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读完这样一本没有情节的厚书。也许,最大的原因就是好奇心吧.我好奇这个男人从生疏到眷恋再到离开一个城市的故事.虽然我无法在这部书里面找到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似乎可以看到他谈论起那个城市里他有关的梦想一切时眼睛里的闪亮的光芒,似乎可以看到他写下这一切的时候面前的烟灰缸.书写也是一种对话方式,尤其是对于想得太多却又无从开口的人们来说.
飞机上,没有人愿意听一个满脸写着叹号的大哥和你讲他的年少和他的理想.但是当这种倾诉变成了文字的时候,你才有耐心仔细听下去.况且它被铺陈在那么素雅的灰色封下,那现在少见的铜版纸上,还有那么昂贵的标价.
他告诉你他也曾和所有刚刚来到这个城市的人们一样,在自由姑娘胳膊下照相,在美术馆传世的画面前合影.现在,所以别人眼里的酷只是一种习惯罢了.就像人们在为他不羁的言辞争辩,其实他也没有愤怒,只是陈述一些看过的事实,只是有人的不同意激起他更多的看法而已.后来,他点了一根烟,不想和你再继续就这些话题谈论下去,于是他说我来讲故事吧,讲讲我自己的故事.你才发现他的神色突然变得温和,眼神也开始圆润起来,最重要的,他的故事那么生动,简直可以把你带到那个目光如炬的小伙子面前.跟着他的眼睛去看,跟着他一起去安静地浏览,仔细地临摹,跟着他从窘迫拘谨到自在掌控,跟着他琢磨某个人或者某段对话,跟着他去膜拜和仰视那些亮晃晃的名字,跟着他遭难搬家,跟着他犯困,无奈,跟着他善良地去观察...
喜欢他说打开画室,如厕,泡茶,点烟,然后轻触昨天画的油料有没有干.寥寥几笔,就铺开一个光线很好,光线中香烟弥漫的空间.
还有说自己换了"董其昌综合症",摩很多他的画.
谈俄罗斯在纽约举办画展的奇怪场所.
讲起那个可叹可怜又有许多可爱的奥尔.
讲美术馆时代年轻的他和画廊时代中年的他.
看讲到总是反面角色出现的美协,讲美院的印象(馒头,熬白菜,U形天窗画室...好象没了?!)
看跟着他的思路被截开的小小的图.
看他谈那些艺术后面的政治.
我想喜欢的人不会太多。学术人会板着脸说写得肤浅,想读游记的又失望说这里连百老汇好象都没有提,想提炼大师的人发现居然可以听周华健的歌画油画,想挖探隐私的人只能发现老婆只在提示无聊电视剧情节时候上了场...总之,会让很多人失望的.
但是,很有兴致的一本书.试想,一个人在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并试图重新体验当时的体验时候,当他为大师们留下几万字的话的时候,他该多么有激情.
不错的一本书,尤其是在美术常识的范畴,挺有趣的评说.
来自: 豆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