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7| 0
|
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 |
最新书评 共 12 条
Tao
昨天上午去新图借的书,今天上午读完,用了刚好一天时间。
作者是2001年出国读的LLM,比起那个时候来,国内的法学教育在国际化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的进步,很多国外的书陆续有了中译版,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也已经可以阅读原版的书籍,对于国外法律制度和文化的了解自然比那个时候要多很多。比如,作者说,去美国之前不知道多数意见和协同意见,现在只要是上过宪法或者比较宪法的学生,都知道这些基本概念。作者出去之前没有怎么读过案例,而现在的我们在本科阶段就可以选修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或者全英文授课的课程,和他们那时相比,已经幸运很多了。
作者的文笔中可以看得出那种单纯的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的朴实爱国主义情感,快十年以后,我们这代人看到,即有些陌生,又有些许莫名的感动。
那些没变的又是什么呢?
他们搜索还是用Westlaw,LLM出去了一样还是得回来。JD还是一样的难申,就算读了JSD,与其留在美国一个二三流大学,很多人还是愿意回国任教……
这些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法学院的学生还是一样的苦逼,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要应付海量专业课和通过率最低的律考。当然,大家也是一样地拼,一样地充满斗志。
那些变了和没变的人。她在书里提到了何美欢老师,鼓励她写关于美国证券法的教科书。十年过去,何老师就已经不在了,我们零字班的孩子们甚至都没有见过她一面。作者在UPenn的导师是Jacques deLisle,这个星期刚刚来过清华,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会议第二天刚好是他生日,大家纷纷祝他生日快乐,他窘迫地笑,低头说:“唉,别说了!”样子特别可爱。
无论如何,还是很佩服作者的拼劲。这会让你觉得,无论最后她有多么高的收入、多么响亮的Title ,都是她凭自己的实力挣来的。
详情
天地心
最先看到这本书的内容是在网络的某个论坛里,题目叫《美国法学院的中国蜗牛》,读了几段,就有了那种在一堆芜杂的信息中发现珍宝的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年轻女孩,2001年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LL.M.),在那里经受了一年多的“斯巴达”式训练,最终通过了纽约州的律师资格考试,也收获了学术和心灵的成长。长长的文章用了两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不觉已是夜深沉。窗外月上中天,洒下如真理般清冷的光辉;内心却为作者的求学经历而情怀激荡,生出无限“读书当如此”之感。
一年多后,偶然在书店发现了这本书,书名改为《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美国法学院求学记》,内容进行了部分扩充,作者换成了笔名爱岑,封面上是爬满了一墙的常春藤。虽然大部分内容已在网上读过,但还是忍不住买了下来,只是为了可以时常放在手边,提醒自己珍惜时光不要懒惰,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同龄的年轻人,在经历着那样拼命奋发向上的生活。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2:05 , Processed in 0.24076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