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处的意义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19:3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书精选了当代最负盛名的十二位欧美诗人——菲利普·拉金、查尔斯·西密克、露易斯·格吕克、伊丽莎白·詹宁斯、保罗·穆顿、尼尔斯·哈夫、梅·斯温逊、理查德·威尔伯、马克·斯特兰德、乔丽·格雷厄姆、丽塔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5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7 07:37:41 | 只看该作者
  独家签名本授权销售地址:http://book.kongfz.com/24639/189150251/
  
           诗集简介:本书精选了当代最负盛名的十二位欧美诗人——菲利普·拉金、查尔斯·西密克、露易斯·格吕克、伊丽莎白·詹宁斯、保罗·穆顿、尼尔斯·哈夫、梅·斯温逊、理查德·威尔伯、马克·斯特兰德、乔丽·格雷厄姆、丽塔·达夫、简·赫斯菲尔德——的倾力之作,所选诗作中的大部分是国内首译,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欧美诗坛的动向。译者在尽力忠于原诗的基础上,敏锐颖悟地捕捉到原诗的诗意,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还原诗人的语调、保有原诗的特质和神韵,并且进行了微妙而贴切的精神再现与美感再植。
  
  
        译者简介:舒丹丹,女,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籍贯湖南常德。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硕士;现任广东某高校英语副教授。译有英美当代诗人多家,2010年出版译诗集《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2013年译诗集《我们所有人——雷蒙德卡佛诗全集》和《菲利普拉金诗全集》即将出版。译诗之余写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7 08:56:39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才拿到这本书,晚上捧读。在很多年前就喜欢舒丹丹译的拉金的诗,也是她让我这个完全不懂诗的人知道拉金的存在。
  现在我更喜欢的,是书中舒丹丹对每一位诗人的评论。不知道她花了多少时间去读去感受去理解,去反复地斟酌,才能写出那样真切丰富的评论。
  我想,为了翻译这些诗,舒丹丹一定用掉了她所有的业余时间。书里写:“所以2008年大部分空闲时间,是泡在图书馆里。我喜欢坐在图书馆三楼靠窗边的一个大木桌子旁,看书,翻译,查找资料,看窗外香樟树的叶子在雕花铁栏杆的影子里摇摆,送来若隐若无的香气。”
  看到这里,我真的开始羡慕她。我能想象那样的时光,除了你所从事的这一件事(甚至不叫事业,只是喜欢),所有的一切都退远不再重要,只有为这一件事的如痴如醉,甘之若饴。
  因为她经历的这些时光,我读到了《别处的意义》。一本不读诗的人,也会爱上的诗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0 01:49:54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艺术品,书中的艺术品。拿在手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编者、设计者的用心制作。里面的文字非常优美,让人爱不释手。当在市场上选书的时候,它那与众不同的封面,使它从众多诗集中,就将它分辨出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1 07:34:30 | 只看该作者
  他乡的风景
  ----《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歌十二家读后
  
     “诗歌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弗罗斯特语)。这句话就像一句谶语,把一些热衷于诗歌翻译的人拒绝在诗译界的门外。人们习惯把诗歌比作文学中的明珠,而在我看来,诗歌就如同小草上的露珠,经过黑夜的洗礼,才凝聚成仅有的一滴,它在小草的叶片上,那么的晶莹,又是那么地脆弱,一阵风吹来,它将滴落尘埃,太阳升起,它又将在空中消失;只有早起的人才能看到它的美丽,它的晶亮,只有内心纯净的人,才能保住它的玉质般的光亮。
  
       正是因为诗歌这种脆弱如玉的质地,给诗歌翻译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有的译者伏案多年,尽心翻译,但就是得不到诗人与诗歌爱好者的认可,甚至饱受诟病,被人认为最差的版本。
  
       也有人例外,本书的译者舒丹丹就是这样的一位。
  
      我最早读的舒丹丹的译本是在2007年,有诗歌民刊第一编之称的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国外五诗人诗选》上,该书其他的四个译者,我或多或少已经拜读过他们的译作,知道他们的译笔风格,这四位译者本身就是诗人,时有诗作发表,而唯一的一个陌生面孔就是舒丹丹。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舒丹丹几乎没有诗作见之杂志报端,她能行吗?对此我抱有怀疑的态度,而且她翻译的是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诗。拉金是继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从日常出发,从个人出发的写作倾向,给诗歌的翻译提出了极高的难度。之前,国内也有几个译本,其中大部分译本给我的感觉,除仅有几首译作有些感觉外,几乎不能看出这是在英国声名鹊起的拉金写的诗。因此,对拉金的阅读也就一直在我的身体之外游离,从来没有真正占据我的内心。当我翻开那本民刊,读到舒丹丹的译本后,才有一种终于找到失散多年亲人的感觉,拉金才真正入驻我心,成为我膜拜的偶像。
  
      随后,我读到的是《星星》诗刊一月一期以专栏的形式,发表了舒丹丹的译作,介绍了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译著正是一年诗歌专栏的汇集。
  
      在这本诗集里,汇集了英国、爱尔兰、丹麦、美国四个国家的十二位诗人的作品,有些作品在国内是第一次译介。这些诗人中除了三位刚离世不久(菲利普拉金、伊丽沙白詹宁斯、梅斯温逊)外,其余九位诗人大都出生在五十年代,有着旺盛的诗歌创作热情。这本诗集就像一扇窗,给我们提供了欧美当代诗歌写作的图谱,看到了他乡鲜活的风景,而且译者在每位诗人之前,对作者进行简要又不失精辟的介绍及分析,为读者全面了解诗人及诗人的写作风格,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阅读国外的诗歌,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西方诗人的写作状况和态势。而一个好的诗歌译本,对于我们这些热爱诗歌,但苦于没有外文基础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就像远走他乡的人拥有一张地图,让我们迅速找回精神安慰的故乡。
  
     这册诗集中的十二位诗人为我们提供了十二道精美的大餐,既有英国菜肴的简洁注重仪,又有美国式的注重营养,既有爱尔兰式的质高量小,又有丹麦的味重实诚。这些诗歌或诗体优雅,语气节制,或色调斑斓,意趣昂然,简洁与艰深并存,自然与日常相拥,较好地提供了当代欧美诗歌写作的募本。
  
      “话语是生与死的选择”(卡夫卡),而诗歌的语感决定了诗歌成败的关键,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一支成功的曲子,必须有一个打动人心的基调,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23 11:26:51 | 只看该作者
  印象中欧美当代诗歌很少有这样多人的精选集,作者的翻译水平不错,很多诗歌也是首次介绍到国内。对诗歌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可以对当代欧美诗歌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5 10:35:22 | 只看该作者
  诗歌的翻译,就像建桥与造塔,需要太多的勇气与智慧,而践行此项事业的家伙,他们可能是像与天地往来的“巫”与“史”,能以巫的灵力与热情,去体会蕴藏在文字之中、或者经由文字激发出来的真与美,又要以史的执著与坚韧,去自己的经验里找到符号与秩序,来记录下这些敏感的他域的心灵的一次一次的震颤、狂欢、痛苦与梦想。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5 11:47:19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舒飞廉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人群中一些最为敏感、优雅的心灵,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看、所感,所谓的兴观群怨,如果可能,会籍由文字,变成诗歌。有狭义的诗,也有广义的诗,分行的,有节奏的文字的抒写,是狭义的诗。
    即便如此,文字本身,也是藩篱。我们生活在汉字里,生活的经验、阅读的经历、以中文对世界的了解,也各各不同,所以,除开唐诗三百诗一类,接近于普遍经验的诗,也有一些诗被围困在不同的经验里,老死不能相往来。
    何况是隔着不同的文字,差不多是在不同的宇宙沸腾。所以我觉得,诗歌的翻译,就像建桥与造塔,需要太多的勇气与智慧,而践行此项事业的家伙,他们可能是像与天地往来的“巫”与“史”,能以巫的灵力与热情,去体会蕴藏在文字之中、或者经由文字激发出来的真与美,又要以史的执著与坚韧,去自己的经验里找到符号与秩序,来记录下这些敏感的他域的心灵的一次一次的震颤、狂欢、痛苦与梦想。
    在人类谜一般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好像从来不缺少这样的“巫”与“史”。话又说回来,真正不掉进巫婆与神汉这样的通俗的渊薮里的家伙,也是寥若晨星!诗歌史上的“灵媒”,很多时候,是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的,就像这本诗集里,作者提到的保罗·穆顿这样的诗人一样,他出生在爱尔兰的小乡村,又到英格兰的学院得到教育,他开始用诗与世界对话的时候,世界也慢慢地接受到他。
    我觉得舒丹丹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诗歌翻译家。在南方一座喧嚣的城市,在一个安静的校园,在狭小的生活之流里,这个家伙忽然重新受到诗歌的召唤,她良好的汉语的语感,她细腻而优雅的生活直觉,她以之谋生的英语的修习,还有她坚韧不拔的毅力,都不期而遇,投入到译介当代欧美诗歌这样一项繁难的事业之中。由拉金这样的老鳏夫开始,到卡佛这样的醉鬼,西密克、格吕克、斯特兰德、威尔伯、哈夫、詹宁斯,这些正活跃在西方诗坛的家伙冠盖云集,一个新鲜的世界慢慢被打开,经由译者优雅的汉语,由一条清澈的小溪,变成烟波浩渺的河流。在这条河流之上,译者历尽辛劳,写下的十来篇短评,就像十来个迷人的渡口。
     我特别赞同的,是译者“语调”的见解。她在前言中讲道:“如何再现原诗神韵的关键之一,我以为,是还原诗人的语调。语调最能呈现一个人音容笑貌之神采。语调拿捏准了,即使在另一种语言中,我们也可感受到诗人们栩栩如生的独特而鲜活的个性。”心灵之舞与生活之流,由文字贯注到诗行之中,然后译介成别处的文字展现出来,最重要,也最可贵的,就是还原出心灵之舞的韵律与生活之流的节奏吧,这个,也是诗歌唯一的秘密。
    但“语调”的还原,何其难也。一些热心的诗人翻译家,他们自信地以自己的腔调来覆盖他所珍爱的外国诗人,以他的良好的汉语来吞噬外语的语感。在这一本译诗集里,我能感受到译者作为一位诗坛的访客一般的戒备与谨慎,而这种戒备与谨慎,是在汉语里还原那些迷人的英伦气味的保证。
     拉金在诗中写道:“这一定是生命的盛年……我闭眼,/仿佛疼痛;的确疼痛,想起/这场哑剧,/关于补偿与消解,/挫败与伪装,事实上,构成了/我生命的盛年。”这是我自己喜欢的一小段,也许,诗歌的译介也是这么一个“补偿与消解”,“挫败与伪装”的哑剧吧,译者在繁盛的文字之间琢磨,欧风美雨夜敲窗,流逝的“生命的盛年”,给我们带来一场小小的精神的狂喜,于我们这些文字的囚徒,中毒于诗歌的家伙,真的是莫大的恩惠。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7 02:12:39 | 只看该作者
  韦白
  
  
  
  
  
  生活在别处。昆德拉曾经以它作为书名写过一部小说,这小说在熟悉西方文学的读者中自然是不陌生的。它揭示了一种人类共同的想象,或者说是一种人类共同的心理感受——我们总想从自身的境遇中逃逸出去,在另外的新的地方,一定有一番新天新地。
  
      对别处生活的想象,确实有其积极的意义。事实上,一种与自身环境不同的生活,能够提供某种参照和启示。一种完全没有比较的生活是无法定义的,就像一列火车的速度是以周围静物作为参照而显示出来的。我们谈论当代诗歌时,常常感到很无助,因为我们很难或者完全不能通过列举汉语当代诗人的作品作为经典,来观照某首诗歌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在这种无助中,我们往往借助于一些西方当代诗歌大师的作品作为佐证,这直接或间接地说明,我们在对现代诗歌的评判上,在潜意识中是认同一些当代诗歌大师的。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即使是一些当代西方诗歌大师的作品在汉语中没有得到完全的呈现,且存在某种不可避免的误译或误读,但当代汉语诗歌中最好的作品,仍然是那些从西方诗歌大师作品中翻译而来的精品。这些经过翻译者的过滤而不可避免有所损失的作品,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强大和丰富。因而,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借用了这个横向的参照系。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对西方诗歌的翻译,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人体如同电脑,作为肌体的肉身,只是硬件。而所有关于世界的认知,却是从你对世界的接触以及从所受的教育中间接得来的。也就是说,人是社会性的,是由社会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的产物。一个人对于生活和艺术的认识,是与他自身的境遇以及对艺术选择性的吸收息息相关的。因此,个人的审美情趣出现差异也就理所当然了。个人的诗歌审美情趣,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一个人在诗歌观念的形成期接受了怎样的美学理念。纵观当代新诗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和学习,几乎成为当代汉语诗歌写作者的必经之路。而那些优秀的诗歌翻译家——如绿原、冯至、戴望舒、赵萝蕤、穆旦、郑敏、巫宁坤、黄灿然等——所翻译出来的外国诗歌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借鉴,而是直接参与了当代汉诗从方法到审美心理、评判标准以及对世界的观察方式的形成和发展等。
  
      随着老一代优秀的诗歌翻译家相继辞世,诗歌翻译的黄金一代正在成为过去,或者,已经过去。现在诗歌翻译所遇到的困难,比以往更为严峻。一方面,由于中国已加入了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翻译作品必须经过原作者或原出版社授权方可出版,而对于本就无利可图的诗歌翻译作品,出版社本来就不大乐意,加之现在还要购买“版权”,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另一方面,年轻一代从事诗歌翻译的译者本来就少,加之由于对所翻译的语种和汉语本身的驾驭能力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诗歌之外的知识储备更是明显的不足,所以近年来好的诗歌翻译作品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此外,一些学院里的专家和教授们,本身对诗歌毫无感觉,却由于天然的“地利”因素,也挤身在诗歌翻译的行列,所译作品无法卒读,这也无形中败坏了诗歌翻译的形象,而他们低劣的翻译作品却占据着各大书店的诗歌柜台。
  
      在日益萧条的诗歌翻译中,也出现了一些较为年轻而又基础扎实、译风严谨的诗歌翻译家。舒丹丹就是这样一位突然冒出、却让人眼前一亮的年轻的诗歌翻译家。被黄礼孩编入《诗歌与人:国外五诗人诗选》的拉金作品,让人对这位年轻的诗歌翻译家刮目相看。而舒丹丹也正是从这位有点怪癖的英国绅士身上,找到了她深入当代英美诗歌的切入口。随后,她一发而不可收地大量译介英美诗歌的新人新作,集合起来就成了现在这本书《别处的意义》。
  
      舒丹丹有着令人惊异的语言天赋,她对语言的音调、色泽、节奏和内在的关联性,有着天然的敏感,加之她那女性所特有的细致和精确,使她在传译带有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作品时如鱼得水。这一方面,与她长年的积累与不断的练习密不可分。虽然,舒丹丹从未以诗人的形象出现在中国诗坛,但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却超出了许多知名的诗人。她的诗作,虽然少,而且大都尘封在抽屉里,但对得以目睹她作品的人来说,完全可以肯定,她的诗作放在整个诗坛,一点也不逊色于大多数知名的女诗人。这里略举一例:
  
     
  
      番石榴之味  
  
  
  
      这个冬天,忽然爱上云淡风轻的番石榴。
      正如番茄不是茄子,番石榴也非石榴。
      有人称它芭乐,有人脆生生地叫,鸡屎果!
      本地的吃法,连皮,切片,撒上
      砂糖或盐巴,摆在餐后的白瓷盘里。
      人到中年,你警惕摄入过多糖分,
      它寡淡的清甜正迎合一个冬日午后。
      硬似鳄梨,味如鸡屎,它蓄意挑战
      你的味蕾和忍耐力,但是且慢,
      越过粗涩,你正进入它的内心,
      绵软洁净,没有一丝讨好的汁液,
      一缕回甘却在你即将放弃时
      慢慢腾起。让你心存怜惜的,
      是那些细小坚硬的种籽,那么深,
      那么深地嵌入在温柔的果肉里,
      要使多大的力气,才能结出这么多种籽,
      要使多大的力气,才能与这嵌进肉里的疼痛
      相亲合?番石榴,缄口不言。
      你捻起一片,连同种籽一起咽下,
      你担心最轻微的挑剔都会弄疼它。
      别无多求,你只想像番石榴一样活得本质,
      将坚忍的内核深埋在柔软的心里。
  
     
  
      这样细致地刻画静物,以恰当的语气而又不乏暗示地与生活的遭际、内心的感受相勾连的作品,在中国诗坛无疑是一种异数。另一方面,又确实与她的学科背景有关。这位学英语出身的翻译家,在对英语的理解和细节的把握上,确有她天然的优势。
  
      这本《别处的意义》在对英美诗歌的梳理上,有着不同于一般的翻译诗集的品质。在我的印象中,由彭予编著的《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对美国诗歌从庞德到罗伯特·布莱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分析,使我们对美国二十世纪早中期的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舒丹丹的这本书,可以承接二十世纪晚期至二十一世纪的当代英美诗歌的主线,了解一些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而又为汉语诗歌界所忽略的诗人(如理查德·威尔伯、路易斯·格吕克、保罗·穆顿、马克·斯特兰德、查尔斯·西密克,等),并且对已有介绍而又不大令人满意的大诗人(如拉金)诗作进行了独到的阐释。译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融进了大量的译者对诗歌及其诗人的理解,为每一位作者撰写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说理透彻的点评,既有对作者宏观的评价,又有对具体作品细致的分析,是近年来一本不可多得的诗歌翻译集和导读课本。
  
      2010-10-04
  
      ——《别外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舒丹丹译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11:29 , Processed in 0.0489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