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33|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燃灯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09:4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段最朴实最感人的师生情,一曲千回百转感人肺腑的精神长歌,再现一代大师的风骨与情怀。 厚重如山,空灵如诗——两代学人精神相续的心灵史、思想启蒙史。
  周辅成:文化,就是从久远的过去所流来的潮水,人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5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4-20 09:27:33 | 只看该作者
         《燃灯者》是我读过不多书中的一本很不错的。
      书中没有直接描述当事人燃灯者——周辅成先生的具体事迹,而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经历为轴,以时间为线将作者的感触娓娓道来。
      周辅成先生并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事迹——可能有,只是作者没有写出来,先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先生虚怀世界,谦和幽默,有传统文人忧国忧民的仕者情怀。哲学我尚未涉足,对先生的哲学建树并不了解,周先生的温厚谦怀足我学一辈子了。
      至于作者赵先生我先前了解不多,现在也没有太多兴趣去了解,其人不做评价。仅认为文风清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4-20 09:27:34 | 只看该作者
  在那个灰色的时间段,人们被套上了相同的面具,在阴霾下麻木生活。然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回顾那段时间的人和事时,才愈能发觉人性的光辉。作者笔下的三个“燃灯者”,都在与命运较力,为了保留心中的一束光明,不经意间也照亮了他人的心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4-20 09:27:35 | 只看该作者
           刚刚读完托尼朱特的《沉疴遍地》,今年读过的最好的政论文章,迫不及待地需要把《燃灯者》挖出来,写一点致敬之词。
           上半年读完《燃灯者》,拿起被季风推荐了四五期的《沉疴遍地》,读了几页就扔在一边。特别气愤地责问现今的翻译界,这样粗制滥造的翻译,何以成其为“好书”。
           事实是,半年后重读《沉疴遍地》,内里散发出的思辨气息以及对当今西方问题的敏锐视角,是现今市面上的众多书籍中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出身的翻译者杜先菊,在遣词用句方面下的功夫,比起其他学术性的书籍,要用心许多。可就是这样一本绝对的五星书籍,在《燃灯者》的映衬下,显得粗制滥造地难以忍受。
           在读完《燃灯者》的一个月内,我事实上已无法阅读任何文本,任何文本的句子都显得难读地要命,任何文本的思想情怀都显得幼稚地让人连声发笑。
           《燃灯者》几乎完胜了中学教科书上的所有散文,包括一直格外欣赏的朱自清、汪曾祺。也许只有周作人的若干散文才能与其争胜,虽然两人的散文并不是同一个风格。
           
            如果你2012年还没有阅读过任何书籍,那么只读这一本《燃灯者》,便可胜却书市无数;如果你2012年还没有遇到最喜爱的书籍,那么这一本《燃灯者》一定是你心目中的No.1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4-20 09:27:36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文忠公尝谓:君子者,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作者与其师亦师亦友,如今逝去,作此文怀念之有什么不对呢,倒是某些五毛忍不住跳了出来,大放阙词,其心可叹,其行可悲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4-20 09:27:38 | 只看该作者
  《忆周辅成:燃灯者》读书笔记
  
  哲学学人的理论没怎么看得懂,但这本书可能主要也非着眼于此,而更多在于那逝去的一代学人的治学为人之道。此外非常值得学习的一点,是作者赵越胜的文笔干练优美,有好多段落很像中国古代小品。用中国古典小品的语言描述两代学人间传递西方哲学的“人道主义”和“普世价值”,别有一番历史的风味在里头。
  最近读书比较懒,懒则匆匆翻阅,就无法停留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心声,合上书本后也所得有限。在炎热的7月,心态也有些浮躁。随着老父每晚必看的CCTV3《星光大道》节目,好像这个夏日世界只需要一套房、一只空调、一台电视、一个沙发,就可以把所有的烦恼忧虑抛诸脑后。
  可是我这个年轻人毕竟不该是退休心态。读书也不应仅于完成任务量似的自我消遣,而或多或少应该学以致用,最起码,如果要达到丰富自己知识的基本目的,也好歹在看完这本书时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吧?
  人与人的缘分是很奇怪的,深与浅有时候真的有机缘巧合。是否识人,与人平时的相处方式,很多因素都在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交范围和深度。赵越胜和周辅成这种没有契约的师生关系,早已超越一般师生,升华为父子之交。
  事实上,这两代人的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致的,这是他们之所以30余年都能谈到一起的原因之一:建国前老一代知识分子往往“浸淫于中国古典,又漫游于西方精义,从来就抱着打通两造、消泯畛域的雄心,也就是以求无分东西的普世价值为最高理想。”
  而赵越胜在读研时选择的法兰克福学派如马尔库塞,也是要让古希腊爱与美的象征来代替工业文明中的英雄——政治强人、商业大亨、运动明星、社会名流,使人成为独立的、审美的、有尊严的自由人,而不再是一群傻乎乎的、患有成长延缓症的追星族。
  老人晚年有一句话颇值玩味:“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大人物只关心自己的小事情,就是升官、出国、捞钱、安置子女。而小人物的大事情却没人管,如生、老、病、死,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社会缺乏公义。”
  而这句,就更有可供想象的空间:“人为什么非在烈日阳光下,鸟语花香中生存,否则,便不算生活呢?为什么在半夜里、天空中、寂静地蹒跚而行,就不算是一种良好生活呢?”
  同时作者亦有一段话可值警鉴:“先生这一代人在反右、‘文革’期间所经历的,前是先辱后杀,后是辱而不杀,再后,直教读书人自取其辱,及至不觉其辱,甚而以辱为荣,反辱同侪,竞相做辱人者的同道。”
  我亦觉得他们在1975年的那个冬天夜晚的分别画面感极强,那时或许是寒冷的,但希望和理想在胸中油然而生。然而,在经历了30多年时间的雕琢之后,那些关乎理想和抱负实现的情絮,就已变成一种守望,而不知期待中的未来何时回归。
  正如赵越胜所说:“只要有人守候,就总有破晓的可能。怕就怕我们都沉睡了。守候于幽夜是一种幸福,正如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一样。”而老人的回答是:“愿与你和朋友们共同守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4-20 09:27:4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以片片真心写下了这亦师亦友的真挚感情,行文如流水,语言时而平实时而华丽,读来流畅自如如沐春风。通篇文章中心明确,感情细腻,尤其文中三次提及清寒雪夜送先生上7路公车,先生手扶拐杖挥手道别的情境,每回忆一次镜头,便伤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读者也随着作者的情感游走,感叹岁月不饶人。周老先生虽满腹才华,却时刻谦卑,总是把自己“排空”,不带成见看人看事;哪怕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也如温和的月光般温暖,最最激动时,也就推荐别人多看书,看思考,多研究。周老先生的人格魅力透过纸张透过文字,感染他人。之前看一篇评论,说此书有愧哲学家的笔迹,但,本人认为,潜心研读,细心品味,定能从此回忆录中悟出很多做人之道,做事之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4-20 09:27:41 | 只看该作者
  由于之前把散文通归于抒情散文,又觉抒情散文过于感性,缺乏逻辑,便一直对它有些偏见。《燃灯者》是一位长者运用一种淡淡的叙说,叙说一段师生关系,而非那种感伤释怀的调调,带给我一种很沉静的状态。
  
  很喜欢越甚和辅成先生之间的师生情,一个学生能遇到一位可以引导自己思想进步的老师多么不易。隐约着感受到辅成先生的一种气定神闲的淡定中透着一股力量。对于哲学不甚明了如我,并不知其在推动中国哲学大环境中起到了何等作用。
  
  读这书已是两个多月前的事了,有些细节忘了,得抽时间再读,其中辅成先生推荐的书面也可成为一条线,引导我们走入哲学的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4-20 09:27:42 | 只看该作者
  很久没有畅快淋漓地去读一本书了,赵越胜朴实的笔触间,讲述的是一份穿越年代的友谊,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份感激,学生与老师之间,在学术和情感的带领下,两代学人精神相续的心灵史、思想启蒙史就此拉开,最朴实也最深入心灵的师生情,鼓舞我们心灵的同时,也刺激我思考,我是多久没这样去认真做一个学生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4-20 09:27:43 | 只看该作者
  读《燃灯者:忆周辅成》
  
  
  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后,立马在微博上发表了下感慨:“好久没读到过这么醇厚而深情的文字。燃灯者,师者也!作者笔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以人格风范和理性光辉充盈暗室,分享思想的乐趣,让我想起几位老师,与作者颇多共鸣!P.S.”读书人”确实比”知识分子”更有文化自觉。”
  
  事实上,这本书还有更多繁复丰美的内容,让我受到感染。全书的主题是学生对老师的回忆,主要由两篇文章组成:一篇长文《辅成先生》,按时间叙述与老师交往的点滴,1970年代的内容写得比较具体;一篇短文《聊与梅花分夜咏》,叙述了辅成先生的主要思想,以及学术上的贡献。
  
  对我而言,这本书让我看到一种文人传统的绵延流长。作者的文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字隽永,情真意切。用着一种哀而不伤的语调,或追思往事,或探讨哲学主题,或剖析国是。从多个侧面,把一个燃灯者的形象写得可感、可见。
  
  书中夹杂着对古典哲学的诸多精彩点评,比如
  
  ——愚妇的话有时需要从反面理解,她是正话反说……《愚人颂》的三大主旨:立身人道、宣扬宽容、批判专制。P42
  
  ——我在学哭,也在学笑。但哭笑都学得不好。我羡慕莎士比亚对福斯塔夫的笑,羡慕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的超善恶的笑,同时也向往托尔斯泰听完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和读完拉波哀西的《自愿奴役论》后的哭。我要学他们,怎么也学不到,不过我仍要哭笑;p166
  
  先生对于这片土地的问题也有很多具有洞察力的看法。
  
  ——先生感叹几十年来道德学说荡涤一空,人们只谈阶级而不谈伦理。虽说社会有阶级区分,但善恶标准却是不移的。善恶是人内在品质的表现,并不依人的社会地位来评定,更无涉于个人所操何业。P51
  
  ——人,如果不是语出自丹田,谁愿老是听你只是喉管发出的声音,或者重复他人讲过的废话。p122
  
  ——仅仅是生命(或生存)与财产,并不能构成神圣的人权。其必须以人格为根基,始能使人权成为不可侵犯的东西。p123
  
  ——先生说,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大人物只关心自己的小问题,而小人物的大事情却没人管。先生怕我不明白,特地解释说,大人物的小事情就是升官、出国、捞钱、安置子女。小人物的大事情是生、老、病、死,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社会缺乏公义啊。先生又说,……一个社会缺乏正义,必定要出问题。
  
  
  
  感染我的还有这位老师传道授业时那种传递思想的快乐。辅成先生冒着风险把参考书给当时还不太熟的作者。师生时常以聊天的方式交流思想,神游于精神世界,与古今中外的先哲对话,时代的历史的背景却淡化了。八十年代可能比较多,到今天这种景象确实难寻。
  
  从年代来讲,辅成先生属于五四学人,学贯中西,兼收并蓄,寻找的是全人类的精神家园,或者用时髦的话说是“普世价值”。而作者这一代人,也是我的父辈,是被卷入政治风暴,与传统文化断层的一代人。虽然也曾有着“解放全人类”的普世价值,终究陷入一隅特色的狂热与偏狭。这背后的虚浮与苍白让人难以言说,“伸出你的舌苔或者空荡荡”。
  
  然而,就是在这样差异极大的两代人之间,仍然可以看到文化和精神上的传递。中国文化的血脉仍然在流淌,费孝通、胡适等人所谓在传统文化根基上再造文明的尝试仍在继续。何其壮哉!
  
  书中还有许多亮点,不再赘述。感怀先人,也是为了寻找力量。作者用的燃灯者的比喻,似乎来自《马太福音》:“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了一家人。”
  
  燃灯者,既有盗火者的隐喻,也有崇尚理性光辉的意思,并符合把老师比作蜡烛的习惯,确实很妙!
  
  mediaview
  2012.5.25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5 14:58 , Processed in 0.0496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