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现代诗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经过数百年的积淀,进入20世纪后法国突然呈现诗歌大爆炸。在此期间,天才迭出,佳作纷呈,让喜爱诗歌的人们如痴如醉,评论家都一致认为,这是法国诗歌的嘉年华,这种盛况虽然不能说是绝后,但至少是空前的。
      ●法国人天性浪漫,法国诗人更是柔婉多情,从他们笔下流淌出来的爱情诗,几十年过后,打动人心的魅力依然不减。从《米拉波桥》到《在新桥上》,从《艾尔莎的眼睛》到《恋人》,这些经典的爱情诗带给读者的是非凡的艺术享受。
      ●这是著名诗歌翻译家徐知免老先生的力作,收集了26位法国大诗人,选译了他们的代表性作品,非常值得一读。
      本诗集最大程度地囊括了法国现代最著名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这些诗人在法国深受大众喜爱,不仅推动了法国诗歌的发展,也享誉全世界。译者徐知免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法语文学和诗歌的传译,这次以九旬高龄再次推出了修订版,实是不可多得的经典。囊括超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等诸多诗歌流派,涉及抒情诗、叙事诗、讽刺诗、散文诗、战斗诗等诗歌体裁,所选译作品精妙绝伦,且形式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
      亨利· 德· 雷尼埃(Henri de Régnier,1864—1936),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原学法律,毕业后原准备从事外交工作,但他对文学极感兴趣,1884 年写了第一首诗《平静》。在风格上,他起初受巴那斯派影响,出版了诗集《翌日》(1885)。因喜爱魏尔伦、马拉美的作品,雷尼埃不久即转向象征主义,写出《古传奇诗集》(1887—1890)《乡村迎神赛会》(1897)。晚年所作更加注重传统格律,多写十二音缀的亚历山大体诗,有些诗句过于讲究对称的装饰风格,归于新古典主义文学,内容则以讴歌自然为主。1912 年,亨利· 德· 雷尼埃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土。
      保尔-让· 图莱(Paul-Jean,Toulet,1867—1920) ,幻想派诗人。其诗继承了魏尔伦、邦维尔、雅姆这一传统,写得极其精致,音韵柔和,他也像魏尔伦一样爱好使用单音节诗句。他特别注重节奏和词的音色。诗很简短,常常是每首诗只用两个或三个四行诗渗合组成,每句诗也只有六个或八个音节。他还在诗中加入现代民间语言,富于音乐感。他在诗中总是歌唱爱情、友谊、岛屿、鸦片、大海的正午、西班牙咖啡。卡尔科推崇他为幻想派诗人领袖。
      弗朗西斯· 雅姆(Francis Jammes,1868—1938) ,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法国南方乡间度过的,平日深居简出。当他进入文学界时,法国诗坛已厌倦于象征主义的晦涩,而寄兴于可感知的世界。1898 年,他发表诗集《从黎明三钟经到夜晚三钟经》,富有乡土气息,愈来愈多地融入了民歌色彩。他用自由诗体写过不少诗集。晚年爱写十音缀诗,有《泉水集》(1936) 以及诗集遗篇《泉水与火》。他还写过小说、散文和四卷《回忆录》。另外有《书信集》四卷,是他跟纪德、克洛代尔等人的来往书简、札记,颇具文献价值。
      保尔· 克洛代尔(Paul C1audel,1868—1955),既是诗人,戏剧作家,又是外交官。克洛代尔的诗常采用许多节长短句自由组合,有些诗句有好几行,而有些则只有几个音节,他称这种诗式为“长短格”。这是克洛代尔独创的一种新形式,除散文诗外,所作绝大部分都采用了这种格律。这个形式对于他那种豪放浩瀚、一泻千里的歌行很合式、一致。
      保尔· 瓦莱里(Paul Valery,1871—1945),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坚持诗歌应当是智慧的结晶,他在《论马拉美的信》中说:“我非常喜欢在头脑清醒、意识明晰时写出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而不愿利用麻木状态或不能自我控制地制造出最优秀的杰作。”在诗歌形式上他崇尚古典格律。他提出“纯诗”,语言极精雕细琢之至;但是他的作品,不管运用什么古代神话或托词,其内容却完全是现代意识的体现,深邃而玄秘。
      马克斯· 雅可布(Max Jacob,1876 —1944),超现实主义先驱。雅可布早在法国超现实主义兴起以前,就打破了陈旧的艺术形式,以独创的手法表现离奇荒诞的梦境。他的诗抒发了掩盖在潜意识下面的内心痛苦,神秘但有时又以诙谐出之;他说:“我运用一切形式捕捉住我内心无意识的东西:不召自来的词句、念头的偶然联系、日间和夜间的梦、幻觉。”但愈到后来,他的诗风愈向口语化、通俗化转变。
      纪尧姆· 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超现实主义诗人。他并不排斥传统。他的诗把传统和现代趣味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古代以至近代的诗歌,从龙沙到波德莱尔,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象征派诗带给他的遗产,《醇酒集》中就不乏这类作品,如《莱茵杂咏》《米拉波桥》,这些意象丰富、音节优美的诗都是诗人的名篇。另一方面是民歌。他从民歌吸取了那种明白如话、反复歌吟的调子,以眼前人物、风景入诗,仿佛急就,但却了无痕迹。
      儒勒· 絮佩维埃尔(Jules Supervielle,1884—1960),自然主义诗人,当超现实主义风靡一时之际,他不趋附时尚,宣称写诗“决不是为那些专门追求神秘的人读的”;他在所著《诗艺随想》中说:“我并不怕平庸……我怕的是不为人们所了解。”他接受以前的象征主义,特别是诗人儒勒· 拉法格( 他也诞生在乌拉圭首都)的影响较多。然而他有他自己的特色。他的诗明丽而淳朴,一般都是短诗,用词简洁,全不着意藻饰,而天然自成。他不强调脚韵,有些诗趋于散文化。
      弗朗西斯· 卡尔科(Francis Carco,1886—1958),法国现代著名诗人。1910 年卡尔科到巴黎后,就一直在蒙马特尔、拉丁区过着流浪生活。他的诗受维永、内瓦尔、魏尔伦的影响,以平易流畅的悲歌风格写他所接触到的巴黎下层生活,以及爱情、友谊的回忆。诗很简短,柔和,色调凄迷,充满现代都市的哀愁意味。他笔下的城市或旷野景色常常是细雨濛濛的夜晚。欢乐也是短暂的。他眼睛所看到的是小酒吧、阴影、孤独的步伐、一个悲凉而令人厌倦的世界。
      比埃尔· 勒韦尔迪(Pierre Reverdy,1889—1960),超现实主义先驱。他的诗是即兴的,多感觉的,通过“椭圆形的天窗”去捕捉闪烁动荡的世相、飞逝的线条、隐约瞥见的人影。他说:“诗在有无之中……诗是我们和遁去的现实之间的联系。正是这个不在,产生了诗。”
      保尔· 艾吕雅(Paul Eluard,1895 —1952),超现实主义诗人。无论在诗歌理论或创作上,他都更加强调了写诗的目的性。“真正的诗要表现现实世界,并且要表现我们的内心世界和我们所梦想的那个改造了的世界。艾吕雅的诗属于主观型,直抒胸臆,热烈执著,自然天成,永远保持着一颗诗人的童心。
      路易· 阿拉贡(Louis Aragon,1897—1982),法国著名诗人,作家。阿拉贡的诗只是在初期用自由体,其后无论韵节、句式都恪守法国传统诗格律,但有时为了丰富节奏,他把脚韵跨行移到后面一行头上,这样他的某些十二音缀诗读起来很像十音缀诗。晚年他有些诗句加长,甚至长到十八音节。他的诗也像他所推崇的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诗一样,不用标点。
      菲利普· 苏波(Philippe Soupault,1897—1990),超现实主义诗歌创始人之一。1919 年,布勒东和他觉得“达达”虚无色彩太浓,于是以阿波利奈尔为会合点,创立了超现实主义。他们否定理性传统,试验使用“自动写作法”,凭记录潜意识活动来写作,苏波和布勒东合写了第一本诗集《磁场》(1920)。

    最新书评    共 1 条

    赵景    那位早夭的才子梁遇春,当年选译过一部《英国诗歌选》,如今是旧书藏家眼中的珍物,不说买到,便是见一面也非易事。而梁氏的散文结集早被翻印得泛滥了,虽然印制美观者难得一见,但是薪尽火传,我辈晚生至少得以一窥当日的文采风流。   诗是几秒钟的艺术,在朗诵或默读的片刻后即隐没。(这里不考虑史诗、长叙事诗,或诗剧之类,爱伦·坡便以为,能用一口气读完的才算作诗)。另一位早夭的西洋诗人济慈,其墓志铭曰:“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显见他因声名难驻而倍感忧郁。既然作诗如水上划出波纹,随写随散,那么译诗不过如殷中军书空作字,偶然挥出一丝微风罢了。   生时郁郁不得志的济慈,死后却渐成大名,其诗作今日已成英语文学的“古典”(classic),尚有万千学人以此研究为生。济慈既已不朽,五洲四海之中,以母语重述其诗,尚不失灵魂与华彩者,如我国的查良铮先生,或当伴其一同归于不朽吧。      比起济慈这位先世的大神,这部《法国现代诗抄》所收诸家,如克洛代尔、瓦莱里、里尔克、阿波利奈尔、圣琼· 佩斯、艾吕雅、阿拉贡,通通是晚辈后生,只有附录中的波德莱尔算是早年的人物,但论其精神格调,还是与后辈们离得更近。这里离我们最近的是菲利普· 苏波,逝世于1990年,此外有弗朗西斯· 蓬热、勒内· 夏尔,皆逝世于1988年。想必译者徐知免先生当日译这众家诗作时,大概还是以新鲜人物看待。   中国的现代诗本来并不与欧西脱节,四十年代西南联大的校园诗人们正紧追艾略特、奥登的脚步,有时甚至超前一二步。那时不乏大胆而热辣的语言实验,相比于四十年后的早期“朦胧诗”,反倒更为前卫。   译者徐知免先生的笔力,儒勒.列那尔的散文和日记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17:2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7 17:23 , Processed in 0.230259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