轻的诗人,然而,抒情的天赋让她在借助青春力量作赌注的同时,于感性的思想创造中脱颖而出。与风搏斗,最后又被风收服与融合,这里面的挣扎与归顺,应该正是诗人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面对人生困惑,她能大胆地去揭示,而在命运困境中,她又愿意为之去打破清规戒律,给自己与他人一份清晰的答案。在充沛而直白的情感表达中,少女的那种任性和锐利,率真和质朴,个性鲜明的活力张扬,都符合年轻女诗人多元化的抒写风格。在诗人早期诗歌中,她有幽怨,“我哭泣过,也忏悔过,/哪怕是雷霆在天空轰鸣!/在你荒凉的家里,/忧郁的心灵疲惫不堪。/我知道无法忍受的疼痛,/走回头路的耻辱……/我害怕,害怕去见不再爱的人,/害怕走进沉寂的房屋……”(《“我哭泣过,也忏悔过……”》);她也有感慨,“我不祈求智慧,也不祈求力量。/哦,只求让我在火堆边取暖!/我冷呀……那有翅膀的或没翅膀的/快乐之神,从来不把我探望。”(《“有一个男孩,吹弄着风笛……”》);她有呐喊,“别再折磨我,别再碰我!/就让我专注于世俗的生活……/像那醉醺醺的火焰/摇摆于干涸灰暗的沼泽。”(《“为什么你时而佯装成……”》);她也有喟叹,“我不会哭泣,我不会抱怨,/我注定不能成为幸福的女人,/请不要吻我,我已疲惫不堪,——/亲吻我的只应该是死神。//这些锐利的折磨人的日子/与苍白的冬季一起熬过。”(“一颗心不会和一颗心钉在一起……”);她还有追问,“我们二人误入了/欺骗的国度,痛苦地懊恼,/可是,为何我们还要/露出奇怪而僵硬的微笑?”(《“我和你开心大醉,意兴酣然……”》)。这样的一些呐喊和追问之作,带有强烈的感伤主义色彩,你可以说这是青春期的宣泄,也可以说是“愤怒出诗人”的古训应验,且都符合阿赫玛托娃的诗性立场。她与世俗现实的交锋,不期然地折射出一种荒诞感,在现实之中有超现实的真切体验。而这些,终究属于一个诗人活着的尊严。尊严在诗人笔下,永远是高尚的、不屈服的标志。为了保持诗人的尊严,为了人格的不再随意丧失,阿赫玛托娃不遗余力地去发掘、质疑与批判,以求得女性内心的真实。
当然,诗人在怀疑与批判的同时,也有自己感恩的精神言说,这种言说又是亲切的、明晰的,此为诗人宽容精神的一面。比如,“明天的早晨/将是快乐和晴朗。/这生活多么美好,/就让心儿,变得智慧明亮。//你已十分疲惫,/敲击得越发轻微,低沉……/你知道,我读懂了,/那些不死的灵魂。”(《“门扉半开半闭……”》);比如,“我学会了简单、明智地生活,/望着天空,向上帝祈祷,/学会了夜幕降临前久久徘徊,/以使多余的不安感到疲劳。”(《“我学会了简单、明智地生活……”》)诗人在世俗生活中获得了一种力量,尤其是当她作自我拷问和审视时,对现在的自己,有了一种理解式的认可,虽然仍免不了那份年轻女人的任性。更多时候,她那种任性里有一种对抗,与不屈命运的对抗,与失败爱情的对抗,其实,诗人还是想以此去解放自己,同时也解放身体、意识,以及对世界的看法。有时,她甚至不惜用自我折磨的方式,来为自己的任情开脱,而这时,女诗人的那种细腻与精致,就都通过一种轻与重的对比抒写表现出来了。
不像很多诗人有一个漫长的学艺阶段,阿赫玛托娃作为具有天分的诗人,其诗歌品格中早有着她潜在的诗性禀赋。那种悲苦的诗风,一直伴随着她从创作之初,到最后的终结。她后来的诗风,由清新到苍凉,由少女的任性与幻想,到成熟诗人的大气与开阔,她一直在向真实靠近,并由此获得了精神的提升。
爱情主题的多元书写
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有一部分集中写在1911年,这一年诗人22岁,正是一个人由少女向女人过渡的年龄。恰恰是在前一年,阿赫玛托娃与追求她的诗人古米廖夫结束了长达六年的爱情马拉松,这一对“阿克梅派”的伉俪诗人,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或许应了“得到就是失去”一说,因为激情的丧失,古米廖夫开始了“漫长的非洲之旅”,而阿赫玛托娃沉入了诗的世界,为了自由的力量,她以手中的诗笔写出了20世纪初俄罗斯大地的现实。
法国哲学家拉罗什富科曾说:“在所有激烈的感情中,和女人最相宜的,就是爱情。”(2)或许,事实就是如此,爱情是女人身心最重要的调节剂之一。尤其是在长期爱情磨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婚姻,能让一个女人迅速成熟起来,这对于阿赫玛托娃来说,同样也不例外。与古米廖夫的爱情长跑,让诗人将自己的诗情更多的都倾泻在了爱情与婚姻主题的书写上,所以,她的早期诗歌中,情爱之作居多。即使在结婚之后,敏感而浪漫的女诗人,仍然在不时地寻找爱情的新鲜,以求人生的慰藉。
在那些抒写感情之事的诗作中,诗人能通过爱情宣言式的倾诉,将自己心中所想都自由的表达出来。这种爱情表达里,同样也沿袭着她一直以来的悲剧性。虽然无不偏执的成分,但是她的爱情之作明晰,而拒绝模糊与暧昧,这其中所蕴含的,正是诗人在不平凡的爱情与婚姻中,所走过的跌宕起伏的旅程。
爱情会早于一切成为死亡的灰烬。/傲慢在平息,阿谀在沉寂。/绝望,再点缀上恐惧,/几乎没有可能再转移。//爱情用那普通的、不熟练的歌声/欺骗地将我们征服。/在不太久远之前,/你还不是头发斑白,神情忧郁。//可是当她微笑着/站在你的花园、房子和田野里,/让你在任何地方都觉得/无拘无束,自由惬意。//当你被她征服,饮下她的毒酒,/你曾是多么幸福。/你看那些星星要比平日硕大,/你看那些野草,那秋天的野草/芬芳散逸。——《“爱情会早于一切成为死亡的灰烬……”》
在阿赫玛托娃的视野里,爱情应该是她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她大量的情诗中,诗人所持有的也大都是质疑、消解的观念。虽然她也渴求平淡的世俗生活,但她对爱情的要求并不低,她需要自由,同时又拒绝平庸的爱情。而那种心心相印的人生际遇,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为了一种天方夜谭式的幻想。现实与理想的不协调,让诗人的爱情与诗歌形成了反差:爱情不如意时,诗歌写作倒成为了一种美谈和传奇。年轻的诗人看到了爱情终极的方向,可是爱情的过程又是那么漫长而令人心碎,因此,关于爱情的矛盾与分歧,在所难免。
即便知道爱情是一场失败的竞技,但诗人仍然乐此不疲,因为在爱情的滋润中感性、激动、亦步亦趋,乃至失去自我,是少女的天性,尤其是处于少女怀春期的爱情涌动,让敏感的诗人轻易就冲破了伦理的防线,抵达了人生之真。即使有爱情的虚无感出现时,诗人也并不惧怕可能即将到来的情感崩溃,她能毅然决然地去面对爱情出现的裂缝,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果断地取消爱情与人生之间的那道边界。“他曾爱过世上的三种事物:/黄昏时的歌唱,白色的孔雀/和磨损的美国地图。/他不喜欢,孩子的哭啼,/不喜欢喝茶时加入马林果酱/还有女人的歇斯底里。/……而我曾是他的发妻。”(《“他曾爱过……”》)诗人之间的对话,是灵魂的交流与沟通,虽然我们感觉到了诗人表面上书写的平静,但她的内心仍然有着涉深探险的理想,因为诗人根本不满足于世俗平淡的爱情。
时而像条小蛇,蜷缩成一团,/在内心施展着巫术,/时而化作一只鸽子,整天/在洁白的窗口低声咕咕。//时而在耀眼的霜雪上闪光,/时而在紫罗兰的睡梦中惊醒……/但它总忠实地悄悄引导你/远离快乐与安宁。//在小提琴忧郁的祈祷声中/它学会了甜蜜地哭泣,/然而却害怕猜出是它/在那还不熟识的微笑里。
——《爱情》
在爱情中,她不仅是去经历,更是在体验,体验爱情的变幻莫测,同时也领略爱情固有的魔力:有时与爱人探讨某个问题,因针锋相对导致不欢而散,这是诗人刚烈性格的流露,但或许就是在这样的争议中,诗人在激愤中明了了爱情与婚姻本身的脆弱性。
在那少女的率真之外,阿赫玛托娃的很多爱情诗作都有她不可遏制的情感奔涌,或不加掩饰地吐露真言,或不动声色的隐忍克制,但她内心的爱情之舟一直在无垠的海面上漂荡,似乎从来就没有终点。这是诗人在爱情中一直找不到归宿的缘由:她受到伤害,同时也在伤害他人,爱情的陈词滥调在诗人那里已经没有了任何力量,她需要的是新鲜,思考的新鲜,感觉的新鲜,这都与爱情需要维护和更新不无关系。一切皆因爱情之事涉及人性,敏感、忧伤,而又不乏荒诞。
丈夫拿花纹皮带抽打了我,/那是用两条拧结而成。/为了你,我坐在双扇小窗里/整个晚上独守孤灯。//天光渐亮。铁匠铺的上空/升起缕缕青烟。/哎,和我这个悲惨的囚徒,/你又不能多待上几天。//为了你,我接受了沉闷的命运,/接受了痛苦的命运。/莫非你爱浅色头发的女人,/或者是棕红头发的女人?//让我如何掩盖起你们,那些响亮的呻吟!/把可疑的窒闷的兴奋埋在内心,/而纤柔的月光/盖在我没有一丝皱纹的床被上。——《“丈夫拿花纹皮带抽打了我……”》
这是阿赫玛托娃与诗人古米廖夫结婚后不久创作的,诗中暗含一丝无辜的怨气,但又没有愤怒的指责,这种伤感的无助,或许最能显出女诗人此时对爱情与命运的隐秘思索。诗人的表达毫无掩饰委曲的心绪,而是生动地呈现一些鲜活的场面,以让自己明了婚姻的无奈,同时又有一种让读者明辨之意。由反叛到怀疑,由怀疑到理解,最后由理解又到遭遇挫折的尴尬,爱情之事在诗人笔下就没有尘埃落定之时,她一直在审视与服从之间徘徊,因为爱情的道德力量,终究抵不过人性时刻的变化。正因为如此,阿赫玛托娃的爱情书写不仅有幽怨,甚至还有恐惧。“别这样看我,别气愤地皱起眉头。/我是你心上人,我属于你。/我不是牧羊姑娘,也不是公主/更不是一名修女——//尽管我身穿灰色平常的裙子,/脚上是一双磨损鞋跟的旧鞋……/但是,我的拥抱一如从前热烈,/睁大的眼睛里还是同样的恐惧。”(《“请你不要把我的信,亲爱的,揉作一团……”》)恐惧,或许是诗人关于爱情的诗作中出现最频繁的词语,当然,这也是她的心境。她在否定之中又无法肯定,而在执着中,却又无法将爱情与婚姻完全把握住。这毕竟是两个人之间的较量,对于崇尚自由的诗人来说,世俗的婚姻生活,可能是一种折磨,这就是诗人的爱情之诗中感伤主义情绪贯穿始终的原因。
感伤的情调,更多地出现在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中,那是诗人遭遇爱情困境之后,所依赖的解决之道。她其实更需要从爱情的困境中突围,并渴望获得一轮新生。因此,她也有追问和美好的憧憬:“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如此?//或者我们坐到墓地被践踏的/积雪上,轻声叹息,/你用木棍勾画出一座宫殿,/我们二人将永远在那里栖居。”(《“我们还没有学会告别……”》)即使在面对一个人不同的心境与情绪变化时,她也在通过试探性的理解去感知对方的反应。正是爱情的多侧面和丰富性,让诗人的抒情表达有了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正是不稳定的欲望、相互的误解、苦涩的经历、虚幻的期待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而让她的爱情之诗充满了魅力与诗性。
在深邃的变化中寻找力量
从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里,我们读到的,除了一些技艺性的表达,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情感的东西,这是每一个初学写作的诗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专注于对字词与句子的拼接、运用,而另一方面,“黑暗”、“痛苦”、“疼痛”、“忍受”、“忧郁”等词频繁地出现在诗人的诗歌里,这首先与诗人作为女性本身带有一种感伤情绪有涉,其次也与阿赫玛托娃作为俄罗斯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悲悯气质相关,这种气质是个人化的,极富一种新的感受力。
在阿赫玛托娃中后期的诗歌中,我们能读到各种冷静与批判的力量,那是诗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与世事变迁所作的自然调整,然而,她的拒绝与放弃,在她早期诗作中就已有所显现,只是后来随着家庭和国事之变,她的诗写变得更为深邃与沉静。关于这一点,从她的早期诗作中可略知一二。因为诗人从十几岁开始写作,所以少有从记忆视角出发来营造诗意的,而大都是表现一种在场——或者说现场——的感受,这是诗人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时而是奔放的,时而又是压抑的,时而是憧憬的,时而又是焦灼的,那种浪漫的感伤,通过诗人倾诉式的言说,将生命之真定格于无处不在的怀疑之中。这是诗人热衷于批判的心性使然,她没有像很多女诗人那样富有风情万种的优雅与矫情,也没有如一些追赶潮流的先锋诗人那样,以瞬息万变的诗风迎合每一次风潮的到来,阿赫玛托娃用自己带有悲怆感的表达,从早期唯美的爱情童话,逐渐走向反抗权力、追寻自由的抒写。
比如,“尽管我从小就长着翅膀,/而我却不能够飞翔。”(《心慌意乱》);比如,“假如有一天我死去,那有谁/会给你写下我那样的诗句,/有谁帮我把那些未表白的情感/变成美妙动听的话语?”(《“我温顺地猜想……”》)如果说1904至1913年间的诗歌还充斥着迷惘的悲愤格调,那么诗人1915年之后的部分诗歌,开始有了理性而智慧的思索。虽然怀疑与追问之意从未减少,但诗人不再像以前那么张扬而激烈,而是在笔端贯注了一种穿透灵魂的深层维度。这是精彩的变化,一方面是婚姻生活让诗人变得成熟,另一方面是诗人日渐知晓了诗歌之力的震憾人心。
透明的雾幕笼罩着/新鲜的草皮,它在不易觉察地融化。/严酷的,冰冷的春天/杀死了刚刚萌生的嫩芽。/这提前而至的死神的面孔如此可怕,/让我不敢正视上帝的世界。/而我心里的痛苦,是大卫王/不可违背的长达千年的赠与。——《五月雪》
诗人在女性言说的基点上越来越开阔和大气,她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信仰,即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相和历史的尊重。这一点,对于俄罗斯知识分子来说,是人生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的选择,不管这选择是悲苦的,还是沉重的,它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传统,并渗透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里。他们勇于去面对那些滞重的身体和精神苦难,因为只有在那苦难深重的国度里,一代又一代俄罗斯知识分子才接续到了那种道义、传统和坚韧的力量。
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分裂、背弃信念、漂泊、与现实不调和、志在未来、向往更好的、更加公道的生活——这是知识分子的特点。”(3)而这些特点,在俄罗斯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阿赫玛托娃正是在各种分裂性的生命情状中,开始由小的个人经历转向大的家国情怀,逐渐在诗写中确立了富有现代感的理性内涵。
我心中曾有一个声音。它高兴地召唤我,/它说:“到这里来吧,/放弃自己荒凉而罪恶的故土,/永远地离开俄罗斯。/我擦净你手臂上的血迹,/从内心掏尽你黑色的耻辱,/我要用崭新的名字/覆盖你的创伤与屈辱的痛苦。”//可是我冷漠而平静地/用双手捂住了耳朵,/不让这卑鄙的话语/玷污了我哀痛的灵魂。
——《“我心中曾有一个声音……”》
那些灰暗的人生底色,或许会让一些人失望乃至绝望,但是俄罗斯知识分子中少有轻率的自杀者,他们愿意在苦难中与时代和命运抗争,哪怕孤独,哪怕死亡,他们也是义无反顾地希冀着未来的美好。“我等待的不是爱的阿谀奉承,不是柔情蜜意,/心中预感到的是无法避免的黑暗,/可请你来看一下天堂,在那里/我们曾是那般幸福快乐,天真烂漫。”(《“我听见黄鹂永远忧伤的啼鸣……”》);“我认为——人的声音/在这里永远都不会传出,/只有石器时代的风/叩打着黑色的大门。/我认为,在这样的天空下/只有我一个人幸存,——/因此,我第一个情愿/把致命的毒酒一饮而尽。”(《“我认为——人的声音……”》)在理性的思辨中,诗人的抒写有一种撕裂感,因为爱憎分明的性格,让她无法左右逢源,这是诗人作为一个有良知和道义的知识分子最基本的人格保证。在其后的抒写中,诗人开始对自己有了反省与警示,知道了活之沉重与生之艰难的价值,她开始往高更的精神层面靠近,去寻求普遍的人性之真。
在滴血的现实中,诗人开始向精神深处寻求安慰,她反对轻浮的表演,也不迎合油滑的自我解嘲,她仍然以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坚韧与刚毅,用苍劲的诗笔,去重新诠释诗歌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去探讨生命与博爱的真谛。那种人生逐渐走向成熟之后的平静,是诗人以生命入诗的体现。她写出的是生命的重,而不是人生的轻。从诗人的早期作品,即可见出她日后深沉、悲悯的诗风何以由来,这是诗人选择远离平庸与无聊之抒情的结果,虽然日后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但其在困境中的诗歌理想愈发彰显。
前面说过,阿赫玛托娃中后期诗歌的力量感突显,我们早在其1915年之后的诗歌中就可见出端倪,她中后期诗歌的悲愤与不合作,正是早期诗歌大胆与切夫之痛的延续。她无法去讨好与迎合一个没有公平民主的社会,这种不合作的抗议,正是诗人在认清了自己所处时代的状况之后,一生所认定的承担精神。她在不断的反叛与认同中,一步步走向了为弱势者代言并企求真相的道路。美国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以及拒绝成为谎言和假话的同谋。”(4)阿赫玛托娃的创作,正是在拒绝谎言与寻求真相的使命中,逐渐获得了觉醒的责任,并将独立与自由的立场恪守了终生。
诗人开始从任性的呐喊中脱身而出,有意识地切入现实,并以民间的写作力量作为参照,以此建立一种人道主义情怀,而这正是诗人的正义性与历史感开始凸显的标志。诗人在诗歌艺术性上的努力,与她在社会担当上的传统承接,与在其前后的俄罗斯知识分子是一脉相承的。虽然诗人在情感表现上并不是太节制,但她对诗歌的那份诚挚之情,以及她开始与现实乃至终极对话的更为深邃的精神姿态,甚至超越了其他一些“白银时代”的俄罗斯诗人。诗人的转变,可能就是来自那份悲悯、开阔与博爱的力量,这也正是诗人日后写出令世界为之动容与感佩之诗的前提,也属于具有世界性的伟大诗人心灵独白的重要一极。
注释:
(1)本文所引诗歌,均出自《午夜的缪斯:阿赫玛托娃诗选》,晴朗李寒译,自印翻译诗集。
(2)[法]拉罗什富科《箴言集》,第80页,邵济源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第26页,雷永生、邱守娟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
(4)[美]苏珊·桑塔格《文字的良心》,载《同时》,第155页,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刘波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300071
李寒 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月刊社 050021
(本文为即将出版的《午夜的缪斯:阿赫玛托娃诗选》评论文章,附于译诗之后)
详情
晴朗李
还原本色的心灵皈依
——评晴朗李寒译作《午夜的缪斯》
◎ 邢 昊
在文学翻译中,诗歌是最难翻译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具有情感性和独立性的文学形式,具有别样的内涵。除了形式上的不同外,诗的语言非常凝练,且具有跳跃性。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涵无穷的情感和联想空间。因此可以说,翻译诗歌不仅仅是翻译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语言的表象,挖掘出它背后所蕴涵的深意,直至与作者产生一种欲望的达成。而这些具有独特性和独创性的种种因素,都构成了译诗的困难。我认为翻译诗歌,首先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译者本身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如果这个人连诗歌都写不好,或者写得很差劲儿,很离谱,那么这个人翻译出的诗歌就扭曲了原作的本来面目,篡改和背叛了原作者的初衷。这样的例子很多,好多诗歌翻译作品,完全是银河外的另一个宇宙,真是“满纸荒唐言,满墙鬼打架”,云里雾里,看得人仿佛坐在黑暗里,顿时昏昏然,直想打瞌睡。又一次幽幽醒来,只见眼前抽象、幻象、意象、象非象全在一页页白纸上沆瀣一气地乱成了一团。弄得读者了无分别,脑子里一片真空。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些所谓的诗歌翻译者,他们虚无得不得了,仿佛就知道往牛角尖里死钻。这样的所谓译作,是十分狡猾而阴险的,它们不是带着对“原”、“初”、“本”、“体”的忠实,而是带着对它们别有用心的“非理”,不断篡改或强暴,使所谓的译作彻底走向作者本身意愿的反面,所以我才越看越摸不着头脑。痴呆了不知道多少分钟,猛然间意识到上了大当,乃至着起急来,失望得直想骂娘。不论何种国度的诗歌,起码都应该具有所指和表现的具体情感及内容吧?以我之愚见,诗歌翻译应该是原诗的形式与原作者真实意图的另一种忠实再现,是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快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记得读高中时,我经常阅读翻译过来的《叶赛宁诗选》,叶赛宁堪称诗歌大师,无论在俄罗斯文坛还是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但那个译者实在是太差了,乃至把大师的大作,差不多糟蹋成了顺口溜。难怪我在写诗的早期,最不忍的就是看翻译过来的外国诗人的作品。我还非常固执地认为,翻译也存在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存在一个探索、创新和突破。如果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老调重弹的话,那样的译作就变成陈芝麻烂谷和臭婆娘的裹脚布了。云里雾里地不着边际不成,陈规陋习也不成,我这样的读者也真难伺候。
应该说,进入新世纪后,极少数的青年译者,由于他们本身就是非常优秀而先锋的现代诗人,因此,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但做到了对原诗内容的忠实,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传递,而且对原作进行了“自我”的洗礼和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我所酷爱的诗歌翻译者当中,晴朗李寒就是其中之一。上次几个诗人小聚,晴朗李寒赠我一册他新近翻译的阿赫玛托娃诗选《午夜的缪斯》,回来后随便这么一读,便如醉如痴地越陷越深。这是我元神出窍得见别有洞天的一瞬,“訇然中开,清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感谢晴朗李寒的译作给我这样的乍梦还醒。成见沉下去,本觉浮上来,谢天谢地了,我总算开了心眼。他的这部译作,是一次还原本色的心灵皈依。
“我是致命的,对于温情脉脉的年轻人。
我是痛苦之鸟。我是伽玛尤恩。
可灰眼睛的人啊,我不会碰你,快些走吧。
我闭上眼睛,把翅膀收拢在前胸,
希望你别发现我,好让你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而我会死去,奄奄一息,但愿你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在秋天黑色的枝头伽玛尤恩这样歌唱,
然而行人却改变了自己光明的旅途。
短小的译作,却如此大的容量,表现了这样一种困境:被自己制造的“准则”所压迫,迷失而焦虑,这所有的一切都寄托于将来。然而,“行人却改变了自己光明的旅途”。太触目惊心了。这是阿赫玛托娃的心灵苦难史,更是晴朗李寒的心灵体验。晴朗李寒这个真诚的译者,就像矗立在城市中心的那面玻璃幕墙,透明或半透明,茶色或青灰色地,折射、映射或反射出阿赫玛托娃复杂的内心世界。
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女诗人,是我非常钟爱的诗人之一。但是在她的祖国,几乎半个世纪岁月中,她被深深地遮蔽着。她出生在敖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她1912年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1914年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她的诗作极善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且富有音乐性。她一生命途多舛,在非常时期,她创作的诗歌无法写在纸上,但她还是坚定地要写。她的朋友们分别将她的诗歌分段背诵下来,当黑暗过去,她的诗完整地呈现出来,阴暗,伤痛,屈辱和苦难也被真实地记录下来。如果说,普希金是黄金时代诗歌的太阳,阿赫玛托娃则是白银时代诗的月亮。她几乎从少女时期就开始了和众多才华横溢、纵横捭阖的人们一起,开始创造这个星光灿烂的时代了。由此可见,翻译这样一位重要诗人的作品,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责任也是非常巨大的。
俄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它们在动词体、语态运用以及语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就给诗歌翻译增加了更大的障碍。我感觉,晴朗李寒翻译的这本重量级诗集,尽可能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但在我看来,这“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他特别突出了阿赫玛托娃的“意美”。
他微笑着,站在门槛上,
烛火闪烁着熄灭。
越过他,我看见路尘飞扬,
月光西斜。
简洁、明快而富有动感。晴朗李寒十分机智地将一般化的“路上飞扬的灰尘”译成非常紧缩凝练的“路尘飞扬”,使路和尘双双凌空了,再加上“月光西斜”作花边式的点缀,为我们创造出非常独特的悠远意境。
枕头的两边,
都变热了。
这第二支蜡烛
也将燃尽。乌鸦的啼叫
变得越发清晰。
这个晚上我无法入眠,
想着一个梦直到很晚。
白色窗户上的纱帘
不可忍受地变白了。
你呀,可真是!
干净、利索,对比鲜明。枕头的热与蜡烛的尽;乌鸦啼叫的清晰与白色窗帘不可忍受的白……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诗人情绪表达的准确性和睿智性,令人刮目相看。晴朗李寒在翻译中尽量去发现和发掘阿赫玛托娃情感与灵魂的力量,使诗歌的原貌完整而吃惊。有一位诗人对我谈起,他看过两种里尔克的诗歌中译本:一种句子简洁凝练,甚至带点点顽皮;另一种句子拖泥带水,意思晦涩,不知哪一种可信。我说,里尔克的原诗在奥地利人读起来绝不至于有拖拖沓沓和迷惑感,当然是简洁凝练而顽皮的译诗可信了。然而,那位年轻诗人说,他更喜欢另一种译文,觉得那才像诗的语感。一时间我无话可说。看来,这又涉及到一个真与伪的命题了,想想这个朋友本来就是个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的家伙,我还能和他说什么呢,我只好哑然一笑罢了。其实在中国,有多少拙劣的译诗,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啊。有些诗歌翻译者,往往乐意在翻译过程中,给原作添油加醋,添光加彩,觉得这样翻译才像诗。殊不知这种拙劣的翻译句法,恰恰背离了原作的主线。从上述晴朗李寒翻译的那首小诗看,在彼是简约,在此是创造;在彼是洗练,在此是真切;在彼是对比,在此是新奇。尤其是最后几句“白色窗户上的纱帘/不可忍受地变白了/你呀,可真是!”多么干脆的收尾,多么意外的感叹,多么无穷的回味。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翻译。
给我不少震撼惊讶的,还有一首小诗叫《酒神颂》,全诗只有非常精妙的一句:
“绿色的那个春天在宇宙中前所未有。”
“前所未有”这个成语的强妙应用,当然肯定是晴朗李寒的睿智发挥了。就是这个成语,不禁使人浮想联翩—酒神为我们创造的那个春天气象万千,酒神为我们创造的那个春天独一无二。在翻译中,晴朗李寒还灵活机智地将其中的经典对白,巧妙变通为中国传统式的比兴手法。
“兄弟!我等到了光明的一天。
而你漂泊到了哪些国家?!”
“姐妹,请转过脸去,不要看,
我的胸口满是血淋淋的伤疤。”
“兄弟,这悲伤——就像锋利的短剑,
你似乎离它还很遥远?”
“对不起,哦,对不起,我的姐妹
你的一生都会孤孤单单。”
这对兄弟和姐妹满含血泪的对话,揭开阿赫玛托娃情感世界的冰山一角,掀起她灵魂风暴中最为震颤的一幕。这种悲感气氛,就是诗歌的“意美”。晴朗李寒的任务,就是以目标语言的诗体形式将原诗的意境再造出来。在晴朗李寒看来,翻译中那种独特语言形式与其所表现的意境之间的关系,犹如一个人的躯体与灵魂的关系。缺少意境,光有语言上的还原的译诗不是好诗;反之,离开了独特的诗歌语言形式,译诗也就不成其为译诗了,原作者再好的意境也无法表现出来。
晴朗李寒与阿赫玛托娃的沟通和交融是轻松的、自由的、诚挚的。“还原”与“皈依”对他来说是如此高贵而神圣,如此意味深长。他以一种真诚而自由开放的心态,因诗而已,采用“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的高度“归化”的翻译策略,以炽热之心,平实之言,朴素之意,去恢复和再现原诗的风貌,取得了非凡的效果。
邢昊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gshaofei
邢昊,原名邢少飞,独立诗人。八十年代初,创办民间诗刊《黑洞》,开始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等重要刊物发表作品,并入选各种诗歌选本和获奖。之后“蜕变”,闯荡于《诗江湖》、《葵》、《赶路》、《个》等中国最牛逼的诗歌论坛。作品多次入围中国最牛B的诗歌英雄榜《汉诗榜》,获美国亦凡文学奖,入选中国诗歌最牛选本《中国诗歌双年巡礼》,出版有个人诗集《房子开花》、《人间灰尘》,与人合编中国年度诗选《沸点》等。
详情
晴朗李
◎ 我的缪斯 我的爱
——《午夜的缪斯:阿赫玛托娃诗选》自序
已记不清是哪一年,哪一天,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外国女人的名字:阿赫玛托娃。四个音节,轻轻从口中滑过,让人瞬间就觉得异常地亲切和美好。
阿赫玛托娃——
阿赫,像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又像是一声哀怨的叹息;
玛,妈,与孩子呼唤母亲的音符何其相近;
托,俄语实际读音近似“达”,舌尖短暂地触及上腭吐出来的音,清脆,华丽;
娃,娃娃,女娃,轻轻读一下,就让人心中立刻变得柔软。
前面再加上她的名字:安娜,俄罗斯女孩儿名字中我最喜欢的;
中间再加上她的父称:安德列耶夫娜——
这就组成了令人嘴唇读起来、耳朵听起来,内心感到无比愉悦的一个名字,这就是我心目中伟大的缪斯: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玛托娃。
她的姓名的缩写,是三个A,居于俄文字母表中的第一位;她是白银时代“阿克梅派”的核心诗人。“阿克梅”是希腊文,有“高端、顶峰”的意思,它的第一个字母也是A。这些都暗中契合了她在我的诗歌世界中无可替代的首要的位置。
今生注定要与诗歌结缘。青春期爱情的萌动,激发了我对诗歌的热爱,从此便痴迷于古老的文字,看着它们经过我的排列组合后,焕发出新鲜的活力和魅力,令我无比陶醉。在诗歌的广阔天地间,我独行,自语,敏感地捕捉住生命易逝的美好一瞬,记录下了自己的喜乐悲愁,成长过程中的绝望与迷惘,憧憬与激情。
今生注定要与俄罗斯结缘。因为除了汉语,我接触的第一门,也是唯一的一门外语,就是俄语。在冀中平原那个偏僻的乡村中学,从初中开始,我们便增加了这门课程。对于我来说,它的意义,也只停留在不过是一门普通的课程上,我真的不知道学它将来会有什么用。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俄罗斯(那时还是苏联!)实在过于遥远,我从来没有萌生要去那里看一下的奢望,甚至一闪念都没有。可不知为什么,从上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喜欢上了它,而且成绩一直不错,还被我的第一位俄语老师冯炳花任命为课代表。就这样,从初中到高中,再到考入河北师范学院外语系俄语专业。
大学的课程不是很紧张,给了我很多读书的机会。从学校昏暗的图书室里,我借阅了大量的图书。就像一个饥肠辘辘的人遇见了满桌子佳肴美味,没有目的、不加拣择地阅读了很多中外名著。大概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借到了阿赫玛托娃的诗集,一本瘦小的册子,书页已然泛黄,有不少字好像还是繁体。当时读书大都是蜻蜓点水,囫囵吞枣,如今想来,竟没有她的一首诗留存在记忆里。两年的专科,俄语的新知识学到的并不多,最大的收获之一是见到了俄罗斯外教,尽管课时不多,但几位俄罗斯教师的气质和学识,让我对那一个神秘庞大的国度,有了进一步了解。帅气的男外教瓦洛佳第一次给我们上课,让同学们抽签选择一个俄语名字,巧合的是,我也选中了“瓦洛佳”这个名字。他很喜欢我,在临别时,他送给了我几本俄文教科书,这便是我拥有的第一批俄文书籍。两年的学习很快结束了,毕业时,正好赶上苏联解体,中俄边境贸易火爆,命运之神再一次眷顾我,将我遣送到了诞生过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阿赫玛托娃的俄罗斯大地。在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市,我一待就是五年。
在俄罗斯,我读到了阿赫玛托娃第一首作品,那是从市场买回的一本小日历上。它的背面隔几页就是一首小诗,其中阿赫玛托娃的一首,读后觉得清新可爱,便顺手试着译了下来。原诗没有标题,当时便自作主张用了《猎物》这个题目。
一阵风寒过后,我
随意地在炉火边取暖。
我没有守护好自己的心,
有人竟然把它偷走。
新年的氛围如此繁华,
新春的玫瑰如此润艳,
可在我的心中已听不到
蜻蜓般的震颤。
哎,我猜到那个小偷不难,
看眼睛我就能把他认出,
只是我担心,很快很快
他会亲自归还自己的猎物。
这首诗最初发表于我与李洁夫创办的民间诗报《诗魂》第17期,用的笔名是严峻,后被《读者》杂志转载,同时刊发的还有另外翻译的一首俄罗斯女诗人巴甫洛娃的《年轻的春天》。实际上,我最早翻译的一位俄罗斯诗人是至今在他们国内也不太出名的奥列格•楚赫诺,他的那组译作《命运拥有思想和重量》发表在了《诗神》杂志1999年第1期,这是我的译作第一次公开发表。
1995年的7月,在鄂木斯克的一家书店,我买了两本诗集:阿赫玛托娃的《灰眼睛的国王:1909-1919年诗选》和茨维塔耶娃的《爱情的古老迷雾》。这是由莫斯科“中心-100”出版社出版的“诗歌遗产”丛书中的两册。
从此,阿赫玛托娃的这本小册子几乎形影不离地跟随在我身边,直到现在。
这是一本64开的小书,192页。精装的素洁的封面上,是几乎占去一半的安娜•阿赫玛托娃的名字,下面是山岗、树林、原野的图案,最下面是书名:《灰眼睛的国王》。扉页配有著名俄罗斯画家尤里•安年科夫为阿赫玛托娃所作的半身画像。这幅肖像非常传神地刻画出了当时女诗人的形象:瘦削的面颊,高挺的鼻梁,微蹙的眉头,忧郁的眼神,紧闭的双唇,细长的脖颈,纤柔的左手。书前是尤里•安年科夫的一篇记述与阿赫玛托娃交往的长文,夹叙夹议,从多个层面和角度细致地描摹,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女诗人无限敬仰之情。这本诗集中收入了她自1909年到1919的诗歌作品132首。阅读这些诗歌,可以领略到女诗人早年诗作风格的清纯与细腻,意境的伤感与唯美,语言的流畅与凝炼,技法的精纯和角度的巧妙。
就是这样一本包含132首诗的小册子,我前后译了近12年,大部分是在回国后翻译的。
1998年,因公司停止在俄罗斯的业务,我回国了,回国后便面临着失业。公司经营不景气,不再发工资,不再给交各种保险,所有员工无奈地各奔东西,自谋生路。我先后换了多家单位,在私立文学院当过函授老师,在广告设计公司当过营销员,自己开店当过小老板,也曾做过短期的翻译,到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去收购腥臭难当的牛皮和猪皮。再后来,2002年,得命运的垂青,让我来到了河北作协,成了《大众阅读报》的一名编辑,直至编辑部主任。干了两年,怎奈小人当道,与缪哲、邱小刚等老师、同事一起被突然莫明其妙地炒了鱿鱼。后得刘老师相助,又辗转到了河北省公安厅的《燕赵警视》工作,未足一年,觉得此种环境与自己情趣相差太远,便提出辞职,尽管贾总编对我十分关照,一再挽留,但我还是想到北京重操旧业,去干翻译的老本行。后经洁夫力劝,这才决定回到河北作协,在《诗选刊》杂志社当了一名编辑。
工作不稳定,居,便无定所。回国后的十年间,搬家近十次,有时一年就搬过两三次。在石家庄的城中村,振头、八家庄、东岗头、孙村都留下了我生活的足迹。在那里和小芹相爱,结婚,生下女儿晴晴。如今,它们正被拆迁,从此它们便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有时,偶尔路过那里,看着尘土飞扬的工地,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我就想起自己的那间十几平方的小屋,想起自己站在房顶上,面对晨曦或星光,在内心向着世界高喊: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一定要成功!
生活的颠沛流离并未让我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再困苦的日子也不能让我放下手中的笔。酷热的夏日,钻在低矮的郊区的小房子里,我拉紧窗帘,赤裸着身体,翻译阿赫玛托娃、曼德里施塔姆……在没有暖气的冬天,我趴在被窝里,在昏黄的台灯下一遍遍熟悉原稿,查阅词典。小芹在旁边打着毛衣,不时递来一杯热水,而孩子在我们的中间悄然安睡。我想,人世间还有比这更真实、更幸福的生活吗?我仍然能够清楚地记得,在陪小芹逛超市疲惫的时候,在公园和晴晴玩累的时候,在小区院子的长椅上纳凉的时候,在青少年宫陪孩子学跳舞等在黑暗的走廊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掏出这本小诗集《灰眼睛的国王》,周围的一切喧嚣和嘈杂仿佛瞬间消失了,我完全沉浸于阿赫玛托娃诗句构筑的世界里,与她同喜同悲,你我难辨。我感叹,那些短小的诗行,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魔力?每当遇到自己倾心的诗作,我就忍不住在书页的空白处译下来。
就是这样,到2009年的6月9日,除《在大海之滨》那首长诗外,我译完了上面的131首诗歌。另外,我还翻译了她不包括在这本诗集中的诗歌一百多首。这本《午夜的缪斯》就是依托《灰眼睛的国王》为蓝本,又补充了一些其他年代的作品,精选了她自1900年至1919年的诗作230首。
6月23日,是这位伟大的俄罗斯诗人的120周年诞辰,出于对她的敬仰和热爱,我觉得有必要做些什么,便想到了编辑出版这样一本诗选,尽管她的译本众多,尽管比我有资格、有才华的译家众多,我还是想出一本她的诗选,因为,这是我的——晴朗李寒的译本的诗选。这本诗选是给我个人的,也是给多年来一直关注、鼓励和帮助我的朋友们的诗选。她是我献给阿赫玛托娃的敬意,也是表达我对朋友们的谢意!
自感学识浅薄,只是胆大而已,可出版她的诗选心中仍是惴惴不安,因为出于对阿赫玛托娃的热爱,中国拥有她的众多粉丝。不说她的诗选,就连她的传记就有五六本之多,专家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读者们的眼睛也是不揉沙子的,故而诗集中翻译的谬误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感谢妻子小芹多年来对我生活和工作的支持,她为此译集的翻译和出版也提出很多建议;感谢女儿晴晴,她给我工作之余的生活带来无比多的欢乐;感谢郁葱老师,他为此书的编辑出版和装帧设计也花费了大量心血!再次感谢那些无私帮助过我的朋友们,不一一点出你们的名字了,它们永远闪烁在我的心中,是你们让我坚持下来,并坚持下去!
一桩心愿了却了,悲欣交集的复杂心情是难以用这段文字就能表达出的。真诚地期待着读者们的回应!
就说这些吧,是为序。
2009年6月23日-7月20日
详情请点击晴朗李寒博客:http://blog.sina.com.cn/qinglang1970
详情
nmwia0
【导读】妖娆腰肢对于爱美女性的诱惑,绝不亚于青春靓丽的容颜。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于女性形象的认同,早已扩展到全方位的体态、外貌考量。至此,如何获得 完美 纤细的身材,也成了令爱美女性夜不能寐的艰难话题。道理简单人人都懂,就是难于持之以恒的坚持。热量摄入控制,肚子饿的骨碌碌叫,总是感觉对不住自己的“五脏庙”。运动健身吧,腰酸腿疼、汗流浃背的运动方式却又枯燥乏味难坚持。女人要一生坚守在枯燥的减肥事业中吗?
【gu客真实故事】结婚前,我身材超级好,身高165,南方女仔,无论是狂吃还是怎样,体重从来没有超过105斤。结婚后不说了,我家那位对我很好,很体贴,我吃得好,睡的好,但是体重还好,没有增加到让我不能接受。但是怀孕后,体重开始明显增加,呜呜……尤其是的肚子和大腿,都开始膨胀啊,大腿水肿的厉害,但是喜悦还是抵消了这些不适,一心期待宝宝健康降生,吃喝从来不惧,什么对宝宝有利吃什么,叶酸、骨头汤、肉类、鱼类等等,什么都没少!
到了宝宝断奶之后,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胖的妈妈,体重到了135斤,而且毫无消退的迹象,尤其是腰腹,胖起来,竟然再也没有消退,都不敢让老公抱自己,以前的平滑小腹不见了,有些自卑!那个时候开始非常怀念之前100斤左右的自己,看着满橱子的牛仔裤,一条也穿不下去,决心开始减肥。
减肥之初,宝宝已经断奶了。这个时期宝宝不需要从我们这里摄入营养了,可展开强力的减肥。不过呢,因为生产后体质变化大,减肥一定要健康和安全变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食物控制和运动是常用的健康减肥手段,所以减肥就靠它们了。通过这两个方案,坚持一个月我就瘦了7斤,效果很好!但是第二月效果就没有那么明显了,而且运动这一款我有点跟不上了,因为婆婆生病了,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宝宝,所以第二个月体重只减了那么一两斤,之后饮食也有点跟不上的我,体重竟然回升了。我估计这样下去减肥会不奏效,所以换了减肥方法。
由于自己的确没有太多时间减肥,所以想着吃减肥产品来的比较省时、方便,但是我担心健康安全问题。之前有听说一些妈妈吃减肥产品上吐下泻的,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我很纠结!
今年四月份,经朋友介绍了解到了“淘-金丽人网”,淘-金丽人网是一家专门为女性朋友推荐减肥产品的第三方网站,为女性朋友定制专属减肥计划,经过顾问的介绍,“淘-金丽人网”已经成功帮助586231位女性朋友成功减肥,已有386256位朋友在淘-金丽人网上分享减肥成功经验。我一下就看到了希望,决定选择在淘-金丽人网开始我的减肥征程,因为我感觉淘-金丽人网推荐的产品这是安全的、健康的、可行性很强的。
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先订购了1个周期的产品。具体说下减肥的整体情况!这款产品吃起来简单方便,定时定量服用就可以了!刚开始吃没有什特殊的感觉,也没有不良反应,健康性是值得肯定的!几天之后,我的排便顺畅了许多!几天后,我就这么意外的瘦了1-2斤,虽然效果不明显,但是真的是轻松又简单。吃完1个周期之后,我瘦了8斤!初见成效的我变得更加自信了,于是我就赶紧又订购了2个周期的产品!
平时有空,我也会饭后散散步,也尽量控制自己的饮食!不过挺奇怪的,第二个月之后,我并没有刻意控制饮食,但是体重却一直在下降!到第2个月月底,瘦了整整20斤!后来我把最后一个周期的也吃了,我瘦到了98斤了,算下来一共减肥31斤,细胳膊细腿,不仅可以穿我最爱的牛仔裤,还可以穿长靴了,而且很多好修身的衣服我都可以穿,感觉自己回到了生宝宝以前,身材好,皮肤好,什么都好,呵呵!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7 16:21 , Processed in 0.287693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