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83|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哥伦比亚的倒影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09:4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4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4-22 19:28:13 | 只看该作者
            真的不一样的风格。如果不去看木心令人惊奇的人生,只是读他的书更好。有点那个意思,人比书“传奇”。
            这些看似无根的华人,真正让人感受到了这块土地的根在哪里,隐隐约约的,不清楚。
           不敢多说,推荐看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4-22 19:28:14 | 只看该作者
             在昨日滚滚的春雷和瓢泼的大雨正肆虐着的时候,我看了这本书,不禁感慨万分。
          在当今的书店中,抑或是网上书店中,很难再找到这样一种令人愉悦的一本书,没有杂质,宛如一泓清水,滋润心田,干净而透彻。对文化的剖析,也颇有见解。安静,空灵、美妙,一切都是那么富有感染力。
          又看见了书店中的那些名著,称其“名著”,想必有古今千千万万的人读过,也会有千千万万的人有千千万万种感慨,可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冷冰冰的故事叙述,以及下面的枯燥的注解。到头来,连本现代的垃圾小说都不如。唉,文章再好,也没用了。
          再回来看木心时,你就懂得什么是精辟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4-22 19:28:15 | 只看该作者
      (一年前写的读后感了,大概算不上一篇评论。)
      
      
      一个由两个词组并置的书名,提供了至少两个读后感的标题,比如《哥伦比亚没有倒影》,或《不谈哥伦比亚也不谈倒影》。在这些貌似否定、实际总是免不了一堆摘引和奉承之言的评论中,倒确实很有可能没有了哥伦比亚也没有了倒影,批判性成为了一张狼皮。而在很多地方,批判性也确实只是一张狼皮:它凶悍的面目下,掩藏着一个需要理论框架才能获致安全感的无助者。
      
      如果可能,我将在此枚举《哥》一书中所有让我这个现在呼呼热的脑袋感到兴奋或触动的句子和段落,并且试图传达某种在阅读过的人那里就能体会到的思维的弦被拨动的感受。对之的赞美不需要欲扬先抑式的修辞。在那种放荡不羁的文风下又缜密地安插着作者的构想,是以超乎了单求精巧或单求放荡的文风,也就具备了不可模仿的特殊魅力。“任何一部流传于世的作品都是一种孤立的文体”,本雅明如是说,又仿佛像后现代用不可重复的独创实现着对模仿的嘲讽,对“后现代”标签的嘲讽。在嘲讽和嘲讽彼此以笑代泪,以鼓掌代替投票之中,高举的旗帜直飞向天宇,而所有的人都是低头行走的陌生人。
      
      关于作者,知之甚少。去年底上博曾邀陈丹青先生作讲座,几欲报名,奈何时间尴尬,课业扰人未能参加。而后,木心先生西去,陈先生因奔丧不能如约开讲。说来可笑,这竟然是我第一次知道作者这个人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是以其消逝为起点的,岂是冥冥暗合米兰·昆德拉关于“不朽”的叙说(或者反讽)?又或者,在“死去的欧洲的白人文化”几乎是“总结性”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茨威格恭恭敬敬加冕亨德尔的那一段叙述,在此亦默默含光,闪烁着普世性的暗淡光泽。
      
      是是非非总是茶余饭后最佳的消遣,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被无限期推迟之后,很可能反过来回到了当下的原点,就像一个硕大的莫比乌斯环带。钱大昕曾经说“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而现在,微博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伪存真”,孔子看来也会汗颜的吧。不过可能孔子并不会看到,对天下礼制的美好构想匆匆忙忙被贴了个“开历史倒车”的标签,他也只好掉过车头奔别的地方去了吧。看来,与孔子无缘,就是我们这些人的必然命运。
      
      “记忆是经,遗忘是纬”,本雅明点评普鲁斯特的时候这样说。这话不无道理:经书之为“经”,统摄天下;而纬书多成“伪”,浩繁卷帙消失在烟尘古文之中。而正是后者的废墟,构成相隔着烟尘的后人俯瞰历史时最为精彩的想象。
      
      
      
      
      
      虽然,现实的利益愈发渗透到网络之中,让人感慨那种“没有人知道ID背后是不是一条狗”的年代一去不返,网络已俨然成为了现实世界的翻版。不过网络舆论的话题自有高人去谈论。有一点网络终究还是和现实世界不同的:一旦你留下了足迹,它惊人的记忆力不容许忘却。于是在某个时刻,那些发生过的事情可能卷土重来,那些无聊的愚蠢的傻事又散发出它们独特的光采。
      
      用了多年的豆瓣。具体是多少年已经不记得了。如果前年年没有冲动之下注销原来那个账号的话,那么上面数量不小的“看过”都也还在,虽然其中真有多少可堪“看过”的名声,值得怀疑。于是对待新号起初总是十分谨慎,只去加那些自己看过觉得好的书目,然而渐渐地,它还是水了起来。这就好像把一篇文章水掉和努力写一篇干货的两种想法始终同时在脑海中,就像对冲的两股水流,并且最终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相互搅动旋转的图像,最终被联想带到了太极图身上。然而我所不知道的还是当天问某老师的问题:这个循环会闭合吗?
      
      
      
      又近年关。前两周考试的时候,坐桥六回家走南浦大桥,看到上面一条横幅“黄浦江上第一桥喜迎通车二十周年”,一下有种眼泪要涌出来的感觉。前三年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都还历历在目,一瞬间有种看透视镜的感觉。过去和现在之间竖起的堵堵高墙被打穿了一个很快就被补上的洞。这种通透感并没有广告说得那么好,其实就像被催眠了一样:做梦的时候被暗示说什么都知道,自信心翻倍;醒来发现自己其实还是什么都不知道,徒然又落得一头星霜。木心说:以前认为人是容器,快乐悲伤都在那里,后来才发现人只是管道,流过的就流过了,什么都不留下。而今不论是三年两年前还是去年的念想全都化成了灰,擦掉了它们对现在可能就看得更真切一些吧。
      
      有时候说来滑稽,有种自己看着自己的生活的感觉。不过当我感觉到“生活的流动”的时候,似乎就已经暗示了我站在一个静止的位置上观看它。在这种感觉中,经历的一切无不经过心理的思索和审视,却并不急于发生反应,仿佛就是一个单纯的观察者。然而观察者的视野终究也不是做出结论的保证,至于它将流向何处,则多少有种“汀上白沙看不见”的朦胧感。
      
      笛卡尔孙悟空似地画一个圈:“我在”。然后就不问圈里的“我”,把一切都看作身外的世界。这种封闭的环畅销了多年,却总是被天蓬元帅一脚跨过去。直到后来人们才发觉,原来“我”并不是和谐完整的“大圆满”,如魔术师手中暗藏缺口的圆环,圈里和圈外因缺口变得并无区别。那个缺口就是生活,用有限的自我盛纳和释放这个世界。
      
      厘清自己和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大概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课题。也许面向世界,不过是为了满足一种知识的快感,试图去理解它,仅此而已。即使能把宇宙玩弄于股掌之间,也不能改变什么;唯一的期许是不失俯瞰苍生的视野。即便看上去每个人都是坐井观天,每一口井也有它自在的光芒,反射着太阳的辉光。
      
      
      
      犹记三年前读到一篇《致失去的生活》,在急景凋年的气氛中涕泪俱下又仿佛被一棒子打醒。也曾抱怨过这棍子的力道还是差了一截,但说不定,人生本来就是个飞去来镖,一圈圈回旋。而只要钟摆还在摆着,生活也就还在继续。可能正因如此,才不止一次地祈愿能打开一条侧身而入的隙缝,紧紧地彼此依靠在时间停止的某一瞬间。
      
      
      http://zhu.tianhua.me/archives/7386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4-22 19:28:16 | 只看该作者
        小女子初读《哥伦比亚的倒影》,开篇就把我这个现代黄毛丫头给震住,好一番人与自然透彻的评论。从古至今的关系,被木老先生一一道来,大有酐畅淋漓之感。
        而读文章,头读不可有分析之举。而首次读下来,读到《童年随之而去》,却有些凝眉不满,读到《竹秀》,我就兴致阑珊,而《空房》,一次追忆,我已烦不胜烦。强忍着不喜看到《论美貌》,好吧,哲理似的,似懂非懂。合上书籍,不看了。
        打开评论,找个也是三星的一起找些共鸣,人家分析的好,这先生有思想,有文笔,就是太过孤芳自赏,自作主张,自鸣得意。心里暗暗点点头。陈丹青,我熟,他大力推崇的。而陈丹青,我并不是很喜欢。有些人,一看就给人刺猬的感觉。思想,他有,才华,他也有。他缺少的是孔老先生所说的温与良。如果让南怀瑾和陈丹青在一起,也许表面平和,但其实陈丹青也许会落阵,不为其他,我们也谈修养和胸怀。就好像孙悟空与如来佛祖一样。我想这也是人们更知道观世音菩萨,而只有小部分文人知道林黛玉。孤芳自赏的后果,其实真的不是很好。
        而木心老先生给我的感觉也是,谦在他的文章里很少透出。他才高八斗,自以为能看透整个文学历史,的确他也曾端倪出一二,而过分的雕砌,使文章虽干净明亮,简洁有涵养,能唬住一般人,却唬不住像我这样用爱的直觉看文章的人。所以余秋雨的文比他好,至少当余先生写到那强盗般的敦煌道士,他的呼喊和悲痛震撼着我。如果说文章要文笔,也要思想,最重要的,在我看来,是那份真诚谦虚和爱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4-22 19:28:17 | 只看该作者
      木心的文,用词奇癖,陌生化很好,适合诗歌。
      散文刚开始还能看下去,看到后面就觉得好做作,好像一个老式文人写的,做作的起鸡皮疙瘩,后来还有点恶心,觉得这老先生心态不好。
      鲁迅的文也奇,但是没有这样做作,都是率性表露,没有扭扭捏捏。沈从文气象万千,大象无形,华丽辞藻根本没看见,但是诗意特浓,特自然,真是无斧凿之痕,浑然天成了。木心说实在的,还没有什么值得自夸。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4-22 19:28:18 | 只看该作者
      陈丹青对作者推崇备至,言必称“尊师”,说木心文章妙语俯拾皆是,可以让人“笑到桌下,刚爬起来,又被笑到桌子底下去”。作家何立伟说木心文字是汉语言文字水准的一个“标高”,陈村说看木心的散文感觉是“如遭雷击”。当然,也有人读后觉得木心的散文不过属于人情练达一路,虽也不错,但与稍早一点的张爱玲相比还是差了一截。不管怎么说,我们算是第一次“发现”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4-22 19:28:19 | 只看该作者
      冒着木心的大名找到这本电子书。
      大概却是国文的修为不足,在陈丹青的师傅文章里,我找不到看陈丹青的共鸣...
      
      这本书翻了一半。虽然都很认真地逐字逐句在看,却难以理解到里面多少情感和要义。
      很多艰涩的用词用字,很多闻所未闻的典故。
      
      我想,我还是得先搁置下这本书。
      等肚子里的墨汁再囤多点,再重新打开。
      
      下一次,我必定买本纸质版来看。
      虽然看不懂,看不通,
      却还是能隐隐感受到,这整本散文的美,
      用电子阅读来体验,会大打折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4-22 19:28:20 | 只看该作者
      感叹自己才疏学浅,作者深厚的才学,跳脱的思路只能被我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掠过,愧对了作者。
      
      不过这篇《上海赋》倒是实实在在地看了,跟着木心在被称为“东方大都市”、“冒险家的乐园”的上海狠狠地转了一圈。仿佛在太平洋西岸上空盘旋盘旋,远远看见周围一片漆黑寂静之中唯独那一方圜转之地闪耀着日夜不息的五彩灯光,仿佛深谷中的宝石让人趋近趋近。灯光逐渐让人睁不开眼,声音也穿越时光奔涌到耳边,一瞬间,所有的感官都被庞杂的光影声色充斥了,目眩神迷。
      
      那就是魔都,魔性的美。这美只为颠倒那一世众生,然后便突然消失无踪。
      
      一场末世之前的狂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4-22 19:28:21 | 只看该作者
      流线型呓语式笔法杂烩,回环式往复式修辞乱炖,趣味盎然又悻然。跳跃性节奏性分明是思维旅行的习惯,无根性漂泊感一漾一漾溢出了字间。愁绪的味精,未经细品已经乱红飞过,纠结缠绵的嘴角的不屑依然印刻在纸面上。孤独又独孤,旧世文人失落在现世,回忆,观察,留恋,人生重要的几样事无非如此。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8 10:56 , Processed in 0.0672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