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草木的理想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草本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内容简介: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然而,当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来负载这个城市的记忆时,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
      阿来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有人认为这是狂妄的话,他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既然我们身处如此开阔敞亮的自然界,为什么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呢?阿来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于是,便有了这本与众不同的小书。
      帕慕克说过:我们一生当中至少要有一次反思,引领我们检视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阿来写就的这组关于成都的花木记,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著名作家。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的马尔康县。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现任四川省作协主席。著有诗集《梭磨河》,中短篇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等。其中,《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最新书评    共 11 条

    五点半    这本书是和一大堆植物图鉴一起抱回来的。去年12月借到正是蜡梅开花的时节,恰巧书也是从蜡梅开始记,真心欢喜。中间放假、过年,一路慢慢读来,昨天看到红叶李已经尽相开放了。今年成都的冬天,无雨、灰重,太阳灰头土脸的三天两头的出来,早不如前几年金贵。顺着阿来的指点,在毫无生气的冬日去认一些植物,算是为生活添加些小情趣吧。   作者一再申明物侯记只记录身边的植物,顺道查阅一些相关的诗词,述而不作。但文学家毕竟敏感,以至于豆瓣上第一篇就是“非关草木只关人”,呵呵,人非草木嘛。倒是想起中学学过的一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样讲植物,同样好文章,官方说法“科学小品”,归入说明文单元。只能说再好的文章也敌不过国内教育。在网上搜了一下,出来几个教案,其幼稚程度堪比幼教。一篇文章哪儿来那么多微言大义、功能作用,也不知道这篇文章哪儿在教大家说明事物的手法。这就难怪现在好写的人完全丧失文字表达能力,真拜我们语文教育所赐啊。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0 09:25
    记忆的     说起成都,绝大多数人会想到“安逸”、“休闲”这些词汇,强调的是生活享受的一面,而成都之所以成为世人心中宜居的理想国,有一份功劳应当记在草木身上。自寒冬腊月开始,蜡梅、梅、贴梗海棠、樱花、玉兰、李、梨、苹果属海棠、紫荆、桃、迎春、桐、丁香、含笑、鸢尾、栀子、荷、紫薇、女贞、桂、芙蓉……次第绽放,一场场烂漫的花事经年不息。这样的地方,如何不惹人爱恋?如何能逃过文人多情的笔端?杜甫曾在长安曲江边悲伤地吟唱“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花瓣离开枝头就意味着春天正在流逝,而诗人的壮年也一去不返。在长安,春花太珍贵,可是在成都,前赴后继的绚烂大概可以使诗心稍安。       诚如作者在前言中写下的:“用文字记录这些草木,发掘每种花卉的美感,同时也是人在丰富自己的审美,并深化这些美感的一个历程。在教育普及的今天,我们反倒缺乏美的教育。文学的一种重要功能,就在于这种美的教育。我想写下这些文字,如果不能影响别人,至少也是写作者自己的一种自我教育。”这份用心着实令人感动。          古今中外的人类都爱花,不同的是西方更偏重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索,复杂的科、属、目系统,象是一个庞大的家谱;而中国传统崇尚天人合一,因季节、条件、颜色差异而造就的自然之物,被赋予了不同的生命与品格,在千百年的比兴之下积淀为拥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象征。正常的人生有多个四季,而花开一季就将生长荣枯浓缩概括,给了看花人时不我待的慨叹。黛玉葬花追问“他年葬侬知是谁”?刘禹锡流放却唱“病树前头万木春”。悲观与乐观,就是如此天差地别!          这本《草木理想国》里,植物专家看到严谨的学术考证,文学拥趸看到绵绵的思古幽情,蓉城居民闻到近在咫尺的花香,陌生读者感受一次奇特的旅行。一本散文集,以花为媒,轮回四季,穿越古今,覆盖了如此广泛的阅读群体,既有科普之功效,又含美文之韵致,现代的科学理性与传统的物我合一自然地融合于姹紫嫣红。挑剔的眼睛被诗情画意润湿,多情的想象有严密逻辑支撑。作者巧用文学的细节佐证植物研究,又利用科学知识澄清了诸多广为流传的谬误,不失为一次科学与文化相结合的有趣实验。          据说已经有实验证明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脾气秉性”——实验中,经常被诅咒的水分子面容恐怖,而经常被赞美的水分子则漂亮匀称。依此类推,花亦如是吧。看来,人类自古至今对花的热爱、那些以花喻人的痴迷诗情都不是我们傻傻的一厢情愿,无言的草木原是对人类心照不宣的陪伴。      电子书链接:http://www.yuncheng.com/book/detail/20071/6839142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0 09:26
    Carol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起观察和拍摄草木花果,后来发展为强烈的爱好,包里时常装着卡片机,记录自己走过的地方不期而遇的那些美好的植物。深秋之后,不论南方还是北方,花木多数已经凋败,于是很久没有更新过植物相册。此时节成都的蜡梅或即将开放,今年我却赶不上了。好在去年冬天,也曾在阿来老师提到的观蜡梅好去处——成都东郊幸福梅林看过蜡梅的盛放,将未开即陨落的花骨朵串成一串明黄色的项链挂在胸前招摇过市,很是欣喜。      好友瞅了一眼封面说“很小资”。当我拿到它的时候,曾质疑过它的性价比——对于还在伸手向家里讨生活费的学生来说,这点考虑也是难免的,毕竟现阶段不是想买的书就一定要入手的。翻开这本小书,感觉到图片、设计、装帧都很用心。至于文字,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还是不够精致的。举个例,关于观花最好携带放大镜这个典故,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不同的章节反复交代了三次。文字的略显拖沓还是能够明显感觉出来。它本就是博客文章集结出版,或许不该太挑剔,只能说再版还有进步的空间。      成都是我待了七年的地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洒落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喜欢南方城市早到的春天与温和的天气,以及由此带来的繁荣草木。微博上对阿来老师的关注最初不是因为植物,但是后来发现阿来老师开始分享很多植物尤其是开花植物的信息,有好几次都很机缘巧合地从此处了解到一些当时正在关注的植物的学名。窃以为,热爱植物的人,想必都有一颗感恩大自然的心,有些相似的审美,和一些相似的情绪。阿来老师宣布这本书上市之初就很快购入一本。即将离开成都,最舍不得的倒不是这座城市中人们所引以为自豪的单纯的安逸,而是它的“物候”与文化。这本小书在这个离别的时刻,显出了对我个人的另一重很重要的意义——对这座城市物候与文化的小小纪念。      北京午后的阳光明亮,坐在图书馆最高层的窗边,仍然听得到外面北风呼啸——已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翻着这本书,或回忆或想象着花开的细节,感到一阵春天的气息。继而想起成都温和平静丝丝阴霾的春日时光,心生些许留恋。好在成都一年中最美的那段时光,我还能再赶上一次。      一些题外话:   读到一半,想起另外一本书《笔记大自然》,其实这本《成都物候记》不也是一本自然日记么。比如,P85,“这天,我看见了这一年最早开放的几株梨花。时间是3月17日,正好是去年两次在城中看到梨花的3月16日和18日这两天中间。只不过,去年这时候,梨花已经盛开,而今年,去年拍到梨花的小公园里,那几株梨花还了无消息。”这不就是《笔记大自然》中提倡的长期做自然日记的很好一例么。从时间的照应上可以体会出自然的奇妙与精准。   另外,书的腰封上那几句话确实令人捉摸不透,不知道和本书有什么关系,深刻的像一个谜,呵呵......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0 09:26
    维舟    像他以往的作品一样,阿来这本新著《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的书名也很吸引人。出版仅一个月,它便已第二次印刷(现在或许已是第三次?),对于一本文笔其实并非上佳的随笔集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成功的纪录。个中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它叙述的话题,恰好顺应了这个时代的某种心理需求。      草木、物候、自然笔记,这些正是现在轮廓尚模糊不清的某一社会现象的关键词。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发生浓厚的兴趣,除了自来就对植物学有个人兴趣的少数人外,多数人的动因实际上都可以说是出于某种“反抗”——反抗机械化的时间约束,试图逃离规律性时间的拘役,回到一种由自然节奏调节的时间中去。每个上班族都渴望“一觉睡到天亮”,一个按动植物和季节变化的表征来标示时间流逝的物候历法,正被重新视为现代人的某种心灵寄托,因为在一个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中没有永恒。      如今除了一些较封闭的村寨外,物候历作为最古老的时间记忆方式,事实上已很少还能被用以安排城市人的生活,但也正是现代生活的压力又使人重新将这种“贴合自然”的方式赋予诗意。阿来则把这种模糊的愿望变成了文字:以文学来记录城市周遭植物的变化,这种对自然环境重新萌发的敏感,事实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虽然阿来在自序中说“我是一个爱植物的人”,但或许并非偶然的是:他是在生病之后才开始注意到那些植物的。现代城市生活的是由机械时间控制的节奏,这使人变得对四季和植物的变化疏远和漠然,对阿来而言,写作此书实际上是他原有生活的一次中断所引发的,因而关注植物也就意味着一种新生活,而亲近植物和自然则是无可挑剔的,用他的话说:“一个人是可以对一件事情上瘾的,尤其是当这件事情无论里里外外,都显得美好。”      因此应当记住:这里谈的虽是植物,但无一不是指向生活本身。书中固然写了在成都这座城市里四季花开花落的21种植物,但它对“物候学”一词的理解是不完整的:它只选取了开花植物,对规律性的植物现象(如发芽、落叶等)也几乎没有着墨;在这里,“草木的理想国”或“物候记”实际上是一种相当于“诗意地栖居着”的词藻。阿来强调在中国这个缺少历史建筑的国度,植物也是负载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意味的重要载体(让人想起南京的梧桐树),但他没有说出的是:植物也是“诗意栖居”的载体和心灵寄托,一个没有树木的城市是不可忍受的,这或许才是他真正想说的话。      不过要说到“与集体记忆有关的植物,还是应该成为景观上的主调”——这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固然如作为“榕城”的福州理应在景观上突出榕树,但对大部分城市来说,或者缺乏所谓“与集体记忆有关的植物”,或者缺乏这种“景观上的主调”,因而这一提议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付诸实施,将无异于对城市景观的一次重塑和创造,反倒会起到抹除和改造集体记忆的效果——如果植物确实承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的话。一如作者自己也提到的,成都虽然号为“蓉”,但芙蓉其实历来栽种得并不多,如果现在要将芙蓉变为成都城市景观的主调,那无疑是一次在“恢复应有景观”名义下的景观改造。现实中也确实有些城市已经这么做了:比如桂林,历史上其实极少栽种桂花树(木犀),但自二十多年前桂花被定为市花以来,全市已种植了20多万株桂花树。其结果是,这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记忆——人们认为桂林当然应该是有桂花的,甚至认为桂林的意思就是“桂树成林”。      由于他叙写的都是城市生活中的草木,这类景观植物大多并无特异品种,种类也不多,要说在自然笔记方面有所创获显见很难(当然他也志不在此),因而他主要是从文学和审美的视角去谈。照他的说法,“现在我来写这些文字,想法相当简单,就是不管比兴,不管象征,不把景语做情语,就是为了看看梅花的自然呈现”,但他的写法其实仍是比兴和象征的意义上去阐发的。本来,中国文化对待植物历来是从文化象征的意义上来理解的,中国人之所以推崇梅兰竹菊四君子,不是因为它们植物学意义重大,而是因为它们象征着高洁的人格。阿来虽然对此有含蓄的批评(他认为中国的园艺“不是出于一种普遍的好奇心”,因而对植物本身了解不足),但他其实也无意中延续了这种传统:他对花的偏好同样是从自身的审美意趣出发,喜欢简单、原始的、自然的花瓣形态,而贬斥繁复之美,因为它大多出自人工培育;他认为繁复的花瓣“使一朵花失去基本形态”,而一个“以过度的繁复为美的时代,社会总体是贫困的——或者是物质的贫困,或者是精神的贫困”(这一断言自然是可议的)。说到底,这背后的哲学基础仍是一种文化态度,就是以人类的文化价值观(繁复象征贫困,属于较低价值)去对待植物,以此作为它们价值高低的衡量基准。这其实与中国古代文人推崇梅兰竹菊有何本质差别呢?      正是在这些地方,阿来显示出他的思考主要是一种个人审美情趣。他试图将自然笔记、文学、议论融合到一起,谈到每种开花植物时,他通常都会介绍其植物形态、引述前人的文学描述(往往是古典诗词)、以及他遇到这些植物的故事,偶尔,还会引申到关于城市记忆或文化象征的议论上去。这类文字历来以博雅隽永为高,看似淡淡然不着力,但其实并不易写。“草木”、“自然”与“物候”原本就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感受方式,植物学的感受便与文学感受截然不同,勉强捏合的结果可能是两头都不搭。阿来的问题是:自然笔记、物候记或这类格物散文,都并非他所长,在征引典故或偶发议论时,不免稍稍显得用力过度。他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话题,但却不幸低估了驾驭它的难度。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0 09:26
    彩色铅    草木的理想国,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本以为是由花花草草展开的各种回忆、记事或抒情,但翻开后发现,这真的是一本写实实在在写花草的书。      是不是之前的期待太高了,跑了三次图书馆,终于借到的这本书,放在手里的时候却很轻。虽然是精装,虽然有彩图,但221页纸在掌上显得若有似乎。开始庆幸,没有一时冲动去买它,我还是觉得沉甸甸的书来得实在。      而此书的内容却也似它的物理重量,有点虚。里面的花都是很常见的,每一种花均配图、有说明、引诗、据典、夹杂作者的心情。很规矩的格式,寻常得就像书里面的花。不静下心来,是如何也读不进去的。      但也许之前是我把它想得太复杂了。这本就是一本写花的书,为什么要期待那么多。就像养花和赏花一样,只需静静地看即可。看花萼、花瓣、雌蕊、雄蕊是怎么组合成迥异的物种,看种子是怎样生长、绽放和轮回,看叶子如何相偎相依,看枝和花的角度。让大脑停下来,让生活慢下来,由眼睛做主,让美活过来。      这本书,只用眼睛去看就好了,别想太多。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0 09:26
    欣雨    原本是考试在即,决定暂时戒掉书瘾了的。但是对于这本书,一则是源自对草木的热爱,二则是看见了书里眩人眼目繁花盛开的精美照片,碰见它,我没有了半点克制的能力,兀自不管不顾想得到这本书。感谢果真如我所愿。一书在手,尽是无限欢喜……      草木色的封面,首先就给了我一种清新、生命的感觉。翻开内页,喜悦更加盈溢。里面好多作者亲自拍摄的花事盛开照片,照片拍得专业而有水平,展示了花事盛放时最漂亮的一面,让人看着喜欢而又悦目极了!再来是作者阿来的文字,我以为,这就是大师的文字,这是一个天生舞弄文字者随意却得意之作。文字自然随意,就这么信手拈来,就这么日常观察札记,却充满了很多的意趣和知识。写成都物候花语,并不单停留在花木的科普知识的灌输和美感欣赏当中,更有对一种花一种树的前世今生的述说,关于成都这个城市的渊源,这个城市的一些历史和回忆,文人墨客对一种花的古今咏叹……可读性包罗很多,愉悦了我的观感,却更增长了我对一种花植物性的了解、一种花文化的认识、一个城市历史的了解。这组物候花语文字,细数给人以很多养分。而就这文字,端的就窥见了作者阿来知识的渊博,散发出一种我无法言说但被深深吸引其中的文字魅力。--对作者阿来产生了一种膜拜,从此爱上他的文字。      再来说物候花语。虽说天生对花草就有一种热爱,作者所说的花虽都是平常之花,但发现我所认识并不多。于是我一边在阅读文字,一边欣赏美丽的照片,一边于脑海里搜索我所在城市日常所见之花,欲想借此认识平时我于道旁路边所见而不识的花树,然而,是不是成都的花树特别多?我所居的城市种植得偏少?抑或是我从来不曾用心去发现了解?对比着,我发现了作为常绿行道树的丁香和女贞就广泛种植于我所在城市的道旁。还有就是书里没有的广泛种植于南方的四月先开花而叶的木棉树开花了、花谢了,长出浓密的叶了。--这个时候,五月就到了。至于其它花,总是因生活忙碌为由,平时极少涉足公园,江边,以致很难发现它们。突然就有了羞愧,自己身居这个城市,竟然是对自己置身的这个环境花事知之甚少。只是一天天看着阳台里的盆栽花草生长的变化而去领略物候花树的变化:四月初,一盆类似兰花般的花开过了,四月底又谢了;四月里的时候“一帆风顺”也开出了洁白的花朵;楼下路旁冬天的时候掉光了叶子光秃秃了的行道树,在四月里全都长出的浓密的嫩叶……眼前的花树变化,就是我所见的物候花语。      即使没有时间扑蝶赏花,错过与众多热闹的物候花语会晤,但还可在自我狭小的一隅天地当中,感受到花开叶长,蝶舞娇阳!      拈花微笑,端的只是一种心境。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0 09:26
    欣雨    原本是考试在即,决定暂时戒掉书瘾了的。但是对于这本书,一则是源自对草木的热爱,二则是看见了书里眩人眼目繁花盛开的精美照片,碰见它,我没有了半点克制的能力,兀自不管不顾想得到这本书。感谢果真如我所愿。一书在手,尽是无限欢喜……      草木色的封面,首先就给了我一种清新、生命的感觉。翻开内页,喜悦更加盈溢。里面好多作者亲自拍摄的花事盛开照片,照片拍得专业而有水平,展示了花事盛放时最漂亮的一面,让人看着喜欢而又悦目极了!再来是作者阿来的文字,我以为,这就是大师的文字,这是一个天生舞弄文字者随意却得意之作。文字自然随意,就这么信手拈来,就这么日常观察札记,却充满了很多的意趣和知识。写成都物候花语,并不单停留在花木的科普知识的灌输和美感欣赏当中,更有对一种花一种树的前世今生的述说,关于成都这个城市的渊源,这个城市的一些历史和回忆,文人墨客对一种花的古今咏叹……可读性包罗很多,愉悦了我的观感,却更增长了我对一种花植物性的了解、一种花文化的认识、一个城市历史的了解。这组物候花语文字,细数给人以很多养分。而就这文字,端的就窥见了作者阿来知识的渊博,散发出一种我无法言说但被深深吸引其中的文字魅力。--对作者阿来产生了一种膜拜,从此爱上他的文字。      再来说物候花语。虽说天生对花草就有一种热爱,作者所说的花虽都是平常之花,但发现我所认识并不多。于是我一边在阅读文字,一边欣赏美丽的照片,一边于脑海里搜索我所在城市日常所见之花,欲想借此认识平时我于道旁路边所见而不识的花树,然而,是不是成都的花树特别多?我所居的城市种植得偏少?抑或是我从来不曾用心去发现了解?对比着,我发现了作为常绿行道树的丁香和女贞就广泛种植于我所在城市的道旁。还有就是书里没有的广泛种植于南方的四月先开花而叶的木棉树开花了、花谢了,长出浓密的叶了。--这个时候,五月就到了。至于其它花,总是因生活忙碌为由,平时极少涉足公园,江边,以致很难发现它们。突然就有了羞愧,自己身居这个城市,竟然是对自己置身的这个环境花事知之甚少。只是一天天看着阳台里的盆栽花草生长的变化而去领略物候花树的变化:四月初,一盆类似兰花般的花开过了,四月底又谢了;四月里的时候“一帆风顺”也开出了洁白的花朵;楼下路旁冬天的时候掉光了叶子光秃秃了的行道树,在四月里全都长出的浓密的嫩叶……眼前的花树变化,就是我所见的物候花语。      即使没有时间扑蝶赏花,错过与众多热闹的物候花语会晤,但还可在自我狭小的一隅天地当中,感受到花开叶长,蝶舞娇阳!      拈花微笑,端的只是一种心境。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0 09:26
    Mermai    在一排排高高的书架之中,恰巧它在我平视的范围,又恰巧是我最近喜欢的设计风格,绿意盎然,花朵繁簇。   哦,我一直在等着你,终于,在这个惬意的周末你不期然地来到了我的面前。   去年夏末,我在院子里发现了一株晚开的白色紫薇,那纯洁而盛开的美丽叫人怦然心动。我喜欢这陪了我整整一夏的紫薇花,炫目优雅而又不露声色地点缀着夏日,走进每个人心里。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0 09:26
    残缺的    想法有很多,行动最重要,心动不如行动! http://xxyxxyxxy.taobao.com 欢迎光临向晓媛服装店!    http://shop62359357.taobao.com 一份价一份货,很便宜的一定不是好东东哦,不用贪太便宜哦!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0 09:26
    宇冰龙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天堂    ——读《草木的理想国》       草木本为自然,也就是你我所身处的生活环境,而理想国则来源于柏拉图的一场对话录,是一种近似乌托邦国度的美好。在这本《草木的理想国》中,阿来老师则是将二者融合。他置身于自己周遭的草木美景中,给读者构建了一个心灵得以如沐春风的理想庄园。在对四季次第而开的繁花的描写中,他既重现了古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触景生情,又淋漓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无限思量。从冬日腊梅写到秋天芙蓉,一花成一章,写罢花期写花姿,吟完诗词论当下,带些精确的植物学知识,又着墨了大笔的细腻辞藻。然而这些花木也不全然是独立的意象,它们拼凑在作者对生活的热忱当中,使其悠远的心绪和深刻的思考清晰地呈现在这浅绿色的书页和绚烂的照片上。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寻常的散文集,它还是一堂多彩纷呈的生物课,一场关于美丽自然的视觉盛宴和一次触碰心灵深处的洗礼!    读此书时,恰逢春末夏初。家门口的马路边,某种树正飘着絮儿,常有些恼人。但许是受到阿来老师的影响,每次出门我倒也渐渐放慢脚步开始细心观察它们。这么一看,它们倒是有了生命般,摇晃着棉花糖一样的身子,和你捉迷藏。不仅仅是这些絮儿,街道旁,公园里,江堤上,那些随风摇曳的植物总能勾起我的好奇心。于是我也学着作者,数数花瓣,打量下叶子,这是子房,那是花蕊;这是花萼,那是叶腋;这属木兰科,那是灌木类,就像个回到从前在上自然课的小学生一样。而靠近这些天然的美景,自然的造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自然之神就是这样一个随心所欲的调色大师。从这些色彩精妙变幻的花朵上,让人想象自然之神也许有比我们更细致,更丰富,更自在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要日日奔波城市忙碌工作与生活的人而言,是弥足珍贵的。    尽管春已过,秋未来,但读《草木的理想国》,那些在这个季节和不在这个季节盛开的花朵与生长的树木都在我的眼前鲜活了起来。在放下书后的这几日,我还能约莫感受到阅读时刻阳台上温柔抚摸我脸颊的风和远处泛着点点白舟的湛蓝天空。阿来老师“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因此他背上相机,踏青,散步,记录了一年的成都花信和树木:蜡梅是“明净的黄”,李花“白里透红”;梨花“娇嫩脆弱”,桐花“质地肥厚”;迎春“柔曼细长”,海棠“寂静而冷艳”;早樱泛“灼灼光华”,玉兰“美轮美奂”......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植物络绎不绝的跃然于纸上,映入你眼帘,但还是怎么也看不够,看不完。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准备登台表演的舞蹈家,身着亮丽的服饰,偶尔溢出丝丝沉醉的香气,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而百鸟就是它们的歌手,风就是它们的演奏家,昆虫就是它们的伴舞,阳光就是它们天然的灯光投影仪。于是你也置身其境,不由得心跟着飘飘然了起来,想和作者一样,吟诗,思索,或者只是静静的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躺一会儿,哪怕脑袋里一片空白。    诚如阿来老师所言,除去建筑,“植物也可以给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增加一些历史感”。它们是一个记忆的载体。这就像是每次看到紫罗兰,我都会想起家里的亲人,进而想到家乡一样。那护城河面上飘着的春天的柳絮儿,秋天的蒲公英,沿河景色正是那“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味道。现在高楼大厦立起,就像是在童话的绿草地上竖起了一个个巨怪。植物在一点点减少,如若不是去郊外或者乡野,怕是再也见不到这般萦绕心头的儿时美景。我想,破坏这番景,并不仅仅是缩小或者毁掉植物的乐园,不也是在破坏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载体吗?“花开花落正是我们可以历经的多次的生命重现”,而面对自然,我们感受的是不能逾越的鸿沟和对造物神奇的惊叹。这些和我们人类同处世界的生命让我们又敬又爱。读这样的文字,有种醉倒在书里植物世界的感觉,反倒不知究竟是这花木让自己静默了还是这满纸丰富的文字让自己迷恋。我想,在作者的眼里,必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天堂。否则,他又怎会在每次的花开花落时候,发出对生命悲喜的咏叹继而引发对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思考呢?因此,与其说阿来老师在描写的是草木的理想国,不如说是我们的心灵栖息地,更是人与自然能够达到的最和谐共处的境界。这样看来,那些对花木的描写不是文字,而是对生命的赞歌;作者也不仅仅是写景寄情的文人,更是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中,抛开浮躁,沉静心来品味生活的普通人。而这个人,也可以是你,是我,是他。    和大多数自然文学类的作品一样,《草木的理想国》不失为一部精彩的写景散文集。热热闹闹的花信缤纷多彩,不同季节的美景让你目不暇接。而更重要的,读这本书,你会在喧嚣中找到一份平静,一份对人与自然的深刻思考。乡野和城市似乎最好的印证了人与自然不可避免的矛盾。而成长于乡野奔波于城市的人们,就是这个矛盾体最好的表现。有人想要逃离城市,有人希望走出乡野,重要的怕也是一个心态。阿来老师静心观察的成都的花草,或许就是在忙碌生活工作之间我们忽略的角落里某朵不知名的小花,路边某棵我们日日看见却叫不出名儿的树木,又或许是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逐渐缺乏的那双发现美的眼睛。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3-4-20 09:2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7 00:31 , Processed in 0.397717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