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48|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09:4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是七堇年的首部随笔集,全书共分为两部分,惊蛰与清明,寓意成长与写作路途上的不同阶段;收录曾经发表在杂志上的部分中短篇作品,并加入了大部分最新创作的散文等作品。

作者简介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4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4-21 09:50:2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那个只要有华丽辞藻就足以喜欢一本书的年纪。
  五六年之后,突然之间想起这本书,已经全然忘记它讲的究竟是什么。仅仅记得那一句:我等你的好消息。
  可能当初这本书牵动我的,也仅仅只有这一句:我等你的好消息。
  
  那是人生中最美丽的岁月,拿到有文字的东西就如饥似渴地读,最快的速度是一节语文课之内看完一本小说。还没有想过,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写什么样的字。仅仅是希望从文字里寻求一点安慰。
  那是一个人人都告诉你高考非常重要的年纪,仿佛你未来的人生都孤注一掷,在那个预定的日期压上全盘赌注。彼时尚不敢面对这个藏在黑暗中的局,总是希望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又恐怕美好的未来不能如期赴约,生怕时间真的会慢下来,又希望时间能够快一点,再快一点。
  充满疑惑的年生,我们站在一个眼前一片迷茫的位置上,不知道应该随波逐流,还是特立独行。在失眠的晚上,或者是走神的课堂上,会问自己一句,to be or not to be
  那是一个无论我们做什么,大人们都会觉得幼稚的年纪,但是那个年纪的我们,活得比谁都认真。
  就是那个时候,我读到了这本书,读到了这句,我等你的好消息。
  
  彼时我的心里藏了一位少年,我写了无数封信给他。终于有一天,他给我回信了,信的最后一句,他说:我相信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就因了他这句话,从来没有在朋友面前哭过的我哭了。仿佛我为他写了那么多文字,倾注了那么多感情,就为了等他那一句:我相信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我把信折好,夹在那本红色封皮的牛津高阶中间。每当学习累了,觉得没有动力了,我就会把它又拿出来,从头到尾读一遍,然后又会觉得充满斗志。看的次数太多了,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内容背出来。我想学七堇年那样,把最后的这句话剪下来,贴在桌子上,在我一低头就能看到的地方。但我终究没有那么做,因为这封信来之不易,我实在舍不得。
  
  高考那几天,课本和学习资料都堆在临时的复习教室里,很多人的试卷、练习册、课本、参考书都堆在一起,根本分不清哪本是自己的,哪本是别人的。
  高考完之后,大家又匆匆散去。而我的那本牛津高阶和夹在里面的信件,就这样淹没在各种资料之中,被我遗忘了。
  直到到家了,整理行李的时候,才猛然想起。但也已无迹可遁。
  我想,那封信的遗失,象征着我那段岁月的结束。从那以后,再也没有遇到一个人,写给我一封信,给予我微薄的鼓励和安慰。那封信就像初露的曙光,带给我首次的悸动,尽管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过着平淡无奇的人生,却因为它给我带来的温情,让我尚觉得人生还是有所期待的。
  
  我突然想起这本书,只是因为我突然想起那位回信给我的少年,还有他那句:我相信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4-21 09:50:25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一下书下面的评论。大多是评判,除了批判七堇年,连带着80后作家甚至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们一起批判了。觉得有很多话要说。
         第一次看这本书也是初中的时候。无论现在的所谓大人、成熟的人怎么不屑,说现在的小孩早熟、无病呻吟、矫揉做作都好,事实是——80之后早就不是知青的一代,生活在苦日子中家里有很多兄弟姐妹的一代,很少有机会接触图书接触电影,每日乐趣是在田间乡野小路上奔跑的一代。时代早就变了。所以那些80年代前出生的人,也不会明白80后的生活和情绪,就如同80后不会懂他们的隐忍他们的知青生活他们对于同样残酷却朴实无华的作品的感同身受。
         我们出生时就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出生就有的孤独,还有父母的宠爱以及巨大的期望。我们的父母也经历了人生的遗憾苦痛,结婚后只生下一个孩子,自然会倾注太多心血,随之而来也是巨大的压力和期望。所以小孩们早熟,从小的孤独就要自己去看书看电影和同学交谈排解,所有因素之下我们在小学时代经历着以前年代的人们中学甚至毕业以后才经历的情绪,初中高中更甚,无论是思想还是文笔,都让那些观者觉得太无病呻吟了,太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可在这个时代,小孩子们的孤独青年们的孤独,要怎样给自诩成熟的大人检阅,才能被肯定被接受?根本就不可能,大概80年代前的人,多会以为80后在高中就应该无忧无虑,男女同学之间拘谨连话也不敢多讲,就和他们当时一样,懵懂纯真一心憧憬毕业后的好时光吧。
         可哪有那么多好时光。我们都知道,时代变了,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我们在青黄不接的年代,以独生子的身份出生,有着比与生俱来的属性更加深重的孤独。所有的梦想都不需要现实泼冷水,我们自己都会越来越明白,它们在时代之下,是多么的无力,多么的薄弱,多么的不堪一击。就像所有的事情都有了必须的门槛,都有限制,要去搞文艺,你还得先努力去艺考考上艺术院校,而艺考也有了条条框框,要照本宣科的准备哪几个项目,不再是有天赋有潜质,像从前年代一样,路过电影学院进去表演个体操朗诵一首舒婷的致橡树,就有老师说你有潜力然后收了你。要去搞文学,你得投稿,你还得先有名气才能发很多作品被媒体接受,可你想搞文学而不是随便写东西赚钱,但你写的东西没人认为它是文学,你没有进入某某市某某省作家协会。想做别的也是一样,层层级级,要论资历论辈分,可能你再有抱负也要到混到辈分才有空间,可哪还有心力在那时作为?
         所以我们看七堇年,所以我们看落落韩寒等等所谓80后青年作家。因为毋庸置疑,他们是最让我们相信,在最好的时光过去的时光里,梦想或者人生可以不那么按部就班的最好的例子。
         七堇年是勤奋好学的人。一个人到成都上高中,根据她的描述,我觉得她是去上成都外国语学校。在她的文字里会写到“我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感觉我特别感同身受,相信也有很多和我同龄的人,努力勤之后却有同样感受。她在家乡成绩好,受人关注,但到了成外之后就显得很平庸,外语肯定不如本部人,同学都是从小学升上来的,她一个人也不认识。在那种落差之下,很难再让自己回到最开始的名列前茅水平。那段日子她真的是一心学习,每晚在寝室学习到12点宿管大妈准时熄灯,她让眼睛沉溺在黑暗中,好转后爬上床,给自己写下只言片语永远寄不出的信,然后睡着,醒来,再重复。光是这种重复而隐忍的日子,就够让人动容。她怎么可能会外放,把情绪说出来泼出来,她除了沉默然后付诸文字,有别的方法吗,她的孤独和无力,和她如鱼得水的同学们说,又有作用吗?
         所以有什么理由怀疑她文字的真实性。文笔好辞藻华丽也算是过错么,观者写不出的就是矫揉做作的作品吗。何况她的文字不是华丽。七堇年的文字有自己很独特的风格。不要总跟落落比。落落是高考后离家出走进入社会打拼,有幸进了漫画行业,她自幼喜欢少女漫画,所以风格一致是温暖治愈少女日系,这不说明落落就温暖感人,这只是风格的一种,落落主编的《文艺风象》定位和刊稿要求不就是“日系温暖少女”吗?而七堇年呢,她是很深沉的作者,文笔沉重也厚实,词汇多但和华丽没关系,都是字字叩击人心。她是隐忍的,甚至有些复古,很多句式词汇取自古文,她用那种句式也不显得奇怪。
         而驾驭文字上她的确是有天赋。最喜欢的是《蓝颜》。不认识她的时候,看了那篇小说,心中动容,真以为作者是男的,还想有一个青年男作家风格和郭那么迥异,处处都是有担当的影子,非常喜悦。后来知道七堇年是女的,从此就佩服不已。这本书,本来就是她以前作品的集合,大部分在高中,高中生在紧张环境里写下这么多好作品,为什么还要被诸多挑剔。它们代表了一代人青春的心绪,还有不能实现的渴望。包括出走包括对父母由伤害转至体贴心疼,甚至包括远行包括自杀,文学不就是取自生活又放大冲突和矛盾吗,很多人心中都有过这些或多或少的想法,看到她写出,当然感同身受,甚至泪流满面。
         而她根本不消极,所有故事的主题,都是积极光明,教人向上或者看透。我们这一代人,最后也都好好成长了,也能活得越来越有担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都在慢慢破除我执,不再执着于那些追寻不着的。而在七堇年等人的作品里,也一直是告诉我们,好多事不得求之,求也求不得,人生越过越纯简,所以要放下,要放手。
         七堇年高考前通过了清华的自主招生,但高考因两份只差,遗憾的没能去清华。后来转去天津。毕业后又去香港浸会大学读研。其实她的经历,就足够让人心疼让人爱了。出了几本书,全国签售一阵,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停滞了,自己在被消耗,于是就回家。那时是抑郁症的日子,天天吃药,在家里昏天暗地,也不再能看见她的文字。很长一段时间销声匿迹,后来看到“灯下尘”,是她用与之前迥异的风格写下的消失时间中的经历和感受。少年时的热血敢想敢写也都淡去,风格更平静沉稳。我们看到,她在抑郁症复发的日子,是怎样艰辛地调整自己,恢复精神,又在怎样的不甘中向生活妥协,进入了事业单位平稳生活。真的,这些就是我们这些80之后的人最好的安慰剂和鼓励。如她,青春之时很绚烂的活过,后来渐渐平静,回归简单自得。也能安慰我们,青春的时候勇敢去追寻,不要怕旁人的言辞和目光,反正最后大家都会回归生活平静,安稳的缓慢的,在阳光温热中感受岁月静好。
        总有人说,青春文学没有价值,大家都该去看巴金林语堂梁实秋汪曾祺。是,那些经典作品是应该看。可是为什么后来的作品全都是“青春作品”。巴金林语堂他们年轻的时候又有没有人推崇?至少他们在好的年代,文学兴起文化开放,前面的人都成为元勋和典范。可时代确实在向前,就像我们都说唐诗宋词好,可现在人还会用唐诗记录生活吗。说文言文好,可发展到一定境界必须要白话,文言文再好也不能流通。说毛笔字好,可因为迅速快捷的需要我们都要学会钢笔快速书写。以前有年代感的文革题材,青年下乡,知青生活再好,再好。现在的人写得出来吗,太遥远根本连数据都难接触,又如何体验并付诸笔端?老一辈人总说青年作家作品没有时代感。可他们需要的时代感,是青年根本不可能写出来的,所以很能理解,青年写出的东西老一辈看不懂,觉得是做作。
         以前张悦然出书《樱桃之远》。前面有莫言给她写的序。莫言很赞赏她的作品。七堇年《大地之灯》是苏童写的序,也很肯定她的风格。其实真正关心文学的人,如莫言如苏童,不见得都是批判,他们也知道,时代进步作者的风格题材也必须要革新。
        还看到有人说,梁文道的书里提到现在的中文都是变质的云云。那本书我也看过,我还看了很多香港作家,都说“大陆人写的东西没几个人能看,写的好的真没几个,他们的文字被污染了”。可我真的怀疑,那些香港作家到底看过多少大陆人写的东西,其实他们除了林语堂巴金再到他们认为最年轻的和梁文道同辈的作家,他们一定没看过其他大陆作家写的书。再说,香港作家没说一句话里都要掺杂英文单词,一两句中文后又是英文连词,是用什么标准来评判大陆作品被污染呢?毕竟文化的根在大陆吧。香港作家一直说他们的优势是懂英文,如果他们觉得中文写作的语法结构像英文靠拢是进步,那为什么大陆的作家风格出现青春风格不是一种进步?
         其实无论作者写什么,用不用心一定看得出来。用了心就是好作品,我们就算不喜欢也应该尊重,不能总是批判,更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片,连带着一个年代一起批判。
         相互陪伴的时光和感同身受有多么重要,懂得亲情友情爱情的人一定都知道,所以对于作者和观众,其情也是一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4-21 09:50:26 | 只看该作者
       已经不记得高三时把这本书读了多少遍,读到不可自拔,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同身受,书中的文字,稚嫩青涩,充满了青春的迷茫、孤独、无助,却正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心情,我隐约看到小七在自习室写下这些秘密的文字时的场景,一如那年我苦涩无助的泪水,自责而不知所措。我不想评论小七是不是华丽的堆砌诸如此类的,我只想说,一本书能让我如此感同身受,在我最迷茫无助的日子里,那些看似有些颓废的文字却给了我莫大的安慰,让我坚持到了最后,当年的自己亦如文字里的小七,我知道,里面都是小七的真感情,不管在怎样的文字的外表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4-21 09:50:2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这本书,总是不停听到许多好评与许多差评,却一直未曾有一窥究竟的打算,这次阅读的契机,便是大学毕业前的焦虑压的人无力思考,便打算翻一下这些著名的"青春小说"。看到书评,依然是很多人捧很多人骂,个人感觉既不值得捧,也不需要骂,人家好好出本书,又没逼你看,骂什么。  文风确实很稚气,许多无谓的堆砌,许多情节必知所谓,许多比喻不知所云。但是凭良心说,有那么一点青春的味道。用连篇累牍的无病呻吟来表达那一点的真情实感,其实并不是那么糟糕。  青春本就是个空洞贫乏的时期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4-21 09:50:28 | 只看该作者
      我只是冲着书名去看这本书的  看完之后  我还是不知道  书名和内容  有什么关系  
    前半部  虽然可以接受  但是我只记住了那句   最朴素的生活 最遥远的梦想
    而后半部分   很混乱  想表达的东西太多   反而顾此失彼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4-21 09:50:29 | 只看该作者
  好吧,把豆瓣上的好评和差评基本都看了下,然后再看的书
  觉得始终是要出来说点什么了
  本来,这本书的定位就是青春文学,本来人家小七就是一个年轻人,本来我们大家也就处在一个和平繁荣的年代,那来这么多的深刻
  是,写出来的东西多少是有空洞,是有切实的堆砌,是无病呻吟
  你看了鲁迅等人深刻而有力的文字,你再来看这些,多少都会觉得怪怪的,可是你真的不能说别人写的不好,起码无论怎么说,凑字数也好,无病呻吟也好,你也要凑的出啊,无论怎么样讲小七等人对细节之类的描写是值得学习的
  这就好像大家都听过周杰伦,可现在都觉得陈奕迅更加深得我心一样的
  无论怎么讲,这都是我们逝去了的青春
  就像自序里说的那样
  
  回首那些错把倾诉冲动当作创作才华的无知年生,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我们总是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倾诉的话。
  
    那是一种盲目的、消耗的状态,照管自己的生活,打理那些千头万绪的杂念,喝自己冲的咖啡,睡自己铺好的被窝,吃自己餐盘里的饭菜,写自己的作业,考自己的试,做自己的梦……世界的悲伤与灾难都太多,我们活在平静遥远的角落,无力怜悯。人间既非天堂又非地狱,末日尚远,我们惟能维护着自己的天地,"埋头做着功课做着世间的荣辱"……就算是洪荒滔天,也总有他人去担当……文字成为内心的形而上的依靠。
  
    那些执念,那样的旧时光,一晃就过去了。
  
  纪念自己的青春和那样的旧时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4-21 09:50:30 | 只看该作者
          前两天复习期末考试的时候,看到七堇年很早的书《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
          记得初中高一那个阶段,我是欣赏她的,并对这位少年成名的校友怀着敬羡。那个时候,会在字里行间寻找一些熟悉的线索,想象不久前她和我们走同样的一段路,下晚自习随人潮回寝室,早上还未睁眼,头顶的日光灯就啪的一声亮起,听着生活老师聒噪的叫声哀怨着起床。和要好的朋友吃过晚饭,慢悠悠走回教学楼,路过操场时略作停留,远远看男生打球。
          夕阳沉静,空气微醺。
          想回忆的是这样的岁月,所以翻开了这本书。
          然而如今读到这些名为青春文学的文字,只觉得压抑沉重得不堪忍受了。大段大段暗色的华丽文字,写的是凛冽寒冷的风,晦暗的天,浑浊的空气,血色的残阳,荒凉,寂静,沉默,青春的内核是一片荒芜的空旷。
          那些是以前在最小说上看过的同样的文字,如今读了几页就濒临崩溃。
  
          从初一开始大家就喜欢四处窜寝蹭书看。
          Story 100,最小说,花火,星周刊,意林,关于电影音乐的杂志……
          郭敬明,落落,七堇年……
          沧月,江南,今何在……
          这样的名字构成了几年的青春。
  
          而现在怎样无语地谈论“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小四,和他“奢侈明亮的青春”?某些书名又让人感到怎样的颤抖恶寒?
         无论那些文字现在看来多么矫情做作,当初的我们,都确确实实有着切肤的体会,放弃午睡的时间捧着书看得怅然落泪。
          现在怕是不能忍受那样的自己了吧?   
          这些要怎样去解释?
  
          十二三岁的年纪,现在会被叫成小屁孩儿。
          可那是真的吗?初一初二,身边已经有人开始喜欢安藤忠雄的设计,村上春树的书,梵高的画,巴赫的音乐。面庞的稚气还未脱去,纷繁纠葛的情感已经上演。有人经历着难以想象的故事,在无法向他人诉说的痛苦中绝望和挣扎。有人从教学楼的窗口纵身跃下。
  
          不能理解,是因为那些时光和那样的自己,都已经变得模糊而遥远。你需要足够多的细节,才能略微回忆起当年的三观。
          如今已经无法设身处地去体会。当初的心情,已经永远失落在时光的进程里。可以肯定的是,无处不在的伤怀弥漫在整个青春,所以被文字轻易勾起。
          成长的变化太巨大。
          过去的自己,被抛在原地,看我们渐行渐远渐渐无法触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4-21 09:50:31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说大部分人都是颜控,漂亮的人的魅力总比丑人大得多,华丽包装也会吸引人的眼球,甚至于一个好的名字都会让人心生好感,《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纯粹是因为这句颇为励志的书名翻开这本书的,想一探究竟,到底书里写的些什么,是不是像标题一样励志,但是被外在的东西吸引的人难免有时候会失望。比如《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本书。
  
  单亲家庭出生的七堇年,在文坛算是小有名气,听上去就有可能有不同常人的视角与感受,但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偏激,还好,七堇年文字的度把握的还不错,但总觉得有点空洞,大段大段华丽辞藻堆砌,频繁出现的“孩子”“忧伤”“迷茫”“残酷青春”,矫情的让人感觉像是无病呻吟。矫情的人大有人在,本无可厚非,华妃凉凉那句:“贱人就是矫情”也只是大家自嘲互嘲而已,试问谁人不矫情,谁人不曾矫情?但是矫情多了会变成脑残,忧伤多了会让人麻木,自从郭小四的“一半明媚一半忧伤”之后,黑压压一大片的新生代写手写出来的全是青春伤痛文学,多到让人反感。
  
  也不算是针对她一个人,她这本书,只是对一种现象的吐槽而已。其实感觉喜欢文字的人都是比较闷骚的人,他们不喜欢喧嚣说话,或者因为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显得很是沉默不合群,于是有些人就用一种深沉内敛的方式含蓄地使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自然流泻出来,不致憋成内伤,这种方式就是写字。我说的是写字,而不是写作,因为其中很多人写出来的东西算不得作品,只能算是涂鸦。
  
  若说这本《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写的好的地方也还是有的,文字华丽是把双刃剑,是诟病也是美丽,毕竟美的东西是大家的共同爱好。还有就是有一些话还是蛮有道理的,才20岁的年纪能写成这样真的算是不错的了,有人说要对女作家宽容,若是宽容的眼光来看的话,算是80后作家里比较靠谱的人之一了,毕竟比某些很假很虚伪的人好多了,作品还可以给人带来一些触动或者说是感动。
  
  感觉写这篇文会遭来一些骂,但是就如上文所说,也只是我诉诸笔端的一些心思而已,以免憋成内伤,进化成变态。不过以后还是少读一些所谓青春文学吧,没有太多的厚度,过眼即忘,也不会给心灵带来什么震撼,给自己留下一些有营养的正能量。
  
  还有就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真的是一句很励志的话,冬天渐渐来了,可以用它来激励自己早起,真心佩服七堇年,最讨喜的部分就在于书名了,也足够积攒起颜控的粉丝了,我默默地粉一个了。
  
  起名字也真是一门学问。
  
  。。。。。。。。。。。。。。。。。。。。。。。。。。。。。。。。。。。。。。。。。。。。。。。。
  
  附赠几句《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与君共勉: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4-21 09:50:32 | 只看该作者
    有些书真的能让你百看不厌  和很多描写青春的书不同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和很多个小故事 描写心情和景色的句子太多就让人读的腻了  还是鼓不起勇气去读第二遍  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  路远马亡。。。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4 03:29 , Processed in 0.0432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